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说明文阅读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说明文阅读(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2分)入侵与反击——病原体与人体的攻防战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却没有特效药,有人问:为什么不能用抗生素治疗呢?因为这次的病原体是病毒不是细菌。那么,病毒和细菌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能用抗生素杀病毒?(一)入侵人体,各显其招细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小的生命
试题预览
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2分)
入侵与反击
——病原体与人体的攻防战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却没有特效药,有人问:为什么不能用抗生素治疗呢?因为这次的病原体是病毒不是细菌。那么,病毒和细菌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能用抗生素杀病毒?
(一)入侵人体,各显其招
细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病毒更小,大多数直径在10~300纳米。细菌是细胞,有细胞壁,有DNA,有细胞器;病毒是非细胞形态,主要结构是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细菌会自行生产合成需要的酶并代谢,自行分裂繁殖,独立生存在细胞之间。病毒不能自我复制,需要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之内才能存活繁殖,离开细胞后它就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结晶体。
由于大多数细菌有自己的代谢系统,所以进入人体后会寄生在正常细胞之间,夺取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物会打乱机体的生理平衡,有些细菌的体积也会干扰和破坏细胞的功能。病毒入侵人体的途径与细菌不同,它通过识别宿主细胞膜表面特有的受体蛋白分子来“盯上”目标细胞,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或直接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然后按照自己的核酸来复制生产新的核酸,同时生产新的蛋白质外壳;再把新的核酸和外壳装配成新的病毒,释放到宿主细胞外,去侵染其他细胞,进而摧毁组织和器官。
(二)人体的防御和反击
不论是细菌还是病毒都要突破人体的重重防线才能够完成入侵,但人体终将发现它们的存在,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着自己的防护措施和预警机制。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皮肤和黏膜使人体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将外界致病因素阻挡在体外。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吞噬细胞可以吞噬侵入的各种病原体。杀菌物质,比如溶菌酶,它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使其死亡,还能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以上两道防线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具有广泛的保护力,并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因此被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其最大的特征是能够针对不同的病原体来定制不同的“武器”,这些“武器”就是抗体。当强大的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后,人体就开始反攻,免疫细胞生产出可以特异性识别入侵物的抗体,随着血液流到身体各处,帮助机体防御和清除病原体。如果入侵的是致病菌,抗体可以让它们粘连在一起,失去入侵性。如果入侵的是病毒,免疫系统可帮助人体精准识别哪个细胞受到感染,进而派出“杀手”杀死被感染的细胞,释放细胞内部的病毒并消灭它。
(三)药物登场,辅助治疗
人体的免疫系统虽然强大,但反击需要时间准备,狡猾的病原体就利用这样的间隙大肆入侵占领人体,此时就得借助药物来治疗。抗生素可以杀灭细菌,却无法杀灭病毒,因为病毒与细菌的结构不同。细菌有细胞壁,还有自己的核酸复制机器和核糖体,抗生素只要针对这些靶点设计,就能保证杀灭细菌而对人体副作用很小。病毒没有细胞壁,没有自己的核酸酶,也没有核糖体,它所有的功能都依靠宿主细胞来完成,所以抗生素不能杀死病毒,我们总不能制造一种杀灭宿主细胞的“抗生素”吧。
理想的抗病毒药物是既能干扰或阻断病毒繁殖周期的某个或几个环节,又不影响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例如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就是通过阻断子代病毒的释放从而起效的,但它只能作用于流感病毒。人类至今尚未研制出像抗生素一样的普适性特效药来对抗病毒,积极的治疗都是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因为只有生物本身才真正懂得如何对抗生物。
(作者:钟柯。有删改)
1.第(一)部分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细菌与病毒的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2.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文章以“入侵与反击——病原体与人体的攻防战”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1分)
材料一 机器学习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优化理论、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个领域,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它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
机器学习理论主要是设计和分析一些让计算机可以自动“学习”的算法。机器学习算法是一类从数据中自动分析获得规律,并利用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的算法。因为学习算法中涉及大量的统计学理论,机器学习与统计推断学联系尤为密切,也被称为统计学习理论。
材料二
 
机器学习的过程   人类对历史经验归纳的过程
人类在成长、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历史与经验。人类定期地对这些经验进行“归纳”,获得了生活的“规律”。当人类遇到未知的问题或者需要对未来进行“推测”的时候,人类使用这些“规律”,对未知问题与未来进行“推测”,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机器学习中的“训练”与“预测”过程可以对应到人类的“归纳”和“推测”过程。通过这样的对应,我们可以发现,机器学习的思想并不复杂,仅仅是对人类在生活中学习成长的一个模拟。
材料三 当下关于机器学习可能对劳动力和经济产生影响的讨论,应该从两个基点出发:第一,我们离通用人工智能还很远;第二,机器不能完成人类的全部任务。因而,机器学习对劳动力和经济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还没有像有些人宣称的那样——会迎来“工作的终结”。可以预测,在机器学习日益渗入应用领域的过程中,剩下不适合机器学习的任务将会激发人类这些方面的能力,使新的工作成为可能。由于机器学习迅速发展,可能将会对经济产生很大的破坏性。机器学习既产生赢家,也产生输家,即每当机器学习跨越一个门槛,在某个任务上比人更具成本效益时,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将越来越多地用机器代替人工,这必将转移劳动力需求,重组行业。
就目前而言,创建一个计算机程序仍需要很多人进行手工编程,但在一些领域这个复杂而成本昂贵的工作正逐渐用训练有素的机器学习来完成。机器学习已经产生比人类程序员更精确可靠的程序,大大降低了程序设计和维护的成本,相关行业的就业形势正开始受到冲击,如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和手写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搜索引擎、医学诊断、信用卡欺诈检测、DNA序列测序、证券市场分析和机器人运用等领域。
1.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机器学习让计算机具有智能,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不断改善自身性能。
B.机器学习目前对人类就业的影响有限,因为不是所有工作都适合机器学习。
C.机器学习已经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世界经济将会因此遭受很大的破坏。
D.机器学习进入证券市场分析、医学诊断等诸多领域,大大降低了这些领域的程序设计和维护成本。
2.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你认为机器的能力会超过人类吗?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理由。(4分)
三、阅读下面三个材料,完成1~4题。(共17分)
材料一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将在着陆一个星期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对此,海外航天官员、专家、媒体纷纷表示祝贺赞叹。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通过社交媒体予以热烈祝贺,并表示为该研究所参与了这项火星探测任务而自豪。据悉,这家研究所参与了“天问一号”所携磁力计的研制工作。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太阳系探索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罗卡尔15日对媒体说,中国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海外祝贺、赞叹“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
材料二 整个着陆过程,“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天问一号”完成火星软着陆任务显然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环境比月球表面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遥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对“天问一号”可能遭遇的险情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在此阶段,“天问一号”只能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经历“未知9分钟”。同时这个过程需要融合多级减速、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
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我们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需要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向火星发出指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
(摘编自《“天问一号”本领强》,《光明日报》2021年5月16日)
材料三 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7℃。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况且,即使人类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来探测火星,但就目前探测水平来看,对火星的了解还远远达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之所以各国争相进行火星探索,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此外,其他星球,如金星的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非是因为我们想“移民火星”。
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比如为什么同在太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到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
(摘编自《科学认识探测火星的重要意义》,
《光明日报》2021年4月12日)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海外对此纷纷予以祝贺、赞叹。
B.“祝融号”火星车将在“天问一号”着陆一周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
C.“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行和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
D.“祝融号”在火星上应对复杂的路况时,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先行进行模拟行驶试验。
2.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
“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
3.【理解说明内容】为什么说人类目前“移民火星”不具备可能性?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4分)
4.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6分)
四、 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1分)
植物工厂
①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的枯竭,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传统农业的发展到了“瓶颈期”。
②因此,科学家们设想利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把农业向上延伸。这源于植物生长的原理——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样就可以长高、长大,直到开花结果。利用这个原理,在适宜条件下,给植物足够的光和必需的营养,就可以把庄稼“种”到空中去,把高楼大厦变成一座座农场,用车间生产的办法来生产粮食和瓜果等。
③这种植物工厂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被看成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潜力股”。研究发现,只要对生长环境进行调控,通过改变光照、调整“光配方”、改善营养液成分等,就可实现对植物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的调控。比如,生菜在农田里栽培需要30~40天才能收获,但是在植物工厂仅需20天左右。在植物工厂里,只要有足够的光照和营养,水果、蔬菜乃至粮食就可以“长了一茬又一茬”,几乎不受外界的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④植物工厂需要多种先进设施,如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反馈的计算机和传感器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植物来设置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高精度地实时测量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生成数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对环境进行动态调节。研究发现,光质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光信号调节,在植物生长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光质具有偏好性。比如,优化红光或远红光的比例,可以提高三色堇的开花数量和质量;而要想长出肥厚的绿色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
⑤没有土壤,植物“吃”什么?和田野生产不同,植物工厂要求洁净的栽培空间,甚至需要无菌培养室。在这种条件下,就要用营养液来“饲喂”植物。植物工厂采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来为植物提供营养。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口味”和“取食偏好”。比如,叶菜类、茄瓜类,花菜类的蔬菜,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很多植物对于营养液的成分、酸碱性、温度等也有不同的“挑剔”程度。这就要求植物工厂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和运用。
⑥由此看来,只要做到精准的人工控制,就可在植物工厂里实现万物生长的梦想。可以想象,只要带上种子、水和营养物质,利用太阳能或其他清洁能源,就可生产出粮食、蔬菜和水果来,这不仅解决了“瓶颈期”问题,还能解决航海、航天、沙漠、极地等环境中的吃饭问题。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0日,作者:石东乔,冯锋。有删改)
1.结合文本信息,给“植物工厂”下定义。(3分)
2.【分析说明思路】第④段说明植物工厂里先进设施的重要,作者是如何说清楚的?(3分)
3.【分析段落作用】结合上下文内容,说说第⑥段“由此看来”在文中的作用。(3分)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植物工厂被看成是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潜力股”,说明其预示着农业的发展方向。
B.植物工厂可以自由调控植物的生长周期,不受外界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C.第⑤段画线句生动有趣,其主要意思是不同的植物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
D.植物工厂技术的突破,使得在荒漠、太空、航船、极地建立农场成为可能。
五、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1~3题。(共12分)
文本一
8月13日是国际左撇子日。世界上大约有10%的人都是左撇子,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等知名人士都是左撇子。
同样十月怀胎,为什么有人会被选中成为左撇子?1980年的一项超声扫描研究表明,左右手的使用偏好在胚胎发育8周时已经出现,在10周时就能被轻易检测到。其实左撇子形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和遗传基因有关,也有可能是与在妈妈肚子里的姿势有关。
连接左右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被称作胼胝体。相对而言,左撇子的胼胝体更为发达,所以左撇子的知觉、空间感和把握全局的能力可能更强一些,这就形成了左撇子更聪明的说法。
相对于右撇子而言,左撇子的优势脑是右脑,因此在一些右脑主导的区域中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例如:在某些方面总有与别人不同的独到见解。左撇子的人常在写或画之前,脑中已想好成型的图像。数学、视觉透视与空间能力较强,有利于往数学与建筑领域发展。左撇子似乎在需要快速反应与正确空间判断的运动上表现优异。左撇子比较愿听取、接受或考虑别人的意见与想法。这跟左撇子一生都在适应环境,学习何时用左手、何时改用右手,克服不顺利与不断练习有关。左撇子有更好的抗压适应能力。
左撇子无须特别纠正,更不能强行纠正。强行纠正容易导致非优势脑(左脑)负荷过重,也容易导致脑组织混乱,出现记忆力障碍、注意力障碍、左右混淆等后果。
(选自文摘报《有关左撇子的“冷知识”》)
文本二
人群中约10%是左撇子。英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脑》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确认了人类基因组中与左撇子相关的基因区域,并发现其中一些区域与大脑结构有关。
此前以双胞胎为对象的研究发现,约25%的左撇子是遗传所致,但具体由哪些基因决定尚不清楚。
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分析了“英国生物银行”中约40万人的基因组数据,其中包括约3.8万名左撇子。通过分析,研究人员确认了人类基因组中与左撇子相关的4个区域,其中3个区域与影响大脑发育和结构的蛋白质相关。
研究人员解释说,这些蛋白质与大脑细胞内微管的形成有关。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细胞骨架是细胞质中一种蛋白纤维网络结构,不仅对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参与多种生命活动。
对约1万名研究对象进行大脑成像后,研究人员发现,与左撇子相关的遗传效应与脑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差异相关,而脑白质纤维束包含着连接大脑语言区域的细胞骨架。
“我们发现,左撇子研究对象的左右脑语言区域以一种更协调的方式相互交流。”论文作者之一、牛津大学研究人员维贝格说,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方向,即左撇子执行“语言任务”是否更具优势。
(选自新华网《研究确认与左撇子相关基因区域》)
文本三
最新研究负责人、牛津大学研究员阿基拉•威伯格博士说:“约90%的人是右撇子,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至少一万年。许多人研究过用手习惯的生物学基础,但利用英国生物银行的大型数据集,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导致左撇子的过程。”
研究发现,在左撇子实验对象中,左右脑的语言区域以一种更协调的方式相互交流,这或许表明,左撇子在执行语言任务时可能具有优势。但他们也强调,这些差异仅被视为平均情况,并非所有左撇子都是如此。
研究人员最后表示,我们证明左撇子是大脑发育的结果,部分是由许多基因的复杂相互作用驱动的,这也体现了人类的丰富多彩。
(摘自科技日报《与左撇子相关的基因区域首次被识别》)
1.下列对三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左撇子形成的原因和遗传基因有关,也与在妈妈肚子里的姿势有关。
B.左撇子往往会经受较多的挫折和压力,所以有更好的抗压适应能力。
C.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文本二和文本三都没有确定左撇子执行语言任务是否具有优势。
E.左撇子无需特别纠正,从某些层面来说,它正体现了人类的丰富多彩。
2.【分析说明思路】文本二中的研究人员是如何获得“左撇子执行‘语言任务’是否更具优势”这一研究方向的,请具体说明。(4分)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了左撇子和遗传基因相关,但表述和目的均不相同。请结合画线句简要分析。(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1~5题。(共15分)
【材料一】
睡不好,身体就会很受伤——整日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情绪不稳定,等等。2019年11月,波士顿大学科学家首次拍下大脑在睡着后的自我“洗脑”过程:血液周期性流出大脑——脑脊液趁机涌入—清除毒素(包括可致阿尔茨海默病的β淀粉样蛋白),并且这种“清洗”活动只在睡觉时才能实现。该研究还证实,大脑衰老与睡眠期的脑波活动有关。
是的,就像机器用一段时间需要检修一样,睡眠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系统维护”时间,如果总是贪黑熬夜,大脑里的“垃圾”就会堆积。不要指望在周末睡个懒觉就能偿还一周内欠下的睡眠债——《意识、睡眠与大脑》明确指出:睡眠不同于信用卡,被剥夺的睡眠无法补偿。
(选自《瞭望》,有改动)
【材料二】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酒精消耗量越多,大脑健康受损越严重,且不存在“安全”的饮酒标准。有一项尚未经过同行评议的观察性研究中,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英国约2.5万人自我报告的酒精摄入量与他们的大脑扫描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指出,饮酒对脑的灰质——大脑中“处理信息的重要区域”——有影响。喝酒越多的人,其灰质的量就越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容量会减少,智力衰退会更严重。较小的脑容量也预示着在记忆力测试方面的表现较差。
牛津大学临床高级研究员阿尼娅•托皮瓦拉说:“虽然酒精对脑容量减少的作用很小(0.8%),但它比其他‘可调整的’风险因素更重要。”可调整的风险因素是指“与衰老相比,你自己可以控制的”风险因素,研究小组还调查了特定的饮酒模式、饮料类型和其他健康条件是否对“饮酒对大脑健康的影响”产生了不同影响。他们发现,没有“安全”的饮酒标准,也就是说,喝酒无论多少都比不喝更糟糕。他们还发现,没有证据表明,酒的种类(葡萄酒、烈酒或啤酒等)影响了对大脑的伤害。
(选自《参考消息》,有改动)
【材料三】
关于脑体联系的一项革命性新见解揭示,不单单是头脑产生思维和情感,我们身体运动方式也对头脑运转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这开启了众多可能性,让我们能以身体为工具改变思考和感受的方式。
以你觉得轻松的速度跑步或散步,能让头脑放飞,因为脑前额叶的活动暂时减弱。这些脑区负责理性、线性思维。研究表明,减弱这些脑区的活动能让更发散、更具创意的想法涌现。上述效果能延续至散步结束后至少15分钟,因此研究人员推测在创意会之前散步可能有所助益。问题是,与一直坐着的人相比,散步者在解决线性问题的测试中稍逊一筹。有趣的是,即使是慢走,足底感受到的轻柔压力都能对流向大脑的血液产生很大影响。研究表明,双脚触及地面时,脚上的动脉受到压缩,从而加速血液流动,使得流向大脑的血液增加多达15%。实验显示,对血流促进效果最明显的是步频和心率同步达到每分钟120次。
深呼吸是最微小的运动,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你调节呼吸时,其实是在操控脑波,将其调整为空气进出鼻腔的频率。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同步化不止于此,还传导至负责记忆等功能的脑区,以及负责计划和决策的脑区。不同脑区之间协调而有节奏的活动能让大脑更轻松地共享信息。部分研究人员相信,大脑与呼吸同步的能力或许是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根本特征。
(选自《新科学家》,有改动)
1.【说明方法】【材料一】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材料二】中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3分)
饮酒对脑的灰质——大脑中“处理信息的重要区域”——有影响。
3.依据【材料三】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以身体为工具改变思考和感受的方式”的理解。(3分)
4.通过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概括出有哪些方法使大脑更健康。(3分)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双脚触及地面,使流向大脑的血液流速加快,流量加大,达到“洗脑”的效果。
B.研究小组调查表明,无论喝何种类型的酒。还是喝多少酒,都会给大脑带来伤害。
C.研究人员对英国约2.5万人的研究发现,喝酒多会使脑容量大量减少,智力衰退。
D.我们调节呼吸频率时,其实是在操控脑波,不同脑区之间协调能让大脑共享信息。
七、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4分)
识人超能力:千万人中一眼认出你
①“这不是小保罗吗,都长这么大了!”在超市的收银台前,一位30多岁的男士以错愕的眼神看着这位以旧相识口吻和自己说话的年迈女士。“你可能已经忘了我是谁,我是你上小学时的游泳课老师。”这位女士对他说道。保罗对这位年迈的女士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他只记得自己7岁时上过短短几周的游泳课。
②如果遇见这种情况,我们大多数人的反应和保罗类似。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面部轮廓也在发生改变。对于那些相遇时间很短的人,要在数年之后再次认出他们,对大部分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
③但是对于有的人来说,即便仅有过一面之缘,多年之后仍然能够在人群中迅速辨识出一张面孔,他们会重新认出某个服装店的女售货员、出租车司机或是在某个活动中遇到的朋友。他们识别陌生人面孔的效率与识别熟人面孔的效率几乎毫无二致。但只有极少数人具有这种禀赋,我们称他们为“面孔识别达人”。
④这些面孔识别达人,通常还能够根据面部的局部图像辨识面孔,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在一张模糊的班级合影中找出一位老同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而这对于面孔识别达人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⑤他们独有的面孔识别能力对警方来说极具价值,因此,2011年伦敦警方组建了一支在面孔识别方面具有超能力的警员队伍用于破案。很多生物识别软件在分析低分辨率图像时也束手无策,这些警员却能够识别低分辨率的影像和照片中的面孔。
⑥脸盲症患者并非不能完全识别人脸,他们可以识别出面孔上的诸多细节,但是他们只能在一个极为有限的面部空间内识别这些细节,他们无法在同一时刻识别整体的面部信息,因此他们在识别一张面孔时要花费很多时间并且容易犯错。在遇到熟人时,脸盲症患者通常需要声音、步态等额外信息,才能认定这个人的身份。
⑦脸盲症患者分为后天和先天两种类型,其中后天型是大脑不同部分的病变导致的。在大脑中,一张巨大的神经元网络负责辨识脸部。如果这张网络上的一环受损,面孔识别的能力就会降低。如果向后天型脸盲症患者展示同一个人的两张相片,他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长达25秒),才能判定是否为同一个人。
⑧除了后天型脸盲症患者之外,还有一类患者。他们的脑部没有任何病变,但仍很难进行面孔识别,这就是先天型脸盲症患者。在面孔识别方面,先天性脸盲症患者是表现最差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章开头那位在几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记叙文阅读之理解主旨和赏析语言』  下一个『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记叙文阅读之掌握思路写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