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湿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河南湿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高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开封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试题预览
开封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承载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交流的智慧与情感。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人心,作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文化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重要的地位。从历史来看,丝绸之路存在时间长达2000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是地球上路线最长、地理最复杂的交通路线网。丝路为我们带来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启迪。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的词语。自此,这条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一美丽的名字,被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并广泛运用。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早期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唐代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人们在这条路上通商、旅行、互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以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丝路。
在历史洪流中,丝绸之路不但没有随时间消失,反而一次次焕发出新光彩。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丝绸之路研究计划”,并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2014年6月,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线路上,文化在交融中创新传播的见证处处可见:陕西省彬县大佛寺,石窟用阿弥陀佛取代释迦牟尼形象,展现了佛教东传至中原后的中国化;新疆吐鲁番的高昌故城展现城市文化、建筑技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传播;吉尔吉斯斯坦的新城则融合突厥、印度、采特和中国文化,记录了那段辉煌的丝路岁月。
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之间相互吸引、文化共生:丝路跨越不同国家地区,跨越不同宗教和种族,跨越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打通了文明交融的通道;而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中华文明,不断吸取外部世界的文明元素,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了解中国故事,为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合作与交融谱写新的篇章。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各国商贸往来的路线网,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通道。
B.丝绸之路上的各色人等的故事,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
C.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先使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后来被学术界和大众接受,并普遍运用。
D.唐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种运输方式,拓展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在唐代达到了鼎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证丝绸之路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指出了路径,具有启发意义。
B.文章第三段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阿凡提的故事对照,说明丝路文化的多样性。
C.文章第四段在论证丝绸之路焕发出新光彩时,既有整体概括,又有举例分析,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论述脉络清晰,既论述了丝绸之路的缘起与发展,也论证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成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绸之路超越了“路”的地理范畴和“丝绸”的物质范畴,丝路文化也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人心,丝路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丝路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说明丝绸之路在消除分歧、促进和平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D.丝绸之路打通了不同文明之间交融的通道,催生了一系列文化成果,再次让世界四大古文明焕发了生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积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是各国普遍采取的重要举措。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完备,但大而不强问题突出。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在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的背景下,必须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重塑竞争优势,数字化转型正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现实地看,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既包括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也包括少数已经有基础有实力的企业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于供应、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进入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为促进包括传统制造业在内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
策措施,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处在产业发展前沿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也在不断
拓展。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数字化转型仍需加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的相关信息显示,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的数字化指标值较高,集成互联、智能协同指标值较低,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技术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各工业强国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选择。工业
互联网技术主要应用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产品服务等环节。工业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模式和
场景可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智能产品开发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二是智能化生产和管理;三
是智能化售后服务;四是产业链协同。在产品开发和服务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一
般致力于开发智能产品,提供智能增值服务;在生产管理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一
般主攻发展数字工厂、智能工厂。从调研情况看,我国在产品和服务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
的企业,远远多于在生产管理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
还要看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服务和支撑。工业互联网平台可
以分为通用平台、行业平台、专业平台,它们都可以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但更多的情况是,通用平台为行业平台提供服务,行业平台为专业平台提供服务,专业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目
前,我国已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规模化商用。
(摘编自《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经济日报》2019年6月5日)
材料二:
近五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总体平稳,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8年末,我国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有327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45.2%,年均增长7.7%,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94.8%,比2013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资产总计过百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32.1%,年均增长5.7%.制造业企业产出效率显著提高,盈利状况得到改善。2018年,制造业人均营业收入比2013年提高20.8%;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6%,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业产业体系健全,行业构成多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制造业的31个大类行业、179个中类行业和609个小类行业我国均有生产,我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8年制造业中增加值居前的大类行表依次为电子、汽车、化工、电气机械、石油加工、比材、钢铁、通用设备和农副食品加工,形成了装备制造、原材料和消费品多元行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中国制造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据联合国工发组织数据,2013年-2018年世界制造业年度增速在2%--4%区间徘徊,美国、日本及欧元区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增速基本位于-1%-3%区间,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速也多在4%-6%区间,我国制造业年均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继续成为推动全球制造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制造业影响力扩大的同时,产品竞争力也在不断上升,五年来,机电产品出口增速一直保持高于总体水平的增长态势,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升,对外贸易的优势正逐渐转向中高端的技术领域。
(摘编自《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人民网2020年1月3日)
材料三: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在全球范围内有优势,但是国内市场无法消化全部产能,因此必须输出优势产业,外移部分装配加工能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存续经营,必须成为全球化品牌,这就倒逼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应该进行全球化路径和模式的升级,完成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转型。“国际化”是指对外销售、出口产品,而“全球化”则是指形成全球产业布局,包括:全球生产,即在全球各地建立产业链和供应链;全球营销,即在世界各地建立品牌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全球研发,即在海外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验室和研发体系。全球化具有双重战略意义:一是能将贸易风波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降到最低;二是全球布局可带动中国核心器件、材料和高端设备出口,促进国家出口增长。
当前,中国制造业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在高端环节存在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未来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营销、全球研发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对企业而言,不断转型升级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目前,很多家电企业正从传统家电制造业向智能高科技产业转型,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在中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以更高附加值的智能产品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
在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企业要努力从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助力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摘编自《全球化是中国制造的战略发展方向》,《人民日报》2021年9月20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转型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B.我国制造业依赖低成本优势,快速扩大规模,不断完备体系,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大而不强问题突出。
C.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在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进展较快,但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数字化转型进展依然较慢。
D.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技术应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我国抢占世界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必要选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2013年到2018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世界强国还有很大距离。
B.2013年-2018年,在世界制造业年度增速普遍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的增速依然强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上升。
C.目前,从传统家电制造业向智能高科技产业转型的我国家电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引擎。
D.我国制造业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发展,在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研发等方面不断突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6.目前,中国制造业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这是一
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人们懒得给它起一个像样的名字,只用了一个编号,叫506矿。506矿到底是什么矿?我弟弟神秘地告诉我:“是铀矿,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威名谁不知道,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
些孩子就跟随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
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
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活泼了一下。相比来说,我们更喜欢作文课,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让一个大学教授当小学老师,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福分。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他在命题作文前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然后望着窗外随意给我们出作文题目。比方:《戈壁滩》《矿山人物之一》《矿山人物之二》等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
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是河南人,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
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
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
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望着我们,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然后,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老师还讲到了胡杨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有一棵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那次关于树的作文
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独自走了。同学们有些内疚,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嘛。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的星期三就有了结果。那是春天,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
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
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
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
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
在教室里依窗而望,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简直就是
一个节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神秘的石头”“506矿”“铀矿”等词语,交代了建设兵团抽调千名人员来到天山深处矿区的目的,也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特定的背景。
B.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博学多识,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灯,让孩子们了解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激发了孩子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愿望。
C.孩子们回家问父母,父母向孩子们讲述家乡的各种树,这看似平常,实则很有用心,说明树寄托着乡愁,也寄托了美好的希望。
D.小说从“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写起,用“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收尾,两相对照,突出了主题,耐人寻味。
8.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房顶上响起咚咚声,大
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小说中这一情节合理且有意义。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孩子的视角来写,比用成年人的视角来写,内容更为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
乃请徙释之补谒者。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
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
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
林令。释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释之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乃许廷尉当。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B.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C.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D.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在国君左右掌管传达等事的近侍,秦汉沿用。
B.免冠,脱去帽子。此处指文帝向太后表达敬意。后来引申为表示不惜罢官的决心。
C.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庙宇。帝王宗庙规格是天子七庙。
D.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古代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释之很有才华,受到赏识。张释之连续十年未能升迁,袁盎知道他贤能,奏请皇帝重用他;后来张释之谈论对秦亡、汉兴的看法,文帝称赏。
B.张释之见识过人,善于进谏。汉文帝因啬夫对答敏捷,打算授予啬夫上林令之职,张释之认为这样会形成争相效仿而不务实的风气,劝阻了文帝。
C.张释之不畏强权,刚直不阿。太子与梁王经过司马门不下车,张释之拦住他们并上书弹劾,太后传诏赦免二人,张释之仍据理力争。
D.张释之公正严明,坚持原则。有人冲撞了文帝的马车,有人盗取高祖庙内的玉环,皇帝两次盛怒授意严判,张释之依法判案,广受称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侧隐之实。
(2)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采桑子(其八)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美骖鸾①,人在舟中便是仙。
注:①骖鸾:仙人驾驭鸾鸟云游登仙。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湖夜色中,管弦声声,鸥鹭习以为常,依然安睡,游人极尽游乐之兴,一切都和谐美好。
B.天光水色融为一体,好似一片琼田,这种境界使人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之感。
C.词人陶醉在月光皎洁、湖水澄澈的美景中,油然生出及时行乐的想法,胜似神仙。
D.这首词景中寓情,围绕词人泛舟西湖刹那间的意绪波动来写,表达对西湖的由衷赞美。
15.这首词写得十分清新,请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          ”。
(2)子规,即杜鹃鸟,诗人多用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中的“                    ”和《蜀道难》中的“                      ”都用了此意象。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         ,          ”,用众宾喧哗之动,来衬托太守醉酒后的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浓度超过临界值,由此引发的愈加频繁的气候灾难就像悬在我们头顶的定时炸弹。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面对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气候危机必须          。面对       的气候危机,如何最大限度调用所有社会资源,携手应对挑战,人类并没有统一答案。我们非常需要一把尺子,来丈量一份环境治理提案在未来会指向何方。“数字孪生地球”就提供了这样一把尺子。“数字孪生地球”,也叫克隆地球,就是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构建一个和真实地球一模一样的“孪生体”。要知道真实的地球运转如何,可以通过数字世界的“分身”提前进行预判,甚至清晰感知。
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让人类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甚至傲慢,我们         地砍伐、焚烧、排放,而伤痕累累的地球则用山呼海啸、干旱洪灾、酷热寒潮给人类以警醒。人类和自然能够用更加“文明”的方式沟通吗?数字孪生地球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这一次,人类不再因为技术进步为所欲为,而是试图用最好的技术去阻止地球走向最糟糕的结局。相信在未来,(  ),数字孪生地球将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准确的星球生态监测及未来场景预测。到那时,人类社会提出的种种生态猜想,关于环境政策的讨论,将不再是           的空谈,而是脚踏实地的实干。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心翼翼  迫不及待  肆无忌惮  各说各话
B.小心翼翼  迫在眉睫  肆意妄为  自说自话
C.慎之又慎  迫在眉睫  肆无忌惮  各说各话
D.慎之又慎  迫不及待  肆意妄为  自说自话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不断更新的人类活动等大数据,以及越来越精确的气象监测
B.随着越来越精确的气象监测,以及人类活动等大数据不断地更新
C.随着人类活动等大数据不断地更新,以及气象监测的越来越精确
D.随着气象监测的越来越精确,以及人类活动等大数据不断地更新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要知道真实的地球运转如何,可以通过数字世界的“分身”清晰感知,甚至提前进行预判。
B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超级全能生”2022届高三全国卷地区11月联考(甲卷)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