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高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青岛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2021.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试题预览
青岛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2021.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而且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的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爵的《戏台》《黄粱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作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梅生《中国戏剧走出去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相比,一些新创作品却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舞台生命极短。
B.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对表演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经典作品“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C.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
D.当下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已经打破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曲理论家李渔认为,旧剧“能新而善变”,这符合经典艺术作品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的特点。
B.优秀的文艺作品总能反映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深沉的家国情怀永不过时,这也是《朝阳沟》在今天依然能够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
C.中国戏剧创作者只有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才能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
D.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到《戏台》《黄梁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特别关注,中国戏剧崛起的根源在于它承载了厚重的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
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富有时代精神,剧中对政治黑暗与腐败的揭露,具有极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B.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青年创作人员与捷克主创团队共同打造了舞剧《易·文》,该舞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周易》为创作原点,传递万物生命精神。
C.话剧演员蓝天野对人物和角色的把握,无论从神态举止、细微表情,还是内心的更变,都达到了无比准确且传神的境界。
D.观众在剧场欣赏西方歌剧时,应注意着装礼仪,不能喧哗,不能像在传统戏园子里一样来回走动,吃东西,大声叫好。
4.请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做到让论证具有说服力的。(4分)
5.作为当代青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全面振兴民族文艺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夏天的玫瑰
史铁生
①雨中的黄昏,很静。郊外的土路又细又长。
②远处的村落里,大喇叭唱着。“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老头儿在竹竿的顶端罩了一把雨伞。每逢雨天他就这样。那只纸叠的小风车儿在灰暗的雨伞下面默默地转着,就像那支歌。
③他抱着那只刚买来的铜牛,拄着一支木拐,慢慢地走着。那铜牛不轻。他不时停下脚步,用衣袖擦去溅在牛身上的雨点。他每天都要到城里去卖小风车儿,每天都这个时候回来。牛身上布满了粗糙的气孔、绿锈和凹凸不平的铸痕,老头儿总觉得那是些伤疤。他早就想买这只牛,牛的高高隆起的肩峰一直吸引着他。吸引他的还有牛的四条结实的腿和牛的向前冲去的姿势。今天总算把它买回来了,老头儿很高兴。
④可他一觉得高兴,就又想起了那个孩子。
⑤那孩子可真倒霉,刚生下来就这么倒霉!“百分之九十五的可能是残废”,好几个大夫都这么说。唉,可怎么好……老头儿想着,看了看天.
⑥老头儿又走了一会儿,然后在路边的土埂上坐下来,把铜牛放在并拢的双腿上。他拍拍牛的结实的脊背,对自己说:“别像个老傻瓜似的胡思乱想了。”“也别净替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瞎操心了。”他又劝自己忘掉那个不幸的孩子。他出神地看着那只青铜的公牛,真佩服它有那么一身漂亮的肌肉。
⑦小风车儿像一团红色的雾,在他白发苍苍的头顶上。空旷的田野上空,光是飘着雨。“所有她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再也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隐隐约约还可以听到村子里的喇叭声。放广播的准是个年轻人。
⑧这歌倒是像唱着老头儿的身世。
⑨他就靠卖这种纸叠的小玩意儿为生,干不了别的了,老了,而且两条腿的下半截都是假的。晚上,他在灯下把一张张红红绿绿的电光纸裁开,叠成一个个四角的小风车儿,再用大头针把它们钉到白天捡回来的冰棍棍儿上去。他喜欢喝酒,喜欢一边做着小风车儿一边喝酒。他一边咂摸着酒,一边欣赏看那些小风车儿,吹吹这个,吹吹那个,看看它们是不是都转得很好。
⑩他希望孩子们可别有哪一个将来要得“脉管炎”,这些欢笑着的小脸儿可别有一天要变得悲伤。他默默地为孩子们祈祷。他的腿,一条是在二十岁的时候锯掉的,另一条是在三十多岁,都是因为“脉管炎”。
雨悄声地飘洒着,“沙沙沙”地落在田野上、土路上和老头儿的雨伞上。他的背驼得很厉害,蓝布褂子的背部让太阳晒得发了白。他的头发也全是白的。竹竿上那只红色的小风车儿显得很鲜艳。老头儿一直看着那只青铜的公牛。吸引他的还有那对犄角,象一张弓,尖利的两端向前弯去,向前直冲。“真横!”老头儿握住牛的犄角:“老虎又怎么着?老虎也未必经得住它这一下子。”
老头儿在土埂上坐了很久,撅起来的后衣襟被雨水打湿了。“那对儿小夫妻不听我的,依我说就别再抢救那孩子了。当然啦,谁舍得自个儿的孩子呢?可舍不得他,是为了让他来受罪吗?让人看不起?”他叨叨咕咕地跟自己说着。
他让自己不去想这些事,又欣赏起他的铜牛来。他想买这只牛已经很久了。
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了这只青铜的公牛。它站在橱窗里,梗着脖子,四只蹄子紧紧地抠在地上,身体的重心全移到了高高隆起的厚实的肩峰上,低着头,两只犄角像是两把挥舞着的尖刀。老头儿愣住了,被牛的骄蛮的姿态吸引住了。牛身上每一块绷紧的肌肉都流露出勃勃的生气和力量,每一条涨鼓的血管都充满了固执和自信,每一根鲜明的骨头都显示着野性的凶猛,使人想到一只被它顶死的老虎,想到它被老虎咬伤的地方淌着粘稠的鲜血,想到它冲向对手时发出的暴怒的咆哮,想到它踏在老虎尸体上时那傲视一切的眼神,它晃着那对刀一样的犄角,喷着粗气,在荒野上飞奔狂跳……他望着那只牛,沉静了多年的血液又在身体里动荡、奔突。老头儿忽然明白了,他常常在梦中看见而醒来又变得模糊的那个形象,正是这样一只牛……
天黑了,雨仍然没停。远远地看见了一片灯光,他走到了三岔路口。一条路是通向他的小屋的,另一条通向那所产院。老头儿又想起了那个倒霉的孩子。
“他们还在抢救他呢,”老头儿说。他又在路边的土埂上坐下,犹豫着该不该再去跟那对年轻的父母说说。
“……我不愿看你继续痛苦、孤独地留在枝头上……我把你那芬芳的花瓣,轻轻散布在花坛上……”
老头儿也快会唱这支歌了。
一列客车隆隆地开过,车窗里的灯光照亮了那只小风车儿。小风车儿在夜风里转着,像一团红色的雾,像一朵玫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多次出现“雨伞”“小风车”“那支歌”,让老头儿凄惨的生活有了诗意,丰富了文章的内蕴。
B.文中的“岔路口”,既是现实中的路口,更是老人迷茫、忧虑心情的写照,突出老人对孩子命运的担忧。
C.虽然老头儿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现状堪忧,但他却时时关心那个“倒霉的孩子”,更加突出老人的善良。
D.老头儿从开始听“夏日的玫瑰”这支歌到后来快会唱,体现出歌曲对老人的感染力,也暗示老人想早日得到解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关于雨和土路的描写,衬托出老头儿的孤寂、凄凉的心境和生活的艰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段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将铜牛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语言富有张力。
C.小说运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叙写老头儿对残疾新生儿命运的关心,表现出老头儿淳良的本性。
D.小说对铜牛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而对老人的经历、孩子的病情等内容几笔带过。详略得当,主次适宜。
8.本文以“夏天的玫瑰”为题,有什么妙处?(4分)
9.小说为什么不吝笔墨来写铜牛?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
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回:“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樊英传》)
【注】①玄纁:指帝王用作延聘贤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B.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C.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D.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代时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后亦指京师附近之地,文中意是后者。
B.博士,职官名,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以备咨诣,具有学术顾问的性质。
C.公车,汉代的官署名称,掌管征召及受理章奏,也是应召者所诣之处。
D.万钟,指朝廷发放或赏赐给官员的优厚的俸禄。“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英学识渊博,虽隐居治学,学者仍慕名前往拜师。州郡和公卿推荐他做官,他都不应。
B.樊英刚正不阿,面对皇帝的威慑,他针锋相对。皇帝虽折服不了他,但依然很敬重他。
C.樊英多次拒绝征诏,后勉为其难担任五官中郎将,又称病重。后皇帝恩准他辞官归隐。
D.樊英身体不适,妻子派侍女探望问候,樊英起身回拜,可见樊英是一个端谨重礼之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异万乘之尊,叉可得而贱乎?

(2)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
14.樊英颇有治国之能,为何担任要职后却“无奇谋深策”?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①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②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③。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杜审言,一生仕途不顺,长期在洛阳卑微供职,出生地在洛阳附近。②公子南桥:洛水上繁华的天津桥。③留宾:汉代陈遵豪爽好客,每逢大醉,必强行扣留客人车辖,使其不能中途退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春不当春”五字语拙而意妙,既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又表现出一种怨艾和无可奈何的情态。
B.颔联中的“徒”“漫”传达出诗人面对长安城中赏心悦目的春色时百无聊赖的沮丧之感,让人莫名地惆怅。
C.颈联实写故乡人尽兴、畅快地游春的情景,反衬出诗人独自在外的乏味和故乡今春“少一人”的遗憾。
D.本诗紧紧围绕诗人一个春天的错综复杂的心理来写,如大河流水,一气呵成,且富有顿挫抑扬之妙。
16.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挥霍无度,生活奢靡。
(2)黄庭坚《登快阁》中运用典故,表达知音难觅、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惆怅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观《鹊桥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叹了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过他人的长相厮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东京残奥会赛场上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已缓缓熄灭,但残奥健儿们带来的感动却让人久久无法平静。作家史铁生说:“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这正是对这些特殊运动员们的最好致敬——他们从来不是弱者,他们是真正的勇士。有人说,奥运会选出来的是最强健的体魄,  ①    。一次次摔倒又爬起,从不放弃,努力拼搏,让奥运健儿们不断超越自我,刷新纪录,挥洒最热的汗,完美唱响“更快、更高、更强”;以梦为马,用最大的力演绎爱拼敢赢的美丽人生。   ②    ,泪目的同时更让我们感慨:决定一个人的从不是他的缺陷,而是不放弃的信念!运动员歇脚处成排的义肢,成就了另一种健全,比完整的肢体更重要的是完整的心灵!一个人,   ③    ,生活才有尊严,人生才有价值。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旬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B.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C.这种努力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
D.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现如今人们已不再痴迷于追逐海外品牌,(    )对传统文化、国货品牌情有独钟。无论是故宫盲盒系列,还是老干妈卫衣、大白兔唇膏等,(     )的国货成功地吸引了大众眼球。“国潮”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相伴我们的日常生活。崛起的“国潮”,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和人民生活幸福感的与日俱增;“国潮”的崛起,源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国潮产品,已经成为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在享受“国潮”大趋势带来的发展际遇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包装。对待文化内涵,不能(   ),而应该深入挖掘。不能只求标新立异,更要珍惜品质口碑,给予广大消费者正向的文化(    )。唯此,方可乘“国潮”的东风,扬帆远航!
2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反而 层见叠出 浮光掠影 引导
B.然而 纷至沓来 浅尝辄止 引导
C.反而 纷至沓来 浅尝辄止 指导
D.然而 层见叠出 浮光掠影 指导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崛起的“国潮”,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和人民生活幸福感的与日俱增;
B.“国潮”的崛起,源于人民生活幸福感的与日俱增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C.崛起的“国潮”,源于人民生活幸福感的与日俱增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D.“国潮”的崛起,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和人民生活幸福感的与日俱增;
(三)语言文字运用III(本题共1小题,5分)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继神州十二号后再次搭载3名航天员进驻太空。同时进入太空的还有一包来自四川省农科院的水稻种子“川恢970”。值得注意的是,这批种子并不是各项指标很均衡的品种,反而是有点缺陷的“偏科生”。相比各项指标很均衡的品种,这些有一两个明显缺陷的“偏科生”其他的指标很优秀,一旦解决了缺陷,就会变得特别好。为了更好地接受宇宙射线的“洗礼”,这批水稻种子专门买的“舱外票”,使种子能够尽可能多地暴露在宇宙环境中,接受各种宇宙射线的照射,从而更好地引发种子发生基因变异。希望通过航天诱变,能够让“川恢970”的米质更好,增加水稻分蘖数,让穗子更多,产量更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老师给同学们看一道作文题。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回答:“挣钱。”第三个工人回答:“建造世界上最有特点的房子。”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同学们看后说:“这材料有深意!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老师笑笑说:“我看不见得。”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C          2. C              3. B
4.(1)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将“老作品”与“一日游”作品对比,举张火丁的例子,引用李渔的评论,突出观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2)论证过程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深入论证经典艺术作品永不过时的原因,论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论据丰富充分,举了大量的典型例子,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每条2分,答对2条即可得满分)
5.(1)守护与传承精湛的技艺;(2)具有开放精神,能够根据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做出调整;(3)扎根文化沃土以提升作品的厚度;(4)作品能够反映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反映时代精神;(5)作品有现实温度,反映百姓心声;(6)走出国门,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7)加强与世界戏剧的交流,创造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每条1分,答出6条即可得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 D(暗示老人渴望得到关爱)
7. A
8.(1)运用双关:表层意指的是歌名,深层意指的是老头儿孤独凄楚的境遇和善良美好的内心。
(2)歌曲在文中先后几次出现,有串连故事情节的作用。
(3)标题暗示了老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彰显主题。
(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得4分)
9.(1)铜牛的粗糙、布满伤痕的外形象征着老头儿凄苦、坎坷的人生境遇;铜牛的勇猛、力量、冲劲暗喻老头儿坚韧、顽强。
(2)小说写了老头儿对铜牛的喜爱、铜牛对老头儿的吸引、老头儿攒钱买下铜牛等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3)小说借描写铜牛来褒扬一种虽有残疾却依然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每条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A
11. C(是“上书者”,非“应召者”)
12. A
13.(1)我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无异于皇帝的尊崇向慕,您又怎么能够让我低贱呢?(4分)
(2)天下有两条道路,就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佐当今天子,有助于当代人。(4分)
14.(3分)樊英洁身守道,一心隐居治学,不为世人的期盼所左右,同时为他能早日请辞告老还乡做准备。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C(是虚写,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期中试卷


上一个『山西大学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苏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全真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