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基础检测卷(一)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基础检测卷(一)(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检测(基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一、基础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____________、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
试题预览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检测(基础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一、基础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____________、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___________、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____________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繁荣稳定,保持香港、澳门长期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____________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穷二白     同舟共济     另眼相看      互利共赢
B.积贫积弱     同舟共济     刮目相看      互惠互利
C.一穷二白     同心同德     另眼相看      互惠互利
D.积贫积弱     同心同德     刮目相看      互利共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B.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C.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D.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任何力量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任何力量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B.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
C.任何力量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任何力量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
D.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4. 下面是我校化学兴趣小组学生负责人王哲给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写的一封短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6分)
尊敬的约翰爷爷:
您好!作为当今国际化学界霸主,您能够应允忝列我校化学兴趣小组顾问,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小组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十分感激,本小组广大化学佼佼者恳请您不吝赐教。
敬祝编安。
汉中市龙岗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王哲
2019年10月23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点火。上升器3000N发动机工作约6分钟,成功将携带样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预定环月轨道。与地面起飞不同,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起飞不具备成熟的发射塔架系统,着陆器相当于上升器的“临时塔架”,上升器起飞存在起飞初始基准与起飞平台姿态不确定、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地月环境差异等问题。点火起飞前,着上组合体实现月面国旗展开以及上升器、着陆器的解锁分离。此次国旗展开是我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国旗的“独立展示”。点火起飞后,上升器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三个阶段,进入预定环月飞行轨道。随后,上升器将与环月等待的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将月球样品转移到返回器,后者将等待合适的月地入射窗口,做好返回地球的准备。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题(40分)
(一)课内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两个语段,完成6~10题。
1.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节选)
穆青 冯健 周原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鲜血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
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
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36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亲人、自己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
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眼泪和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1965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还有了自己的储备粮。1965年,兰考县连续旱了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384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由36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集体完成了。这是一篇人颜欢笑的文章,是一篇闪烁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兰考人民笑那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了针”,笑那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笑那连茅草都不长的老碱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稼,笑那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压在人们头上的大自然的暴君,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能再任意摆布人们的命运了。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兰考灾区面貌的改变,还只是兰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开始,在这场伟大的向大自然进军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彻底摘掉灾区的帽子,而且决心不断革命,把大部分农田逐步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6.《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分别诞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作品,但两者在体裁上又有所不同——《别了,“不列颠尼亚”》是____________;《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____________。(2分)
7.下列关于新闻消息的常识介绍,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B.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
C.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一般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背景。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
8.《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比如文中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引入了港督府的史料,这一背景材料的穿插有何意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说,新闻可以用散文的笔法进行写作,即“可以夹叙夹议,既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又允许有简短的议论和记者的感受”。请你结合两则新闻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被誉为“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的17年中,写先进人物的压卷之作”,一经发表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反观其他一些人物通讯作品,容易流于“无限拔高、说话过满”的不足,你觉得本文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从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发生的事情。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洗、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2019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促使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95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2016年12月《大庆社会科学》)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201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立政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
1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引发人们的思考。
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益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
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强调精神和价值。
1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近日,电影《红色往事》在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从而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说。
D.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州委书记率州级领导干部前往红原县、松潘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阿坝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1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二章)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课文中也有不少经典语句,给我们以人生启迪。请以上面语句中的一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检测(基础卷)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穷,指工农业不发达;白,指文化科学水平不高)。“积弱积贫”,(国家,民族)长期贫穷,衰弱。此处指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100多年中国极度的贫困和弱小、受人欺负的悲惨命运,所以选用积弱积贫。排除A和C。“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同心同德”,指思想和行动完全一致,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努力。此处指全国各族人民思想统一,信念一致。选用同心同德。排除B。“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说刮目相待。此处把现在的中国和70年前的中国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比较。选用刮目相看。“互利共赢”,互相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单元练习


上一个『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下一个『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基础检测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