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思想情感题——羁旅思乡类训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思想情感题——羁旅思乡类训练(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2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思想情感题——羁旅思乡类训练2021.11.9考点:1.柳永《八声甘州》2.曹勋《望太行》3.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4.(宋)郭祥正《怀友二首》5.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6.(唐)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7.杜甫《小至》8.苏轼《临江仙》9.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考点研究】一、
试题预览
2022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思想情感题——羁旅思乡类训练2021.11.9
考点:
1.柳永《八声甘州》
2.曹勋《望太行》
3.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4.(宋)郭祥正《怀友二首》
5.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
6.(唐)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7.杜甫《小至》
8. 苏轼《临江仙》
9.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考点研究】
一、词句情感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当然,有时词句情感题所考查的词句是抒情比较含蓄的写景(人)句或叙事句,这就需要透过景、事来把握情感。

二、情感题概括的四大关注点
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
2.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三、“四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1.抓诗题——感知情感趋向
有些诗歌题目蕴含了诗歌的情感倾向,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题目表明本诗是一首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倾向就明确了。
2.抓注释——看诗歌暗示的思想内涵
有的诗歌注释暗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如写作背景、诗人经历的注释,往往就显示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3.抓关键词——找诗眼,析意象
诗眼 这里的“诗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最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了一大半。
意象 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
4.抓关键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
写景句 抓住景物特点,揣摩含蓄之情。
状物句 抓住双重感情: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
特点句 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句子,要还原其本义;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的句子,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考题对接】
一、柳永《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栏杆处,正恁③凝愁!
【注释】①颙(yóng)望:抬头凝望。②争:怎。③恁(nèn):如此。
1.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展现出凭栏极目远眺的意境:天已黄昏,潇潇细雨洒遍江天,秋色明静澄澈。
B.“渐”字把读者带入另一个意境,一场秋雨一场寒,霜意降临,寒风凄冷,落日余晖落在楼头。
C.“红衰翠减”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闺中人望眼欲穿、憔悴寂寞的神态。
D.“物华休”与“长江水”的描写,寄寓着词人对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之哲理思考。
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一、柳永《八声甘州》【答案】
1.C【解析】C “‘红衰翠减’运用比喻”错误,“红”代指花,“绿”代指叶,是运用借代手法。
2.(1)下片抒发了词人的思归(思乡思亲)之情。
(2)①直抒胸臆,“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思归之情。②虚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词人想象故乡的闺中人也应该是每日登楼远望,企盼“我”归来,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人思想感情及抒情方式的能力。
思想感情根据“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可知,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的,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词人表达的正是思乡之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是全词的主旨。
表达方式,“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一句,直接点出自己有“归思”,是直接抒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句,词人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这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是一种虚写。“误几回”三字更灵动,可见佳人日日遥望期盼,更反映出思念之深。这种写法叫做对写法,也称对面落笔,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推想是对方思念自己,从而让双方思念之情叠加,强化丰富思归的情感意蕴。

二、曹勋《望太行》
望太行(注)
曹勋
落月如老妇,苍苍无颜色。
稍觉林影疏,已见东方白。
一生困尘土,半世走阡陌。
临老复兹游,喜见太行碧。
【注释】诗人在北方长大,曾随宋徽宗被俘北去,后又逃到江南,此诗是他代表南宋朝廷出使到金国,望见太行山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落月惨淡无光,像老妇人饱经沧桑的脸庞。
B.颔联写树影稀疏,天色渐渐亮起来,渲染出幽静氛围,给人以轻松之感。
C.颈联描写诗人一生的遭遇,诗人一生奔走流亡,困于战乱生活之中。
D.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全诗层次分明。
2.尾联“喜”字情感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曹勋《望太行》【答案】
1.B【解析】B.“给人以轻松之感”说法错误,从上下句意来看,这句虽写的是黎明时的幽静,然而是反衬诗人行色匆匆的沉重。
2.①尾联写诗人故地重游,没想到还能再见苍翠太行,“喜”字表达了再次见到太行山的惊喜。②此时太行山已经沦陷,自己一生奔走流亡,已是风烛残年,惊喜中夹杂诗人的辛酸悲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及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临老复兹游,喜见太行碧”,前句紧承上联,点明此次望太行是出使路过,机会难得。一“复”字,含意甚深,既有复来故土意,又有此后再难得见之意。后句描绘朝阳下太行山青葱欲滴的景色。这时的太行山因能见度高而异常清晰。“喜”照应上句“复”字,这是重来故土复见故物之喜,恨不得多看几眼,也是喜中含悲,这里本是自己的土地,本可常见,而今竟难见,因为此时太行山已经沦陷,自己一生奔走流亡,已是风烛残年。这二句使全诗的感情基调由前联感慨平生时的低沉作两层折转,一转为喜,再转为悲,前者明,后者隐,惊喜中夹杂诗人的辛酸悲苦之情。

三、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注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中,“高卧”体现出诗人悠闲自在的状态,“澹水木”照应上句的“月初吐”。
B.诗人由窗前的“清辉”、“演漾”的明月产生丰富联想,展开下文对人事的感慨。
C.“澄澄”形容月光清亮透明的样子,“变今古”是“今古变”的倒装,写变化之大。
D.七、八句用从对方落笔的手法,写远方的女子在清江河畔吟咏诗歌表达思念之情。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这首诗:“高人对月时,每有盈虚今古之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荏苒几盈虚”一句诗人通过问月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三、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答案】
1.D【解析】D.“写远方的女子在清江河畔吟咏诗歌表达思念之情”,错误,“美人”这里指崔少府,因此这两句是“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而非远方女子的思念之情。
2.①对友人的强烈思念。月亮有圆有缺,但诗人与朋友有分无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通过写“几盈虚”,表达了对时光流逝、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荏苒几盈虚”,此句是由前诗对月色的描摹上转而写对月亮的思考。
“盈虚”,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月光依然,而人生聚合不常。诗人和友人现在天各一方望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荏苒”,光阴荏苒,流光如逝,世事多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思考。


四、(宋)郭祥正《怀友二首》
怀友二首
(宋)郭祥正
其一
夕阳在窗户,凉气何处来? 
微风泛庭柯,萧萧历空阶。
抱琴一写之, 冰霜溅孤怀。
但惜对樽酌,而无良友偕。
聊将幽独思, 滔滔寄长淮。
其二
晚坐庭树下,凉飕经我怀。
亦有樽中物,佳人殊未来。
佳人隔重城,谁复为之侪。
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满阶。
想闻诵①声作,崩腾满江淮。
【注释】①诵,汉朝时,各地人民对某些好官常用民谣来称赞他。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夕阳在窗”写到“晚坐庭树”,时间渐晚,听“萧萧”之音,感凉风“经怀”。
B.诗人怀友,第一首写自己思念友人,第二首“佳人隔重城,谁复为之侪”两句想象友人思念自己,虚实结合,感情深浓。
C.怀友第一首由夕阳西下之景引得诗人抱琴抒怀,由“孤怀”过渡到怀念友人,“溅”字使诗人孤单的心境又添凄凉。
D.诗人情感由“滔滔寄长淮”到“崩腾满江淮”,情感逐步强烈,奔放纵横,近于李白。
2.《怀友二首》 (其一) “夕阳在窗户,凉气何处来?微风泛庭柯,萧萧历空阶”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3.“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满阶。想闻诵声作,崩腾满江淮”这四句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六、(宋)郭祥正《怀友二首》【答案】
1.B【解析】B项,“‘佳人隔重城,谁复为之侪’两句想象友人思念自己”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友人与我隔着重重的距离,那么谁又将是他的同辈之人呢?这两句重在从对方“友人”处着笔,想他远隔“重城”,没有朋友相伴。是侧重写友人的“幽独”,而非“想象友人思念自己”,表达的是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通过“夕阳在窗”,“凉气”乍来,“微风”吹来,萧萧之音在庭院、空阶间响起,构成一幅傍晚庭院清冷萧条(幽静凄凉)画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涵要点,通过对诗句的整体把握,侧重于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
诗中“夕阳在窗户,凉气何处来”,作者观察仔细,抓住了“在窗的夕阳”“不知来自何处的凉气”等这些极常见的意象,而“夕阳”给人以伤感,“凉气”恰和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半夜凉初透”相似,给人的不仅有寒冷肌肤的触感,更有内心之凄凉之感,这些常见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便组合成一幅画面,又兼有“萧萧”“空”等表现感觉的词语,所以描绘了幽静凄凉的环境与心怀。
3.思念友人而不得见的惆怅,勉励友人做好官获得人民的赞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满阶”,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抬头仰望夜空,看见云在天空中慢慢移动,独自一人在寂静的庭院中漫步,只有月亮洒满台阶,由此可知,诗人是寂寞的,写出了诗人因思念友人,见不到友人而产生的伤感惆怅的感情。
“想闻诵声作,崩腾满江淮”中,根据注解“诵,汉朝时,各地人民对某些好官常用民谣来称赞他。”可知“诵声作”是对友人做好官获得人民的赞颂的勉励。

五、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
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
冷食[注]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注释】冷食,清明节前一、两天是寒食节,这天禁烟火,人们只吃冷食。为了寒食节,人们事先备办一些食物,如诗中的杏粥(杏仁煮的粥)、榆羹(榆树钱做的汤)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点出了诗人写诗的时间和目的,又统领了全诗内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寒食节时吃冷食让人难受,而清明节到来让人开怀,体现了诗人的情绪变化。
C.颔联先直抒胸臆,再通过想象描绘了家乡的炊烟此刻正弥漫在晴朗的山川中的情景。
D.颈联写诗人吃剩下的杏粥,还热了榆树钱汤,既表现了其节俭,又与首联形成对比。
2.诗中体现了诗人在清明节时的伤感情绪,结合诗句分析。
                                                             
                                                             
                                                             
                                                             
五、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答案】
1.D【解析】D项,“既表现了其节俭,又与首联形成对比”分析错误,“表现了其节俭”于文无据;“与首联形成对比”理解不当,应是形成照应。
2.①身体不适的郁闷。由第一句中的“方多病”可以看出诗人身体不适,而又逢寒食节和清明节这样感伤的传统节日,心情不由更加沉重。②思亲思乡的哀伤。由标题“忆诸弟”可知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弟弟;尾联“唯恨乖亲燕”写自己是一只离开亲人的孤燕,遗憾自己与亲人不能团聚;而颔联“思故郡”则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③耗费宝贵年华的伤感。尾联后句写只能独自在这里白白地耗费着宝贵的年华,从而体现了诗人对年华荒废的感伤。
【解析】
本题,“冷食方多病”,可以看出诗人身体不适,又逢寒食节和清明节这样感伤的传统节日,心情更沉重而郁闷。诗题“清明日忆诸弟”可知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诗句“思故郡”可知诗人在这样传统的节日里思念家乡。这就表达了诗人思亲、思乡的哀伤。“坐度此芳年”意为独自在这里白白地耗费着美好的年华,表达了诗人对年华荒废的感伤。综上分析,本题从以上三个方面分点作答即可。


六、(唐)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②树花应满,复见吴州③草新绿。
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释】①满塘蜂: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②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口③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上巳节为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拔除修禊,驱除鬼魅。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二日,在这一天需禁烟火,只吃冷食。
B.首联中,“去年”、“今年”,对比鲜明口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
C.颔联中,作者极力描绘盎然春意。京洛之地此时己然满树繁花,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心生怜爱。吴州也是春草吐绿,“新”字写足了春回大地的那份清新与生机。
D.颈联先重复“吴州春草”以承上启下,吴州此时兰花和杜若正吐露芬芳,春光无限,作者身在吴州,却“感物思归”,“怀故乡”,直抒胸臆,感情深沉痛楚。
2.这首诗的尾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六、(唐)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答案】
1.C【解析】C项,“触景生情,心生怜爱”分析有误,对洛阳之景的描写来自于诗人的想象,颔联写到,诗人去年底离开洛阳时,还是隆冬时节,此时已是春归大地了,洛阳城内,应是满城飞花、春意盎然了。“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了。
2.①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感慨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明朝骑马上路,不知前途在何方,今夜听到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②诗歌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思归怀乡之情以及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
【解析】
“驿骑明朝发何处”,写到作者作为被贬之人,想到明天又要骑马上路,距离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知前方道路如何,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如何,抒发了对自己被贬遭遇的哀伤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猿声今夜断吾肠”,今夜又听到清猿悲啼,更增添了作者心中的苦痛。在驿站独自听着这凄惨的猿声,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

七、杜甫《小至》
小至①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②添弱线③,吹葭④六琯⑤动浮灰⑥。
岸容待腊⑦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⑧掌中杯。
【注释】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写的。小至: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的第二天。②五纹:五色彩线。③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④葭:初生的芦苇。⑤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⑥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⑦腊:腊月。⑧覆:倾,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比喻和拟人,天时人事每日催促,过了冬至天气回暖,春天又将到来。
B.颔联以女工刺绣、浮灰飞动的细节表现了白日变长、阳气吹送的景象。
C.颈联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和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D.本诗“事”“景”“感”三者烘托,感受敏锐,选材典型,表现细腻。
2.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七、杜甫《小至》【答案】
1.A【解析】A项,“首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是错误的。首联未用比喻手法。
2.①岁月匆匆、时不我待的紧迫;②白昼增长、暖气将至的欣喜;③热爱生活、细观自然的情趣(或:对柳树待舒、山梅欲放的期待);④身处异乡、云物不殊的舒适 (或:异乡纵酒、聊慰思心的无奈)。
【解析】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作者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八、苏轼《临江仙》
临江仙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东坡”是苏轼的号,这里是词人自称,点明了夜饮的人物和醉酒的程度。
B.“归来仿佛三更”一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两句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D.“夜阑风静縠纹平”中纹,指水波细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八、苏轼《临江仙》
1.A
2.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大自然中。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本是说,一个人的形体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赋与,此身非人所自有。为人当守本分,保其生机;不要因世事而思虑百端,随其周旋忙碌。苏轼政治上受大挫折,忧惧苦恼,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之方。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议论,饱含着词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以议论为词,化用哲学语言入词,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扩大了词的表现力。这种语言上的特色正表现出词人的独特个性。正如前人所说。东坡“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思想情感题——咏史怀古类训练』  下一个『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思想情感题——咏物抒怀类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