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步课时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步课时作业(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1.下列各组词分别以一类词为主,其中不同的词是哪个。()A.因为 B.格外 C.自从 D.根据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全都是褒义的一项是()A.与那些千篇一律的设计相比,他的作品构思新颖,独具匠心。B.世人都喜欢锦上添花,殊不知更为可贵的是雪中送炭。C.听到这个消息,她既喜出望外,又深感惴惴不安。D.一个习惯于闭目塞听、画地为牢的
试题预览
1.下列各组词分别以一类词为主,其中不同的词是哪个。(   )
A.因为 B.格外 C.自从 D.根据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全都是褒义的一项是(   )
A.与那些千篇一律的设计相比,他的作品构思新颖,独具匠心。
B.世人都喜欢锦上添花,殊不知更为可贵的是雪中送炭。
C.听到这个消息,她既喜出望外,又深感惴惴不安。
D.一个习惯于闭目塞听、画地为牢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创造性成就的。
3.下列各组短语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优美     千态万状     美丽西藏 B.海水密度     艳阳高照     离开村庄
C.设计施工     抗日战争     丧失水分 D.桥梁事业     体力工作     温暖海洋
4.下列各组短语分别以一类短语为主,其中不同的短语是哪个。(   )
A.讲解语法 B.讲述清楚 C.种植玉米 D.制造火箭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B.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C.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D.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九江印象
丰子恺
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虽然天气热到九十五度(华氏度),还是可爱。我们一到招待所,听说上山车子挤,要宿两晚才有车。我们有了细看九江的机会。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崔颢)“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受了诗的美化,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风韵犹存。街道清洁,市容整齐;遥望岗峦起伏的庐山,仿佛南北高峰;那甘棠湖正是具体而微的西湖,九江居然是一个小杭州。但这还在其次。九江的男男女女,大都仪容端正,极少有奇形怪状的人物。尤其是妇女们,无论群集在甘棠湖边洗衣服的女子,还是提着筐挑着担在街上赶路的女子,一个个相貌端正,衣衫整洁,其中没有西施,但也没有嫫母。她们好像都是学校里的女学生。但这也还在其次。九江的人态度都很平和,对外来人尤其客气。这一点最为可贵。二十年前我逃难经过江西的时候,有一个逃难伴侣告诉我:“江西人好客。”当时我扶老携幼在萍乡息足一个多月,深深地感到这句话的正确。这并非由于萍乡的地主(这地主是本地人的意思)夫妇都是我的学生,也并非由于“到处儿童识姓名”(马一浮先生赠诗中语)。不管相识不相识,萍乡人一概殷勤招待。如今我到九江,二十年前的旧印象立刻复活起来。我们在九江,大街小巷都跑过,南浔铁路的火车站也到过。我仔细留意,到处都度着和平的生活,绝不闻相打相骂的声音。向人问路,他恨不得把你送到目的地。我常常惊讶地域区别对风俗人情的影响之巨大。萍乡和九江,相去很远。然而同在江西省的区域之内,其风俗人情就有共通之点。我觉得江西人的“好客”确是一种美德,是值得表扬,值得学习的。我说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主要点正在于此。
九江街上瓷器店特别多,除了瓷器店之外还有许多瓷器摊头。瓷器之中除了日用瓷器之外,还有许多瓷器玩具,猫、狗、鸡、鸭、兔、牛、马、儿童人像、妇女人像、骑马人像、罗汉像、寿星像,各种各样都有,而且大都是上彩釉的。这使我联想起无锡来。无锡惠山等处有许多泥玩具店,也有各种各样的形象,也都是施彩色的。所异者,瓷和泥质地不同而已。在这种玩具中,可以窥见中国手艺工人的智巧。他们都没有进过美术学校雕塑科,都没有进行过素描基本练习,都没有学过艺用解剖学,全凭天生的智慧和熟练的技巧,刻划出种种形象来。这些形象大都肖似实物,大多姿态优美,神气活现。而瓷工比较起泥工来,据我猜想,更加复杂困难。因为泥质松脆,只能塑造像坐猫、蹲兔那样团块的形象。而瓷质坚致,马的四只脚也可以塑出。九江瓷器中的八骏,最能显示手艺工人的天才。那些马身高不过一寸半,或俯或仰,或立或行,骨骼都很正确,姿态都很活跃。我们买了许多,拿回寓中,陈列在桌子上仔细欣赏。唐朝的画家韩干以画马著名于后世。我没有看见过韩干的真迹,不知道他的平面造型艺术比较起江西手艺工人的立体造型艺术来高明多少。韩干是在唐明皇的朝廷里做大官的。那时候唐明皇有一个擅长画马的宫廷画家叫做陈闳。有一天唐明皇命令韩干向陈闳学习画马。韩干不奉诏,回答唐明皇说:“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我们江西的手艺工人,正同韩干一样,没有进美术学校从师,就以民间野外的马为师,他们的技术是全靠平常对活马观察研究而进步起来的。我想唐朝时代民间一定也不乏像江西瓷器手艺工人那样聪明的人,教他们拿起画笔来未必不如韩干。只因他们没有像韩干那样做大官,不能获得皇帝的赏识,因此终身沉沦,湮没无闻;而韩干独侥幸著名于后世。这样想来,社会制度不良的时代的美术史,完全是偶然形成的。
我们每人出一分钱,搭船到甘棠湖里的烟水亭去乘凉。这烟水亭建筑在像杭州西湖湖心亭那样的一个小岛上,四面是水,全靠渡船交通九江大陆。这小岛面积不及湖心亭之半,而树木甚多。树下设竹榻卖茶。我们躺在竹榻上喝茶,四面水光滟滟,风声猎猎,九十度(华氏度)以上的天气也不觉得热。有几个九江女郎也摆渡到这里的树荫底下来洗衣服。每一个女郎所在的岸边的水面上,都以这女郎为圆心而画出层层叠叠的半圆形的水浪纹,好像半张极大的留声机片。这光景真可入画。我躺在竹榻上,无意中举目,正好望见庐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概就是这种心境吧。预料明天这时光,一定已经身在山中,也许已经看到庐山真面目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风韵犹存”一句,既写出了古人对九江的喜爱,也交代了作者畅游九江的原因。
B.第二段中的“绝不”“恨不得”等词语,极写九江人的和气与热情,表达了作者对当地风俗人情的赞美。
C.作者联想到唐代韩干学习画马的故事,其用意在于赞美九江手工艺人善于观察研究、极具才华的特点。
D.文章结尾从人物与环境两个角度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沉浸其中、悠然自得的心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从风俗人情、手工技艺和环境风光等方面叙述了在九江的所见、所感,呈现了对九江的美好印象。
B.文章第三段以无锡泥器作为衬托对象,写出了九江瓷器工艺的复杂性和形象的多样性,着力突出了两地瓷器质地的不同。
C.文章首尾写出行方式、中间段落写沿途接触到的九江风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情感,体现了游记散文常见的融情于景的写法。
D.本文只用平常的字句,不加粉饰,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具有一种朴素而又明亮的味道,体现出随笔体散文的特点。
(3)本文在第二段和尾段都引用了诗句,各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写出“九江印象”的。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比如庐山上、西湖边的那许多诗词题刻,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烟头。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要先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国内一处很有名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这些在乱石头间争荣竞秀的草木了。脚下最值得一说的是蕨类、苔藓等植物。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蕨草每一枝都长着七八片叶,而每个叶片都像剪纸或者木刻,不求线条的流动,却有刀刻石印般的凝重,况且它与恐龙同一个时代,在这林子里资格最老。说到苔藓,我小时不知见过多少,不过也就是雨后地上的一层绿毛。后来在南方热带雨林中见过更浓密、更鲜艳的,将石头裹成一块碧玉。在内蒙古林区见过大团生长的、颜色发暗的苔藓,那是驯鹿特有的饲料。而这里的苔藓因环境潮湿土壤肥沃,却长成了根根细草,又织成密密的一片,于是也被叫作苔草。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染绿了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长在一块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她挺胸拔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雨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老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这就成了动物们的摇篮。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准备开发这片幸存的原始林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的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体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时,写了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这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⑨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草木、大树,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3)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50个字。
长城是中华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地带。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以长城为纽带,共同创造演绎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长城在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汉宣帝又设置西域都护等,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围绕长城,还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关长城的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把语段改为一组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见惯了满月光华,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而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一涓细流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尽管我们观遍了浩荡沧海。我们识尽了喧嚣红尘,但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意的,却是那一片沉稳而清新的寂寥空山。
11.下面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的两句话,请就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①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②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介词。 B.副词。 C.介词。 D.介词。 
2.答案:B
解析:A项,错误。“千篇一律”:原指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属于贬义词。“独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属于褒义词。B项,正确。“锦上添花”: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属于褒义词。“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属于褒义C项,错误。“喜出望外”:是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属于褒义词。“惴惴不安”: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属于中性词。D项,错误。“闭目塞听”: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属于贬义词。“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属于贬义词。 
3.答案:D
解析:A项,“建筑优美”主谓短语,“千态万状”并列短语,“美丽西藏”偏正短语; B项,“海水密度”偏正短语,“艳阳高照”主谓短语,“离开村庄”动宾短语; C项,“设计施工”并列短语,“抗日战争”偏正短语,“丧失水分”动宾短语; D项,都是偏正短语。 
4.答案:B
解析:A.动宾短语。 B.述补短语。 C.动宾短语。 D.动宾短语。 
5.答案:C
解析: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6.答案: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俭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和谐与优美。
解析:概括景物特点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雨”“鸡鸣一两家”“竹溪”“板桥”等都是关键内容。“雨”说明细雨蒙蒙;“鸡鸣”是以动衬静,说明环境幽静;“竹溪”“板桥”等说明了景物的优美。根据以上分析简要概括即可。
7.答案:(1)A;(2)B
(3)①第二段引用诗句,体现出历代诗人对九江的赞美,赋予九江文化韵味。②结尾引用诗句,体现出作者陶醉于九江环境的闲适、自得其乐的心境。
(4)①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九江人的好客之风;②运用联想和衬托手法,写出了九江手工艺人的智巧;③运用白描、工笔手法,写出了九江人美、景美的特点。
解析:(1)“也交代了作者畅游九江的原因”错。作者畅游九江是因为作者认为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而且正好有机会细看九江。
(2)“着力突出了两地瓷器质地的不同”错。写无锡泥器,是为了凸显九江的艺术气息和九江手工艺人的智巧。
(3)结合“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受了诗的美化,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风韵犹存”可知,第二段引用诗句,表现了历代诗人对九江的喜爱和赞美,且赋予了九江更深的文化底蕴。结合“我躺在竹榻上,无意中举目,正好望见庐山……大概就是这种心境吧”可知,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是为了表现当时和陶渊明一样的心境。
(4)文章第二段回忆了二十年前的经历,这是虚写,如今的所见所感是实写,虚实结合,写出了九江人的好客之风。看到九江街上的瓷器店,作者想起了无锡惠山的泥玩具店,这里运用联想、衬托的手法,写出了九江手工艺人的智巧。而在描写九江人和九江的风光的时候,作者既有简单勾勒,又关注细节,运用白描、工笔手法,表现了九江人美、景美的特点。
8.答案:(2)D;(2)D
(3)①运用叠词,生动地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②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形象地描写了周围的环境和激流的形态。
(4)①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②以描写为铺垫,通过议论升华文章的主旨;③不失时机的议论充实了文章思想容量,使文章深刻精警,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
解析:(1)“作者为此感到欣喜”错,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忧虑的。
(2)“层层深入”错,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
(3)解答本题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特点,包括用词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此基础上点出如此用词和使用修辞手法的好处。画线句使用了“远远近近”“层层叠叠”等叠词,这些词语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且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画线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激流的形态及其周围的环境。
(4)文章第⑤段有关于“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的议论,第⑩段有关于以原始林为镜的议论。这些议论是作者在游览原始森林时发出的,直接表明了作者当时的感受,是作者观点、态度的体现,这些观点、态度是文章主旨的外化;另外,这些议论使文章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
9.答案:【示例】长城见证了中华各民族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催生出众多文艺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通读语段可知,陈述对象是长城,关键语句有“长城是中华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地带”“长城在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围绕长城,还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然后用一句话对以上分析的内容进行概括回答即可。此类题概括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10.答案:(示例)见惯了满月光华,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而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观遍了浩荡沧海,那一涓细流却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识尽了喧嚣红尘,那一片空山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意。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一个基准句。比如,把语段的第一句当作基准句,这个句子有三个分句,句式为“……,那……,让……”。然后将语段中其他两个句子按照基准句的句式进行改写。第二句可改写为“观遍了浩荡沧海,那一涓细流却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第三句可改写为“识尽了喧嚣红尘,那一片空山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意”。
11.答案: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特质。②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能准确判断修辞类型,从①句“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可以看出,“谦虚”是人的品德,从而判断运用了拟人修辞;从②句“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可判断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其次要熟悉各种修辞的作用:比如拟人一般有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的作用;比喻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等。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步练习』  下一个『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秦腔》精选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