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浦城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课内基础知识(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芣苢(fú)执拗(niù) 捋之(luō) 羽扇纶巾(lùn)B.贾人(ɡǔ) 稻菽(shū) 冷涩(sè) 挥斥方遒(qiú)C.慰藉(jí) 拾辍(duō) 兜鍪(
试题预览
浦城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芣苢(fú)       执拗(niù) 捋之(luō) 羽扇纶巾(lùn) 
B.贾人(ɡǔ) 稻菽(shū) 冷涩(sè) 挥斥方遒(qiú)
C.慰藉(jí) 拾辍(duō) 兜鍪(móu) 技艺精湛(zhàn)
D.讪讪(shàn) 幽咽(yàn)   踟蹰(zhí)       咋暖还寒(huán)
2.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写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是热爱山林田园的,意在说明诗人本性与官场行事作风之间的矛盾。
B.《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善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形象性,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一比喻,写出了琵琶女的演奏圆润、清脆悦耳、错落有致的特点。
C. 辛弃疾借南朝宋文帝的典故,指出北伐抗金一定要做到准备充分,如果草率出兵,即使有“封狼居胥”的雄心壮志,结局也可能是“赢得仓皇北顾”。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是北飞的雁,正是从前在南方见到的,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是因为李清照要借此表达自己浓重的思乡之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3分)
   ①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明年秋     
④久在樊笼里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秋月春风等闲度         
⑦因为长句               ⑧铁骑突出刀枪鸣        ⑨同是天涯沦落人
A.①②⑤⑥⑧  B.③④⑤⑧⑨ C.②④⑤⑥⑦  D.①③⑥⑦⑨
4.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艺”指“风”“ 雅”“ 颂”“赋”“比”“兴”。
B.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最长的叙事诗。
C.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乐府双璧”指《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两部作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6题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   )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从来工匠精神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却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   )、“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   )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5.下列对划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来工匠精神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却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B.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却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C.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D.从来工匠精神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6.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给予   深居简出     倡导   追求     B.给予   深居简出    提倡    追逐
C.赋予   离群索居     提倡   追逐     D.赋予   离群索居    倡导    追求
二、课内外阅读(72分)
(一)《乡土中国》专题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这可以称之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 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8.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C. 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 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9.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3分)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C.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10.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11.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小说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2~15题。
老丁扶贫
金光
精准扶贫中,局里每名干部包扶一个贫困户,还剩一户没人帮扶。局长拿着花名册盯了良久,对办公室主任说,让老丁去吧。
老丁是个退伍兵,来到单位二十多年连个副科级都没混上。办公室主任把局长的决定告诉老丁,老丁只说了一个字:中!
老丁包扶的是苗家沟唐大石一家。这家就大石一个劳力,上有79岁卧病在床的母亲,下有两个在镇上读书的娃娃,妻子两条腿畸形,只能坐在矮凳子上,以手代脚挪着前行。老丁见唐家的光景确实愁人,就从家里拿来一些衣服被褥,又自掏腰包买了些生活必需品送到唐家。局长批评老丁说:“你这接济式的扶贫是不行的,要扑下身子,与贫困户一起研究致富项目,只有搞产业扶贫才是出路。”
老丁就和唐大石琢磨项目,想一个被否定一个,末了对大石说:“不行咱们养猪吧,这个项目简单又不用花太多的本钱。”大石说:“猪要吃饲料,没钱买可咋办?”老丁指着门前沟渠上长的两排灰灰菜说:“这后山沟里的草就足够养百十头猪了,还让它吃什么饲料,再说了,这猪吃草长出的肉可是难得的原生态猪肉。”
老丁领着唐大石在唐家屋后的洼地上挖八个土坑,用石头垒成猪圈,自己又掏钱买了八头猪崽,养起了猪。老丁重新收拾了一下唐家的生活用品,又在山墙边续了一间简易房。每周五老丁都随单位的扶贫车过来,帮着割猪草、馇猪食,白天和唐家人一起吃饭,夜里就宿在简易房里,到了周日下午才坐班车回到县城。这样,一周保证三天住在唐家。
那天夜里,突然天降暴雨,猪圈灌满了水;老丁的简易房也漏了雨,被褥被雨淋得湿透了。老丁赶紧把大石叫起来,两人摸黑把猪崽从水里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后一个挨一个地把猪圈扒个小豁口,将水排放出去。他们折腾了一夜,才将猪崽重新又安置到猪圈里。
老丁被雨水淋病了,发高烧,回到县城住了五天医院。当他出院随扶贫车来到唐家时,反少了一头猪崽,他问大石,大石说:“后山沟有红毛狼,夜里听见猪崽叫,起来追时,红毛狼叼着一头猪崽上山坡了。”
老丁气得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那个空了的猪圈。他和大石上山砍了些黑老鸹刺,围在猪圈旁边,防止红毛狼再来叼猪崽。周六镇上逢集,老丁又买了一头猪崽放进猪圈里。
七个月后,老丁帮唐家养的八头黑猪有七头要出栏了,局长说:“老丁养的生态猪市场上可买不到,希望单位的人到唐家消费扶贫。”扶贫日那天,单位的人一拥而上,直接将两头大黑猪“消费”了。之后局长亲自做广告,以每公斤35元的价格,将剩余的五头猪卖给了一家大酒店。
老丁将卖猪的钱交给唐大石,问他下一步怎么办。大石憨厚地笑着说:“继续养猪呗。”老丁笑了:“你开窍了。”
那天,大石弄了两瓶粮食酒,老丁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两人对饮起来。酒至半酣,老丁说:“大石,我不能一辈子跟着你,你得想办法自立呀。”
大石想了想,说:“这养猪的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就是得操心。你只要能帮我卖,我可以多养一些。
老丁说:“来,闷一口!我明儿到镇上帮你办10万元扶贫贷款,咱们把你后坡的责任田全改成猪场,养上三五十头,就叫它生态猪养殖基地。”
大石从来没贷过款,怕出了岔子还不上。老丁鼓励他说,想致富就得闯一闯。
第二天,老丁领着大石到镇上办了贷款,直接订了一卡车水泥,开始按照他的思路一步步实施。晚上老丁和大石干活儿累了,又拿出那天没喝完的粮食酒喝着。这时村支书来了,商量说看能不能以大石的基地为龙头,弄成集约化经营,让有条件且愿意养猪的村民都参与进去。大石对支书说:“那你喝两口。”村支书对着酒瓶就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大石说:“成了。”
于是,养猪就成了苗家沟村的主打产业,几茬猪出栏后,苗家沟的生态猪就有了名气,被市里定为脱贫致富典型。
三年过去了,老丁的脸变黑了,皱纹也多了起来。唐大石的破旧的瓦屋变成了两层红顶楼房,漂亮的大门上还挂着一块鲜亮的标牌: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大石的两个孩子一个考到省城,一个考进了市师范学院。
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的总结会上,老丁做了典型发言。老丁发言时,会场上掌声雷动。
会后,局长问老丁:“你当年在部队当的什么兵?”
老丁望着局长,微笑着说:“在连队当饲养员。”
(选自《大观》2019年第9期,有改动)
1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了老丁去苗家沟村的唐大石
家精准扶贫的故事,由人物的言行来构成主要情节,小说脉络清晰。
B. 老丁与唐大石最终将扶贫项目确定为养猪,是因为“这个项目简单”,而且利用山沟里的草饲养出原生态猪肉,不存在销路问题。
C. 小说先写老丁接济式扶贫遭到了局长的批评,再写垒猪圈、买猪崽,又写水淹猪圈、狼叼猪崽,然后写贷款扩建,唐大石脱贫,情节曲折,引人人胜。
D.小说主要叙写了帮扶唐大石的过程中老丁的艰辛付出,但没有忽视局长的作用,如扶贫策略的指导,组织单位的人消费扶贫等。
13.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小说语言朴实但富有表现力,如写唐大石家境贫因,寥寥数语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用“灰灰菜”“猪崽”“红毛狼”等口语,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
B.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了老丁去苗家沟村的唐大石家精准扶贫的故事,由人物的言行来构成主要情节,小说脉络清晰。
C. 小说先写老丁接济式扶贫遭到了局长的批评,再写垒猪圈、买猪崽,又写水淹猪圈、狼叼猪崽,然后写贷款扩建,唐大石脱贫,情节曲折,引人人胜。
D. 小说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老丁“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形象地表现出他对唐大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而悲伤的心理。
14. 老丁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老丁扶贫的相关情节简要分析。(4分)
                                                                               
15. 小说以局长与老丁的一问一答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20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花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唐才子传》)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B.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C.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D.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1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翰林,官名。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为文学侍从之官。至德宗以后,翰林学士职掌撰拟机置文书。明清则以翰林院为“储才”之地,在科举考试中选拔一部分人入院为翰林官。
B.金陵是今天的南京,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有“六朝古都”“十朝古都”之称。
C.字,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字往往是名的补充和解释,古代常常以名为敬称,以字表示谦称。 
D.黄老,也称黄老学说,道教别称之一。“黄”指黄帝学派始祖黄帝;“老”指道教创始人老子,后世道教追奉他们为始祖。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与孔巢父、韩准等人居徂徕山中,饮酒交游,被称为“竹溪六逸”。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李白骑驴经过华阴县衙门口,县令派人把李白拉到官厅质问,县令了解情况后,又惊又愧,忙行礼道谢说:“不知道是翰林来到此地。”
D.李白曾游历并州(今山西太原),见到大将郭子仪,李白认为郭子仪很奇特。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20.李白在“恳求还山”被赐金放还之后,又成为永王的僚佐。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简要分析。(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
蚕谷行
杜甫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21.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城”极言范围广,两个“无”字,双重否定,更加肯定,诗歌一二两句充分表现了唐开元年间军力强盛。
 B.“焉得”两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诗人的希望,呼吁把甲胄铸作农具,物尽其用,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作。
   C. 最后四句诗人展望了“铸甲作农器”之后农村农业生产的理想状态,勾画了理想社会中劳动大众的理想生活。
D.“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这种体裁的诗歌格律自由,篇幅可长可短,如《蚕谷行》较短,《琵琶行》比较长。
2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23.(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                  ,                  。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               ,                  ”。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鹊桥仙》中与此意境相似的两句是              ,               。
三、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 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        ,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浦城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
1. B (A.纶guān  C.慰藉jiè   辍-掇D.幽咽(yè)踟(chí) 咋-乍)
2. D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是南飞的雁,是作者南渡前在北方见到的。
3. A(④⑨古今同义。①憔悴:古义,凋零,枯萎;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②风流:古义,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今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或跟男女情爱有关的。 ③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⑤颜色: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颜色或染料。⑥等闲:古义,随随便便;今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下一个『河北省石家庄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