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高三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
试题预览
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何其爽直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芬奇、拉飞尔、伦伯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与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公元五五〇——五七七年)曹国(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法国大画家安格尔说:“素描者艺之贞也。”
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中华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然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绘艺衰落,自不待言。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在中国画的技法观念中,笔墨一体,讲究“写”。行笔过程的徐迟、提按富于节奏韵律感,笔痕墨迹能体现画家的修养与心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用色大多归于“染”,与西画的填、刷、涂相近,好像只是像油漆工一样的简单劳动。其实不然,用色也一样要讲究笔法。王伯敏在《中国画在布局与用色上的特点》一文中说:“线是中国绘画造型的基础,是中国绘画的表现特点之一,中国画对明暗、色彩处理上另有一套办法,比如说中国山水画,画家的表现方法是通过山形水貌来表达山川的精神特质。当其画山形时,中国画家注意点不是山形的明暗,更多注意的是山形的结构。因此,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就不同于西洋画,就不是利用明暗来分面,而是用“笔锋巧变”的线条来进行对形体的组织,于是就产生各种描法皴法,也有各种点法。
素描,有一种体式叫结构素描,改变了明暗块面造型的手法,用变化丰富又极具质感的线条来组织结构,呈现对象的内在本质关系,与中国画的线条造型殊途同归。海上画派画家任伯年、吴昌硕诸家的没骨画法,既得色彩之绚烂丰富,又得骨法用笔之美;岭南画派赵少昂,以色为墨,也讲究点写的笔法变化,作禽鸟昆虫,极尽色彩之美,兼得用笔用锋的精细微妙;长安画派石鲁作西北山水,纯用朱砂朱漂勾写,讲究用笔的干涩使转,尽得黄土高坡的浑厚风骨。有人把黄宾虹称为半个印象派,晚年变法用短笔兼点兼皴,类似于莫奈与梵高的“洋笔法”,使其作品呈现出油画般的厚重结实,而且焕发出印象派的明朗和野兽派的热情。印象派都有笔法之妙,何况讲究写意精神的中国画。
(节选自韦广寿《中国画的用色与用墨探析》)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洋画的素描,因为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心理趣味,一直以来是油画的基础。
B.西洋线画运用线条时紧贴外物的轮廓以把握坚固实体,这与传统中国画不同。
C.宋元花鸟画用纯净优美的曲线来描摹花鸟的体态轮廓,达到以线示体的高峰。
D.任伯年、吴昌硕等中国画家对线条造型的运用,与结构素描其实是殊途同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洋油画因为注重彩色的纷华灿烂,未能轻装简从,所以无法把握物的轮廓、动态和灵魂,物象也难以启示它的真形。
B.我国的绘画不论线描还是水墨,都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宋代后便走向衰落,说明中国素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C.中国山水画通过山形水貌表达山川的精神特质,这就决定了画家用“笔锋巧变”的线条而非山形的明暗来组织形体。
D.北齐曹仲达的“曹衣出水”,近现代画家黄宾虹被称为“半个印象派”,表明中西画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与借鉴。
3.中国画运用线条讲究气韵生动,下列艺术作品的风格与此相异的一项是(3分)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中西画的相似点。(4分)
5.明汪砢玉引一位托名“有芒氏”的论画语说:“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请结合材料,以中国山水画为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拾穗  王往
拾穗要趁早。小布总是天一亮就去拾穗。去迟了,那些老奶奶就把穗子全拾光了。
小布在腰间拴了根草绳子,把布袋子的一角系在绳子上,就在五月的槐花的清香里出发了。起得再早,她也会碰见拾穗的老奶奶。别看这些老奶奶躬腰驼背的,走路快着呢,一只手来回划着,头一点一点的,好像风里起伏着的麦穗。小布紧紧地跟着她们,不敢有半步落下了。
不过,先到麦田拾起第一根麦穗的还是小布。快到麦田时,小布就会奔跑起来。那些老奶奶就在后面笑:小鬼豆子,能干呢,哪个跟你抢哟!
早上的天色变化是很快的。平原上的太阳没遮没拦,上升一点,天就明朗一点,田野就开阔一点。开始的时候,处处是潮漉漉的,鸟儿的叫声也带着露水,麦田上空像晾晒着刚洗的白纱。小布和老奶奶们弯着腰,踩着被夜露浸软了的麦茬,一块一块田拾过去。猛一抬头,天就高了,明朗了,阳光已经铺到没收割的麦子上了。麦芒像一把把的梳子,把阳光梳得均匀,把光线梳得透亮。通向村庄的路上,已经有拿着扁担和镰刀的人奔着它们来了。
这个时候,拾穗的人就要回家吃饭了。田野里响着招呼声:
“陈奶哎,回家吃饭啦。”
“就走啦。你拾了不少嘛,冯奶。”
“没你的多哟,你格老不死的腿脚快!”
“呵呵,新麦还没打下,不吃新麦子我才不死呢。走啦——”
小布听着就格格跟着笑。老奶奶们也催她,这个说:“小鬼豆子,走啦!”那个说:“吃了饭,再来哟,小鬼豆子!”
她们越催,小布越要再拾几根,让她们急。等她们走出田头,她跑着跟了上去。她们边走边比着谁拾的多,比来比去,还是小布拾的多。冯奶奶就说,小鬼豆子眼尖,比不过她的!陈奶奶也跟着说,眼尖,人也精,这丫头哪家娶去哪家有福气!小布脸上红,心里高兴。沉沉的袋子不时撞一下她的腿,让她心里装满实实在在的欢喜。
吃了早饭,小布又去拾穗了。
在一块田头,小布碰上了陈奶奶和冯奶奶。陈奶奶和冯奶奶坐在田埂上歇着呢。小布看到她们俩之间有一棵站着的麦子,就伸手去掐穗子。刚要掐到,陈奶奶一手拉住了她。冯奶奶也直朝她摆手。小布说:“谁叫你们不要的,就在你们腿旁,你们看不见嘛。”
陈奶奶说:“我们都看见了,这麦子不能拾。”
小布问:“怎么不能拾呀?”
陈奶奶说:“小鬼豆子,你不懂吧,这棵麦子是主人家故意留下来的。”
“这叫留种子,”冯奶奶站起身子说,“留下了种子,来年才有收成啊。”
小布说:“哦。可是我刚才拾的那块田就没有看见田头留下一棵呢。”
陈奶奶说:“那我们快去看看。”
小布就把她们带到了那块田里,田头果然没有留下一棵麦子。
陈奶奶说:“这家人,真糊涂,这事也能忘了,唉。”
冯奶奶蹲下去,抠了一个小坑,说:“陈奶奶,拿一根麦来栽上。”
陈奶奶栽上麦子,冯奶奶就用土培上了。
两个人的眉头这才展开。
冯奶奶说:“小布,记着,以后别拾人家留种的麦子啊。”
小布说:“奶奶,我记得了。”
陈奶奶又说:“人不也是这样嘛,你看这一田的人,这一庄一庄的人,都不是像麦种生麦子一样,一个个的,一代代的生出来了。”
小布的脸全红了,她背过了身子。
吃了午饭,小布又去拾穗了。傍晚时,小布和陈奶奶、冯奶奶碰到了一起,她们的影子落在麦茬上,夕阳跟着她们走。小布默不作声,陈奶奶和冯奶奶不住说话。
“你老说我是老不死,告诉你,我能吃上新麦子,你呢?”
“我呀,我不会比你少吃一顿,就是不知能不能吃上新米。”
“你能吃上新米,我恐怕不行了,人家说像我这种病活不了5个月呢,这都过了5个月了,老天爷哪能让你拖到秋天。”
“我也不行了,想拖到秋天,难,昨晚还吐血了,唉,我比你先得的病,能跟你一起吃上新麦子,我就自足了,你格老不死的,多活一天,我就跟着你活一天。”
小布一回头,看见她们已经到她身边了。小布就奔跑起来,吓了她们一愣。
小布跑到田头,又顺着田埂跑到很远的一块空地里。她坐在地上,放声哭起来。
秋天到了,稻子熟了,风在大平原上滚动,一望无际的稻子垂下穗子,沙拉沙拉地响着。
稻子熟了,又收了,每家的田头照例留着一棵。
小布又去拾穗了,傍晚时,小布拾了半袋子稻穗,在田埂上歇了一会儿,又去拾了两根最饱满的,给陈奶奶和冯奶奶送去了。
陈奶奶和冯奶奶就在田头的河坡上住着。
她们坟头的芦花全白了。
(《小小说选刊》2010年21期,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小布拾穗的情节可以看出,小布虽然勤劳聪慧、纯朴善良,但又比较自私,不懂得谦让。
B.冯奶奶和陈奶奶称小布“小鬼豆子”,并拿她的终身大事开玩笑,透露二人对小布的不满。
C.“我能吃上新麦子,你呢?”“我不会比你少吃一顿”,这些对话描写表现出生命的顽强。
D.小布拾了两根最饱满的稻穗,送到陈奶奶和冯奶奶坟头,是出于之前自己抢拾穗子的懊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将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相结合,描写了典型的乡村环境,充满诗情画意之美,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B.小说用冯、陈两位老奶奶反衬小布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太阳”“田野”“麦种”等富于象征性的物象来映衬人物性格。
C.午饭后,陈奶奶和冯奶奶之间的一段对话,与上文“不吃新麦子我才不死”的内容相照应,也为下文小布痛哭、两位奶奶的去世作了铺垫。
D.小说选取拾穗这一乡村生活的横截面,从拾麦穗到拾稻穗,巧妙实现了时间的推移,情节安排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8.小说语言描写中多次出现“老不死”,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9.本文写了老少两代人拾穗的故事,请探究这篇小说中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其明年①,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于是县官大空。而富商大贾或蹛②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③,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天子乃思卜式之言,召拜式为中郎,爵左庶长,赐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初,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亲死,式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分④,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予弟。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其弟尽破其业,式辄复分予弟者数矣。
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原输家之半县官助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问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分争。式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顺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于人!无所欲言也。”使者曰:“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岁余,会军数出,浑邪王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边”,乃赐式外繇四百人。式又尽复予县官。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令,缑氏便之。
(选自《史记•平准书第八》)
[注]①其明年:指元狩三年(前120年)。②蹛:通“滞”,囤积,贮存。③废居居邑:囤积居奇。④脱身出分:指分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
B.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
C.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
D.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东,一般指崤山以东地区,也称关东。文中因为山东受灾,所以迁民于关西。
B.郡国,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属王、侯。
C.黎民,即百姓。古代百姓的别称还有黎庶、氓隶、庶人、生民、布衣、黔首等。
D.外繇,谓戍边;亦指戍边士兵。文中指卜式因捐纳财物被赏赐四百名戍边士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很多人通过经商积累巨富,到国家发生战争时却囤积居奇,不愿意相助。
B.卜式以田耕畜牧为业,为人忠厚仁义,曾多次在经济上照顾、帮助他的弟弟。
C.除在国家有急难时主动捐出家资,卜式平时也乐于助人,深受乡里人的尊敬。
D.丞相认为卜式行为不合情理,不能作为仿效对象,导致天子一直不理解卜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式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顺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于人!
(2)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14.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注]此诗作于天宝元年(762)秋,当时安史之乱未平,蜀地又有徐知道叛乱,时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出自然环境,也交代了社会现实,“凉”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家远”、“秋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表现家人离散、季节更替。
C.颈联“高鸟”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自况,寄寓了作者年老漂泊的感伤。
D.杜诗以格律严谨见长,本诗八句,炼字精到,对仗工整自然而又不着痕迹。
16.尾联中“何由”二字所寄情感沉郁,耐人寻味,试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管弦繁复的句子是:            ,            。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            ”,就不能实行礼,不能运用乐;而曾子则强调“            ”,因为士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3)《山居秋暝》中“            ,            ”两句,写出了皓月当空、山泉清冽的景象,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奥运五环下见证的是           、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是生命的奇迹。我们或许没有思考到残缺意味着什么,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体会过拥有残缺的苦楚;我们或许没有体会到残缺带来的不便,因为我们从不曾经历过这种困难;我们或许不知道接受残缺的过程多么痛苦,因为我们从没有过这种           的人生境遇。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痛苦过后选择了一条           的挑战之路。
残奥会是社会大众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契机,也是残疾人运动员展现自我的舞台。越是走近他们,他们的事迹就越能深深地震撼和打动我们。正如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所说,残疾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不仅超越了他们自身的体能,而且表现出战胜对手和困难、战胜生活中遭遇的决心,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一课。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国家、一项伟大的事业,只要足够自信、自强、拼搏、奋进,就能劈波斩浪,           。
折翼的天使,也能飞翔。精神不倒,便有奇迹。在残疾人运动员身上,看起来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的种子,其实是那么的倔强和美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兢兢业业  难以启齿  艰苦卓绝  志得意满
B.自强不息  难以言表  艰苦卓绝  得偿所愿
C.兢兢业业  难以言表  筚路蓝缕  志得意满
D.自强不息  难以启齿  筚路蓝缕  得偿所愿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残奥会是社会大众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契机,也是残疾人运动员展现自我的舞台。越是走近他们,越是被深深地打动和震撼。
B.残奥会是残疾人运动员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是社会大众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契机。越是走近他们,他们的事迹就越能深深地打动和震撼我们。
C.残奥会是残疾人运动员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是社会大众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契机。越是走近他们,越是被深深地震撼和打动。
D.残奥会是社会大众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契机,也是残疾人运动员展现自我的舞台。越是走近他们,他们的事迹就越能深深地震撼和打动我们。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套嵌了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有何相似性?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孙悟空一行来到朱紫国,正遇国王患病,孙悟空便扮作医生,为国王治病。孙悟空用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的传统中医诊断方法,发现国王患了惊恐症、忧郁症和消化不良症。他首先准确地说出了国王的病情,(        )。然后用大黄、巴豆、锅脐灰、马尿做成乌金丹,让国王服下。按小说所述,国王因端午佳节被妖精赛太岁抢走皇后,为此着了惊恐,把那粽子滞凝在内,①           ,才得此病。粽子是用糯米做的,是不易消化之物。人受惊吓和风寒,容易造成肠胃不畅,加之食用了过多的不易消的化食物,②           。乌金丹成分中,马尿腥腥臊臊,人闻后就想吐;大黄、巴豆都是泻药;锅脐灰的主要成分是炭粉,③           ,能吸附人体内的一些毒素。因此,国王服下乌金丹后,不久便康复了。孙悟空为朱紫国王治病,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医药科学技术的成就。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国王信服了他治病的本领,消除了恐惧感,增强了治好病的信心
B.使国王信服他治病的本领,消除了恐惧感,增强了治好病的信心
C.使国王消除了恐惧感,信服他治病的本领,增强了治好病的信心
D.于是国王消除了恐惧感,信服他治病的本领,增强了治好病的信心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果断改变计划,率部队退守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点。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50年10月,面对美帝的挑衅,党中央在新中国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形势下,毅然决定进兵朝鲜。
进与退的辩证不仅贯穿于中国革命史、社会发展史,也体现在个体的为人处世中……
以上论述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一直以来”有误,原文是“自米开朗琪罗、芬奇、拉飞尔、伦伯朗以来”。)
2.C(A.从“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的表达形式和艺术效果并不能反向推出油画的相关弊端;B.“说明中国素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当,只能表明中国素描绘艺的衰落;D.不存在“相互”,文中未提及中国画对西洋画的影响。)
3.D(D图为“形体实象的描摹”,是“曹衣出水”的典型艺术形式)
4.①都以线条(素描)为基础;②都有实体描摹、以线示体的元素;③都有用变化丰富又极具质感的线条来组织结构,呈现对象的内在本质关系;④笔法有相似之处。(每点1分)
5.①描摹山水轮廓,是创作的基础,但如不能深入其灵魂,算不得高格。②山水画无论线条还是用色,都要讲究笔法,笔法蕴藏节奏与韵律,能表现山水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③山水画要以笔墨表现山水的气韵精神,展示生命的气象;用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心物交融、形神互映,这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每点2分,结合“中国山水画”,分“形体”“笔法”“气象”三个层面作答,意思接近即酌情给分)
6.C(A项“自私,不懂得谦让”属曲解文意;B项并没有表达对小布的不满,而是对她的喜爱;D项对小布到陈奶奶和冯奶奶坟头的原因解读肤浅。)
7.B(“冯、陈两位老奶奶反衬小布”有误,二者是映衬关系。)
8.①看似粗鄙,但包含着亲昵,表现两位老奶奶感情的亲近;②贴合人物的身份,使小说显得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③表达了两位老奶奶对生活的热爱和眷念,以及对死亡的淡定与从容。(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得4分;意思近可酌情给分,答“前后照应”可给1分)
9.①对乡村人们保持着勤劳纯朴善良的传统美德的讴歌;②对乡村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相亲相助的淳朴民风的赞美;③对乡村老一辈们热爱生活,顽强生活,同时也不畏惧死亡的乐观豁达情怀的尊敬;④对乡村年青一代能够继承老一辈传统美德的行为的肯定;⑤对生命消逝的惆怅。(5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近可酌情给分;必须有体现“情感取向”的语言标志,若无,则酌情减分)
10.A(抓住“又”“尚”“乃”“及”等关键词即可断句。)
11.D(解释不合情理。古代徭役制度规定,应服役的人可出钱入官,由官另外雇人代为服役,称为代更。文中指朝廷赏赐卜式四百人的代更钱,后文“式又尽复予县官。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可以佐证。)
12.D(卜式后来得到了天子的理解和嘉许。)
13.(1)我的同乡人,贫穷的,我就接济(施与)他们,品行不好的,我去教导他们,住在一起的人都顺从我,我怎么会被人冤屈呢!(每句1分,“贷”译为“借钱”亦可。)
   (2)天子于是认为卜式是有德行的人,所以使他尊贵显赫,以教化百姓。(“以”、长者”、“尊显”、“风”各1分)
14.①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②后来认识到他是有德行的人,③最后发现他有治理才能。(每点1分)
【参考译文】
第二年,山东遭受水灾,百姓们大多饥饿乏困,于是天子派使者取空各郡国的粮仓来赈济贫民。仍然不够,于是又征募豪富之家借粮给贫民。还是不能解救他们,于是把贫民迁到函谷关以西,或迁去充实朔方以南的新秦中地区,共七十多万人,衣食都依靠官府供给。几年内,政府供给他们土地农具等,派使者分区管理他们,使者的车子往返络绎不绝。花费数以亿计,数也数不清。当时国库一无所剩,而那些富商大贾有的蓄积财物,奴役贫民;前呼后拥,车乘百余辆;屯积居奇,封君对他们也都伏首低眉,仰仗他们供给物资。有的冶铸煮盐,家财积累到万金,而不帮助国家的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
天子于是想起卜式的话,封他官为中郎,爵为左庶长,赐给农田十顷,还布告天下,使每个人都知道他的事迹。
起初,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田和畜牧为业。父母去世了,卜式有一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期中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湖北省孝感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