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课时训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课时训练(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基础夯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
试题预览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绝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他家还有别的亲人——我想是他的妹妹吧——在那儿扮演哑剧中的小鬼。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您让您父母不必要地为您深深忧虑,并且——只是顺便提一下——还以这样一种闻所未闻的方式玩忽职守。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忽然成了吊死鬼。”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 
 
 
 
3.好的文章在运用表达技巧时是非常注重准确性和感染力的。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答: 
 
 
 
4.诗歌能安慰、鼓励那些饱经磨难的人们。梅绍静的《三片叶子》正是饱经磨难的人们特别喜爱的一首小诗。请品读该诗,任选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手法、结构、思想情感等)分析这首诗被喜爱的原因。(60 字左右)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
像三只绿色的小鸟儿,
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树桩只发出这一条绿茎,
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憧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答: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路,低着头
陈宝全
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大约在是我两岁的时候拍的。灰白的背景里,我和姐姐像那个年月营养不良的麦捆,松松垮垮地挨在一起,眼睛里充满了胆怯和对眼下生活的懵懂。身后的一棵小树,瘦弱得分辨不出季节。一条狭窄的村道从眼前逶迤而过,看不见来处,也不知道伸向何方。后来,我沿着这条路去了更远的地方求学、生活。而我姐姐留了下来,嫁给了路旁一户李姓人家。而今我似乎明白,那些路是村庄的符号,更是生活变迁的标识。
年轻的时候,对这些村庄的路不屑一顾,确定它们对我没有多少意义。双脚带风,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宽阔的大道。人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再看村子里的路,心头有点酸楚:它们大路拉着小路,就像大人牵着孩子。有了这些路,村庄与外面的世界才慢慢融合在一起。而仍然是这些路,又成为村庄的精神胎记。
我家后囤子有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是父亲开的。我家在村庄的最北端,属于村庄的偏僻之地,这条路走的人自然也少。只有父亲和母亲经常到菜园子里春播秋收。我最喜欢春天时的这条路,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过着蜜汁的生活。我站着,路就躺下,我躺下,路就直直地立了起来,这么反复间,我也不觉得累。
我三岁时,父亲刚刚从老宅分了出来,新院子就在后囤子旁边,但院墙还没有筑起来,建起的两间房子尚没有门窗。擅长木工的父亲便一个人在房子里做着门窗。好几天里,我经常提着瓦罐,沿着这条路给父亲送饭。有一天,下着小雨,路滑滑的,我一脚没踩稳就顺着陡坡往下滚,父亲一眼看见了,惊叫着从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可惜的是,瓦罐未碎饭却倒了个精光,父亲没有责怪我,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时至今日,我仍然记着这条路给我的人间温暖。
有一条年代久远的路横贯村庄,把村庄一分为二。远看,它更像一条弯曲的河流。原先,这条路上没有贼匪,没有飞驰的大车,人们走得跟羊一样自在。起初,走路的都是穿着大襟子、粗布衣、戴着暖帽的人。后来,就有穿着鲜艳的人走过。现在,穿裙子的扎堆走,她们也不怕山村的风大。但不管走过去了多少人、什么人,数十年了,路还是坑坑洼洼的,也没有拓宽。如今,通村的公路主干线建成了,路边的村庄繁华了,我的村庄变得偏僻了,就像一节被遗弃的骨头。小的时候,生活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村人在这条路上碰面,有用没用地问“吃了吗”,若看见谁挑着担,又问“担水去”一类的话,前一句是不知才问,后一句是明知故问,都是一副亲热的样子。他们知道怎么把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几年,村庄里房瓦亮得发光,腰包里有了钱的,改名换姓叫富人了,走路带风,遇见穷人懒得理,穷人自是人穷志不短,哪肯笑脸迎合?富人遇见比自己更有钱的,就像遇见仇人一样,爱理不理。于是,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
在村庄的这些路上,每个人都有过二十年左右的年轻日子,而老年的时光会相对充足一些。阳光好的时候,老人会坐在村庄不同的路边上。场边的路上坐着一个小脚的老婆子,老汉走的早,身下无子无女,村里人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都叫她里头院老婆子。打我记事起,她就一直在那儿坐着,看着我们上学、放学,有糖果一类的好东西了,笑嘻嘻地给我们吃;长槐树的路边上,坐着我的奶奶,自打爷爷去世埋在村庄对面山后,奶奶常常坐这儿,望着沟那边发呆;双禄妈眼睛瞎了,坐在门前的路边上,听着风听着人畜的脚步声;我大娘坐在她家门前的路边上,看见干完活回家的人,她就叫住问长问短……村庄大大小小的路上,每年都会迎娶一些新人进来,打发一些老人离去。奶奶走的时候,路上铺着一层薄薄的雪,干草堆、疏朗的树枝、枯萎的小草像戴孝。村人抬着她的灵柩从老院门里出来向北,路过刘把式家、老安家、章子家、裁缝家、老支书的大儿子家,经过我家大门时灵柩沉了一下。
朋友给我父母画了油画,还是觉得不够,邀电视台的朋友给我父亲拍纪录片。夕阳下,父亲背着木工箱,弯着腰,面朝大地,而他当年开的那条小路似乎也老了,朝天弯着腰,走着走着,他们像老朋友一样抱在一起,在他们身体的缝隙里,落日像揉红的眼睛,在另一边望着。路低着头,它看到了许多,却不语。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这既展现了后囤子小路的美丽与多彩,也展现了“我”内心的欢乐。
B.父亲看到“我”从陡坡上往下滚,就“惊叫着从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之情。
C.不管是里头院老婆子、双禄妈、“我”大娘,还是“我”的奶奶,她们坐在村庄道路上的种种表现,都表明了村庄日益没落的现状。
D.“经过我家大门时灵柩沉了一下”,其实表现的是“我”内心的感受,表达了“我”失去了奶奶的沉重心情。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2段描写了作者年轻的时候与现在对这些村庄的路的不同感受,突出了“我”对生“我”、养“我”的村庄的深厚情感。
B.“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移情于物,将“我”的感受融入村庄的道路,表现了村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变化。
C.文章围绕村庄的路组织行文,从照片上的路写到“我”家后囤子那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再写到横贯村庄的那条路及村庄其他的路。
D.文章以第一人称角度叙述,用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了村庄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我”无法言说的伤痛。
7.开头写“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8.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路“看到了许多”?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答: 
 
 
 
 

第2课时 秦腔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原本二十几集就能讲清楚的故事,非要抻到四十几集;原本几个镜头就能交代明白的情节,硬要加入大量空镜或角色特写    时间……电视剧“注水”早已成为令行业和观众不满的现象。“注水”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当下,国内电视剧的销售论集数计价,集数越多,出品方获得的经济收入越高,播出平台广告招商的收益也越高。在这样的    模式下,不少出品方和播出平台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人为地拉长剧集长度。为了治理这种乱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提倡电视剧拍摄制作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但应当注意的是,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也不应是    。电视剧作为文艺产品,其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载体。我们判定一部电视剧是否“注水”,不应只依据集数多寡,而应以提升整体品质的原则,依据艺术创作规律,看作品篇幅是否服从叙事。因此,遏制电视剧“注水”,根本上是要提高电视剧的内容品质,按照内容情节的需要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延误 盈利 一把抓 量体裁衣
B.拖延 盈利 一刀切 量体裁衣
C.拖延 营利 一刀切 对症下药
D.延误 营利 一把抓 对症下药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注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的铁路。
C.港珠澳大桥的正式开通,为大湾区建设疏通了“主动脉”,便利了三地的交通往来。
D.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素有“亚洲水塔”“世界屋脊”的美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判定一部电视剧是否“注水”,不应只依据集数多寡,而应以提升整体品质为原则,依据艺术创作规律,看作品篇幅是否服从叙事。
B.我们判定一部电视剧是否“注水”,不应只依据集数多寡,而应本着提升整体品质为原则,依据艺术创作规律,看作品篇幅是否服从叙事。
C.我们判定一部电视剧是否“注水”,不应只依据集数多寡,而应本着提升整体品质的原则,依据艺术创作规律,看作品篇幅是否服从叙事需要。
D.我们判定一部电视剧是否“注水”,不应只依据集数多寡,而应本着提升整体品质为原则,依据艺术创作规律,看作品篇幅是否服从叙事需要。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6 分)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成形,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被称为“秦”,秦腔就由此而得名。秦腔是一种相当古老的剧种,它所演的剧目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 1 万本。秦腔作为陕西传统文艺的典型代表,于 2006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当今社会你认为秦腔能冲出潼关,走向更大的舞台吗?请你为它写一段宣传推介词,不少于50字。
答: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主  角
陈 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画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把腹部朝下拉,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他脸上,过去是紧绷油光水滑的,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所以在化妆时他就不那么满意自己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不见。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唱慧娘来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深深记着师父。
在一声长长的叹息声中,师父终于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的可悲、可怜。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起身子时,苟老师是用了一个“卧鱼”动作的。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在观众看来,那骨节是一寸寸软溜下去的。但对演员来说,却是一种高难度的生命下沉。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气力是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三十六口“连珠火”上的。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作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个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依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化、贾似道、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剧团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青娥,青……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娃,娃,师……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十斤松香……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着要苟老师谢幕呢。”
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都不走,在下面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
(选自《人民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年观众到后台化妆室来看苟存忠,说他扮演的李慧娘,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显示了苟老师的演技精湛。
B.作者从易青娥的视角描写苟老师,既写出了苟老师演出受到观众喜爱,又写出了苟老师对自己扮相的精益求精,对演出的竭尽全力,增加了真实感。
C.“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还是如浪涛一般, 滚滚拥上了舞台”,这几句使用比喻的手法,衬托出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
D.苟老师表演三十六口“连珠火”,“天地澄静,红梅绽开”,这是演出的高潮,也是他生命的绽放,说明他的艺术生命达到了极致,再无后人可以做到。
6.苟老师的死在前文做了哪些铺垫?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7.苟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才将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轻声告诉易青娥,这样的情节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探究。
答: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1.B(原文“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是对“一团团的绿叶”的补充说明。A中的破折号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B中的“我想是他的妹妹吧”是对“他家还有别的亲人”进行的补充说明;C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D中的破折号表示插入语)
2.①改写后与上文衔接不好:原文中“忽然成了吊死鬼”放在前面,呼应上文“吓了一大跳”;而改句的处理则在衔接上不佳。②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把结果放在前面,更强调古藤被砍后触目惊心的惨状;改句则是把原因放在前面,结果放在后面,只是陈述事实。③表情达意的效果不同:原句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给读者带来冲击,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3.①把断藤上的花朵比喻成“失掉了母亲的孤儿”,准确地写出了藤被砍断后花朵将失去养分的情形;②以母子为喻,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③“微笑”“痛哭”准确地写出了断藤上的花朵的现状与未来,因为藤被砍断不久,所以花朵仍旧盛开,暂时还能“微笑”,但不久之后必然会凋谢;④以花朵现在盛开的美好反衬将来凋谢的悲伤,以乐衬哀,更具有打动读者的感染力。
4.诗歌把叶子比作“绿色的小鸟”,以绿色彰显叶子的生命力,以鸟的歌唱凸显叶子的不屈;比作小鸟之后,又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叶子的静态、动态,表现它们的思绪、心情。
5.C(“都表明了村庄日益没落的现状”错。对这些老人家的描写是为了表现村中老人的平静生活)
6.D(“字里行间流露出‘我’无法言说的伤痛”错。对于村庄富裕后的人情的冷漠,作者是有失意之情的,但不至于有“无法言说的伤痛”)
7.①通过写“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引出文章的写作对象:那些路是村庄的符号,更是生活变迁的标识。②写“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具有一种怀念意味,从而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8.①这些路见证了村里每个人生老病死的过程。②这些路见证了村人们的生活变迁,由过去的贫困到现在的富足。③这些路见证了村庄的人情由过去的亲切热情到现在的冷漠势利。(意思对即可)
第2课时 秦腔
1.B(拖延:把时间延长,不迅速办理。延误:迟延耽误。根据语境,应用“拖延”。盈利:扣除成本后获得的利润。营利:谋求利润。“盈利”与“模式”是固定搭配。一刀切:比喻不顾实际情况,用同一方式处理问题。一把抓:指对一切事都不放手,都要自己管;指做事不分轻重缓急,一齐下手。根据语境,应用“一刀切”。量体裁衣: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对症下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决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语境,应用“量体裁衣”)
2.C(C中的引号和文中“注水”的引号都表比喻义。A中的引号有反语效果,表讽刺。B中的引号起强调作用。D中的引号表特定称谓)
3.C(原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服从叙事”应改为“服从叙事需要”;二是句式杂糅,“而应以提升整体品质的原则”应改为“而应以提升整体品质为原则”或“而应本着提升整体品质的原则”。故选C)
4.略(要求:①包括秦腔的历史、内容<或“特点”>;②明晰秦腔在当今传承、创新􀎮或“发展”􀎯的方向;③宣传推介词的主旨突出,语言生动活泼,有吸引力)
5.D(“再无后人可以做到”错误。从原文看,易青娥是苟老师的嫡传弟子,苟老师对她悉心栽培,“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作用”,甚至临死前拼尽最后的力气也要告诉她吹火的松香比例。这些都说明,易青娥可能会成为苟老师技艺的继承者)
6.①过大的训练量、过度的节食,甚至不惜吃大黄拉肚子减腰身。②“卧鱼”动作未达到日常水平,且倒下时“散了架”。③把看家本领传给徒弟,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暗示这有可能是最后一场演出。
7.①从情节设计看,有利于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强故事的震撼力。②从人物形象塑造看,有利于丰富人物性格,在前文闪光性格的基础上,也体现出老一代艺人授艺时保守的特性。③从艺术手法看,与前文要求易青娥认真观看吐火的情节相照应。④从主题思想看,既讴歌了老一代艺人倾尽生命的全部传授技艺的高尚品格,也含蓄地表现了传统艺人技艺不轻传的守旧思想。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素养测评卷』  下一个『《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基础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