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练:语言表达之不明比较句子效果切入点(新高考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练:语言表达之不明比较句子效果切入点(新高考版)(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 易错点47语言表达之不明比较句子效果切入点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无穷之路》中,香港主持人陈贝儿用三个月时间,内地6省份的崇山峻岭、荒漠戈壁,走近普通人家,感受昔日贫穷的地方通过脱贫攻坚发生的巨变。 纪录片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给观众带来的体验感。
试题预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
易错点47 语言表达之不明比较句子效果切入点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无穷之路》中,香港主持人陈贝儿用三个月时间,       内地6省份的崇山峻岭、荒漠戈壁,走近普通人家,感受昔日贫穷的地方通过脱贫攻坚发生       的巨变。
纪录片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给观众带来       的体验感。随着镜头切换,观众跟随陈贝儿或是踏上悬崖村2556级天梯,或是克服心理恐惧在汹涌的怒江之上溜索而过,或是走入曾经“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感受今昔变化。这部纪录片在内地豆瓣平台,获得9.5分的高分,有内地网友赞其为今年纪录片的“天花板”。用心的制作、感人的故事,无论在内地还是香港,都能打动人心,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同属一个国家,有着共同的根脉,       ,能真正找到共鸣,生发出同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无穷之路》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内地人和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人,需要更多相互了解。在香港,一些年轻人曾受到一些负面影响,鲜有机会理性、客观地认识理解自己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作为一名中国人,无论身处内地还是香港,都应该“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穿越   翻天覆地   身临其境   血浓于水
B.穿梭   沧海桑田   设身处地   情同骨肉
C.穿梭   翻天覆地   身临其境   情同骨肉
D.穿越   沧海桑田   设身处地   血浓于水
2.下面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画线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内地网友赞其为今年圮录片的“天花板”。
A.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从100年前至今”,似乎更简洁。你觉得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A    2.B
3.①原文“100年来”“70多年来”“40多年来”,运用铺排,表述更为准确,语言更有气势。②原文列数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强调时间短、成就大,表现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赞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穿越”,穿过,越过。“穿梭”,形容来往频繁,指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之间相互通过的现象。语境是说穿过崇山峻岭荒漠戈壁,应使用“穿越”。
第二处,“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沧海桑田”,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语境是形容贫穷地区变化之大,应使用“翻天覆地”。
第三处,“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语境是说纪录片给观众带来亲临其境的感觉,应使用“身临其境”。
第四处,“血浓于水”比喻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应该比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更为亲密。“情同骨肉”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由“同属一个国家,有着共同的根脉”可知,此处是形容中国人之间的血肉相连,应使用“血浓于水”。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天花板”的双引号表特殊含义。
B.引号表特殊含义。
A.表引用。
C.表强调。
D.表反语,讽刺。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然后结合手法、句式以及句意分析表达效果。
不同之处在于文中使用“100年来”“70多年来”“40多年来”这一系列数字来展现这一时间段。
从句式角度来看,“……100年来”“……70多年来”“……40多年来”三句句式结构相似,使用铺排,更有气势;
从内容表述来看,文中三个数据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阶段,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如新中国成立,如改革开放,连续的三个数据从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凸显时间之短,但变化非常大,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赞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我们不读诗,也不关注诗歌和诗人。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大都寄托以心灵鸡汤和各种各样、花式繁多、花招百出的10万+热文。我们被动地接受、主动地吸收,以别人的感想,①;以时代整齐划一的脉络,来规划自己的生活;以相似度极高的语言和姿态,来讲述历史、记录时代。
诗歌离物质越来越远,诗意的生活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因为我们同物质前所未有地、亲密地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②。我们只是离开这种生活太久,太过生疏。③,与地上的身体两相遥望。从灵魂的角度看去,那副似曾相识的皮囊,显得何其委顿而凄凉。摒弃了诗意的生活,幸福感将永远无法持续、无法纯粹、无法圆满。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离开了诗意的生活,幸福感将永远无法纯粹而圆满,也无法持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4.①来诠释自己的心情②我们不再需要诗意的生活③我们的灵魂在天上
5.①原句中的“摒弃”相比“离开”,更强调主动性,且语气更强烈;②原句中使用三个排比句,相比改句,强调了失去诗意生活对幸福的影响,语势也更强烈;③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有仓促收尾之感;原句简短有力,语意完整,更适合收束段落。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后文“以时代整齐划一的脉络,来规划自己的生活;以相似度极高的语言和姿态,来讲述历史、记录时代”可以判定句式“来……”,且“来”后的成分为动宾结构;句前“感想”关涉“心情”,故可填写“来诠释自己的心情”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本段阐述的是物质与诗意生活的关系。前句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前文“诗歌离物质越来越远,诗意的生活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构成转折,即我们同物质的关系亲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诗意,故可填写“我们不再需要诗意的生活”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下句“与地上的身体两相遥望”可推知此处的表述应是与之相对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练:语言表达之不能结合文意分析修辞效果(新高考版)』  下一个『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练:语言表达之不明语句衔接要求(新高考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