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解读与专训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解读与专训(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2届高考考点:文言文断句解读与专训考点:1.范晔《后汉书•赵咨传(节选)》2.《汉书•霍光传(节选)》3.(宋)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4.《清史稿•张伯行传(节选)》5.《宋史•富弼传(节选)》【考点研究】一、断句步骤1.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
试题预览
2022届高考考点:文言文断句解读与专训
考点:
1.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节选)》
2. 《汉书•霍光传(节选)》
3. (宋)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4. 《清史稿•张伯行传(节选)》
5. 《宋史•富弼传(节选)》

【考点研究】
一、断句步骤
1.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2.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断句技巧——语法角度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名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宾语。
确定停顿的位置的方法:
①先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
②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③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
④介宾短语一般在句末。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曰”“云”“言”“谓”等表说话的动词作为标志进行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三)找虚词断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①放在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焉、惟、斯、其、凡、窃、请、岂、敬……;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耳……;
③出现在句中的虚词:于、为、则、而、以、乃……。
④分句首:故、以、而、则、但、遂 ……。
⑤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
(四)辨句式断句
利用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断句。
①判断句式:“……者,……也”(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②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
③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
④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
三、断句技巧——文本结构角度
(一)察对话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二)依总分断句
(三)据修辞(排偶)断句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1)示例1——《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解析】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2)示例2——《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解析】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3)示例3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考题对接】
一、范晔《后汉书•赵咨传(节选)》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  , 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乃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  , 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  , 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B.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C.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D.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孝廉: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  
B.博士:官名,秦汉为掌议论政事及礼仪的官员,汉武帝后专掌儒家经学传授,汉以后学术传授多在私家,博士之任渐轻。  
C.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借指官爵。  
D.自乞: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文中是指赵咨因病请求免职,古人还常用致仕、下车、致政、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咨因为孝顺有修养被大司农陈奇举荐,升为博士,后来他被举荐做高官,经过几次升迁做了敦煌太守。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赵咨追出送东西给他们,但没有赶上。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路旁迎候,赵咨为了按时赴任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简葬,打算更改殡法,赵咨的门生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赵咨遗命去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③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一、范晔《后汉书•赵咨传(节选)》【答案】
1.B
2.D
3.A
4.①因为多病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养家糊口。②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③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队进来,您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  

二、《汉书•霍光传(节选)》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河东平阳人。票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还,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上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由是与光争权。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皆与燕王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B.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C.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D.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讳,字面意义是指不可隐讳,又常常用作对尊长者死亡的一种委婉的代称。
B.结婚,文中指男方女方两家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现代指男性与女性结为夫妇。
C.休沐,字面意义是休息沐浴,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
D.发觉,文中指败露,现代指发现、觉察,败露也可以理解为被发现、被觉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霍光得到提携,又受武帝重托。他由兄长去病带至长安,仕途上屡获升迁,直到侍奉皇上;武帝临终,将少子托付给他,要他行周公辅佐之事。
B.霍光主持大局,得罪一干权贵。他秉公处事,拒绝权臣的无理请求,因此遭到怨恨,以致后来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
C.霍光遭到陷害,昭帝主持公道。政敌想扳倒他,让人假托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放纵,或将发生意外之变;昭帝却不予理会,表示霍光无罪。
D.霍光挫败政敌,威名天下传扬。昭帝力挺霍光,政敌再也不敢发声,于是转而暗中谋杀霍光,结果弄巧成拙,被一举铲除,霍光因而威震海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
                                                             
                                                             
 (2)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5.(概括分析)文末说到霍光最终一举清除政敌,其政敌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什么?(3分)
                                                             
                                                             
二、《汉书•霍光传(节选)》【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年老”是“上”的形容词谓语,不带宾语,也不修饰后句,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B两项。“使”为使令动词,“黄门画者”是“使”的直接宾语,又是后面动词“画”的主语,故成为兼语。对于这种结构,一般不在兼语后断句,排除D项。
2.C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请假休息”错误,休沐,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休息、沐浴,实际上就是政府官员的休息日。汉代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称为“休沐”。唐、宋官员十日一休,称旬假或旬休。“休沐”是假期,不是请假休息。
3.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错误,上官桀孙女成为倢伃,上官桀算皇亲国戚,但桑弘羊不是,原文只说“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不能得出桑弘羊是皇亲国戚。
4. (1)上官桀通过昭帝姐姐盖主把上官安女儿送进后宫当上倢伃,数月后,立为皇后。(译出大意给2分;“因”“内”两处,每译对1处给1分)
(2)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有谁敢诽谤就治谁的罪。”(译出大意给2分;“属”“坐”两处,每译对1处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这两句翻译的关键词有:(1)句中,“因”,通过;“内”,同“纳”,使……进入。(2)句中,“属”,同“嘱”,嘱托;“坐”,判罪。
5.密谋废黜汉昭帝。或:迎立燕王旦为皇帝。(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要求找出被霍光清除的政敌的“最为严重的罪行”,信息在倒数第二、三句中,“自是桀等不敢复言……燕王、盖主皆自杀”,可见,他们密谋让长公主请霍光赴宴刺杀,并打算趁机废除昭帝,迎立燕王,故最严重的罪行是谋反。
【译文】
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河东平阳人。骠骑将军出击匈奴,路经河东郡,回来时,就带着霍光西行到了长安,当时霍光年纪才十几岁,任他为郎官,不久又升到诸曹侍中。霍去病死后,霍光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武帝出行他就照管车马,回宫就侍奉在左右。出入宫门二十多年,小心谨慎,未曾有什么过错,很受到武帝亲近和信任。武帝已年老,仔细观察众大臣,只有霍光能负此重任,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武帝就叫黄门画工画了一幅周公抱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赐给霍光。武帝得了重病,霍光流泪抽泣问道:“如果有了意外,该谁继承皇位?”武帝说:“你不明白上次图画的意思吗?立小儿子,你担当周公的职务。”武帝逝世,太子继承天子的尊号,就是孝昭皇帝。昭帝年方八岁,国家大事全由霍光决断。霍光跟左将军上官桀是缔结婚姻的亲家,霍光的长女是上官桀儿子上官安的妻子,有个女儿年纪跟昭帝正相配。上官桀通过昭帝姐姐盖主把上官安女儿送进后宫当上倢伃,数月后,立为皇后。每当霍光出宫休假时,上官桀就入宫代替霍光处理朝政。上官桀父子已经位高权重,因此很感激长公主盖主的恩德。长公主盖主宠爱河间丁外人,上官桀、上官安想替丁外人求封爵位,霍光不允许。又请求封丁外人为光禄大夫,霍光又没有同意。长公主盖主因为此事很怨恨霍光。上官桀、上官安多次为丁外人求官都未能实现,也感到惭愧。由此上官桀与霍光开始争权。燕王旦自以为是昭帝兄长,常怀着怨意。御史大夫桑弘羊想为子弟弄个官做,也怨恨霍光。于是都和燕王旦勾结密谋,假装让人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放肆,恐怕他有不良的企图。他乘霍光休假的日子上书。上官桀想通过昭帝把这事批复下来,桑弘羊就可以跟其他大臣一起把霍光抓起来送走。奏书送上去,昭帝不肯批复。第二天早上,霍光听说这件事,停留在画室中不进宫。昭帝下诏召大将军。霍光进宫,除下将军冠叩头自责,昭帝说:“将军戴上冠。我知道这奏书是假的,将军无罪。上奏书的人果然逃跑失踪了,追捕得很紧。这以后上官桀的党羽有说霍光坏话的,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有谁敢诽谤就治谁的罪。”从此上官桀等人不敢再讲了,就计划让长公主摆宴席请霍光,埋伏兵士击杀他,乘机废昭帝,迎立燕王做天子。事情被发觉,霍光全部诛灭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的宗族,燕王、盖主都自杀了。霍光威震海内。


三、(宋)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越州赵公①救灾记
(宋)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  ,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栗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诊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  , 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释】①赵公:赵扑(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人。曾任殿中侍御使,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御史”之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B.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C.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D.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在唐宋时比较盛行,常见有碑记、游记、杂记等形式。文中应是点明文体为杂记,杂写所见所闻,因事见义。  
B.熙宁,与下文“元丰”用法相同,皆为皇帝的年号名。文中作为年号纪年法来使用的,此处应指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年间。  
C.公,原为对祖先的尊称,后又常用作谥号,还可以作公爵讲,又可作敬称来使用,文中应指爵位,由此可知,赵抃为当朝皇帝的重臣。  
D.致仕,又称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文中指赵抃因年龄辞官不做,把官职交还给皇帝,正常退休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抃在百姓尚未受饥苦之前就下文到所属辖区属官询问灾情及余粮等情况,要求逐层上报,为后面有条不紊地救灾认真做好了准备。  
B.赵抃将人按性别分在不同日子领取救济粮,而且每人一次要领取两天的口粮,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因人员拥挤可能造成的踩踏事故。  
C.春天瘟疫很严重,官府招募了两位僧人来帮忙看护照顾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这些病人不至于失去依靠而无所着落。  
D.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粮满三个月就会停止,旱灾这一年却发放到五月底才结束,而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常赵抃个人承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②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5)简要概括曾巩写作本文的意图。    
                                                             
                                                             
三、(宋)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答案】
1.C
2.C
3.A
4.①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②写篇关于饥荒灾年治理的文章可供后人学习,命名为《越州越公救灾记》。
5.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忭的感念;总结赵忭的救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   

四、《清史稿•张伯行传(节选)》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改中书科中书。
四十八年,调江苏巡抚,赈淮、扬、徐三府饥。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署布政使,议司库亏三十四万,分扣官俸役食抵补,伯行咨噶礼会题,不应。伯行疏上闻,上命鹏翮并按。别疏陈噶礼异议状,上谕廷臣曰:“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伯行寻乞病,上不许。鹏翮请责前任巡抚于准及思恭偿十六万,馀以官俸役食抵补。上曰:“江南亏空钱粮,非官吏侵蚀。朕南巡时,督抚肆意挪用而不敢言。若责新任官补偿,朕心实有不忍。”命察明南巡时用款具奏。伯行又疏奏各府州县无著钱粮十万八千,上命并予豁免。
    噶礼贪横,伯行与之迕。五十年,江南乡试副考官赵晋交通关节,榜发,士论哗然,舆财神入学宫。伯行疏上其事,正考官左必蕃亦以实闻,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按治,伯行与噶礼会鞫,得举人吴泌、程光奎通贿状,词连噶礼。伯行请解噶礼任付严审,噶礼不自安,亦摭伯行七罪讦奏。上命俱解任,鹏翮等寻奏晋与泌、光奎通贿俱实,拟罪如律;噶礼交通事诬,伯行应夺官。上曰:“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噶礼才虽有馀而喜生事,无清正名。此议是非颠倒,命九卿、詹事、科道再议。”明日,召九卿等谕曰:“伯行居官清廉,噶礼操守朕不能信。若无伯行,则江南必受其朘削几半矣。此互参一案,初遣官往审,为噶礼所制,致不能得其情;再遣官往审,与前无异。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则海宇升平矣。”遂夺噶礼官,命伯行复任。
    伯行方成进士,归构精舍於南郊,陈书数千卷纵观之,及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曰:“入圣门庭在是矣。”尽发濂、洛、关、闽诸大儒之书,口诵手抄者七年。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因自号曰敬庵。
                                                  (《清史稿》卷二六五)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
B. 览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思想情感题——咏物抒怀类训练』  下一个『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分析概括评价主观题解读与特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