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高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文本一: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在这场战争中,魏巍、巴金等著名作家都到了前线,创作出《谁是最可爱的人》《上甘岭》《团圆》等真实反映这场战争
试题预览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文本一: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在这场战争中,魏巍、巴金等著名作家都到 了前线,创作出《谁是最可爱的人》《上甘岭》《团圆》等真实反映这场战争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 作品所承载和弘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和抚慰了前线浴血奋战的官兵,也极大地调动并激发了 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70 年来,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也时时牵动着后辈作家们的目光,新的作品不 断涌现。
简要梳理,不难发现,随着历史语境和文学潮流的更新、嬗变,不同阶段的抗美援朝战争文学
创作在观念、主题、文体、形式、内容等方面亦表呈出不同的面貌,但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弘扬 始终不曾中断;不同年代的作家对这场战争的接续书写,最终汇聚成刻录英雄壮举、鼓荡时代精神 的文学强音。
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初期,继承了解放前的革命文艺传统,它首先是一场主题性、组织 化的文学创作运动。在物质匮乏、保障艰难的情势下,经由组织化的生产传播机制,抗美援朝战争 文学创作弘扬了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大程度地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一般而 言,小说创作往往需要与事件拉开一定时间距离,需要通过想象、虚构的文学形象来表达。因此, 这一时期抗美援朝战争小说在数量和质量上形成较大落差。一方面,创作热情高涨,小说数量大; 另一方面,小说的艺术质量却并未达到理想的水准。有的小说中,英雄人物形象单薄、性格单一, 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精细描写略显不足,存在一定的模式化与概念化问题,这些现象在当时就被批 评为“不能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生活与人物”。整体而言,组织化、一体化的抗美援朝题材文学创作 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文学资源,有效且有力地完成了对于家国主题、崇高意识、爱国精神的叙事和表 达。
新时期以来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融入战争文学的宏阔主题和视域,受到“人”的文学 思潮影响,表现重点也由集体主义的、大写的“人”变为更加人性化的“个人”,创作主体普遍更加关 注战争境遇下人物的命运遭际、情感状态和心灵世界。有的小说采用“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父 辈的故事,通过“父”与“子”的对话,将战争与人的命运关系引向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对人的命运给 予更深层次的观照。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至 21 世纪,一批怀揣使命与责任的军旅作家基于对更多抗美援朝战争的历 史资料的掌握和对志愿军老兵的采访,重新燃起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的激情。从传统的报告 文学到新崛起的非虚构写作,从中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创作,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渐趋活跃。 王树增在 1999 年创作出版了长篇非虛构文学《远东:朝鲜战争》,渴望通过对个体生命的细腻书写, 找到他们在极端条件下创造这场无与伦比的战争奇迹的秘密,进而呈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志与心灵 史。王筠在 2011 年、2019 年分别推出了长篇小说《长津湖》与《交响乐》。《长津湖》聚焦于抗美
援朝战史上最为惨烈悲壮的长津湖之战,《交响乐》则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全过程。志愿 军是如何在超出人类极限的极端恶劣环境中创造奇迹的?这一问题成为这类抗美援朝战争题材长篇 叙事作品的主线,笔者将其称为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的“再主题化”。王筠在塑造人物时总是
 
让他们贴着读者走,读者仿佛零距离接近人物、零距离贴近战争,感受战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和改 变。王筠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因而表现出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作为一场战争,它已远去;作为文学题材,它历久弥新。从规定主题的集团化冲锋,到“背景化”
写作,再到“再主题化”叙事,70 年来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创作,因应着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 展逻辑,表达了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情感,抒写了高蹈且深邃的战争史诗,鼓荡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时
代强音。
(摘编自《解放军报》2020.10.28《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创作:鼓荡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强音》) 文本二:
近日,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引发观影热潮。影院里,观众的 反应更是令人动容。有观众在影片结束后肃然起立敬礼,向影片中的英雄先辈们致敬;有观众看完
长达十几分钟的字幕后仍然久久不愿离去。 新中国电影史上,已经有了《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而这一次,《长
津湖》再次以史诗巨制的规模对准长津湖战役。 看过《长津湖》的观众反馈,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使这部战争片看起来有血有
肉。对此,陈凯歌说:“战争电影倘若不能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在不 知道为何而战、与谁作战的情况下,创作者和观众都是没有情感寄托的。如果没有鲜活的人物,战
争场面拍得再多,观众可能都不太在意。只有当观众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值得追随,战争电影才有了 意义。”
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影片创造了以伍千里、伍万里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这个基 础上,再放进宏大背景和历史人物,如抗美援朝第一个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冰雕连英雄群像等, 最终构成了艺术形象和历史人物的虚实结合。
“我们在创作中达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部现代电影,我们不是复述战争,而是通过人物去讲战
争、讲历史、讲精神,电影要跟着人物走,这是现代电影的创作方法。”总监制黄建新表示,“每个 人物在电影中都是有作用的,都是整个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里既有雷公、梅生、伍千里这样 的老兵,也有伍万里这样的新兵。我跟饰演伍万里的易烊千玺说,你是一个具有成长变化性的人物, 这个人物的底色就是质朴、倔强和野性,具有这样性格的人上战场才有可能去打仗,才能表现其英 勇。”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10.11 《<长津湖>是这样炼成的》)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在多方面取得了巨大
成就。 B.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基于对更多信息的掌握,开辟了诠释和平价值与人性升华的新
视域。 C.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就是用文学来表达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情感,抒写民族史诗,鼓荡
时代精神。 D.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初期的创作并没有严格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
有关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初期的创作克服了不利因素,起到了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力量的重
要作用。 B.文章既肯定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初期的成就,又指出它的不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C.电影《长津湖》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如通过新兵伍万里的成长变化表现了人物的倔
强、野性。 D.导演陈凯歌认为,能否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战争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没有了鲜活
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都没有太大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作品与新时期以来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艺创作理念相悖的一项是(3 分) A.1952 年 3 月 22 日,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场采访,与彭德怀见面。基于会见内容的丰
富和主人公的感染力,巴金写下了战地通讯《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
B.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将前线战役与后方建设连缀铺开,既写英雄人物杨雪、徐芳和郭祥等 人的模范事迹,也写他们之间真挚动人的爱情。
C.西元的中篇小说《死亡重奏》中濒死的憨厚的“河南农民”士兵上官富贵救助美军俘虏,“咱 们有一口吃的,就得给他一口,你忍心把一个大活人给饿死”是出于人性中的恻隐之心。 D.孟伟哉的中篇小说《一座雕像的诞生》对女军医欧阳兰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美好进行了富于激
情且精准细腻的描写。
4. 请简要论述材料一的论述思路。(4 分)
5. 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文艺创作历经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①
美国  海明威
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了这咖啡馆,只有一个老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白天里, 街上尽是尘埃,到得晚上,露水压住了尘埃,这老人就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 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有所不同。咖啡馆内的两个侍者知道老人有点儿醉了,虽然他是
个好主顾,他们可知道如果他喝得太醉了,会不付账就走,所以他们一直在留神他。 “上星期他想自杀来着。”一个侍者说。
“为什么?”
“他绝望啦。” “干吗绝望?” “没来由。” “你怎么知道没来由?” “他有很多钱。”
他们一起坐在咖啡馆大门边墙根里的一张桌子旁,眼睛望着露台,那儿的桌子全都空无一人,只 有那老人坐在随风轻轻飘拂的树叶的阴影里。
老人坐在阴影里,用杯子敲茶托。那个年纪较轻的侍者走到他身边。 “你要什么?”
老人朝他看看。“再来杯白兰地。”他说。 “你会喝醉的。”侍者说。老人朝他看了一眼。侍者走开了。 “他会通宵待在这里,”他对他的同事说,“我现在很困。我从没在三点前上床过。他该在上星
期就自杀算了。” 侍者从咖啡馆内的柜台上拿了一瓶白兰地和一个茶托,大步走出咖啡馆,来到老人桌边。他放
下茶托,把杯子倒满了白兰地。 “你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他对这聋子说。老人抬起一指示意。“加一点儿。”他说。 侍者又往杯子里倒白兰地,弄得溢出来,顺着酒杯的高脚淌进下面一叠茶托的第一只。“谢谢你。”
老人说。侍者拿着酒瓶回进咖啡馆。他又同他的同事在桌旁坐下。 “他这会儿喝醉了。”他说。
“他每天晚上都喝醉。” “他干嘛要自杀呀?”
 
“我怎么知道。” “他上次是怎么自杀的?”
“他用绳子上吊。”
“谁把他放下来的?” “他侄女。” “干吗要把他放下来?” “为他的灵魂安宁担忧。” “他有多少钱?” “他有很多钱。” “他该有八十岁了吧。”
老人从酒杯上抬起头来眺望广场,然后望望这两个侍者。 “再来杯白兰地。”他指指杯子说。那个在着急的侍者跑了过去。 “结了。”他不顾什么句法,简短地说,这是蠢汉在对醉汉或外国人说话时会用的说法。 “今晚上没啦。打烊啦。”
“再来一杯。”老人说。 “不。结了。”侍者拿块毛巾擦擦桌沿,一边摇摇头。 老人站起来,慢慢地数着茶托,打口袋里摸出一只装硬币的小皮袋,付了酒账,还放下半个比
塞塔作小费。 那侍者瞅着他顺着大街走去,只见这老迈年高的人脚步不稳地走着,却是神气十足。 “你干吗不让他待下来喝酒呢?”那个不着急的侍者问。他们这会儿正在上铺板。“还不到两点
半呢。” “我要回家上床了。” “晚一个钟头算啥?” “得啦。别讲废话了,把门锁上吧。”
“我是属于那种喜欢在咖啡馆待得很晚的人,”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 睡觉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
“我要回家上床睡觉去了。” “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这会儿,他穿好衣服要回家了。“这不光是个青
春和信心的问题,虽然这些都是十分美妙的。我每天晚上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需要咖啡馆。” “老兄,通宵营业的酒店有的是。” “你不懂。这是家干净愉快的咖啡馆,十分明亮,灯光很美妙,这会儿还有树叶的阴影。” “再见啦。”那个年轻的侍者说。 “再见。”另一个侍者说。他关了电灯,继续自言自语。灯光固然重要,但这地方必须干净愉
快。你不需要音乐。你当然不需要音乐。你也没法怀着尊严站在酒吧台前,尽管时间这么晚了,这 里能提供的也只有这份尊严了。他害怕什么?那不是害怕,也不是发慌。那是他深深体会到的一场 空的感觉。全都是一场空,一个男人也只落得一场空。只是这一场空,而少不了的只是灯光,还得 有一点干净和有序。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感觉不到,但他知道一切都是虚无缥缈。虚无缥缈, 因而是虚无缥缈。我们在虚无缥缈中虚无缥缈,愿人都尊你的名为虚无缥缈,愿你的国虚无缥缈, 愿你的旨意虚无缥缈。虚无缥缈如同行在虚无缥缈。赐给我们虚无缥缈,我们的虚无缥缈,如同我 们行在虚无缥缈。人的虚无缥缈不虚无缥缈,我们遇见虚无缥缈,拯救我们脱离虚无缥缈,因而是 虚无缥缈。欢呼一场空,满是一场空,一场空与你同在。
他含笑站在一个吧台前,台上有架亮光光的气压煮咖啡机。 “你要什么?”酒吧招待问。
 
“虚无缥缈。” “又是个神经病。”酒吧招待说,便转过头去。
“来一小杯。”那个侍者说。
酒吧招待倒了一杯给他。 “灯光十分明亮,也很愉快,可惜这只吧台没有擦得很光洁,”侍者说。 酒吧招待看看他,但是没有答腔。夜深了,不谈。 “要再来一小杯吗?”酒吧招待问。
“不,谢谢你。”侍者说罢,便走出去。他不喜欢酒吧和酒店。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可是个天 差地远的去处。现在他不再去想什么了,他要回家,到自己屋里去。他要去躺在床上,等天亮了, 他终于会入睡的。到头来,他对自己说,也许只是失眠吧。好多人都免不了害这个毛病呢。
(选文有删改)
【注】①《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发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前,美国宣扬高尚人性和上帝的存 在,美国人民有理想,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战后,不少人对美国社会失望,又找不 到新的生活准则;经济危机、失业成灾的社会,加重了他们的失望和幻灭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部分,两位侍者围绕老人自杀的事情一问一答,用非常随意的方式交谈,说明他们两人关
系密切,心情轻松惬意。 B.年轻的侍者不能理解老人的处境及心灵的需求,面对老人的请求,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表现
了他对生命的漠视。 C.“树叶的阴影”出现了多次,阴影遮挡了刺眼的光线,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庇护所,使人暂离孤
寂,寻得一份淡泊与宁静。 D.“愿你的国虚无缥缈……”第二人称的使用,把读者拉进故事中,虽是个虚拟的读者,却形成
了一种“读者在场”的阅读体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主要使用第三人称。在两位侍者的对话中,省略了类似“谁说”和“谁问”的字样,加快
文章节奏,使情节紧凑。 B.小说将年轻侍者的麻木冷漠、年老侍者的忙碌充实进行对比,还将酒馆和咖啡馆的环境进行对
比,凸显小说主题。 C.小说用景物烘托、象征,语言凝练含蓄,对话中大量使用短句、散句,极少使用连接词。 D.小说场景描写简洁生动,对话简短而真实,心理独白独特,包含的情感和思想却较为丰富,引
人思考。
8. 请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4 分)
9. 文中反复提及“干净”“明亮”,年长侍者内心独白重复了十几次“虚无缥缈”,请结合这些文字, 概括出文中“迷惘的一代”精神世界的特点,并予以简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司马池,字.和中,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举进.士.,当试殿庭而报母亡, 友匿其书。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行至宫城门,徘徊不能入。因语 其友,而友止以母疾告,遂号恸而归。后中第,授永宁主簿。调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山县。禁.中.营
造,诏诸州调竹木,州符期三日毕输。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乃更与民自为期约过不
输者罪之既而输竹先诸县。
 
盛度荐于朝,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安丰酒税,徙知小溪县。会诏百官转对,池言:“唐制门.下.
省,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今门下虽有封驳之名,而诏书一切自中书以下,非所以防过举
也。”内侍皇甫继明给事章献太后阁,兼领估马司,自言估马有羡利,乞迁官。事下群牧司,阅无羡 利。继明方用事,自制置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
召知谏院,上表恳辞。仁宗谓宰相曰:“人皆嗜进,而池独嗜退,亦难能也。”加直史馆,复知 凤翔。有疑狱上谳,大理辄复下,掾属惶遽引咎。池曰:“长吏者政事所繇,非诸君过。”乃独承其
罪,有诏勿劾。岐阳镇巡检夜饮富民家,所部卒执之,俾为约,不敢复督士卒,而后释其缚;池捕 首恶诛之,巡检亦坐废。累迁尚书兵部员外郎,尝言:“陕西用兵无宿将,刘平好自用而少智谋,必 误大事。”后平果败。擢天章阁待制、知河中府,徙同州,又徙杭州。
池性质易,不饰厨传①,剸剧②非所长,又不知吴俗,以是谤讥闻朝廷。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 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降知虢州。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
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 池曰:“吾不为也。”人称其长者。徙知晋州,卒。子旦、光,光自有传。
(节选自《宋史司马池传》)
【注】①厨传:供应食宿、车马的驿站。②剸剧:统领裁处繁剧的事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乃更与民/自为期约/过不输者罪之/既而输竹先诸县。 B.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乃更与民自为期约/过不输者罪之/既而输竹先诸县。 C.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乃更与民自为期/约过不输者罪之/既而输竹先诸县。 D.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乃更与民自为期/约过不输者罪之/既而输竹先诸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古代男人成年后的称谓。女子由于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是没有字的。 B.禁中,也作禁内,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C.门下,三省之一,负责对中书省制定的政令进行审核,后交于尚书省执行。
D.姻,即姻亲,古时是指因婚姻关系而结成的儿女亲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司马池事母至孝。在其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母亲病亡,司马池心有感应,夜不能寐;后在宫
城门口徘徊好久不能进城。 B.司马池有先见之明。在尚书兵部员外郎任上,曾断言陕西用兵没有老将,主将刘平刚愎自用缺
少智谋,一定会误大事;后刘平果然失败。 C.司马池刚正不阿。内侍皇甫继明在章献太后处担任给事时,自表功劳想要升官,自制置使以下
的官员都附会太后奏请,唯独司马池认为不可。 D.司马池性情质朴平和。不装修驿站,不擅长处理繁剧的事务,加之又不太了解杭州一带风土民
情,因此对他的谤讥之言传到了朝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有疑狱上谳,大理辄复下,掾属惶遽引咎。(4 分)
(2)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4 分)
14.司马池“人称其为长者”,试结合全文举例概括其“长者”表现。(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行色①
司马池〔宋〕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②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注】①此诗是司马池监安丰酒税时所作。安丰在今天安徽省寿县,在宋代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来 往的行人很多,而监酒税是一个闲职,司马池某日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有感而作此诗。②赖是:幸 亏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题简洁而意蕴丰富,“行色”原是指行旅出发前后的情状、气派,此处不仅指行人的神情, 也指的是行旅之人的心境。
B.“远陌”一句补充点出了行旅的具体环境,路刚到尽头,又遇渡口,这具体鲜明的情景,是行 人旅途奔波的概括。
C.一、二句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冷淡远的秋景图,三、四句作者庆幸自己不能画出眼前之景, 否则即便成画,但眼下错过此景一定会让人终生遗憾。
D.这首诗将行役之人的表情及种种难以描摹的心境,写得如感如见,显露出行人对行役的厌倦, 其中也暗含仕途不甚得意的愁怨之情。
16.后人称道此诗在表现“行色”上十分出色,全都着笔于侧面描写,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抒发抱恨自己生活多艰、又忧国家多难双重情感的诗句是:               ,
                 。
( 2 )《 师 说 》 中 对 当 时 文 人 耻 于 从 师 的 现 象 发 出 慨 叹 的 两 句 是 :                ,
                 。
(3)在中古古典诗词中,中国文人多用“扁舟”或“舟”的意象来承载自己向往自由、渴望回归自
然、淡泊世事的情感,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近日,“全红婵姓名被抢注商标”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在全红婵刚拿到奧运冠军后,就有多个商 家瞄准机会,在第一时间申请注册“全红婵”商标,试图蹭热点以牟取丰厚利益。事实上,这种恶意
抢注商标的乱象早已有之。“清澈的爱”——边防战士陈祥榕生前对祖国的深情表白,被人当做商标 提交了注册申请;“钟南山”“火神山”“雷神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的标志性符号,也有人 妄图进行“商业化运作”。在这些恶意注册的商标中,有的侵犯了个人权益,有的亵渎了英雄烈士, 有的违背了公序良俗,有的触犯了公众利益。诸如此类恶意抢注商标的行为,引起舆论的广泛批评, 这种唯利是图的做法实在令人  。
( )。从“搭便车”到“蹭热度”再到“傍名人”,恶意抢注商标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企业的真
正经营,而是通过  牟取私利,损害的是当事人的权益,   的是社会公众的感 情,扰乱的是正常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秩序。
           ,商标是企业的一种无形宝藏,挖掘名气蕴藏的商业价值、激活名人背后的流量 效应等做法比较普遍。但是,未经当事人将其姓名作为商标允许注册使用,既无法为企业发展锦上 添花,而且会因为抢注行为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无论如何,商标注册,不 是门一本万利的生意;恶意抢注,却是种明令禁止的行为。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不齿 囤积居奇 损害 平心而论
B.不耻 投机取巧 伤害 毋庸置疑
C.不齿 投机取巧 伤害 平心而论
D.不耻 囤积居奇 损害 毋庸置疑
 
19.下列语句与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      ①        ,故曰“重阳”;因日与 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又称为“重九”。      ②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
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 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 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 无定法,较为随意。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 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 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 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 在数中是最大数,       ③      ,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浓浓深 情。2006 年 5 月 20 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激活历史传 统,唤醒文化记忆,使重阳节更显迷人魅力与时代光彩。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2.各用一个短语按顺序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每个短语不超过 10 个字。(5 分)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嫦娥奔月”、屈原“天问”,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 箭”飞向天空,古代智者孜孜探索浩渺宇宙。新中国成立以来,“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20 世纪
50 年代,现代航天事业艰难起步;20 世纪 70 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 今天,“嫦娥”系列将“玉兔”送上月球,带回珍贵的月壤;“天问一号”携“祝融号”火星车飞过广袤的太 空,着陆神秘的火星;3 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二号”进入太空,在中国空间站出差 3 个月并顺利返回;
2021 年 10 月 16 日,3 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再次进入太空,预计在中国空间站出差 6 个月……
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探索,攻坚克难,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
以上材料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三语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四省八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湖南省百所学校大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