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题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中学生的修养胡适我到过的地方,许多朋友常常问我中学生应注重什么?我是不懂教育的,不过年纪大些,并且自己也是经过中学大学过来的,同时看到朋友们与我们自己的子弟经过中学,得到一点认识,愿意将自己的认识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今天讲的题目,就是
试题预览
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练习题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中学生的修养
胡适
我到过的地方,许多朋友常常问我中学生应注重什么?我是不懂教育的,不过年纪大些,并且自己也是经过中学大学过来的,同时看到朋友们与我们自己的子弟经过中学,得到一点认识,愿意将自己的认识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今天讲的题目,就是:“中学生的修养”。
中学生要提高修养应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生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的习惯的养成。一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算完了,在大学里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我在这里提醒青年学生们注意,也请学生的父兄教师们注意。
我们的国家以前只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是无用的,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我在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以江浙的俗话来说,不拆烂污。写汉字,一点、一横也不放过;写外国字,“i”的点、“t”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虚心?虚心就是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察事实,不以成见待他人,不以成见断是非。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如果限定几点钟交卷,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并不是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
“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大家知道一种治病的名药“六零六”吧?什么叫“六零六”呢?经过六百零六次的试验才成功的。“九一四”则试验了九百一十四次。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动植物的生存进化与环境有绝大的关系,也费了三十年的工夫,到四海去搜集标本和研究,并与朋友们往复讨论。朋友们都劝他发表,他仍然不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另一位科学家华莱士的论文,其结论与达尔文的一样,朋友们才逼着达尔文把研究的结论公布,并提供与朋友们讨论的信件,来证明他早已获得结论,于是皇家学会才决定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达尔文这种持重的态度,不是缺点,是美德。这也是科学史上“缓”的实例,值得我们去想想,青年学生要在中学里便养成这种习惯。
——摘录改编自《胡适的声音》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习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学生要陶冶自己的品性人格,就需养成良好的习惯。
B.作者认为能够背诵,并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是好习惯。
C.“勤、谨、和、缓”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好习惯。
D.作者认为“谨”就是细心谨慎,是一定要养成的习惯。
(2)下列人物作为例证,不能体现文章“勤”这一习惯的是(        )
A.植树的牧羊人 B.治学的闻一多 C.年幼的若瑟夫 D.朱德的母亲
(3)文中划线句若改为“虚心就是脑筋里不存有用来观察事实、对待他人和判断是非的成见”,句意变化不大,但效果不同。请结合演讲稿的语言特点,品析原句的表达效果。
 
(4)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对下列语段省略号的部分进行补充,以突出“缓”的重要性。
“缓”这个字很重要,因为……。例如:在找证据时需要“缓”,我们应当根据事实来判断,才能找到充分证据;在……。所以……。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青年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
吕永祥
①读书是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启迪心智、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不仅体现在连通过去、观照现在,更能够照亮奋斗之路、创造美好未来。当前,有些青年对读书学习认识不足,认为读书“不能当饭吃”。
②最是书香能致远,最美不过书香气。书是人的精神食粮,青年就是要拿读书“当饭吃”,在浓浓墨香的滋润下,汲取丰富养分,涵养蓬勃朝气,补足精神之钙,坚定前行方向,砥砺前行之力。
③以读书“提神”,涵养蓬勃朝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而这精神就来自于读书学习。事实证明,青年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会显得“老气横秋”,与时代格格不入。其实,读书是以认知的力量去探测世界的广袤,借伟岸的灵魂来陪伴心灵的成长。它是看不见的精神修炼,是为人生绘就底色的事业。只有时刻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学习党史和科学理论中滋养心灵,才能更好地克服精神空虚,提升精神修养,涵养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
④以读书“壮骨”,补足精神之钙。读书,是秉心之烛火,去探访古今智者仁人的精神空间。有书相伴,生命便不会黯然失色;以书壮怀,灵魂便不会渺小孤寂。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学习是青年最好的“壮骨药”,可以让我们收获超出自身阅历的风景,领略更加辽阔的精神世界,使我们补足精神之钙,修炼“金刚不坏之身”,用知识增强身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⑤以读书“明目”,坚定前进方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读一本好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登高望远,使我们眼界更辽阔。在这个知识信息迭代交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读书学习犹如我们在雨中行车时的“雨刮器”,每时每刻“刷新”自己,看清前进道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一词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青年正处于求知阶段,更是要认真看书学习,不断提升认知能力,锻炼思维方式,把握发展规律,坚定前进方向。
⑥以读书“攒劲”,砥砺前行之力。读书是长期而艰辛的历程,需要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日积月累,以循序渐进之功,聚水滴石穿之力,使我们在面对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时,能以丰厚的知识积淀,做到意志坚定不退缩,胸有成竹不迷茫,拼搏进取不懈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要真正静下心来,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自信从容的奋斗姿态,砥砺笃定刚毅、雄浑强健的前行之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6月4日,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4)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5)从选文内容看,作者为什么说“青年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用心呵护自然之美
智春丽
①红日初升,光芒万丈;月涌大江,悠远静谧;夏之原野,苍翠欲滴;雪后山川,纯洁无瑕。自然如同多彩的万花筒,时刻展示着美丽,也提醒人们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呵护。
②“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致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的美丽世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洋溢着热爱自然的情怀,传递着绿色发展的理念,让世人深刻省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天地间,我们应当珍视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土壤,善待草木山川、鸟兽虫鱼,与自然和谐共处。
③用心呵护自然之美,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类衣食来源皆赖自然所赐。近代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开启了系统记录生物多样性、探求自然秩序的进程,博物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相继确立,人类也得以更好地认识自身。孟德尔从豌豆杂交中读出了遗传的奥秘,袁隆平从野生稻中研发出超级水稻,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这里面闪耀着人类的智慧,但自然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人,永远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
④用心呵护自然之美,才能安放绵延不断的乡愁。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不仅慷慨地供给着物质,也给人以精神慰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大自然的春花秋月、高山峡谷、流水潺潺、大海浩荡,不知给了孤独的灵魂多少抚慰。那些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满是美好的草木情缘。难以想象,倘若有一天,天不再蓝,水不再绿,没有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星垂平野、月涌大江,人类那些细腻的情感记忆,
又该如何寄托?无论工业文明如何发达,即便“异乡的机器模糊了家乡的虫鸣,人们的田园情结也从未消失。因为,人们渴望诗意地栖居,“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幸福的了。”
⑤用心呵护自然之美,就当在汲取教训中行进。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明的演进,人们从遭遇的环境灾难出发,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伦敦烟雾事件导致数千人死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危害延续数十年,日本的水俣病成为惨痛记忆……20世纪的一次次生态危机,促使人类集体反思,促进了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向。今天,我们这颗星球依然遭受着各类环境污染,仍有约百万种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自然的美,我们要用心呵护;自然的痛,我们也要用心体察。
⑥哲人有言:“自然总是美的。”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我们就能促使更多人葆有热爱自然、呵护自然的心灵,享有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你所爱的自然,必将因你的呵护而更加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6月12日04版)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③④⑤段能不能调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进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已,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礼记•中庸》中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宁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悉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还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感,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辩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本文从“为什么要‘慎独””和“_______________”两方面论述了“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2)下面的论据不适合论证“慎独”的一项是(        )
A.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
B.一个中学生骑车上学,却不杀小心撞坏了一辆宝马车,车主并不知情,这位中学生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在原处等待车主。
C.一个轿夫雨后穿新鞋抬轿,刚开始专拣干处走,生怕湿了新鞋。后来一不小心脚踏泥水,弄脏了新鞋,就再也无论干湿,随便落脚。
D.元代学者许衡外出,天热口渴。道旁有梨树,众人竞相摘吃,只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说,兵荒马乱,梨树无主,摘吃无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③④⑤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论述了“慎独”的重要意义。
B.第④段中,为了论证观点,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C.第⑧段举王顺友的例子,论证了“‘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的分论点。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论证严密。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相声是雅俗共赏的艺术
蒋慧明
①作为来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相声与民众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始终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反映了群众生活中的情趣与喜怒哀乐。它与众不同的艺术体系的生成与定型,更是与整个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美学追求不可分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声已经成为我们“内化于语言、情感和日常生活的文化经验”。
②相声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在以侯宝林、马三立为代表的一批前辈大家的倡导和努力下,相声艺术开始了美学层面的自觉追求。“于嬉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方能称得上是佳品。流传至今的数百段传统相声中不乏精品,是几代相声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例如《窝头论》,以骈文的形式,夸张的手法,从百姓日常饮食中生发出喜剧因素,令人解颐的同时由衷感佩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再如《漫话燕京》,从人所共知却又未必尽知其详的历史知识中,以别解的方式引发出许多耐人寻味的笑料,使人一笑之余又有所启迪和收益。其他诸如《夸住宅》《开粥厂》《歪批三国》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段子,其中的人情、趣味、风俗、伦理,皆有着植根大众的审美内核。而更多带有辛辣讽刺意味的作品,则更印证了相声艺术言近旨远的现实主义特色。
③反观当下的一些相声作品,似乎少了些相声本应有的精气神儿。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声的门槛似乎降低了,给当下的年轻人造成了一种错觉,只要不怯场、敢张口,穿上大褂似乎就是说相声的了,相关知识储备与艺术修养都不够。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相声与相声传统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一厢情愿地将规矩、行话等当作不可或缺的相声传统,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相声传统的深层认知。殊不知,相声看似简略实则高妙的漫话聊天方式、铺平垫稳首尾呼应的结构方法、嬉笑怒骂婉而多讽的审美追求以及对世态人情的深度描摹等,无不是中华文化精神传统的独特呈现,是民族喜剧意识的浓缩与释放。而这,远非会背几段贯口、会讲几个笑话便能轻松驾驭。
④今天的从业者要多一些对传统相声之精华的钻研与领悟,并将其运用到新相声的创演中,无论是相声的形式、内容,或是题材、立意,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向生活要笑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新的历史时期相声的可持续发展。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9月03日20版)
(1)作者在选文中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读完全文说说当下一些相声作品,少了些相声本应有的“精气神儿”的原因。
 
(3)通过选文的论述,请说说相声怎样才能实现新的历史时期相声的可持续发展。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
常莹
①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②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党的十八大以来,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然而,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以食为天”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追求饮食多样性、丰富性的同时,个人餐饮消费中的浪费现象也越来越常见;在食堂用餐与家庭用餐方面,“舌尖上的浪费”大量存在。
③其实,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时刻警醒着我们: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非常必要。
④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居安思危的粮食安全意识。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具备忧患意识,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⑤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控制餐饮浪费现象的滋生蔓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⑥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还应全社会共同发力,在教育和宣传上,要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⑦“每一食,便念稼穑(jià sè)之艰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粮食都心存尊重与敬畏。而消费社会下,餐饮文化中的个人消费行为受到“面子”的驱动,造成大量“舌尖上的浪费”,令人心痛。_______________。杜绝因“面子”而起的餐饮浪费,一方面需要以变革消费环境为抓手,将崇俭抑奢、理性适度作为社会消费的新风向标;另一方面应培养绿色健康的饮食习惯,重塑人们的饮食消费行为。
⑧珍惜粮食、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不应丢掉,一粥一饭,兴于勤俭,亡于奢靡。所以,要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理念在全社会范围贯彻落实,让勤俭变成一种风尚,让节约渗透人们的生活。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勿让“空盘”成空谈。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8月14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④段都列举权威数据,论述了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的重要性,语言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B.我们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C.第⑦段引用“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说明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粮食都心存尊重与敬畏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D.作者最后发出号召,提倡大家珍惜粮食,勤俭节约,因为只有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我们才能生存下去。
(2)如果要在第⑦段的横线上补充内容,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据记者暗访甘肃、福建、河北、四川等10余家省级驻京办餐厅,发现至少3日内餐厅的包间和宴会厅都已预订一空,而其中主要都是国企和政府部门的公务接待和年会!
B.新一届的党中央领导班子已全力将节约落到实处,比如对公务招待的用餐标准有了明确的指示规定,甚至于两会召开期间的代表用餐也更改为了自助餐的形式,力求杜绝浪费。
C.“节约粮食,浪费可耻”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一些人往往难以做到。有的觉得点菜必须满满一桌才“够排场”,有的认为“光盘”会被瞧不起,还有的觉得打包食物“跌份儿”
D.“一碗粥饭,当想来之不易;半根丝线,常记织得艰难”每一样食物的背后都蕴藏着艰辛劳作,节约资源从你我做起。
(3)结合选文,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梦,不骗人
①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问世后,好评如潮。有位文学爱好者请教陈忠实说,我也很热爱文学,很勤奋,坚持写了十几年,怎么就写不出好作品呢?陈忠实微微一笑,说:你有没有做梦还在写作,有没有睡梦里想到一个灵感,就赶快爬起来记在纸上。有没有因为梦见一个情节,早上起来枕头都哭湿了?那个文学爱好者老实回答说没有。陈忠实说,我有,而且常有,这就叫“不疯魔,不成活”。一个人爱不爱好文学,投入多少,梦是不会骗人的。
②搞文学创作如此,搞艺术表演亦然。要想搞出名堂,做出成就,若不是全神贯注,倾情投入,不是痴迷到连做梦都在想这事做这事,是无法敲开成功大门的。苏联舞蹈演员乌兰诺娃,曾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不仅在白天刻苦练习,如痴如醉,而且,常在梦境里跳新的舞蹈,排练新的节目,研究新的动作。这对我这样一生热爱舞蹈的演员来说,是很自然的。”正是这样的痴迷和投入,专心致志,聚精会神,苦练数年,她成了举世闻名的舞蹈家,被人们誉为“艺术的灵魂,舞蹈的女神,诗与音乐的化身”。
③相比较而言,科学研究更为严谨、复杂、精准,也更需要这种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和痴迷态度。1869年2月,许多科学家都在猜想,自然界是否存在某种规律,使元素能够有序地分门别类。35岁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也在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茶饭不思,日渐消瘦,还是没有头绪,不得要领。有一次,他研究累了,就在疲倦中进入梦乡。在梦里他看到一张表,已发现的63种元素,纷纷落在相应的格子里。醒来后,他立刻记下了这个表的设计理念: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元素周期律就这样诞生于梦中。门捷列夫在他的表里为未知元素留下了空位,后来发现的新元素的各种性质,与他的预言惊人地吻合。
④袁隆平院士的成功也与做梦有关。他年轻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为了这个美好的梦,他孜孜矻矻奋斗了大半辈子,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几十年如一日,直到九十高龄,还在追梦不已,辛勤耕耘,为提高水稻产量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⑤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如果只是一般地想想,浅尝辄止,是不会入梦的;只有极度地痴迷,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达到连做梦都在创作,做梦都在工作,做梦都在研究的忘我境界。如果真干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份上,痴迷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个程度,你就没有理由不成功,没有理由不佩戴胜利的桂冠,就会有幸与袁隆平、陈忠实、门捷列夫、乌兰诺娃等人为伍。
⑥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说得好:“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因为痴迷,才能用心专一,精益求精,夜以继日,苦心孤诣,继而,才有惊世之作,显赫之功。因此,当人们抱怨自己没有获得成功女神青睐时,抱怨造物主对自己不公时,不妨反躬自问,想一想你有没有半夜起来记录写作灵感,有没有过在梦里跳舞的经历,有没有在梦里还琢磨着元素周期律,有没有为了一个梦奋斗一辈子……如果没做到这些动人的细节,那么,你还没资格说自己有多用功,多投入,多勤奋。别忘了,天道酬勤,梦,是不会骗人的。
(1)怎样理解标题“梦,不骗人”的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门捷列夫和袁隆平的事例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手机实行统一管理的模式,至少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将管理的权限下放给学校和老师,赋予了其日常管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字音基础练习』  下一个『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性学习专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