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一中202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宁夏银川市一中202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教师:杨萌萌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试题预览
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命题教师:杨萌萌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花文化饱含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生活内容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体系,体现了国人与植物积极互动、和谐共生的关系。 
药之食之,信仰寄情。远古时期,神农氏就遍尝百草百花,测试它们的药用功能和效果。此后,人们将各种不同的花草分类定性,针对不同的病症入药,同时作为各个季节的食材,花草成为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药物和食物来源。后世出现的莉花糕、桂花鲜栗羹、木香花粥、梅粥,以及用栀子花、芙蓉花、玉簪花、金雀花、紫藤花等四季鲜花做菜的方式更是数不胜数。花卉花木很早就成为人们信仰象征和情感寄托的对象。范晔《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记录了夜郎国的故事,“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这个故事说明古代西南地区将竹视为有神性的图腾物加以崇拜。《后汉书》还描述了西南地区的竹子较其他地区更为粗壮的特征,“其竹节相去一丈,名曰濮什”。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彝族等,把竹子视为他们祖先的象征,竹文化对他们而言有着特殊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
    入诗入画,雅俗共賞。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莲以夏开,惟避暑山庄之莲至秋乃开,较长城以内迟一月有余。然花虽晚开,亦复晚谢,至九月初旬,翠盖红衣,宛然尚在。苑中每与菊花同瓶对插,屡见于圣制诗中。”民众喜欢在不同的时节用花卉进行装饰装点,这是中国花文化中的俗文化。文人雅士则经常举行与花卉花木有关的雅趣活动,比如文人独处或雅集时,围绕花卉展开吟诗作对、写字作画、填词谱曲等活动和艺术创作,这是中国花文化中的雅文化。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后人画作中描绘陶渊明时,经常把他画成将采好的菊花放在筐中、戴在头上的隐逸高人的形象。宋代诗人林和靖隐居在杭州的孤山,他并未娶妻生子,而是种梅花养仙鹤,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闲情雅致也在文人中传为佳话。
    以花比德,焕发新生。花卉花木与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花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建构的有机力量。中国人对重要的花卉花木常以“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等称呼,表达与花为友、以花比德、对花移情的审美传统。传统文化中的“物我合一”“天人相生”的人生境界和哲学理想也离不开对花卉花木的情感转移。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对竹子清雅高节的推崇。
    当代中国人仍然承袭了长期以来的花文化传统,在饮食文化、起居文化、艺术审美与民俗节令中都离不开各类花卉花木。与古代不同的是,今天对花卉花木的审美更多地转化成了实际的生产力,产生了更大规模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北京植物国、上海梦花源、江苏南京梅花山、浙江杭州花圃等一批花卉主题景区成为全民体验中国灿烂花文化的“国字号”基地,也是现代人休闲旅游、修养身心、拥抱大自然、感受中国悠久的花文化传统的绝佳去处。
(摘编自周武惠《花,一种诗化的中国文化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花文化是一种饱含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生活内容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体系,是对国人与植物积极互动、和谐共生的关系的体现。
B.国人药食花草的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没有神农氏尝百草百花来测试它们的药用功能和效果,后世就不可能让花草成为人们药物和食物来源。 
C.民众在不同时节用花卉进行装饰装点是中国花文化中的俗文化,而文人雅士围绕花卉展开吟诗作对、写字作画等活动则是雅文化的体现。
D.“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等称呼和传统文化中的“物我合一”“天人相生”的人生境界和哲学理想都离不开对花卉花木的情感转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中国古代和中国当代两方面来谈中国花文化,重在写中国古代花文化,结构清晰。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多处借用相关作品来进行论证,既体现了真实性,又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论证翔实。
C.文章以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记载为例,证明了中国花文化中具有花卉花木入诗入画,雅俗共赏的特点的观点。
D.文章主要从“药之食之,信仰寄情”“入诗入画,雅俗共赏”“以花比德,焕发新生”等角度对“花是一种诗化的中国文化表达”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中有与花为友、以花比德、对花移情等内容,花文化在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B.花卉花木在汉代就成为人们信仰象征和情感寄托的对象。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彝族等,把竹子视为他们祖先的象征,此在范哗《后汉书》中可找到例证。
C.宋代诗人林和靖的闲情雅致能在文人中传为佳话,是因为他一直过着未娶妻生子、种梅花养仙鹤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
D.作者认为当代中国人对花卉花木的功利性胜过对它们的审美,虽然依然承袭了长期以来的花文化传统,但更多地是将其转化成生产力。
(二)实用类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土地是滚烫的,故事是鲜活的”
——访作家关仁山
记  者:去年,您创作了反映河北省阜平县脱贫攻坚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太行沃土》,为此做了哪些前期准备?
    关仁山:阜平县古称“畿西屏障”,素有“穷山恶水”“阜平县不富”之说。但是,人穷志不穷,残酷的环境塑造了阜平县人豁达豪爽、吃苦耐劳的性格和渴望光明富裕、积极响应改革的进步精神。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看望困难群众,向全国吹响了扶贫号角。此后短短几年,阜平县人民便依靠勤劳的双手成功脱贫。面对这样意义重大的脱贫典型,我生怕自己对其中震撼人心的好故事发掘得不到位,或者表现得不够淋漓尽致。为此,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阜平县志》,对阜平县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 
  记  者:您在阜平县的采访过程中,哪些人和事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仁山:阜平县的许多人,不仅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还令我深受感动。来自保定银行的扶贫驻村干部王恩东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顾家台村贫困农民顾成虎,儿子呆傻,女儿待业在家,几年前妻子还被倒塌的房子砸中,一家人只能靠着四亩山地种玉米土豆,以及村支书顾叔军借给他们的房子艰难度日。时任驻村干部的王恩东了解情况后,一直在生活上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不仅帮忙流转土地、卖猪、开小卖部等,还安排顾成虎的女儿顾文香去阜平县支教中心读书,并帮她申请了助学金。 
  在马兰村,谈到扶贫,不得不提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邓小岚。作为人民新闻家、《晋察冀日报》创办者邓拓的小女儿,出生在马兰的邓小岚始终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1997年,她第一次回到马兰村,就觉得应该为马兰村做点事情。当时,她每年的退休金三万多元,便拿出两万元用来帮助马兰村。她出资盖校舍,又积极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还帮助村里发展了红色旅游。退休后,邓小岚每年往返北京和马兰村十几趟,组建了马兰小乐队,在大山里培养了200多个学音乐、爱音乐的孩子。她将自己创作的歌曲《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我们走着聂荣臻的路》教给当地百姓传唱,用歌声助力马兰村的文化脱贫。她还联系北京西城区金融街集团为马兰村投资500万元,建成了蜂蜜灌装厂,解决了80个穷困户的就业问题。
耑路头村的少年陈旭,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初中毕业时,陈旭的父亲生病需要常年用药,从此放羊、种地的重担就落在了他身上。面对这样的困境,他只能辍学。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推荐他到阜平职教中心免费就读。入读职教中心汽车专业后,陈旭成绩优异,还成为了一汽、上汽、长安和比亚迪四家汽车企业的代培工人。毕业后,在上汽南京汽车有限公司的实习,一年后转正,月收入6000元,每年都给父母寄钱,一家就此告别了贫困。
  记  者:阜平县的哪些乡、镇、村成为了您作品的叙事舞台?为什么选择写这些地方?
  关仁山:阜平的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前岭村、马兰村、花山村、东庄村、西庄村、黑崖沟村等成为长篇报告文学《太行沃土》的叙事舞台。选择这些地方,是因为这些村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困难群众的地方。8年过去了,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的变化非常大,如今两村庄属于就地提升村,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前岭是河北省国资委扶贫点,驻村干部帮助他们建成了24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广场,赢得老百姓赞誉。马兰有邓小岚扶贫资助的马兰儿童小乐队。花山村是毛主席住过的地方,村民张冀新和陈寿兰夫妇是毛主席的“房东”,94岁的陈寿兰一家靠手工制作的英雄母亲鞋脱贫。在黑崖沟村,大学生周合伟功成返乡,自己投资办起农民画廊,他还在东坪村投办了“猫文化创意产业园”。东庄村和西庄村建成了现代经济园区和高规格的阜平职教中心,职教中心为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培养了大批贫困地区的孩子。  
  记 者:在您看来,《太行沃土》这部作品有哪些特点?
  关仁山:首先,这部作品始终在全方位渗透红色精神。在阜平县,我见到一条两头都挂着红绸的霸王鞭,深受启发,决定以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为依托,将阜平县的历史悠久的红色传统与新时代砥砺奋进的精神融汇其中,让红色精神获得独具特色的时代与地域表达。此外,在这部作品中,我使用了较为擅长的乡土语言,以期用富有生活气息的词句描绘出阜平脱贫的壮丽篇章。
                                (摘编自《文艺报》2021年1月18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写作《太行沃土》,关仁山反复阅读了《阜平县志》,力图细致了解阜平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
B.当被问及对阜平的哪些人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关仁山深情地告诉记者,扶贫驻村干部王恩东、邓小岚的事迹让自己很感动。
C.关于为《太行沃土》选择叙事舞台的问题,关仁山既说明了自己选择阜平的哪些村子作为叙事舞台,也说明了这样选择的理由。
D.关于《太行沃土》的特点,关仁山给自己的这部作品总结了两点:一是始终在全方位渗透红色精神,二是运用了乡土语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报告文学作品讲求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体现时代特征,关仁山的长篇报告文学《太行沃土》,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B.文艺报记者对关仁山的访谈,恰切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太行沃土》创作的概况,吸引读者去阅读这个作品。
C.《太行沃土》全方位渗透红色精神,追求让红色精神获得独具特色的时代与地域表达,这表明该作品旨在弘扬红色精神。
D.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希望作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人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学创作,关仁山正是这样做的。
6.关仁山将他所创作的反映河北省阜平县脱贫攻坚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题名为《太行沃土》,但阜平县本是贫困地区,“沃土”之题是否恰切?请结合访谈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洁  净
李  娟
初夏,院中栀子花盛开,翠绿的枝丫开满素洁的花朵。她的香气馥郁而饱满,痴痴缠绕,让人无处逃避。白色的花朵有一种贞静之美,比如白色的荷花、茉莉、铃兰、白百合、梨花、白玉兰。洁净的东西,自有一种灵魂的清香。我自幼就喜欢白色的花朵,一如这淡雅的栀子花。白色的栀子花不娇媚,不艳丽,她清清白白,仿佛是江南采莲的女子,眉眼盈盈,穿一件蓝花的布裙,袅袅婷婷地从小桥流水边走来,有说不出的秀雅和美好。
读朱天文的散文集《淡江记》,还没有来得及细细阅读,却被封面上的一帧照片深深吸引了。一树树雪白的梨花盛开,朱天文梳着一对乌黑的麻花辫,与妹妹朱天心站在梨花树下,满树花枝摇曳,她们笑意盈盈,洋溢着青春的纯洁和美好。这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女子吧,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翻阅民国老课本,看见一幅画,一位母亲低着头,正在给幼小的孩子修剪手指甲,孩子伸出小手,安静、乖巧地站在母亲身旁。文中写到:“手有五指,指端有甲,甲过长则做事不便,又易藏垢,故宜剪之。”简洁美好,温情脉脉。是的,母亲教育年幼的我们要勤洗浴,勤剪指甲。人要爱洁净,由外而内,不仅身体洁净,灵魂更要如此,这些浅显的道理其实够我们受用一生。
洁净的东西分外有风骨。去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的画展,站在那幅《残荷》前,久久不忍离去。霜严雪寒时节,满塘的荷花都凋零了,水面上枯枝交错,只留下枯萎的残叶和莲蓬,在寒风中静静站立,与我素面相见,一派清气凛然。水中残荷,仿佛到了暮年,夏天远去了,枝头的繁花皆已落尽,留下来的,便是铁骨铮铮,不妥协,不退让,从容安静,气定神闲,风骨清奇。
洁净的人,周身散发着淡然的芬芳。超凡脱俗,淡泊天真。有一次,媒体邀请杨绛先生参加作品研讨会,她没有去,幽默地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听她的话,令人忍不住笑了。她说得多好!她就是一滴清水,作品和内心一样干净明澈。她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从不随波逐流,也不被俗世打扰,一生沉浸在文字里,一活就是百余岁。
我和大涵老师相识多年了,那时我刚参加工作,第一次给他的报纸副刊投稿,不久,那篇习作发表见报,我们因文字结缘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流年似水,他始终葆有一颗少年般干净的心灵,博学仁厚,才思敏捷,风趣幽默,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不喜欢的人与事,绝不苟同。他和我谈文学、绘画、书法、音乐,一开口就妙语连珠,海阔天空,三言两语,却如万马奔腾。我从没听他说过尘世的苦恼和琐碎,他六十岁了,依然眼神纯洁,胸怀磊落,笑容爽朗,卓尔不群。
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不少人谈起她的这本遗作,略有微词,说读不懂。可是,我依然喜欢。真正的好文字,洁净饱满,一清如水。小说在比喻和细节之处彰显了语言的独有魅力和张力,宛如水晶一样纯净透明,不染尘埃。她直面自己内心的苍凉,一支笔映照出人性幽微处的悲欣和无奈。她说:“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作家汪曾祺先生有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说得真好,我把这段话一直当做自己写作的座右铭。少年时候的文字,仿佛是繁花盛开的春天,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渐渐年长,文字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舍弃了雕琢和浮华,像秋天里的一棵大树,枝头的繁华慢慢落下,将枝丫伸向明澈的天空,有了静气和沉稳,也有了纯净和安然。
 洁净,大概是每个人一生最难的修炼。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中叠词的使用非常有特色,“清清白白”“盈盈”“袅袅婷婷”,写出了栀子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B.《小团圆》在比喻和细节之处的语言魅力,对人性幽微处的映照,呈现出的洁净饱满,让人们很喜爱。
C.对于人生,洁净的人有着自己的纯真美好;对于文字,洁净的文字读起来纯净安然:这些都值得迫求。
D.文章看似散漫,其实精神贯通,“洁净”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结尾照应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8.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6分)


9.作者说“洁净,大概是每个人一生最难的修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洁净”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坚①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②,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③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勃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注]①坚,苻坚,前秦国君。(前秦: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②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③谢石,谢安之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B.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C.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D.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东,一般指地区名。指长江中下游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古人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B.围棋,中国传统棋种。终局时,将占有的空位与子数相加计算,或单计空位,多者为胜。
C.庙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
D.左衽,衽,衣襟。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开,不同于中原一带民众服装的右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晋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寿阳城嘹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加之草木皆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已经显露败象。
B.前秦入侵东晋,大军压境,人们恐惧,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桓冲对谢安的行为感到不安。
C.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对此胸有成竹,没想到前秦军队溃散,一发不可收拾,被东晋击败。
D.文末写谢安获得战报,得知战果,这时他正好与客人在下围棋,但他故作冷静,若无其事,但一个细节描写却反映出谢安内心是非常兴奋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5分)

(2)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瑞鹤仙•秋感①
吴文英
泪荷抛碎璧。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林声怨秋色。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凉欺岸帻②。暮砧催、银屏剪尺。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
行客。西园③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念寒蛩④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看雪飞、蘋底芦梢,未如鬓白。
【注】①此词为词人再至苏州之作。②帻:古人包发的头巾。③西园:即词人在苏州居所旁的花园,词人曾在此与苏姬分手。④寒蛩:深秋的蟋蟀。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开篇即以景落笔,“泪荷抛碎璧”一句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抛”字用得极好,让眼前之景显得灵动传神。
B.“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言风紧雨密,密集的雨点随着风势斜袭着紧闭的窗户。而“正漏云筛雨”承前启后,既解释原因,又引出下句。
C.下片中,“西园有分”回忆起在西园分手的事情,“西风”点出词人与“行客”分手的季节,“林下路”为“行客”所经之地。
D.词的上片以景衬情,下片情中含景,将自然之景与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围绕“秋感”二字,将“秋”与“感”抒写得生动形象。
15.词的下片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态度。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踮脚和爬山所得的两种视野相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写打猎的装束和随从众多、千骑奔驰的气势,描绘出一幅壮观的出猎图。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_________。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令人沉醉。通过阅读,让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目益提高。在这个意义上,阅读需要____________的精种,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心灵丰富、智慧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________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长久坚持才能________、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阐读带来的精种刷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宵衣旰食        持之以恒        领受        循序渐进
B.废寝忘食        一如既往        领受        登堂入室
C.宵衣旰食        一如既往        领略        循序渐进
D.废寝忘食        持之以恒        领略        登堂入室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B.通过阅读,让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C.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提高。 
D.通过阅读,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最终相处,并在这种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提高。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并不仅仅在提醒自己,也是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B.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也是在提醒自己。 
C.这并不仅仅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也是在讲旁观者的感受。  
D.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古画中的人物,有的发际线较高,但这不一定意味着古人快秃顶了,而是与相术有关。面相学中,面部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发际至眉间为上停,______________,鼻准至颌为下停。上停广阔饱满,则社会地位高,前途广阔;中停丰隆有肉,则富而寿;下停(腮骨与下巴颏)圆满,则一生有福气。画家在绘画创作时,通常会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有意调整其面部结构与特点,以符合相学理论。因此,有时为了凸显人物的富贵,会将______________,以表现上停的宽广。明代杜堇的画作《伏生授经图》中的伏生,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相传他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济南市济北中学2022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  下一个『江苏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全真模拟考试(八)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