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山水田园诗增分训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山水田园诗增分训练(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2届高考考点:高考山水田园诗解析与增分训练考点:1.辛弃疾《临江仙》2.陆游《岳池农家》3.(唐)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4.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5.梅尧臣《鲁山山行》6.陶渊明《乞食》【考点解读】一、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
试题预览
2022届高考考点:高考山水田园诗解析与增分训练
考点:
1. 辛弃疾《临江仙》
2. 陆游《岳池农家》
3.(唐)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4.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5. 梅尧臣《鲁山山行》
6. 陶渊明《乞食》


【考点解读】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常见
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常见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
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衬哀情(反衬)。
语言
特点 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绚丽、浅显、明快、清新、简练生动、简洁淡雅等。


【考题对接】
一、辛弃疾《临江仙》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问浮瓜沉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释】①老去句:语本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一些语句成为成语。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一、辛弃疾《临江仙》【答案】
1.C【解析】C不是向往,此时作者已是退居生活;“浮瓜沉李”“散发披襟”这是试图摆脱“叹息”“呻吟”之愁苦心绪的自我解脱、寻找欢乐的尝试。
2.①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老山林的感伤;②试图排解退居的无聊生活的故作旷达、乐观的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回答,每点3分)
【解析】“老去浑身无着处”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从表达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老山林的感伤之情;诗歌的下片主要写自己的现状,表达出试图排解退居的无聊生活的故作旷达、乐观的感情。
【赏析】
《临江仙•老去浑身无著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抒情词。上片话闲居山林之心态,愤懑抑郁之情甚明。下片语狂放无羁之诗酒生涯,惟以此排忧遣愁。

二、陆游《岳池农家》
岳池农家①
陆游
春深农家耕未足,源头叱叱两黄犊。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
绿秧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②起。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
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
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宦游所得真几何?我已三年废东作③。
【注释】①乾道八年(1172),诗人赴陕西汉中任职,途经岳池县境时作此诗。②差科:指官府摊派的徭役。③东作:指春季的农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前四句描绘的图景,既体现了农家辛勤本色又包含初春清新气息,这自然引发诗人厌弃宦游、希望归隐的感叹。
B.诗的主体部分写景与写人相结合,“景”写得有远有近、有声有色,“人”写得有点有面、有情有趣,颇有田园诗的特点。
C.“小姑”的形象美好可爱,她不仅按照城里时新的式样描画眉毛,巧手缫丝的技艺还能让全村的人相互召唤前来观看。
D.这首古体诗运用了对偶、对比、设问、反复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思考,体现了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2.这首诗是如何围绕“时平”展开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全诗用大部分篇幅描写农村的田园风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一种淳朴自然、清新恬淡的艺术风格。
B.全诗可分为四层,每四句为一层。开篇四句为第一层,诗人从眼前景写起,将原本平常无奇的农村景象,写得生动美好充满生机活力。
C.“春深农家耕未足,源头叱叱两黄犊”一句中,“源头”一词把画面一下拉成远镜头,使用象声词“叱叱”,使景色从无声到有声,这是诗人眼中的远景。
D.“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一句描写了热闹的农家生活,西舍成婚,东邻生子,喜事一桩接一桩。众乡亲买花携酒前去庆贺,一片喜气洋洋。
E.“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描写了一个装扮入时,且有高超缫丝技术的农家少女形象,其中“素手”指没有佩戴首饰的手。
4.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二、陆游《岳池农家》【答案】
1.A【解析】A.“厌弃宦游、希望归隐”错误。前四句诗人从眼前景写起,这眼前景象恰好是一幅非常优美的春日田园风光图。春深时节,辛劳的农民还高声吆喝着耕牛在田间劳作;闲置一冬的稻田经过翻垦耕耘,泥土匀细松软;水面泛着浑浊的波纹;细雨中的秧苗更加翠绿撩人喜爱,这生动美好充满生机活力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喜爱田园风光和农家质朴本色的感情。
2.①“时平”指没有灾祸的和顺年月。②诗中优美的春日田园风光,正是“时平”生活环境的写照;③乡村“成婚”“生子”的喜事、“小姑”的画眉与缫丝,也是农家身处“时平”而安居乐业的体现;④诗人以农家“时平”之乐与市朝之恶的对比,抒发了自己虽向往“时平”中的乡居生活却身不由己的感慨。
【解析】首先要理解“时平”的意思,然后到诗歌中找到能体现“时平”的内容,并进行分析。
从诗中来看,“时平”是指没有灾祸的和顺的年月,“时”,指时代,年月,“平”,指和平,和顺。
诗歌共十六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前四句是写景,描写田园风光的美好,春深时节,辛劳的农民还高声吆喝着耕牛在田间劳作;闲置一冬的稻田经过翻垦耕耘,泥土匀细松软;水面泛着浑浊的波纹;细雨中的的秧苗更加翠绿撩人喜爱。画面和谐而美好,这是时平的环境展现。
接着八句是写农家生活的美好。风和日美,无灾无祸,甚至连徭役也没有,在这样的好年景里,农家生活自然是和美的。西舍成婚,邻家生子,喜事一桩接一桩,这可忙坏了众乡亲,他们买鲜花,携美酒前去庆贺,欢声笑语亲如一家,一片阳阳喜气乡村虽然偏远,但农家少女眉毛仍是按照城里最时新的式样描画的。农家少女不仅漂亮还有一双洁白的巧手,缫丝技术很高竟能使全村的人相互召唤着来观看。这样的生活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是时平农家和乐生活的体现。
最后四句使用对比,将农家生活与官场进行比较,官场的黑暗、腐败、险恶使他感到厌恶他认为简直不能与乐复乐的农家相比。诗文一褒一贬,感情一喜一恶,色彩鲜明,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慨。陆游虽宦游多年,但头脑是清醒的,如今眼前和美的田园景象,不由的撩拨起诗人对入蜀前乡居生活的眷恋和回忆触发了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为时四年的山阴近乎姗姗的的闲适生活使他对农家的时尚风气、农事颇感亲近。现在诗人抛离妻小身不由己在仕途中奔忙又成就了什么功业,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无奈和厌倦官场的情绪。
3. AE
4.①诗歌前十二句描写了田园风光、农家生活、村姑劳动,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日农家生活图,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喜爱。(3分)    、
②诗歌后四句中,市朝指争权夺利的处所,即官场。诗人写了农家之乐与官场之恶,诗文一褒一贬,感情一喜一恶,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仕途失意的无奈和对官场的厌恶。(3分)
【注释】
①岳池:即今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
②叱叱:象声词
③时平:指没有灾祸的和顺的年月。差科:指官府摊派的徭役。
④小姑:指农家的少女。城中眉:城里流行的画眉式样。
⑤素手:洁白的手。
⑥空村:指村民倾家而出。缫丝:将蚕茧抽出抽出蚕丝的工艺。
⑧市朝:指争权夺利的处所,即官场。
⑨东作:指春季的农事。
【译文】
阳和春深农家耕耘犹未足,连连吆喝,地头一对黄牛犊。
泥块融化池水巳浑浊,细雨点水秧苗正碧绿。
插秧时节风和日丽景物美,时局清平不闻官府派劳役。
西舍买花喜气洋洋办婚礼,东邻备酒热热闹闹贺生子。
谁说农家儿女装扮不合时,试看小姑画眉已是城中式。
姑娘双手天生灵巧谁赏识,争相召唤倾村看伊缫蚕丝。
农家乐,农家乐,哪象市场官场喧嚣恶争夺。
历年游宦所得究竟知多少?整整三年远离家乡未农作。
【赏析】
《岳池农家》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一首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诗人陆游卸任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到驻在南郑(今陕西汉中)途径岳池县境时,被当地农村春耕景象所吸引,遂作此诗。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由衷的赞美、羡慕和怀恋之情。全诗用大部分篇幅描写农村的田园风光,表现出一中淳朴自然、清新恬淡的艺术风格,体现了诗人这种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情绪。
    开篇四句为第一层,“春深农家耕未足,源头叱叱两黄犊。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诗人从眼前景写起,这眼前景象恰好是一幅非常优美的春日田园风光图。春深时节,辛劳的农民还高声吆喝着耕牛在田间劳作;闲置一冬的稻田经过翻垦耕耘,泥土匀细松软;水面泛着浑浊的波纹;细雨中的的秧苗更加翠绿撩人喜爱。一种本来是平常无奇的农村景象,在诗人的笔下竟然变得如此生动美好充满生机活力。体现了诗人喜爱田园风光和农家质朴本色的感情以及诗人驱遣文字的深厚功力。“春深”二字意在点名时令,而且把季节所赋予的特有的气息和景象展现出来。一个“农家”,一个“耕”,既有人物,又有人物的活动,再加上“两头黄犊”整个画面更加栩栩如生。特别是“源头”一词,把画面一下拉成远镜头,所有景物都退向远方,并且使用象声词“叱叱”,使这种景观就从无声到有声,琴韵也随之而出,这是诗人眼中的远景。镜头随即转向水田,那融化的泥土,初浑的水面,蒙蒙的细雨,鲜绿的秧苗又错落有致的组成了一副完整和谐的画面,成为诗人眼中的近景。
    该诗的第一层描写田园风光的美好,接下来又写农家生活的美好。“绿秧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起。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这四句为第二层。风和日美,无灾无祸,甚至连徭役也没有,在这样的好年景里,农家生活自然是和美的。西舍成婚,邻家生子,喜事一桩接一桩,这可忙坏了众乡亲,他们买鲜花,携美酒前去庆贺,欢声笑语亲如一家,一片阳阳喜气。这样的农家生活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怎能不让诗人羡慕。尽管当时宋金对峙,兵祸连连,但对于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社会动乱尚未波及这里偏僻的农村,也未破坏这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上遇到风调雨顺,农家乐还是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不过,陆游笔下的田园生活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色彩。他大半生饱经动乱屡受挫折,弄得劳神费思,心力憔悴,因而渴望得到安宁和谐的生活。如今眼前这种小农之家但求温饱自得其乐的活,引起了诗人内心强烈的共鸣和由衷的羡慕和赞美。
   “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这四句是第三层,顺从上文,进一步描述农家女的美好。这几句诗的大意是乡村虽然偏远,但农家少女眉毛仍是按照城里最时新的式样描画的。农家少女不仅漂亮还有一双洁白的巧手,缫丝技术很高竟能使全村的人相互召唤着来观看。
在前面描述了田园风光、农家生活、村姑劳动之后,诗篇最后四句写到“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宦游所得真几何?我已三年废东作。”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慨。陆游虽宦游多年,但头脑是清醒的,官场的黑暗、腐败、险恶使他感到厌恶他认为简直不能与乐复乐的农家相比。诗文一褒一贬,感情一喜一恶,色彩鲜明。如今眼前和美的田园景象,不由的撩拨起诗人对入蜀前乡居生活的眷恋和回忆触发了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为时四年的山阴近乎姗姗的的闲适生活使他对农家的时尚风气、农事颇感亲近。现在诗人抛离妻小身不由己在仕途中奔忙又成就了什么功业,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无奈和厌倦官场的情绪。这最后四句诗以感慨做结,揭示出农家与市朝,宦游与东作的隔膜,也正是全诗所要表述的主题思想的一个侧面。
    全诗措词明白易晓,所绘景象人物自然亲切,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使这首诗成了一幅风情淳美的图画。


三、(唐)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释】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3.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4.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诗人颂扬村民勤劳智慧之意俱在其中。
B.三、四两句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此诗给人清新、康健之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E.诗中“牧童”的形象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中“牧童”形象相同。
6.全诗以山翁热情相邀收束,可谓戛然而止。请结合全诗分析这种笔法的表达效果。
                                                             
                                                             
                                                             
                                                             
三、(唐)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答案】
1.B【解析】B.“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错误,诗中“蚕娘”喜获丰收,应是内心甜美,看不出生活的艰辛。
2.前三句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
作用:(1)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2)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3)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前三句写自然景色。“前村后垄"犹言“到处”。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
这样写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3.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2分)
4.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形象。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形象。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2分) 
5.BE【解析】B项,三、四两句没有描绘农家生活,后面四句才是写农家生活;E项,两个牧童的形象不同。
6.虽未写眼前景象,可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已经展现眼前;虽未写作者心情,可面对如此宁静美好的环境,面对如此殷勤好客的人们,作者流连忘返的心情也已经不言而喻。如此写来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译文】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着指着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赏析】
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瞧,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四、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这首诗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顺序,描绘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场景。
2.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四、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答案】
1.时间;空间;黄昏江景;月夜山景。
【解析】本诗的写景顺序:①按照时间顺序,如从黄昏写到月夜;②按照空间顺序,如从山寺到渡头,再从江村到鹿门。第一个场景:山里寺院传来鸣钟之声,天色渐晚,在渔梁渡口人们急切地想要回家,都争着要渡河,喧闹不已。第一句显得古朴而宁静,第二句显得热闹异常,有一种对比,宁静与喧闹的对比,村民晚归,充满质朴田园气氛。可概括为黄昏江景图。第二个场景:我也乘着小船返回鹿门山,作者要到先贤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去归隐田园,所以用一“亦”字。展现的是诗人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可概括为月夜山景图。
2.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两个场景间突出了诗人的隐者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它们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比较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再分析是如何和谐统一的。“渔梁渡头争渡喧”是写江边场景,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侧重写世俗;“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写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两个场景是诗人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怀的转变,两个场景所构成的画面内容是一致的,是和谐统一的。
【注释】
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译文】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山水田园诗提升训练』  下一个『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羁旅思乡诗提升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