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专练:学术论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2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专练:学术论文(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1•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研究所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古琴艺术是民族艺术瑰宝。如何对古琴音乐进行现代阐释,唤醒丰富的琴曲宝库,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音乐生活?与现代音乐记谱方式不同,古琴“减字谱”不直接记录音高,只记明弦位、徽位和指法,其节奏有较大伸缩余地。演
试题预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1•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研究所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琴艺术是民族艺术瑰宝。如何对古琴音乐进行现代阐释,唤醒丰富的琴曲宝库,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音乐生活?
与现代音乐记谱方式不同,古琴“减字谱”不直接记录音高,只记明弦位、徽位和指法,其节奏有较大伸缩余地。演奏者需要在熟悉琴曲一般规律和演奏技法基础上,通过揣摩曲情进行再创造,力求再现原曲的本来面貌,从而完成自己对乐曲的阐释,这就是所说的打谱。也就是说,面对同一份古琴乐谱,不同琴家演奏出来的音乐差异很大——中国琴乐这种“打谱”的音乐思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阐释空间,使历史河流中的每个音乐家都可以参与到对同一乐曲的创造性阐释中来,从而形成古琴音乐千百年来一脉相承又与时俱新的特质。
今天,如何做好这种既传统又体现出个人创造力的打谱阐释呢?我认为主要在解题、移情两方面下功夫。
解题指的是每首乐曲前都有一段文学性描述,描述乐曲所营造的境界。解题对音乐家阐释作品有定向作用,不仅对琴家打谱尤其立意至关重要,甚至对打谱风格乃至旋律结构都会产生相当的影响。比如不少琴家演奏古琴曲《潇湘水云》时,根据的是《五知斋琴谱》中山水抒情诗式的解题。抗日战争时期,内心的爱国之情激发了我父亲吴景略。他认为,重建古曲《潇湘水云》不应只是单纯表现山水之趣,而应结合曲作者所处的南宋时代,强调忧国之思。我父亲对此曲进行首次打谱,并在上海组织“今虞琴社”公演,以此抒怀,引起轰动。可见不同的解题辅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会让同一支琴曲呈现不同的面貌。
移情,意为在古琴演奏中擅于理解音乐中标题的隐喻,进而用古琴塑造情感符号和审美意象。以《神奇秘谱》版《潇湘水云》为例,各段小标题都隐喻了创造音乐氛围与情感形象的可能:洞庭烟雨、寒江月冷,使人联想云雾迷蒙、烟雨苍茫景象,可据此创造出一种清冷的音乐氛围;江汉舒晴、天光云影,给人以明朗、希望的联想;浪卷云飞、风起水涌,则又使人情感奔涌,心潮澎湃。这些意象都可以被有机融会在演奏中。
由于受到古琴乐器自身性能的局限,如在音量、音阶及和声等方面的缺失,传统琴乐在现代音乐生活中的比重较低。如何让历史悠久的传统琴乐更好地为现代所“用”?在我看来,要在传统的创造性打谱阐释的基础上,加大对古琴曲库的开发。根据上世纪50年代有关专家的统计,现有160多种琴谱谱集、600多首不同名的琴曲流传至今,如果算上同一琴曲的不同版本,共有3000多首。这3000多首古琴曲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尝试用各种乐器、各种形式演奏,可以更好地和世界各民族的不同音乐接轨。
具体来说,可以在保留古琴的同时加入其他乐器,采取伴奏或协奏形式;或者不使用古琴,仅用现代乐器和表演形式演奏古琴琴曲。从功能上讲,可以达到琴乐表演由个体向群体转化;从形态上讲,可以实现琴乐由单声向多声转化;从方法上讲,可以使琴乐的丰富曲库得以充分开发和使用。
中国古琴记谱法独特的减字谱使琴乐阐释具有开放性,今人恰恰可以此为基础,对传统曲库中的大量琴曲进行重新编曲。打谱阐释和重新编曲二者并举,将实现古代琴曲在表演形式上的现代整合,使古老琴曲宝库融入现代音乐生活,给古琴音乐带来新的生机。
(摘编自吴文光《让古琴音乐向当代“敞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琴音乐一脉相承又与时俱新的特质,是具有开放性和阐释空间的“打谱”音乐思维。
B.重建古曲《潇湘水云》,不仅可以表现山水之趣,还可结合作者所处时代表达忧国之思。
C.古琴音乐更好融入现代音乐生活,需要在创造性打谱阐释的基础上,加大对曲库开发。
D.古琴减字谱不直接记录音高,只记明弦位、徽位和指法,使琴乐阐释具有开放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设问开头,引导读者思考古琴音乐需要更好融入现代音乐生活这一问题。
B.全文从打谱阐释和重新编曲论述,打谱阐释又从解题和移情两方面展开递进论证。
C.本文引用统计数字,为了论证加大对古琴曲库的开发,更好和世界各民族音乐接轨。
D.本文认为让古琴乐曲走向群体转化、多声转化、充分开发和使用,需要探索新的尝试。
3.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打谱需要每个演奏者在熟悉琴曲一般规律和演奏技法后,通过揣摩曲情进行再阐释。
B.面对同一份乐谱,历史中每个音乐家都可以参与到对这一乐曲的创造性阐释中。
C.“潇湘水云”这个题目可以使人产生联想,据此用移情只可创造清冷的音乐氛围。
D.传统琴乐中加入其他乐器伴奏或协奏或仅用现代乐器演奏,可更好与不同音乐接轨。
【答案】
1.A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特质,是具有……”错误,原文为“中国琴乐这种“打谱”的音乐思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阐释空间,使历史河流中的每个音乐家都可以参与到对同一乐曲的创造性阐释中来,从而形成古琴音乐千百年来一脉相承又与时俱新的特质”,“一脉相承又与时俱新”是古琴的特质,这一特质是具有开放性和阐释空间的“打谱”音乐思维形成的,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展开递进论证”错误,打谱阐释又从解题和移情两方面展开论述,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论证。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历史中每个音乐家都可以参与到”曲解文意。原文是“也就是说,面对同一份古琴乐谱……使历史河流中的每个音乐家都可以参与到对同一乐曲的创造性阐释中来”,即是“中国琴乐这种‘打谱’的音乐思维……使历史河流中的每个音乐家都可以参与到……”,并不是“每个音乐家都可以参与到”。
C.“据此用移情只可创造清冷的音乐氛围”错,原文说“可据此创造出一种清冷的音乐氛围;江汉舒晴、天光云影,给人以明朗、希望的联想;浪卷云飞、风起水涌,则又使人情感奔涌,心潮澎湃。这些意象都可以被有机融会在演奏中。”也就是不是“只能”题干表述过于绝对。
D.原文为“在保留古琴的同时加入其他乐器,采取伴奏或协奏形式;或者不使用古琴,仅用现代乐器和表演形式演奏古琴琴曲。”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选项缩小了范围。
故选A。
(2021•河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事都存在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因此学者观察研究社会人生不能摆脱客观时空的限制,必须依据实事求是原则,清晰了解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一方面要立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人生经验,另一方面又可以甚至需要超越客观事实,用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来打动人心、表现生活。《三国演义》描写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百年斗争兴衰史,虽然全书大体轮廓、基本线索、主要人物及重大事件等,与《三国志》等历史典籍记载相一致,但也有不少地方纯属想象虚构。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举不胜举,在神话、童话、科幻等浪漫主义创作中更是异彩纷呈。在现实生活中,捕风捉影、异想天开、空穴来风等常常是被谴责被否定之事,可在文学创作中只要运用合理往往能成为生花妙笔。
凭个人爱憎或感情冲动看待和处理事情,在现实中多半被认为是一个人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现。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文学创作,其思维过程则常常伴随情感活动,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过,文学情感与一般情感不同,它多半不是嬉笑怒骂的直接宣泄和表白,而是借助艺术形象予以呈现和传达。曹植遭遇哥哥曹丕的刁难和迫害,命他七步之内赋诗一首,写不出来“则行大法”。若曹植直呼“你我本兄弟,相害何太急”,那就是一般情感的倾诉,就不入诗和文学的殿堂,最多只是在文学的外围转悠。可他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用豆秸煮豆的形象来比喻兄弟之间骨肉相残,就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文学创作的奥秘,要点就在赋予形象以情感。豆如何能“泣”?如何能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之声?文学家与一般人在天赋或曰天性上的差异,大半就在于能否对万事万物“感情用事”,能否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察万物,与描写对象在情感上同频共振。
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形象反映生活。由于形象总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如何使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超越个体感性的存在,包含更加丰富的内涵并具有更大的普遍意义,历来是优秀文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文学创作不能像社科研究那样,以扩大调研、统计的数量与规模来保证归纳定性的可靠性及其价值,而只能通过赋予具体形象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来增加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陈忠实《白鹿原》所刻画的,不过是陕西关中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白鹿村,以及这个村里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但《白鹿原》的意义,或者说作品所给予我们的感受和启示远不止于此。它是以“小村庄”来映照“大社会”,以“小村庄”的岁月皱褶来表现“大社会”的时代刻痕,用陈忠实自己的话来说,“是以写家族史来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发展”。亦如评论家雷达所言,《白鹿原》“铺开了一轴恢弘的、动态的、纵深感很强的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画卷”。
(摘编自钱念孙《好作品如电流,贯通文学世界与现实生活》)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和文学家观察研究社会的方式全然不同,前者力求真实可信,后者重视合理虚构和想象。
B.文学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过程中常常会伴随与现实人类一般情感不同的文学情感。
C.文学家与一般人在天赋或曰天性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多在是否能够与描写对象产生情感共鸣。
D.文学家要增加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就要赋予具体形象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以的意蕴。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有三段,为并列式结构,观点齐头并进,从三个维度论述作家再造生活的途径。
B.文章引用《文心雕龙》的内容来论证文学创作的思维过程常常伴随情感活动,增加文章厚度。
C.李白《望庐山瀑布》虽然只写一地景色,但仿佛写尽天下瀑布,这可作为第二段的论据。
D.第三段比较了文学创作和社科研究的区别,论证作家以形象反映生活时以小见大的方法特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的很多内容与《三国志》相同,但其精彩情节都靠虚构,说明文学创作中虚构的重要。
B.《七步诗》采用拟人化手法,用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和传达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C.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文学家综合自己的体验,创作出的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形象。
D.《白鹿原》中的“小村庄”是小说描写的地方,而“大社会”指时代变革在白鹿原的具体表现。
【答案】
4.A
5.C
6.B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方式全然不同”说法绝对,“前者力求真实可信,后者重视合理虚构和想象”错。原文“学者观察研究社会人生不能摆脱客观时空的限制,必须依据实事求是原则”“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一方面要立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人生经验,另一方面又可以甚至需要超越客观事实,用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来打动人心、表现生活”强调学者“依据实事求是原则”,不是力求真实可信;文学家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没有强调更重视虚构和想象。二者观察研究社会的方式也不是全然不同。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二段的观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文学创作,其思维过程则常常伴随情感活动”“文学创作的奥秘,要点就在赋予形象以情感”。
C.李白《望庐山瀑布》虽然只写一地景色,但仿佛写尽天下瀑布,强调的是艺术形象超越个体感性的存在,包含更加丰富的内涵并具有更大的普遍意义,这是第三段的观点,与“赋予形象以情感”的观点无关。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都靠虚构”错,原文是说“也有不少地方纯属想象虚构”。
C.“完全不同”错,原文说的是“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
D.“指时代变革在白鹿原的具体表现”错,原文是说以“小村庄”来映照“大社会”,“大社会”指的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发展。
故选B。
(2021•四川仁寿•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顾拜旦重视体育对于塑造人格的作用,他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一次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说:“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这意味着主要不是已经获胜,而是进行战斗。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顾拜旦强调比名次更为重要的人的“审慎”“勇敢”和“高贵”。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能体会到顾拜旦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一致之处。儒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君子人格及人的社会责任感。孔子以“六艺”教人,这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射”与“御”。
相比于“御”,传统儒家对于“射”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射礼在礼仪活动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射礼”体现了许多为儒家所肯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在许多礼仪活动中,“射礼”都担负着重要的功能。但“射礼”在儒家礼乐活动中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儒家道德理念。
早期的人类文明都十分强调“勇敢”的德性,孔子将“智”“仁”“勇”视为“天下之达德”,这跟早期人类严酷的生存环境有一定关系。比如,《礼记•聘义》在介绍“聘射之礼”时就点出这种礼节所包含的“勇”的特质。“聘义”是诸侯之间的通问修好之礼。这种礼仪活动,“非强有力者弗能行也”,因为这种礼节要从天刚亮的时候,一直持续到日暮。在和平时期,这些“勇敢强有力者”主要用之于礼仪,而当战乱时期,则要上阵作战,“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礼记•聘义》)。
“射”就其仪式本身,就能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礼记•射义》中说:“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射的仪式十分隆重,其挺直的身体形态和专注的内心,都是君子之仪表和内心状态的写照。而持弓矢时的审慎和沉稳才能让箭射中目标,这个过程也是君子动机和目标完美结合的体现。
《礼记•射义》甚至将“射礼”的过程誉之为“仁之道”,因为仁者必先正己,而射礼也要求射者先正诸己,然后才开始发射。如果射出的箭不能射中目标,既不会怨外在环境,也不会对胜过自己的箭手心存怨念,而是首先要反省自己什么环节没有准备得当,这也与君子反求诸已、不断内省的特质一致。射礼还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既可以考察其社交能力,也能从中观察其德行。
然而,射礼与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为接近的,是对于“竞争”和“谦让”关系的描述。我们先来看《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按照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解释,大射之礼,竞赛双方要三作揖然后才开始比赛。在朱熹看来,君子向来不与人争,若要有所争,那一定是参与射箭比赛。但比赛中,他一定会表现出从容谦逊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不当的手段去竞争胜利。
(摘编自高富贵、干春松《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光明日报》2021年7月17日)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育赛事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来的“战斗”更富有价值。
B.在培养君子人格方面,中国儒家的教化观念和顾拜旦的一些体育思想有共通之处。
C.中国古代存在这样的情况,和平时期射礼用于礼仪活动,战争时御礼则用于作战。
D.《论语》及朱熹对竞争和谦让关系的理解,与顾拜旦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接近。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助求同思维,阐述了儒家“六艺”与现代体育精神在诸多方面的相通之处。
B.第二段文字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传统儒家对“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的原因。
C.第五段引用《礼记》中的说法,意在阐释历练“射”这一素养的基本动作与流程。
D.结尾段采用辩证分析方法,阐述了君子对“竞争”与“谦让”时机的理解与把握。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体育对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顾拜旦尤其看重“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的人格。
B.“六艺”中“射”和“御”与现代体育的关联性最强,且前者与现代体育的关联更复杂。
C.射礼之所以被誉为“仁之道”,在于君子通过射礼练习正己和反求诸己来铸炼“仁”的品格。
D.君子即便是身处比赛之中,也一定要表现出从容与谦虚,因而不适于参加奥林匹克比赛。
【答案】
7.C
8.C
9.A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C.“和平时期射礼用于礼仪活动,战争时御礼用于作战”错误。文中原文有“因为这种礼节要从天刚亮的时候,持续到日暮。在和平时期,这些‘勇敢强有力者’主要用之于礼仪,而当战乱时期,则要上阵作战”,其中“这种礼节”都是指“射礼”,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将“御礼”误解为“射礼”了。。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历练‘射’这一素养的基本动作与流程”错误。原文第四段信息是“‘射’就其仪式本身,就能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礼记•射义》中说:‘……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可见意在论证该段第一句(观点句)“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并结合文意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B.“前者与其关联更为复杂”错误。原文只是说“相比于‘御’,传统儒家对于‘射’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选项扩展了范围。
C.“君子通过射礼练习正己和反求诸己来铸炼‘仁’的品格”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说“《礼记•射义》甚至将‘射礼’的过程誉之为‘仁之道’,因为仁者必先正己,而射礼也要求射者先正诸己,然后才开始发射”,可见原文只是说射礼与君子对“仁”品的历练有一致性,但其间不存在方式与目的的关系。
D.“因而不适于参加奥林匹克比赛”错误。结合首尾两段“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射’与‘御’”“在朱熹看来,君子向来不与人争,若要有所争,那一定是参与射箭比赛。但比赛中,他一定会表现出从容谦逊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不当的手段去竞争胜利”分析,可见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者应该是“君子”,因为奥林匹克赛也反对采取不当的手段。
故选A。
(2021•云南大理•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乡土社会的特征,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变迁原理,是一本引导我们观察社会、研究人事、学习表达的重要学术著作。
这本书有一个论题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村落。乡土中国是以村落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就指出其三个特色,即土地属性、人空关系固定、熟悉社会,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乡土社会的其他属性。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实际上不是谈文字的问题,而是分析“熟悉社会”的基本内涵:前者谈人与空间的关系,村落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无空间阻隔,无需文字;后者谈人与时间关系,人具有记忆能力,凭此可以口口相传,直接准确,也无需文字。
接下来,作者从三个角度来阐释乡土社会的基本内容。
角度一: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主要包括《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等四个章节。据我知见,这四个章节的层次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差序格局》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探讨人与人的关系的,在这个“圈子”里,个人是圆心,以此为起点向外辐射状展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个圈子是单向性发展关系的结果,这样的社会极为复杂,因为每个人都有若干圈子,如何来协调统筹这些圈子,那就是东方与西方最大的不同之处:我们拥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统领,这就是《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的内容。这一章节,是与差序格局的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但从论述角度来看,与上下章节稍嫌不够协调。《家族》是从村落的团体组织角度分析人与人的关系,而《男女有别》则是对这一团体的的特征作出剖析。
角度二:维护社会关系的原理。主要包括《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四个章节。通过前面的分析,在我看来,如果把《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放到这一部分似乎更合适,因为这一部分主要是从维护乡土社会这一视角展开研究的。
《礼治秩序》一章先总体上论述维护乡土社会安定的基本工具就是“礼”,具有仪式感的“礼”让乡土社会从人的内在精神上接受约束,接受这个约束的前提是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的需要。《无讼》则从礼与法的对比中透视乡土社会传统礼法的特殊性。《无为政治》从“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的实施条件出发,提出乡土社会不具备“横暴权力”所需要的经济要求,也不具备“同意权力”所需要社会分工前提,于是,乡土社会沦为“无为而治”的状态最后的《长老统治》则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的主要因素是教化,这一部分则清晰地剖析了乡土社会得以稳定存在的原因。
角度三:乡土社会变迁的本质分析。乡土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作者从《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三个层面剖析了乡土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血缘与地缘》,指出依靠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乡土社会在慢慢地向适应商业化社会需要的地缘关系转变;《名与实的分离》,则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稳定的长老统治因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而被加以“注释”,而这个“注释”让长老统治徒有其名而不具其实。最后从人的欲望与生存在从相洽“印合”状态将慢慢走向自觉的“需要”的规划的社会形态中去,乡土社会依靠欲望去生活的状态也要慢慢离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本书也是基本按照阐释核心概念、梳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特征、探讨维护社会关系的方法、指出乡土社会的变迁因素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展开的,逻辑结构非常严密。整本书阅读,首先应该把这个整体框架理清楚,胸有整本书才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意识,通达全书的脉络才能从任何一个章节入手皆可自然圆通。
(摘编自孙晋诺《<乡土中国>的逻辑框架》)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本学术著作,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了解乡土社会的特征提供了重要参考。
B.虽然《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分析的内容基本一致,但是选取的角度不同。
C.孙晋诺从研究视角出发,认为《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与上下章的衔接不够协调。
D.《礼治秩序》认为“礼”让人在接受精神上的约束后,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的需要。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B.文章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每个人都是他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C.文章多次征引《乡土中国》里的一些概念,通过对其进行解释,推进论述。
D.文章对费孝通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分析,二者相互结合。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晋诺阐释《乡土中国》的逻辑框架,既立足于原文,又体现出了学术批判的精神。
B.对于如何协调统筹自己的“圈子”,东方因为有道德观念的统领,从而效果优于西方。
C.《乡土中国》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乡土社会,本文作者对该书的整体结构表示认可。
D.在整本书阅读的背景下,孙晋诺认为只有理清书本结构,才能拥有良好的阅读意识。
【答案】
10.D
11.B
12.B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逻辑关系错误。原文为“‘礼’让乡土社会从人的内在精神上接受约束,接受这个约束的前提是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的需要”,即在“有效地应付生活的需要”之后才会接受“礼”对人的内在精神上的约束。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论证了每个人都是他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错误,由原文“《差序格局》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探讨人与人的关系的,在这个‘圈子’里,个人是圆心,以此为起点向外辐射状展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可知,运用比喻论证征,论证的是“在人际交往的‘圈子’里,个人是圆心,以此为起点向外辐射状展开”。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从而效果优于西方”错误。原文为“如何来协调统筹这些圈子,那就是东方与西方最大的不同之处:我们拥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统领,这就是《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的内容”,这里只是点明东西方协调统筹这些圈子不同,东方有道德观念的统领,没有比较效果孰优孰差,选项无中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2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专练: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下一个『2022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专练: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