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九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专项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九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专项练习(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九年级古诗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含答案)岁暮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此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
试题预览
九年级古诗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含答案)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此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诗歌的标题“岁暮”意蕴深长,既指时序岁末,又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时期。
B.颔联使用了借代的手法,“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句“鼓角”相应,分别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反衬时局的艰危。
C.颈联“朝廷谁请缨”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大臣们纷纷请缨报国的羡慕与赞美,同时抒发了自己客居阆州无法报效国家的苦闷。
D.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朝廷谁请缨”是想象之景,是虚写,将现实之景与想象之景巧妙结合。
E.这首诗,前两联主要写时事,后两联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字字饱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
2.杜甫写诗“巧用常字,平中见奇”,请赏析“边隅还用兵”中“还”字的妙处。(4分)
1.AD
(B. 不是反衬,而是直接描写。C.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E.无议论)
2.(1)“还”副词,有“又”、“仍然”之意;这句诗的意思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 “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对百姓对国家的担忧。(每点1分)





西江月○1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2未解玉骢○3娇,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③玉骢:良马。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障泥未解玉骢娇,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近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写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嚣和生机。
2. 试分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中“弥弥”“隐隐”的表达效果。(4分)

1.BE(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E项,“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2.叠词(1)“弥弥”形容浅浪“隐隐”形容层霄,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1),凸显诗人愉悦之情(1),富有音韵美(1)。




早雁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③,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④月明孤影过,长门⑤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⑥。
【注释】①公元842年,北方回鹘族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杜牧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特作此诗。②金河:泛指北方边地。③虏弦开:指北虏发动罕事骚扰活动。④仙掌:长安城建有金钢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⑤长门:指长门宫,失宠者幽居的地方。⑥水多菰米岸莓苔:“菰米”和“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1.对于本诗的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本诗中的“早雁”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雁”都有一样的特定含义,表达的都是相同的感情。
B.“惊飞四散哀”中的“惊”“飞”“哀”等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仙掌月明孤影过”一句中,“明月”与“孤影”两个意象互为映衬,写出了一种幽静与超脱的意境,给人一种超脱凡尘的空明之感。
D.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2.诗歌中的“早雁”象征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B
A.本诗的雁象征的是流离失所的百姓,“归雁洛阳边”中的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C.“给人一种超脱凡尘的空明之感”错,而是“凄凉”;D.诗人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有菰米莓苔可食,不妨暂居。
2.早雁比喻边疆地区战乱中离家漂泊的百姓。(2分)作者借早雁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战乱中背井离乡、寄身江南的苦难百姓的深刻同情;同时表达了对统治者不事边疆稳定、无视百姓苦难的状况的不满。(2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祥。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
渭北②春天树,江东③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④。
【注释】①庾开府:指北周的庾信。下句的鲍参军”指南朝的鲍照,二人为南北朝著名诗人。②渭北:渭水北岸,借指唐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③江东:今江苏浙江一带,当时李白在此。④论文:指论诗。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首联下句是上句的说明,李白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愤世嫉俗、离群索居。 “也”“然”两个助词,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B.颔联用庾信、鲍照的文才反衬李白作品的清新俊逸,从这坦荡真率的赞语中能看出杜甫对李白的钦佩,也体现了他和李白之间诚挚的友谊。
C.诗歌前两联从成就地位、气质个性、作品风格三个方面高度评价了李白其诗其人,赞诗的目的是写人,这便为后文抒情做好了铺垫。
D.尾联“何时”一词表明了对相聚的热切期待,而“重与”是说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 不得相见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E.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又由人回到诗,自始至终贯穿着文题 中的“忆字,勾连衔接,极其自然。
2.诗歌的颈联是如何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请具体分析。(4分)

1.AB
2.长安的树木枝丫吐绿,春意盎然,作者看着眼前之景,想象着此时江东也许正值日落,暮云纷纷。 (1分)一方面,此句情景交融(融情于景),(1分)另一方面,作者思念友人李白,便想象李白也在 思念自己,虚实相生的手法(1分)突显了对故人真诚的牵挂。(1分)




江下初秋寓泊
杜荀鹤○1
濛濛烟雨蔽江村,江馆愁人好断魂。
自别家来生白发,未寝星起谒○2朱门。
也知柳欲开春眼,争奈萍无入土根。
兄弟无书雁归北,一声声觉苦于猿。
【注释】:○1杜荀鹤,唐代诗人。出身寒微,仕途多不得志。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②谒 :拜见。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的标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的背景。
B.首联通过描写“濛濛烟雨”遮蔽了江村的场景,营造了凄冷的氛围。
C.三四句叙事,叙写了离家后白发的诗人星夜起来去拜访权贵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及对友情的珍视。
D.七八句中,诗人看到北飞的大雁、又听到猿的哀啼,他认为雁鸣比猿啼更为凄苦。
E全诗以“愁”情贯穿:有对漂泊在外的孤独感伤;有对家乡、对兄弟的思念有无人引荐、壮志难酬的苦闷。
2.“虚实结合”使得诗歌富含深意,请结合颔联和颈联作简要赏析。 (4分)

1.CD    
2.颔联:实写已有白发的诗人去拜访权贵,颈联由眼前的柳树联想到春天到来的景象,又想象自己就像漂浮的浮萍,终年漂泊无依,虚实结合,暗示了作者漂泊、不被重用的人生,写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寂寞孤独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占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②。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③宏放④,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⑤独仟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登楼游宴,写下此词。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貔貅(pi xiū):猛兽,喻指勇猛战士。③使君:古代州郡长官称呼,此处指方滋。④宏放:通达豪放。⑤叔子:西晋大将羊祜(hù),字叔子,镇守襄阳十余年,他志在灭吴却终究未能亲手克敌完成大业。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多景楼”是题目,从风格上来看,这是一首豪放词。
B.本词前四句,从广阔的空间范围、地理方位着笔,由江左而徐州,由群山而北固山,然后落在高高的多景楼上。上阙后五句,鼓角悲壮、烽火明灭,显出了场面的壮阔和气象的豪雄。
C.下片的三个三字短句,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是一种过渡手段,从现实的生活过渡到了江山历史,作者将笔墨集中在了羊祜身上。
D.本词以连山如画为背景,联想三国时的孙权和刘备,联想西晋大将羊祜,由史及人,激励使君方滋也激励词人自己,抒发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词的下阙说“谈笑洗尽古今愁”,结合全词,你认为词人的“愁洗尽了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4分)
1.C(从江山历史过渡到了现实的生活情景,作者将笔墨集中在了使君方公的身上)
2.没有。理由:①前线战事紧张,时局动荡不安: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
②南宋偏安一隅, 自己壮志难酬,未能收复失地完成统一大业,压抑不平:遗恨黯难收”。



出塞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③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④朝乘障,破虏将军⑤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⑥。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②猎天骄:少数民族首领带着人马打猎。天骄: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③碛(qì):沙漠。④护羌校尉:汉代拿着符节保护西羌的武官。⑤破虏将军:指汉昭帝时中郎将范明友。当时辽东乌桓反。他带领兵马,渡过辽河,平定了这次叛乱。⑥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官至骠骑将军。前后六次出击匈奴,皆获胜而归,得到朝廷封赏。此处借指崔希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吐蕃军队正在进行围猎,借写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B.前四句描绘了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突出了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
C.颈联实写作者所目睹的唐军作战情形,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
D.尾联写出朝廷要把镶玉的宝剑等珍贵器物,赐给得胜的边帅,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2.清代方东树《唐宋诗举要》评论本诗说 :“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反衬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情感。(4分)
1. C  
2.答:运用反衬的手法,前四句用“驱马”“射雕”写出敌人勇猛善战,表现出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1分),后四句写出了唐军雍容镇静,应对自如,(1分),表达了诗人对唐军英勇善战,取得胜利的赞颂(1分),和对于唐王朝国力强盛,诗人内心的自豪、喜悦的心情。(1分)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①。
【注释】①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
1.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二句总领全诗,后面诗句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春天山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诗人只顾玩赏,忘路之远近,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内心不禁懊恼沮丧。
C.五六句写诗人沉醉在山中月下美景中,惟兴所适,将要离开的时候,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产生了惜别之意。
D.七八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借钟鸣之音衬托出春山月夜的幽静。
2.品读诗句,仿照示例,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4分)
归类摘抄 批注
诗句 炼字 效果 情感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入 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日生残夜,驱尽黑暗,春入旧年,赶走严冬的图景,表现出时序更替。 抒发了诗人思乡念亲之情,又蕴含乐观的希望。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弄 ① ②

1.B  【解析:春天山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诗人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但是诗人并不懊恼沮丧,反而痛痛快快地沉浸在春山月夜的美景之中,诗人此时内心是欢快愉悦的。】
2.①生动传神地写出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山花芬芳馥郁,溢满衣衫的画面,活泼而幽静(2分)
②抒发了诗人纵情山水、悠然自得之情(2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标点符号专项复习50题』  下一个『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句子衔接、句子排序、仿句等专练50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