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文翻译六法解读与训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文翻译六法解读与训练(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2届高考考点复习:高考古文翻译六法解读与训练考点:1.《衣绣夜行》2.《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吴(节选)》3.《资治通鉴•吴起传(节选)》4.《晋书•何琦传(节选)》5.《反间之计》【考点研究】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一、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
试题预览
2022届高考考点复习:高考古文翻译六法解读与训练
考点:
1.《衣绣夜行》
2.《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吴(节选)》
3.《资治通鉴•吴起传(节选)》
4.《晋书•何琦传(节选)》
5.《反间之计》

【考点研究】
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一、留
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二、对
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1.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2.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3.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三、拆
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四、增
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1.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2.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五、删
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六、调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 

【考点对接】
一、《衣绣夜行》
衣绣夜行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
                                                             
                                                             
(2)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居数日                   居:居住
B.韩生说项羽曰             说:劝说,说服
C.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冠:戴帽子
D.项羽闻之,烹韩生         烹:烹杀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B.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C.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D.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4.项羽为什么不听从韩生的劝告在关中建都称霸?(3分)
                                                              
                                                             
一、《衣绣夜行》【答案】
1.(1)关中地区依仗高山大河作屏障,是四面都有关塞要隘可守的地方,土地肥沃富饶,可在这儿建都称霸。(得分点:“阻”“都”)
(2)如果富贵了不归故乡,就如同身穿锦绣的衣服在夜间行走,谁能看得到啊!(得分点:“衣”“夜”)
2.A【解析】 “居”在这里是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经过的时间,可译为“过了”。 
3.C【解析】“西”是“向西”的意思,是“屠”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火”是“三月不灭”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东”是“向东而去(回到关东)”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4.①因为项羽看见关中的秦朝宫殿都已经烧毁了。②项羽想回到故乡去炫耀自己在秦宫室抢到的财宝和妇女。
《衣绣夜行》
原文 译文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 过了几天后,项羽率兵向西进攻,屠灭咸阳城,将已投降的秦王子婴杀掉,放火烧毁了秦的宫殿,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还没熄灭。项羽还命令收取秦宫室的财宝和妇女,然后回到关东。项羽的暴掠行为,使秦地的百姓大失所望。
有位韩先生劝项羽说:“关中地区依仗高山大河作屏障,是四面都有关塞要隘可守的地方,土地肥沃富饶,可在这儿建都称霸。”项羽看到秦王朝的宫室都已烧尽,到处是残砖破瓦,一片狼藉,便惦记着要返回东方的家乡彭城去,说道:“如果富贵了不归故乡,就如同身穿锦绣的衣服在夜间行走,谁能知道你是谁呀!”韩生退出来后说:“人们都说楚人像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却办不成人事,果然如此。”项羽听到这话后,下令将韩生烹杀了。
解读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通过“破釜沉舟”,项羽终于打败了强大的秦朝军队;他如果能保持这种状态,夺取天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他的霸业却因自己的短浅目光而功败垂成。其实,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是一味想着“摆谱”,最终连目前的状况也很难维持。

二、《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吴(节选)》
初,徐达之围姑苏也,太祖不欲烦兵,但困服之耳。至是久不下,乃以书遗士诚,许以窦融、钱俶故事。士诚不报。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域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战良久,未决,士诚遣兵千余助之,又自出兵山塘为援。山塘路狭,塞不可进,麾令稍却。遇春抚王弼背曰:“军中皆称尔为猛将,能为我取此乎?”弼应声驰铁骑,挥双刀往击之。敌小却,遇春率众乘之,遂大败其军,溺于沙盆之潭可量也。士诚故有勇胜军号“十条龙”,常银铠锦衣,出入阵中,是日皆溺死。士诚马惊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计忽忽无所出。时降将李伯升知士诚势迫,欲说令归命,乃遣客诣士诚门告急。士诚召之入,然卒狐疑,莫能决也。壬子,复率兵突出胥门,锋甚锐,遇春御之,兵稍却。士信方在城楼上督战,忽大呼曰:“军士疲矣,且止。”遂鸣钲收军。遇春乘之,复大败。自是士诚不敢复出。九月辛巳,达督将士破葑门,常遇春亦破阊门新寨,遂率众渡桥,进薄城下。申时,士诚军大溃,诸将蚁附登城,城破。士诚收余兵二三万,亲率之,战于万寿寺东街,复败。士诚仓皇归,从者仅数骑。士诚竟自缢死,赐棺葬之。
乃论者以士诚之失,在深居高拱,上下相蒙,骄将李伯升、吕珍之徒皆龌龊不足数,黄、蔡三参军辈又迁阔昧大计,以故谋主被谗,爪牙受缚。士诚乃内怀选懦,坐失事机,此其所以亡也。卒之桑榆不收,噬脐无及,齐云一炬,阖室自焚。岂太祖灭士诚哉,盖士诚自灭之也!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吴》,有删改)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诚马惊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计忽忽无所出。
                                                             
                                                             
(2)申时,士诚军大溃,诸将蚁附登城,城破。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B.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C.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岀/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D.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苏,是苏州的别称,位于长江以南,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B.太祖,作为庙号使用。一般对国家有大功的先王才会拥有庙号,如唐太宗、康熙等。
C.鸣钲,指敲击钲、铙或锣。古代常用作起程的信号。文中是指撤退的信号。
D.桑榆,指桑树和榆树,因日落时分光照树梢,所以代指日暮,文中指事情的最后阶段。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达想要围困张士诚,让他不战而降,就写信给张士诚,用窦融、钱俶归降免罪的事例诱导他,但张士诚没有回信。
B.在山塘之战中,常遇春用人得当,王弼勇猛果敢,身先士卒,使敌军退却,常遇春趁机出击,大败张士诚的军队。
C.李伯升听说张士诚被常遇春的军队包围,情势窘迫,趁机派遣门客前去劝说张士诚投降,但张士诚犹豫不决,后来还是没有听从。
D.张士诚在与常遇春交锋中接连失利,苏州城被攻破之后,他又收拢军队,再次与常遇春军队决战,依然不敌,最终自缢而死。
5.文末论者评论说“岂太祖灭士诚哉,盖土诚自灭之也”,请简析这样评论的原因。
                                                             
                                                             
                                                             
二、《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吴(节选)》【答案】
1.(1)张士诚的马受惊掉落水中,几乎不能获救,乘着轿子进入城中,倏忽之间想不出计策。
(2)申时,张士诚的军队大溃败,各将领像蚂蚁一样趋集缘附登上城墙,城被攻破。
【解析】(1)得分点:“堕”,掉落;“肩舆”,名词作动词,乘着轿子;“忽”,倏忽之间。
(2)得分点:“申时”,十二时辰之一,下午三点到五点,可不翻译;“蚁附”,像蚂蚁一样趋集缘附,“蚁”为名词作状语;“城破”,被动句。
2.B【解析】此句大意:张士诚冒险突围,望见城左方,看到队阵严整,心虚不敢犯,便转至盘门,向常遇春营垒杀来,常遇春觉察他其到了,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他的到来。常遇春分散兵力到北边护城河城,拦截了他的路。
从句法结构和断句标志看,“左方”是一个词,不能断开,且主语“士诚”后三句都为四字句,句式严整,“觇城左方”不宜断开,故排除CD两项。
“之”为“待”的宾语,至此整个句意结束,其后应断开。“分兵北濠”是“分兵于北濠”之省略,不能断开,排除D项。
3.B【解析】B.“如……康熙等”理解错误,“康熙”不是“庙号”,是年号。
4.A【解析】A.“徐达想要围困张士诚,让他不战而降,就写信给张士诚”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太祖不欲烦兵,但困服之耳。至是久不下,乃以书遗士诚”分析可知,想让他不战而降,写信给张士诚的人是“太祖”,不是“徐达”。故此种说法张冠李戴了。
5.(1)张士诚不理政事,致使上下相互蒙骗。
(2)奸人庸士当道,谋士受谗,武士被囚禁。
(3)张士诚懦弱,不会把握机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由原文最后一段,“以士诚之失,在深居高拱,上下相蒙”可以概括为:张士诚不理政事,致使上下相互蒙骗。
“骄将李伯升、吕珍之徒皆龌龊不足数,黄、蔡三参军辈又迁阔昧大计,以故谋主被谗,爪牙受缚”可以概括为:奸人庸士当道,谋士受谗,武士被囚禁。
“士诚乃内怀选懦,坐失事机,此其所以亡也”可以概括为:张士诚懦弱,不会把握机会。
【译文】
起初,正值徐达围困苏州之时,太祖不想劳烦精锐的军队,只是想困住使之投降罢了。到现在久攻不下,朱元璋派人送信给张士诚(劝其投降),用窦融、钱俶的旧事来许诺他。张士诚没有回复。张士诚冒险突围,望见城左,看见队阵严整,心虚不敢犯,便转至盘门,向常遇春营垒杀来,遇春觉察他到了,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他的到来。常遇春分散兵力到北边护城河城,拦截了他的后路。作战很久,未分胜负,张士诚派一千多名骑兵帮助张士信,自己又出兵到山塘作为援助。山塘路狭窄,堵塞不可前进,指挥部下渐渐退却。常遇春抚着王弼手背说:“军中都称你是猛将,你能为我获取这个人吗?”王弼说“好”,纵马挥舞双刀奋力搏击。敌人稍稍退却,常遇春率军乘机进击,于是大败他们,在沙盆潭溺死的人很多。士诚原有的号“十条龙”勇胜军,常穿着银色铠甲精美华丽的衣服,出入阵中,那天都被溺死。张士诚的马受惊掉落水中,几乎不能获救,乘着轿子进入城中,倏忽之间想不出计策。当时降将李伯升了解张士诚形势急迫,想要劝说他让他归顺,于是派遣门客到张士诚门前报告紧急情况。张士诚召他进入,然而始终疑惑,不能决断。壬子日,张士诚又率兵从胥门突击出去,锋芒很盛,常遇春抵御他,他的军队渐渐退却。张士信正在城楼上督战,忽然大喊说:“军士疲惫了,暂且停止吧。”于是敲锣收兵。常遇春趁机追赶,张士诚又大败。从此张士诚不敢再出来,九月辛巳日,徐达督促将士攻破葑门,常遇春也打破了阊门新寨,于是率领士众渡桥,进军逼近城下。申时,张士诚的军队大溃败,各将领像蚂蚁一样趋集缘附登上城墙,城被攻破。张士诚收集剩下的军队二三万人,亲自率领他们,在万寿寺东街作战,又败了。张士诚仓皇之间归逃,跟从他的人仅仅几个骑兵。张士诚最终上吊而死,被赐予棺材埋葬了。
于是评价的人认为张士诚的失误,在于不理政事无为而治,上下相互蒙骗,骄横的将领李伯升、吕珍之类的人都人品低下不值一提,黄、蔡三参军之类的人善变迂阔没有大计,因此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受到谗言,武士被捆绑。张士诚内心柔软怯懦,白白地失去机会,这就是他亡身的原因。最终晚景不好,后悔莫及,齐云一把火,全家人都自焚而死。难道是太祖灭了张士诚吗?是张士诚自取灭亡啊


三、《资治通鉴•吴起传(节选)》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B.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C.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D.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B.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队。
C.尚: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义。又称“尚主”“尚公主”。
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时赞叹说,险固的山河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认为,君王应该修德,德政才是治国之宝。
B.魏国以田文为相,吴起不服。田文承认自己在强兵卫国、理政治国方面不如吴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己任相更合适。
C.吴起担任楚相期间,对内严明法纪,裁减冗员,对外加强国防,扩展疆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却招致贵戚权臣的怨恨。
D.楚悼王逝世,贵戚大臣乘机作乱,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结果被乱箭射死。肃王即位后,下令诛杀作乱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2)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5.吴起在鲁国遭到谗毁的原因是什么?
                                                              
                                                             
三、《资治通鉴•吴起传(节选)》【答案】
1.C【解析】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吴起严明法纪,裁减掉不必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疏远的亲戚,用来安抚奖励士兵,大力增强军力,破除合纵连横的流言”。
“起明法审令”,“明法审令”,成语,使人人遵守,谨慎发布命令,避免出现差错,作谓语,陈述主语“起”的作为,之后断开,排除AD;
“废公族疏远者”,“公族疏远者”是“废”的宾语,之后断开,排除B。
2.A【解析】A.“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错误,帝王死去不能称薨,帝王死称山陵崩、晏驾、升遐、宾天、大行、崩、驾崩、归天等等。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D【解析】D.“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错误,吴起伏在悼王身上,是想保护自己。
4.(1)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毒疮里的脓液,怎么还哭呢?
(2)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归顺服从,你比我吴起如何?
【解析】(1)“子,卒也”,判断句,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吮其疽”,吸吮他毒疮里的脓液;“何……为”,固定搭配,为什么……呢。
(2)“乡”,通“向”,动词,向东侵犯;“宾”,归顺,服从;“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5.①不孝。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②不仁。为了大将之职杀害妻子。③招嫉。因战功而招来同僚嫉妒。【解析】
不孝。原文“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意思是“吴起当初曾经师从曾参,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即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
不仁。原文“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意思是“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就对吴起有些不放心。吴起便杀掉妻子,当上了大将,率军大败齐军”,即为了大将之职杀害妻子。
招嫉。原文“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意思是“况且,小小的鲁国战胜了强敌,未必是好事。有此名声,各国都要一起来对付鲁国了”,即因战功而招来同僚嫉妒。
【译文】 
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为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就对吴起有些不放心。吴起便杀掉妻子,当上了大将,率军大败齐军。有人在鲁侯跟前谗毁吴起,说:“吴起当初曾经师从曾参,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曾参为此与他断绝关系。如今,为了大将之职杀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吴起真是个残忍的小人啊!况且,小小的鲁国战胜了强敌,未必是好事。有此名声,各国都要一起来对付鲁国了。”吴起知道此事,担心鲁国治他的罪。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前去投奔。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带兵攻秦,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逝世后,太子击继位,这就是魏武侯。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对吴起说:“险固的山河,真美啊!这是魏国的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应是国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太对了!”
魏国设置国相时,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心里不高兴,就对田文说:“我和你谈论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问:“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为国死战,敌国不敢侵略,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接着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归顺服从,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仍然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为什么呢?”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家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是嘱托给你好呢,还是嘱托给我好?”吴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说:“嘱托给你!”
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就想加害吴起。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是个人才,吴起一到楚国便封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裁减掉不必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疏远的亲戚,用来安抚奖励士兵,大力增强军力,破除合纵连横的流言。于是楚国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抵挡住了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个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但是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
楚悼王去世后,楚国的贵族和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的尸体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人用箭射吴起,还射到了悼王的尸体上。办完葬事,楚肃王即位。他命令楚国令尹全数诛杀作乱之人,因射吴起之事而被灭族的就有七十多家。


四、《晋书•何琦传(节选)》
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
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孜,朝夕色养。常患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选补宣城泾县令。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停柩在殡,为邻火所逼,烟焰已交,家乏僮使,计无从出,乃匍匐抚棺号哭。俄而风止火息,堂屋一间免烧,其精诚所感如此。
服阕,乃慨然叹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实利微禄,私展供养。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①清朝哉!”于是养志衡门,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不营产业,节俭寡欲,丰约与乡邻共之。乡里遭乱,姊没人家,琦惟有一婢,便为购赎。然不为小谦,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任心而行,率意而动,不占卜,无所事。
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并辟命,皆不就。诏征博士,又不起。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解题方法之美学与审美类专练』  下一个『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妇闺情诗专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