《雷雨》《茶馆》对比阅读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雷雨》《茶馆》对比阅读
(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8课【本课篇目】茶馆(节选)【选题理由】第一道题选择了摘自于搜狗百科的一则材料,通过能感受以《茶馆》为代表的戏剧的特色。第二道题选择了《雷雨》和《茶馆》的对比阅读,结合材料,感受戏剧中的矛盾与冲突。第三道题选择了《老舍的幽默》等三篇阅读,结合三则材料感受老舍文学创作的共同特点,并总结阅读老舍作品的方
试题预览
第8课
【本课篇目】茶馆(节选)
【选题理由】
第一道题选择了摘自于搜狗百科的一则材料,通过能感受以《茶馆》为代表的戏剧的特色。
第二道题选择了《雷雨》和《茶馆》的对比阅读,结合材料,感受戏剧中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道题选择了《老舍的幽默》等三篇阅读,结合三则材料感受老舍文学创作的共同特点,并总结阅读老舍作品的方法。
第四道题选择了《<茶馆>前后》,阅读本篇文章,有助于的老舍《茶馆》写作原因、创作中的矛盾起伏等问题的深入了解。
第五道题选择了老舍另一篇戏剧作品《龙须沟》,阅读此作品,有助于理解老舍创作的艺术特色。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话剧诞生于1907年,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雷雨》《茶馆》《蔡文姬》等经典名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戏剧人。以林兆华、徐晓钟为代表的话剧导演在继承焦菊隐先生“话剧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戏曲美学融入话剧创作,实现了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诗化“联姻”。
中国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做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举例言之,京剧《秋江》“行船”一场,老艄翁摇桨渡陈妙常追赶赴考远行的潘必正,舞台上既没有水也没有船,全凭演员的形体动作表现颠簸摇荡的情景,时而急流险滩,时而风平浪静,表现出神入化,惟妙惟肖。
与传统戏曲不同,根植于欧洲文化土壤上的话剧无论是透视社会人生的角度,还是具体的舞台场景,都呈现出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同样表现行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名剧《奥赛罗》对威尼斯小船的处理可谓极尽逼真之能事:十二个人推动巨大的船身,以风扇吹动麻布口袋,模拟浪花的声音。写实的话剧虽然能让观众产生“走进故事”的心理反应,但过度的堆砌使有限的舞台空间缺少了灵动飘逸之美,话剧导演逐渐认识到,写实与写意不应是泾渭分明的两极。
从西方绅士到谦谦君子,话剧以兼容并蓄的胸怀从传统戏曲中吸取养分。焦菊隐先生说:“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话剧向戏曲借鉴不仅是摹仿其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化”其内在神韵。《茶馆》中舞台调度的曲线美,念白抑扬顿挫的韵律美以及人物身姿台步的造型美,都是戏曲手法的集中体现。此外,徐晓钟导演在《桑树坪纪事》中以歌队、舞队的表演展现劳作情景,增强了戏剧的写意性;话剧《万家灯火》“停电”一场巧妙运用京剧“夜深沉”的曲牌烘托气氛;林兆华导演在《白鹿原》中以陕西秦腔为背景音乐贯穿始终,实现了地方戏与话剧的完美融合。
戏剧理论家马少波说:“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必浮。”相信话剧与戏曲的虚实互补、诗化“联姻”必将为百年话剧撑起一片朗朗晴天。
(文章来自搜狗百科)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话剧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雷雨》《茶馆》《蔡文姬》等经典名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戏剧人。
B.话剧导演在继承“话剧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戏曲美学融入话剧创作,即将实现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融合。
C.中国戏曲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而来,“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D.戏曲舞台是写意的,表演是虚拟的,唱念做打中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话剧无论是透视社会人生的角度,还是具体的舞台场景,都呈现出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
B.名剧《奥赛罗》对威尼斯小船的处理很逼真:十二个人推动巨大的船身,以风扇吹动麻布口袋,模拟浪花的声音。中国舞台上既没有水也没有船,全凭演员的形体动作表现颠簸摇荡的情景。
C.写实的话剧能让观众产生“走进故事”的心理反应,写意的戏曲能使有限的舞台空间具有灵动飘逸之美,所以话剧和戏曲应是泾渭分明的。
D.话剧向戏曲借鉴不仅是摹仿其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化”其内在神韵。
【小题3】下列对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话剧不断从传统戏曲中吸取养分,林兆华导演在《白鹿原》中就以陕西秦腔为背景音乐贯穿始终,实现了地方戏与话剧的完美融合。
B.《茶馆》中舞台调度的曲线美,念白抑扬顿挫的韵律美以及人物身姿台步的造型美,都是话剧本身所具有的。
C.徐晓钟导演在《桑树坪纪事》中以歌队、舞队的表演展现劳作情景,就是话剧和戏曲结合的典型事例。
D.戏剧理论家马少波所说的“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必浮”是在强调话剧与戏曲的虚实互补、诗化“联姻”的意义。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即将实现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融合”曲解文意,变已然为未然,从原文第1段“以林兆华、徐晓钟为代表的话剧导演在继承焦菊隐先生‘话剧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戏曲美学融入话剧创作,实现了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诗化‘联姻’”可知已经实现了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诗化“联姻”。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C项,“所以话剧和戏曲应是泾渭分明的”分析错误,综合原文第3段内容可知,写实的话剧虽然能让观众产生“走进故事”的心理反应,但过度的堆砌使有限的舞台空间缺少了灵动飘逸之美,话剧导演逐渐认识到,写实与写意不应是泾渭分明的两极。
故选C。
【小题3】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原文信息,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项,“都是话剧本身所具有的”偷换概念,理解错误。从原文第4段“《茶馆》中舞台调度的曲线美,念白抑扬顿挫的韵律美以及人物身姿台步的造型美,都是戏曲手法的集中体现”可知,“都是话剧本身所具有的”理解错误,应改为“都是戏曲手法的集中体现”。
故选B。
【点睛】
科技文阅读要揣摩的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2.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3.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4.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5.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6.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7.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8.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A(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①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②(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文本二: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地点同前幕。
(初夏,上午。)
B(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 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 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 三 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 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 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 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小题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朴园对周萍说“不许多说话”是害怕周萍吃亏,对周冲说“你少多嘴”是生怕儿子坏自己的事,语言简短,却写出了周朴园的专制作风。
B.鲁侍萍至大海前说“走吧,别说了”,表现出鲁侍萍看到父子关系势同水火,难以缓和,内心悲痛,生怕持续恶化,为此不得以选择离开。
C.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从她梳着时兴圆髻的打扮和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的语言,可以看出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王淑芬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小题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均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潜台词内涵丰富。
B.“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正是戏剧冲突的呈现,显现出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
C.“远处有隐隐的炮声”的画外音,表明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战乱时期,暗示了时代背景。
D.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兼有口语化与动作化的特点,既利于表演,又能反映人物的心理与神态,如“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让人感受到人物无奈的神情与心理。
【小题3】请理解文本一中两处画线台词的内涵。
【小题4】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的。文本一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概括。
【小题5】请简要分析A、B两处文段在文中作用的异同。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①本句是对资本家赤裸裸剥削及丑恶嘴脸的控诉,表现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不可调和的矛盾,表达了大海的反抗精神。
②本句反映了侍萍真正认清了周公馆中父子两人的真面目,表现出她极度的愤怒、悲痛和失望。
【小题4】①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表现为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②父与子的矛盾冲突,表现为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③母与子的矛盾冲突,表现为鲁侍萍与周萍的矛盾;④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鲁大海与周萍的矛盾。
【小题5】同:两处皆是舞台说明,皆是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有作用。异:A处属于自然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及舞台的气氛,折射人物内心的烦躁、郁闷、不安。B处是属于社会环境,既表现出王利发经营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也暗示当时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B.“生怕持续恶化,为此不得以选择离开”说法不妥,鲁侍萍是在鲁大海讲述周朴园罪恶的时候打断大海的,她没有想到周朴园竟是这样的人,心里很失望,不愿再听下去,也不愿再与周朴园有任何瓜葛,所以决定离开。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
A.“均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说法不对,“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是谐音,但并没有运用“双关”的手法。鲁侍萍已经叫出了儿子的名字,又赶紧改口,先用同音的“凭”,接着又用了“凭什么”来掩饰自己的失态。
故选A。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你们这一群强盗”,当他知道周朴园用金钱收买了工人的败类,平息了罢工斗争后,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种种罪恶,顽强的同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是对资本家赤裸裸剥削及丑恶嘴脸的控诉。“(挣扎)放开我”表现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不可调和的矛盾,表达了大海的反抗精神。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中“真是”一词反映了侍萍真正认清了周公馆中父子两人的真面目,只要能弄钱,什么都做得出来,故意叫江堤出险,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等做法,确实与强盗无异。“大哭”“强盗”表现出她极度的愤怒、悲痛和失望。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戏剧矛盾冲突的能力。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鲁大海直接威胁到周朴园的切身利益,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而且不能有父子之情;有的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而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的揭露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本质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
同时周朴园与鲁大海原本是父子关系,他们的矛盾又是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一方面鲁侍萍很想认儿子,一方面又对儿子的表现愤怒、失望,鲁侍萍与周萍的矛盾第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周萍认为鲁大海诋毁自己的父亲,打了鲁大海两个嘴巴,并骂“这种混账东西”,鲁大海与周萍本是兄弟,鲁大海与周萍的矛盾是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同:两处皆是舞台说明,皆是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有作用。
异:A处“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描写了天气状况,属于自然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午饭后)及舞台的气氛(阴沉、郁热),折射人物内心的烦躁、郁闷、不安的心情。
B处是属于社会环境,“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出王利发经营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也暗示当时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细心‘看’事物,总可以发现些缺欠可笑之处,及至钉着坑儿去咂摸,便要悲观了”。其实,只要稍微细心,就不难发现,老舍的幽默招牌之作《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日》,不全是可笑的,里边也有叫人落泪的悲。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因而,“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一出手就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穷人的狡猾也是正义’,还是我近来的发现;在十年前我只知道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断——‘看透宇宙间的各种可笑’以后的悲观与恐怖”。
当老舍以成熟的悲剧家的姿态把幽默挥洒在小说里,艺术上的拿捏也是那么准确到位时,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出现了。“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到《骆驼祥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老舍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取材于傅光明《老舍的幽默》)
材料二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断魂枪》《我这一辈子》和中篇小说《月牙儿》等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一个作家能够为他的世纪贡献如此多的杰作,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更何况他连同这些杰作,贡献了一系列具有大家风范的艺术法则。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初入文坛时,旅居英伦,写的却是北京,一出手就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日》和《二马》,为中国现代小说立了开拓之功。他自述是受了狄更斯小说的影响,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其实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直到写《四世同堂》时,他仍锲而不舍地剖析着存在于小胡同大杂院中层次丰富的文化,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北京平民生活有如胎记一般烙在老舍身上,他从胎记人生中剖析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不是设色浓重、油彩重叠的油画,也不甚追求巴黎圣母院那种宏伟苍劲的结构框架,而往往是轻松落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字里行间弥漫着小胡同大杂院的喧声笑语和煤烟气。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凡是大作家都会给人物画廊提供多姿多彩的形象,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读《骆驼祥子》,读《四世同堂》,读《茶馆》……也就是说读那些“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新文学运动初期的白话文,掺杂着书卷气的文言词及欧化的翻译腔。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他开始写小说时,带着“写着玩,当笑话写”的轻松心态,其后追求当一种“笑的哲人”,“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老舍的文学杰作和艺术法则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涵养文学的大家风度,如何创造文学的大国气象。我们相信,老舍的创作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将滋养我们文学的青春。
(取材于杨义《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是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显然不是。在我看来,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因此,老舍不单纯是市民形象的代言人,他对市民生活的描写,他对市民诉求的表达,从根本上说是表达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是从他自身血液里流淌出来的。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描写平民世界,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习题精选
』  下一个『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提分卷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