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淮左名都)》名师出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扬州慢(淮左名都)》名师出题(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4课扬州慢(淮左名都)【典例】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姜夔(kuí)劲(jìng)敌汗涔涔(cén)强(qiáng)弩之末B.狙(jū)击初霁(jì)难为(wèi)情曲高和(hè)寡C.隽(jùn永)怆(chuàng)然一抔(póu)土一暴(pù)十寒D.咽(yān喉)炽(chì)热国子监(jiàn)少不更(gè
试题预览
第4课 扬州慢(淮左名都)
【典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姜夔(kuí)劲(jìng)敌汗涔涔(cén)强(qiáng)弩之末
B.狙(jū)击初霁(jì)难为(wèi)情曲 高和(hè)寡
C.隽(jùn永)怆(chuàng)然一抔(póu)土一暴(pù)十寒
D.咽(yān喉)炽(chì)热国子监(jiàn)少不更(gèng)事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熨贴  拮据  衍生品  钟灵毓秀
B.熟稔  摭拾  摄相机  世外桃源
C荠麦  蔓延  卸包袱  作茧自缚
D.黍离  联袂  斑马线  修养生息
 3.对诗句理解分析正确的是(    )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幽静清新景色,表达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作者运用移情手法写出了扬州战乱的惨状。)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也衬托旅人前途的广阔。)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想到“扬州芍药甲天下”,将来芍药盛开时节,有谁来欣赏呢?表达作者惋惜之情。)
 4.下列诗句中使用想像来抒情的一句是(   )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D.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过往,没有身世,人无法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难以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B.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的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C.除夕晚上,人们习惯在门口放一根棍,据说此举有两种门口放一根棍,据说此举有两种意义:一是护元宝,不让财神、福神往外跑,二是保平安,不让“野鬼魔怪”进家门。
D.“目前还不能废除死刑,但要尽量减少死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徐显明认为,这种修改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顺应国际上废除或减少死刑的趋势。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此次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首次讨论了联合申办2030年世界杯的问题,尽管东盟国家足
球水平有限,但他们依然确定了这一申办目标。
B.许多曾经山明水秀的乡村,似乎一夜之间树立起了一片片肆意涂抹着天空的烟囱,从此
当地的人们永别了蓝天白云,远离了月朗风清。
C.逢年过节,一般歌手出场费通常会涨一倍左右,一线歌手的涨幅一般是两倍,而炙手可
热的顶级歌手,出场费涨幅往往在三倍以上。
D.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得票排名第一,获春晚参演资格。面对主持人董卿的祝贺,王旭
和刘刚一时激动得语无伦次。

教材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浇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合,一生未仕,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决不曳裾侯门,谄媚逢迎。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峭拔、清丽、典雅,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
《扬州慢》∶这是一首扬州感怀之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南侵,窥伺欲渡长江,扬州两次都遭到焚掠。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姜夔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二、背景探寻
127年,“靖康之变”后。金兵频繁发动大规模南侵,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曾攻破扬州,烧杀掳掠。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本词是作者22岁时,于1176年路过,初到扬州时所作。已过十五年,映入作者视野的是经强敌侵凌后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扬州城。故有“黍离之悲”!
三、主旨点睛
这首词以扬州城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寄托了词人的哀思。词人抚今追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四、课文重点1
上阕是如何描写扬州的荒芜的?
①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来写。眼中所见,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耳中所听,是“清角吹寒”,
②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昔日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如今是“尽荠麦青青”运用对比突出了如今扬州的荒芜。
五、课文重点2
下阕含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①昔日的“杜郎俊赏”和今日的“重到须惊”。
②昔日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和今日的“难赋深情”
③昔日的“二十四桥仍在”和今日的“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些对比突出了今日扬州城的荒凉、萧条,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泰离》之悲
六、课文难点1
这首词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请简要说明。
首先,纵观全词,写扬州过去盛况的都是虚笔。“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经组合,便显出了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的对比做了铺垫。
其次,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词人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业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广阔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
另外,本词避开正面抒情,含蓄蕴藉。“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惊叹扬州残破的是“杜郎”,凄冷无声的是“月”,开无主的是“红药”。
姜夔抒情写景,空灵、疏淡,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七、观点争鸣
姜夔的《扬州慢》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 喜欢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词作充盈着男子汉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姜夔的《扬州慢》虽有爱国反战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其格调却过于低沉。
观点二 喜欢姜夔的《扬州慢》。这首词抒发了词人的《泰离》之悲,词人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欲力挽狂澜、匡扶国难的英雄之歌,姜夔的《扬州慢》是普通人的悲怆之泪,相较而言,后者更具有感动广泛读者的艺术魅力。
八、文本特色
借景抒情 融情入景
(1)全词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扬州慢》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的扬州经过金兵的铁蹄蹂躏之后,疮痍满目。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见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词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上阁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
“清角吹寒”四字,“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与“荠麦青青”和“废池乔木”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2)移人情于物象。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让触觉感受到的“冷”与听觉感受到的“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加深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上阕“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九、词人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黍离之悲”?
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昔盛今衰的感伤
2.化用诗句——表崇拜之情;形象鲜明,增加文采;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荒凉,使词更沉郁,丰厚,有力地表达昔盛今衰的感伤。
3.通感——“清角吹寒”(触觉写听觉)“寒”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
4.拟人的修辞——“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了拟人修辞。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5.移情于物——“冷月无声”词人移情于物,以“冷月无声”营造了萧条、寂寥、冷清、落寞的意境。表现扬州城的残破衰落,抒发作者悲哀之情。
6.虚拟之法——“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采用了虚拟之法:红药徒生,徒增感伤而已。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类似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流露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限伤痛之情。
十、知识链接
化用诗句出处
赠别•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精准变式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淳熙”“丙申”都是宋代皇帝年号,“至日”是冬至这一天
B.“淳熙”是宋代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
C.“淳熙”是南宋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
D.“淳熙”是南宋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这是帝王年号和干支兼用的纪
年法,“至日”是冬至这一天。
2.对“《黍离》之悲”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黍离》是诗《诗•王风》中的篇名。
B.《黍离》首句是:“彼黍离离”。
C.后人常用“黍离”表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伤。
D.词中与《黍离》首句相应的句子是“废池乔木”。 
3.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
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
4.下列诗句都是写景的,其中实写的是()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②杨柳岸晓风残月③一片神鸦社鼓④墙橹灰飞烟灭
⑤枫叶荻花秋瑟瑟⑥茅飞度江洒江郊⑦青冥浩荡不见底⑧秋天漠漠向昏黑
⑨暮霭沉沉楚天阔⑩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A.②④⑧⑩        B.①②③⑤ 
C.⑤⑥⑧⑩        D.③⑥⑦⑨
(二)理解性默写
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            ;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
2.《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             ,             、               ”。
3.《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             ,             。
4.《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                    。
5.《扬州慢》中写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仇恨的句子是:             ,            ,             。
6.《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               ,           ,              。”


(一)阅读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①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天随:晚唐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1.全词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心情?
2.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有“隔”与“不隔”之分。能自然真切地表现所写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不隔”,反之为“隔”。他认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句,“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你怎么看待他对这两句的评价?简述理由。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选出对《小重山》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壮怀激烈,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小重山》词,也是用同一种艺术手法表达他抗金报国的壮怀的。
B下半阕“白首”二句,表面看来,似乎有些消极情绪,但实际上正是壮志难酬的孤愤。
C“欲将”三句,用比兴含蓄的笔法点出“知音”难遇的一种凄怆情怀,甚为沉郁。
D这首词表现了岳飞曲高和寡、知音难遇之叹。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静衬动描写了一幅喧闹的深秋夜景图,渲染了一种热闹的氛围。
B.“惊”字再现词人难眠的情景。“起来”句写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
 C.下阕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深感寂寞的心情。
 D.这首词虽然短小,但含蓄委婉,抑扬顿挫,情景交融,艺术手法高超。
3.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少年游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1.选出对《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一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此词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月的阴晴圆缺,却又不分南北东西,而与人相随。
B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与“却似”隐喻朋友的聚与散,反映出聚暂离长之恨。
C上片写其南北漂泊,东西奔走,只有江楼月亮伴随左右,思“君”之情甚浓。此处“南北东西”反复使用,既指人的漂泊,又指月的相随,白描之下,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D全词明白易晓,流转自如,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风格豪放,含蕴无限
2.这两首诗在比喻上各具有鲜明的特色,请选择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
3.苏轼在《少年游》中抓住“杨花”和“雪”的特点诉说了怎样的情感?
4.阅读《少年游》结合诗句分析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四)阅读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窗。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賸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1.选出对这首词中的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雪洗虏尘静”是说,这次击败金兵,把侵略者带来的污垢尘埃“雪”洗得干干净净了。
B“风约楚云留”,“风”,暗喻朝廷,云,暗喻自己有官职在身。
C“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这三句点明他回忆的两个古人。周,指三国时东吴的周瑜;谢,指晋朝的谢灵运。
D“渺渺唤人愁”中“渺渺”是渺茫旷远之意,这一句是说,回忆古人,只能唤起人们遥远无际的忧愁。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上片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亢奋的心情,同时又包含有悲慨情绪。
  B.作者把采石鏖战的激烈战况构想成“骇浪与天浮”的画面,可见其词风豪放的一面。
  C.从题目《闻采石矶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
  D.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情感低沉,充斥着浓重的悲绪。
3.画线句“借古讽今”,请就此作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正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 “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魄生活的写照。
C. “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 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E. 全词着眼点不在写节日之乐,而在抒身世之感慨,以乐景写哀情,便是此词特色所在。
2. 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扬州慢》精选习题』  下一个『《离骚(节选)》名师出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