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语文题型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2年新高考语文题型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一)(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一、(广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莲侯发山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
试题预览
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一、(广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四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    莲
侯发山
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
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
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淮河泛滥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
“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水莲惊讶地说。
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
水莲忍俊不禁。
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感。
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丈母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2018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
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这年头,不得不防。
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十多公里,水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
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
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爸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
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30万,贷款10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
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
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
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扇子。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
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
“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
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
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
“人没事吧?”爸爸着急地问。
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
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
“妈,你说啥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
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
“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
“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
“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
“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
“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爸爸点点头。
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
补记:2020年7月23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19.5万,闸口开闸76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3.75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28.28米,“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交代了水莲与治河相识的原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奠定了本文温情的基调。
B.由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女婿,水莲的妈妈看重的是物质条件,而水莲的爸爸更看重人品,两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C.文章在介绍治河和水莲的家庭情况时,提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莲子种植基地”“农家民宿”等内容,富有时代气息。
D.当听到治河家被洪水冲了后,水莲的妈妈所说的话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
B.文章使用反衬的手法,先写水莲之前几个男友都因爸妈意见不合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的优秀。
C.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D.文章正文结尾对水莲的描写,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塘的描写,在直接写出水莲美丽的外表的同时,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
8.小说的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本文加以简析。

【答案】
6.D
7.B
8.①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②通过补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能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③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
9.①从语言看,文章用个性化、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等语言具有乡土气息;②从人物看,文中的人物名字富有乡土气息,比如“治河”“水莲”这两个名字富有乡土特色;③从环境看,“鱼塘”“莲鱼共养”“种养共存”“农家民宿”“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等带有当下新农村的典型特征;④从主题看,文章通过一次洪灾再现汛情期间各地农民相互帮助、人们相互支持的情景,透露着质朴的人性美,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 “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错,由文中的“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可以看出水莲的妈妈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故D项错误。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使用反衬的手法”错,文章是通过介绍治河的个人条件和家庭条件来体现治河的优秀的,并没有使用反衬的手法。故B项错误。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补记”的作用,“补记”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交代,有交代背景或结构等作用。本文的“补记”属于事实材料,主要有交代背景的作用,分析其作用时可先从增加文章真实性和增强艺术效果的角度入手,然后从背景对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的作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即可。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是一篇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那么在分析乡土气息时,就要找到文中能够体现农村特色的人、事、物。在人物方面,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很有农村特色,富有乡土气息;文中人物的对话语言质朴,富有乡土气息;文中涉及的“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等内容展现了新农村的面貌,富有乡土气息;主题方面,小说展现了互帮互助的人性美,蕴含了质朴的乡土气息。综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即可。
二、(广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摸底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那老妇人深陷的眼眶里,红筋牵牵地,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孩子的脸,定定地,凄然失神。
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儿。老妇人百般抚慰,可是不大见效,直到他自己没了力,一壁呜咽,一壁让眼皮一会开一会闭而终于阖拢,才算收场。
今晚老妇人感到特别安慰:到这时候了,孩子的哭还不见开场,假若就这样倦下来睡着,岂不是难得的安静的一晚?然而她又感到特别不安:不晓得就将回来的阿弟怎么说法,不晓得几天来醒里梦里系念着的可怜宝贝到底有没有着落。这时候,她注视着孩子,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她不敢再想,无聊地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甚?”“张。”大男随口回答。“不!不!”老妇人矫正他说,“我教你,大男姓孙。记着,孙,孙!”“孙。”大男并不坚持,仰起脸来看老妇人的脸,就这样学着说。
老妇人心头一阵酸。“随便哪个问你,你说姓孙,你说姓孙……”声音渐渐凄咽了。
“哇——”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小身躯死命地挣扎,泪水淌得满脸。
老妇人知道每晚的常课又要开头,便以柔和的声音来呜他。大男照例不理睬,喉咙却张得更大了,“哇……妈妈呀……”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那一声就如一针,针针刺着自己的心。她于是站起来走,把大男横在臂弯里。从她那动作的滞钝以及步履的沉重,可见她确实有点衰老了。
搭,搭,外面有叩门声,同时,躺在跨街楼底下的那条癞黄狗汪汪地叫起来。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便匆遽地走去开门。
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回身把门关上,好像提防别的什么东西也乘势掩了进来。
“怎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阿弟摸着额角,颓然,像完全消失了气力。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心头是一种悲痛而超乎悲痛的麻麻辣辣的况味。
“阿姊,我今天遇见的那个弟兄,是一个好人。我找着了他,求他的恩典,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告诉他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是夫妻两个,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里啼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他约我六点钟在某路转角等他。我自然千多万谢,提早等看。他引看我问野里定,一路同我谈。啊——那弟兄嘴唇粘着支纸烟,一壁吸烟一壁幽幽地说,‘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开出去。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他记得清楚,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我们逐一认去,认到了,一横一竖放着,上面外国号码十七十八我识得。”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脸色凄惨,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一阵忿恨的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看阿姊这样,没精没采回转头,叹着说。“我看棺木还好的,板不算薄。”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身体索索地震动,继续说,“我不想什么了,明天死好,立刻死也好。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命!——怕什么呢!我是姓张的丈母,映川的娘,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的全体,语声毫无顾忌地哀厉而响亮。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
阿弟听呆了,怀着莫名的恐惧,伸手掏衣袋。“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字条拿出来了,是撕破了的一个联珠牌卷烟匣子,反面写着八分潦草的一行铅笔字。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书者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地专凝。但她并不识字。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作毕
(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凄凉惨淡的暗夜图,暗示了老妇人与孩子的生存环境之恶劣。
B.“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的原因是孩子岁数太小,而外婆年老,照料难以周全。
C.老妇人告诉大男说自己姓孙,而且反复强调,是怕孩子时间一久忘了自己的姓氏。
D.老妇人不识字却专凝地看字条,说明她在悲愤的打击之下,已经有点神志恍惚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夜”为标题,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具有象征意义:统治者凶狠异常,整个社会还处在黑暗残暴的统治之下。
B.小说多次提到大男哭,而且两次写他哭着喊“妈妈呀……”,使情节前后连贯,相互呼应,真实自然,小说的结构因此显得很严谨。
C.“眼眶里亮着仅有的泪”“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这样的细节描写表明老妇人不再伤感,只有愤怒,意欲报仇雪恨。
D.老妇人在女儿女婿被捕后,感到哀伤痛苦;听到阿弟介绍后,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而在听了遗书内容之后,内心变得坚定而充实。
8.请指出小说的两条线索各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交织起来的。
9.小说中的字条在结构情节和塑造人物上作用极大,请简要分析。

【答案】
6.A
7.C
8.①明线是:老妇人看护孩子,在静夜守候阿弟回来说明情况,老妇人决定承担抚育孩子的责任。
②暗线是:老妇人的女儿女婿进行革命斗争,被捕后惨遭杀害,死前遗书寄情。
③两条线索借助于阿弟对老妇人的叙说而交织在了一起。
9.①情节上:字条的出现,增加了情节,使小说内容更趋丰富。同时,它最终促成了老妇人思想的转变,使她由悲伤、愤怒转而为要坚定地抚育烈士的后代。
②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字条中的“无所恨”表现了革命者的信仰坚定、视死如归。阿弟对“无所恨”感到奇怪,表现了他对革命者的不理解。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原因是孩子岁数太小,而外婆年老,照料难以周全”错误。对原因的解说错误,外婆未必照料得不周全。孩子哭的原因主要是见不到妈妈了。
C.“怕孩子时间一久忘了自己的姓氏”错误。其实是怕孩子说错后带来祸患。
D.“在悲愤的打击之下,已经有点神志恍惚了”错误。老妇人这个动作,说明她懂得了女儿女婿的心思,参透了字条中的意义。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明老妇人不再伤感,只有愤怒”错误。面对儿女的死亡,伤感是不会消失的;“意欲报仇雪恨”错误,老妇人说的是“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构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这篇小说有两条线索。
首先确定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从文中来看,小说主要写了老妇人、老妇人的女儿女婿。
然后分别分析这些人物所做的事情。
先看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那老妇人深陷的眼眶里,红筋牵牵地,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孩子的脸,定定地,凄然失神”“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儿。老妇人百般抚慰”“她又感到特别不安:不晓得就将回来的阿弟怎么说法,不晓得几天来醒里梦里系念着的可怜宝贝到底有没有着落”“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结合这些内容可知,文中写老妇人看护女儿留下的孩子大男,在夜里等候阿弟回来说女儿的情况,最后决定承担抚养大男的责任,这是小说的明线。
再看老妇人的女儿女婿,由“是夫妻两个,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里啼哭”“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开出去。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他们留着字条呢”“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以及注释“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可知,老妇人的女儿女婿参加革命,被捕遭杀害,死前留下遗书,这是文章的暗线。
最后看这两条线索是如何交织的。从文中来看,主要是通过阿弟对老妇人的陈说交织在一起,阿弟把自己打探的事情告诉老妇人,这就把两条线索交织到一起。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找出有关字条的内容,然后从情节、形象方面分析作用。
字条上写的是“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意思是我们现在死去,没有遗憾,请好好教育大男,大男就是我们,大男好,就如我们没有死。女儿女婿这些革命者对于死亡没有遗憾,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为信仰而死心甘情愿,表现了革命者的信仰坚定,视死如归。而阿弟对于他们的“无所恨”感到奇怪,“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这表明阿弟对于革命者的行为是不理解的。这是形象上的作用。
接着分析情节上的作用。从上文来看,老妇人对于女儿女婿的死亡感到悲伤,对于他们的被杀害感到愤怒,“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的全体,语声毫无顾忌地哀厉而响亮”,而知道字条的内容后,老妇人“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决定要承担起抚育烈士后代的责任,字条的出现促进了老妇人思想的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让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
三、(广东省新高考2021-2022学年高三摸底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聂志红
肖伟从银行出来,又走到对面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向老婆请示:“钱取出来了,现在就给汪宏明送去?”“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老婆没好气地吼道。肖伟连连答应,接着便挂了电话。正准备离开时,肖伟忽然听见从旁边的电话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一百万够不够?我现在就给爸爸送去,随便他买房也好,买车也好,也让他在那边享享福……”一百万!肖伟闻言倒抽一口冷气,偷偷瞟了一眼,只见这个年轻女人果然提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若非亲耳听到,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居然用一个普通的塑料袋提着一百万的巨款!一个想犯罪的冲动念头在肖伟的脑海中升起,但他知道若在这闹市之中付诸行动,等待他的立刻就是牢狱之灾。
肖伟买了礼品,在巴士站等车时又遇见了那个女人。肖伟站在她身后,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想,如果这一百万属于我,就算买一幢豪华别墅也不在话下了!那还用得着低声下气去求那狗日的汪主任吗?而现在,为了一个分房指标,已倾尽全部积蓄去给他“上供”,但谁知这两万元又会不会打水漂呢?
车来了,女人上了车,肖伟想也没想就鬼使神差地跟着她上了同一趟车。女人上车后,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就坐了下来。真是天助我也!肖伟分析了一下情势,决定用调包计智取。他一眼瞥见车上果皮箱旁边有一些备用的黑色塑料袋,便悄悄取了一个,套在了自己装着钞票与礼品的袋子外面,然后走过去,也把袋子往行李架上一搁,和女人的袋子挤在一起,不仔细分辨还真辨不出彼此来哩!
当汽车在第三站停下时,肖伟觉得时机已成熟,便从容地站起来,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然后堂而皇之地下了车。他知道自己没拿错,因为袋子的分量明显沉了许多。肖伟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要蹦出来了,他没想到刚才的两万转眼间就变成了一百万。当然,他知道现在要做的就是逃离这里,越快越好!他伸手叫了一辆的士,要司机火速送他到城南。到城南后,他又换了辆的士到城西,再换车到城东……最后,他爬上一辆开往郊区的大卡车出了城。也不知驶出了多远,肖伟在一座山边下了车。看看四下无人,他提着袋子往山上走去。
翻上一个山坡,肖伟确定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除了一个死人外,因为他发现坡顶上伫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坟。肖伟走过去,背靠着墓碑坐下,大口地喘着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汪宏明啊汪宏明,要不是我老婆逼我,我本来就不愿求你的!现在老子一百万都有了,一辈子也不会求你了,你他妈的爱分给谁就分给谁去吧!
痛快地骂了一通之后,肖伟感觉真是扬眉吐气!他拿过那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开始小心地拆开它。拆开一层后,里面还有一层,再拆第二层……就在这时,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
“终于找到你了!”肖伟反过头一瞧,只见从墓碑后探出一颗头来,脸色惨白惨白的……他大惊失色,立即弹了起来。这才发现,来者居然是那个携带巨款的女人!肖伟扫视了她身后一眼,发现并没有公安时,便对她说了一句“我不认识你”,接着就提起袋子往山下没命地跑。女人在后面喊道:“哎,你的东西,还有钱……你手里那钱……是我的,你拿了也没用……”最后一句话让肖伟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对呀,这个袋子是无论如何也装不下一百万的。那到底是什么呢?
当他拆开袋子,看到那些钱时,立即魂飞天外——全是一捆捆的纸钱!难怪这女人如此神通广大——即使我逃到这荒山野岭她也能神鬼莫测地在我身后出现,原来她是……鬼!!
肖伟立刻四肢瘫软,哆嗦着爬回去,跪倒在女人的脚下,拼命地磕头:“求求您放过我吧,我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您,您的钱全还给您,我以后一定常来给你烧纸钱,求求您……”
女人笑得直不起腰来:“你这是干什么呀?这钱是捎去给我爸爸用的。”说着她指了指后面那座孤坟。
女人说,她父亲在城里退休后,就来这郊外包了一片荒山,打算开垦出来栽种桃树。但因土质、气候及虫害等因素,一次次都失败了,直到前年,第一批桃树苗终于在老人全部心血的浇灌之下茁壮成长起来。但是,老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儿女们遵照老人遗言,将他葬在了这高高的山岗上。
“今天是爸爸的忌日,我想如果他看到了这满山盛开的桃花,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女人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手中的纸钱。
肖伟站起身举目一望,在山坡向阳的那一面以及山谷中,果然是漫山遍野嫣红一片。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7期)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内容朴素,情节也并不复杂,写了清明时节一女子为父扫墓的事情和经过。
B.“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反映了老婆对肖伟的不满,其趋炎附势也一览无余。
C.小说写肖伟光天化日之下铤而走险的犯罪行为,反映了当时民众在经济上的窘迫。
D.人们在一时冲动、缺少理智的时候思维和行为都十分幼稚可笑,小说中的肖伟即如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自然的方式,交代了小说的开端事件:为了一个分房指标,肖伟到银行取款并购买礼品,要去行贿汪宏明。
B.“一个黑色塑料袋”“一百万”“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你拿了也没用……”,使“纸钱”这一结果在情理之中。
C.小说紧扣行贿事件展开情节,将不相干的两个人物——肖伟与女子连在一起,随着故事的展开,又关联了没出场的人物,匠心独运。
D.“终于找到你了!”这一情节使小说再起波澜,也将小说内容推向作者预设的另一方向,从而使小说的思想性大为增强。
8.这篇小说的主题呈多样性特征,试简要概括本小说主题。
9.标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这篇小小说的精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6.D
7.C
8.①通过肖伟为贿赂汪主任铤而走险,揭示行贿、受贿社会不正之风给普通民众带来的伤害。②通过“爸;爸”,赞颂发挥余热、造福社会的高风亮节。
9.要点:①创设优美意境,设置悬念,给读者创造了想象空间。为小说增添了诗意美(艺术美)。②是小说的点睛之笔,提示小说的主题重心所在,让人思索情节之下的深刻内涵。③烘托“爸爸”的崇高。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内容朴素”“并不复杂”错误。小说双线并行,除女人扫墓外,更多的写了肖伟犯罪之事,情节曲折。
B.“其趋炎附势也一览无余”错误。老婆的话反映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2年新高考语文题型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下一个『2022年新高考语文题型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二)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