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名师出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氓》名师出题(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1课氓【典例】(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小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愆期(qiān)垝垣(huán)孔疚(jiù)尔卜尔筮(shì)熏陶渐染(jiān)B、涉淇(qí)夙兴夜寐(sù)咎言(jiū)自我徂尔(cù)匪夷所思(fěi)C、不遑(huánɡ)象弭(mǐ)归聘(pìn)雨雪霏霏(yù)风靡一时(mí)D、桑葚(shèn)棠棣(
试题预览
第1课    氓
【典例】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愆期(qiān)  垝垣(huán) 孔疚(jiù) 尔卜尔筮(shì) 熏陶渐染(jiān)
B、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匪夷所思(fěi)
C、不遑(huánɡ)  象弭(mǐ) 归聘(pìn) 雨雪霏霏(yù)  风靡一时(mí)
D、桑葚(shèn) 棠棣(dì)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载歌载舞(zài)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匪来贸丝        B.隰则有泮
C.信誓旦旦        D.不思其反
3.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
B.②⑥
C.③⑧
D.④⑦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即我谋    即:靠近
B.将子无怒    将:愿,请
C.无与士耽    耽:耽乐,欢爱
D.女也不爽    爽:过失,差错.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拖延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宴 :宴会
D、桑之落矣,其划黄而陨  陨:坠落,掉下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以尔车来
B.以望复关
C.作《师说》以贻之
D.以我贿迁

教材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
《诗经》是我国最星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它是《诗经》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作品简评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司马迁
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梁启超
3.文题解读
《氓》:选自《诗经•卫风》,它是《诗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氓”,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
4.背景探寻
《氓》: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的头脑中,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强大。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积累和男权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爱情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的程度逐渐加深。男权社会使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在她们的狭小生活天地中,生活的幸福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因此时有悲剧发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方造成的巨大创伤。
5.知识链接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数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所作,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的,一般看作“正声”。“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歌,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赋”,陈述铺叙的意思。《诗经•氓》写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做任何修饰和渲染,而是直接陈述,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比”,即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使用了这种手法。“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多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诗经•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是“兴”中有“比”。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诗歌的韵味和感染力。
氓中的修辞
淇水的作用拓展作用题
6.主旨点睛
《氓》∶本诗从一个女子自述的角度,讲述了她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遗弃的婚恋悲剧,展现了女子从沉醉到清醒、从悔恨到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表达了对始乱终弃的“氓”的怨恨和批判,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及其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遭遇。
7.课内重点1
《氓》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①“我”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是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
②“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
③“我”与“氓”对爱情的态度的对比。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我”对爱情态度专一;“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对爱情态度不专一。
这些对比,鲜明生动,分别表现了“我”和“氓”的性格特点及感情变化。
8.课内重点2
请分析《氓》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意义。
女主人公是个真诚、善良、勤劳而坚强的女子。她向往并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氓”,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这表明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有主见的女子。婚后,她不畏贫苦,操持家业,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的身上。而婚后“氓”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与“氓”及尔偕老的希望完全破灭,她如梦初醒,毅然与“氓”一刀两断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不愿受命运摆布的性格的表现,展现出她性格中理智、坚毅、刚烈的一面。
“氓”是一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负心汉形象。“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年长色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最后至于欺侮妻子,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地抛弃了妻子,他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诗歌从他婚前婚后的变化中,展现了他不负责任、感情不专一、暴躁的个性,从而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9.课内难点1
在《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称呼在不断变化,有“氓”“子”“复关”“尔”“士”等,试探究这些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之间的联系。
“氓”,即“外来百姓”,这里用来指外地男子。女主人公初时用叙述语气称男子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比较疏远
“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显得尊重、客气、有礼节,这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立关系的想法。
“不见复关”“既见复关”中的“复关”,均指代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的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热切思念之情。
“尔”,第二人称代词,女主人公直呼对方,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已定,感情距离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
“士”,也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女主人公在婚姻遭遇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其丈夫,合乎身份,讲究礼节,也暗含了对丈夫的嘲讽。
10.课内难点2
《氓》中三次写淇水有何作用?
“淇水”是《氓》中一个重要的诗歌意象,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彰显了情节的发展。
诗中三次提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发展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时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女主人公归途中的实境;“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决绝。淇水见证了诗中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诗中三次写淇水也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当初,女主人公送氓涉水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所有的誓言已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苦中走向决绝。
③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
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中间、开头和结尾三次提到淇水,分别代表女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每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以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结构链。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照应,使诗歌显得更加紧凑。

精准变式题
(一)完成下面小题 
1.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及尔偕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A、两个“尔”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尔”不同,两个“之”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之”不同
D、两个“尔”不同,两个“之”不同
2.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三岁食贫
A. 夙兴夜寐
B. 其黄而陨
C. 非能水也
D. 不能容于远近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以尔车业,以我贿迁
5.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A、何以知之
B、何陋之有
C、二三其德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8.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球队就要获胜了,大批的球迷在周围高声呐喊,信誓旦旦。
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C、多年来,他夙兴夜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D、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
(二)理解性默写
1.《氓》中女子借“            ,___            ”来比喻任何事物都是有界限的,同时也反衬出男子的变化无常。
2.《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3.《诗经.氓》中,男主人公对婚事进行占卜,结果显示“           ”,随后女主人公提出“           ,          ”以完成婚事。
4.《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              ,            。
5.《氓》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写男主人公“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诗歌前文对男主人公变变化埋下伏笔的句子是            ,              。
6.《氓》中直接表现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劝告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             ,               。
8.《诗经•氓》反映出女主人公内心孤立无助,即使在夫家被虐待,回娘家也无法跟兄弟叙说的处境的两句是“               ,             。”
9.《诗经•氓》中,“            ,               ”两句用比兴手法,借桑叶的变化来表现女主人公青春的逝去。
10.《诗经•卫风•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                ,                  。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
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
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
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
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
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4.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经•风雨》,然后回答问题。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己。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 ②夷:通“怡”,喜悦。 ③胶胶:鸡叫声。 ④瘳(chōu):病愈。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2.诗人在三章中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
(三)“兴”这一手法是《诗经》开创的;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非常好的表现手法。在后来的民歌以及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兴”这一手法写两句话,内容不限。
示例∶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兼葭》)
②羊了肚子手了巾哟/三道道那蓝,咱们见了面面容易/哎哟拉话话的难。(陕北民歌《泪蛋蛋》)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蜀道难》《蜀相》名师出题』  下一个『《蜀道难》名师出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