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再别康桥》同精选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再别康桥》同精选练习(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6.2课再别康桥精选练习一、语言表达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B.说来很惭愧,我对国际问题一窍不通,写起国际问题文章来,只是信手拈来,哪
试题预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6.2课  再别康桥
精选练习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说来很惭愧,我对国际问题一窍不通,写起国际问题文章来,只是信手拈来,哪里有什么真才实学?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能力。
A.望其项背:意思是指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符合语境。
B.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是说自己对国际问题一窍不通,写起国际问题文章来胡乱写。应用“信笔涂鸦”。
C.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此句是说他喜欢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离开前夕在康桥漫步,舍不得离开。改成语与语境不符。
D.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用错对象,句子说的是康河。使用错误。
故选A。
2.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句,__________,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__________,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__________,给人以立体感。
①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②人们视觉上便有了美的享受
③康河里倒映的是河畔的金柳
④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⑤把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⑥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解答本题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与呼应,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和体会,将各个选项的顺序带入具体的文字中进行品读和感悟。从句意和衔接来看,根据话题统一的原则,可以判断①比②与上句衔接密切,①在第1空;根据下句的表述形式,第2空应该突出“倒影”,故选④;第3空强调动作的效果,与下句“给人以立体感”衔接密切的句子应该选择⑥。
故选B。
3.对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②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③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④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朵
⑤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⑥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⑦别让那么多残忍的哲理,姑娘,/也织上你的锦绣的天空
⑧请鸣响汽笛来欢迎/请吹起号角来欢迎//请清道夫来打扫街衢/请搬运车来搬去垃圾
A.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B.①⑥/②④/③⑧/⑤⑦
C.①⑥/②④/③⑤/⑦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⑥拟人。山“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将山拟人化;树与树“彼此孤离”,“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将树、风、空气拟人化。
②④比喻。把乡愁比喻“小小的邮票”,把“我”比作一朵莲花,都是比喻。
③⑧排比。三个“一切”和三个“请……来……”运用排比。
⑤⑦移用,“灵魂”没有颜色,“紫色”修饰“灵魂”,用了移用的修辞;“残忍”一般不能修饰“哲理”,这里被拿来修饰“哲理”,是用了移用的修辞。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一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5.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D. 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6.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4.D
5.A
6.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
②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
③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
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志,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
【分析】
4.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D项,“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文章倒数第三段说的是“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原文不是就“创作实绩”而言的,而且原文只是说新月社影响广泛,并没有说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故选D。
5.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A项,“最重要的转折”依据不足,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只是说“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
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从文本内容看,徐志摩取得成功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客观方面包括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以及他人的影响;主观方面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抱负,付出努力等。
从本文来看,“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概括为: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志摩学有所成的客观原因。
“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概括为:徐志摩具有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
“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概括为:徐志摩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
“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概括为:徐志摩身体力行地参加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志,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眼里有你
徐志摩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
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我向坚厚的地壳里掏,
捣毁了蛇龙们的老巢,
在无底的深潭里我叫——
上帝,我听不到你!
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
活泼,秀丽,褴楼的衣衫;
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
上帝,他眼里有你!
十一月二日星家坡
7.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前两节表现了“我”上山入地“望不见”“上帝”、“听不见”“上帝”的迷惘与无奈。
B.本诗第二节前三句中的“掏”“捣毁”“叫”等词语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我”内心的极度压抑与愤懑。
C.“我”在追求美好的过程中产生了无尽的愤懑与困惑、无奈与痛苦,这仿佛一张沉重的网网住了“我”。
D.“我”在道旁见到一个小孩,发现只有这孩子的眼里“有你”,“我”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8.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中“我望不见你”“我听不到你”等采用了呼告的手法,表明“我”内心对美好的呼唤。
B.本诗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如“万仞的高冈”“无底的深潭”等有助于塑造“我”坚定执着的形象特点。
C.诗歌第一、二节中选择了“高冈”“荆棘”“地壳”“蛇龙们”“深潭”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压抑的叙事氛围。
D.“我攀登了”“我向”“我叫”“我在”既给人层次感、动态美,同时又具有音律节奏,体现出徐志摩清新温柔的诗风。
9.本诗主要采用了象征手法,请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7.D
8.D
9.“上帝”象征着“我”心中的美好事物,“荆棘”“深潭”“蛇龙”象征着层层阻碍。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我”捣毁了“蛇龙们的老巢”,表明“我”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坚持不懈的态度。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D. “‘我’最终还是一无所获”错。“我”发现孩子“眼里亮着爱”“他眼里有你”,说明“我”还是有收获的。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 “体现出徐志摩清新温柔的诗风”错。徐志摩的大多数诗歌呈现出清新温柔的特点,但这首诗用词有力,如“扎烂”“掏”“捣毁”等,充满了愤懑与执着。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现代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鉴赏诗歌中的象征手法。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找到诗歌中的象征意象,然后明确这些意象都象征了什么,最后结合诗歌内容指出这样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即可。
这首现代诗是徐志摩于中国处于艰难时期,而他个人感情问题也没处理好的大背景写的。所以整首诗写出伤感的气氛,也写出了对未来的期盼。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比比皆是。比如第一节“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万仞的高冈”象征着他所追求的理想;而“攀登”则象征着他追求理想的执着与顽强;“荆棘”则象征着层层阻碍。再如“上帝,我望不见你”中“上帝”象征着“我”心中的美好事物。“我向坚厚的地壳里掏,捣毁了蛇龙们的老巢,在无底的深潭里我叫”,“深潭”“蛇龙”也象征着层层阻碍。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我”捣毁了“蛇龙们的老巢”,表明“我”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坚持不懈的态度。
四、对点写作
10.《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描绘了康桥明净动人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画面,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做到情景交融。
秋雨  庭院  树叶  人
【答案】【示例】淅淅沥沥的秋雨把庭院打扮得如同一个柔弱的美人,院中长满绿苔,凋落的树叶似乎在给绿苔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窗边的那位女子望着这情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掩面而泣。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展语句的能力。
解题时,第一步,分析给出的词语的特点,“秋雨”点明季节,也是画面的一个组成要素,“庭院”是地点,“树叶”在秋天凋零,面对如此秋景,“人”会悲秋伤怀。这是一个景与人结合、以景写情(感伤之情)的画面。
第二步,根据上述理解,把这几个词语组成句子:秋雨打落庭院中的树叶,人见此景而伤感。
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将第二步中组成的句子丰富起来,创设一种感伤情境,合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表达一个主题。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步练习』  下一个『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再别康桥》同步课时作业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