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2022学年宁德市同心顺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入答案卷中。3.考试结束,考生只将答案卷交回,试卷自己保留。一、单项选择题(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试题预览
2021-2022学年宁德市同心顺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入答案卷中。
3.考试结束,考生只将答案卷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一、单项选择题(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舸(ɡě)        寂寥(liáo)        放号(háo)
B.揳(xiē)入       罅(xià)隙       着(zhuó)恼
C.木讷(nè)      讪(shàn)讪      瘪(biě)三
D.蹩(bié)脚     檄(xí)文        孱(càn)头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通假现象及解释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虽有槁暴                有:同“又”,又一次。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同“三”,多次。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从而师之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
B.士大夫之族          族:类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
D.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彼童子之师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

8.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为人治病。
C.六艺,指儒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项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D.经传,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论今。
B.第二段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
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二)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小至①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残,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时所写,此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小至:冬至日的前一天。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是说冬至到来,白昼变长,阳气渐舒,这就意味着春天也即将到来。
B.第三句写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以多绣几根彩线,显示出节气的变化。
C.颈联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充满生机。
D.全诗围绕“小至”来写,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兼备,富有生活情趣。
1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沁园春 长沙》中能充分表现他拥有此大志、气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
1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送去主义”是近代中国继“闭关主义“之后实行的另一种对外政策,过去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B.送去主义者先是送古董,送画,后是准备送活人,能够只是送出去,可见送去主义者的“丰富”和“大度”。
C.在当时“送去”是“摩登”,送去主义者与自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哲学家尼采一样“发了疯”。
D.送去主义者不给后代留下一点东西,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的子孙只好磕头贺喜,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破立结合,①至⑦段立中有破,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⑧至⑩段破中有立,对“拿来主义”做正面、直接、具体的阐述。
B.文章第④段阐述了“抛给”和“送来”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抛给”即“送来”;第⑥段列举了他国“送来”的大量事实。
C.第⑨段中文章以“大宅子”设喻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批判了“孱头”“昏蛋”“废物”等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D.第⑩段重申“拿来主义”的主张并对拿来主义者提出要求,指出要区别对待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对建设民族新文化重要且紧迫。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对外开放,不实行“拿来主义”,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
B.八十多年前,帝国主义国家“送来”;八十多年后,它们仍有可能给我们“送来”。
C.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创造新时期自己民族的新文化。
D.失去“运用眼光,自己来拿”的要旨,“拿来主义”就不能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林子深处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一路上,也不知踢散了多少露珠儿。太阳升起来了,光芒透过树隙,像一把长长的剑。小鸟儿就像不闲嘴儿的小姑娘,吵死人了!还是老野鸡性子缓——多长的时间才叫一声“喀喀嗒”呀!二兰子总是这样: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她很想扬起脖儿喊一句,听听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她知道,树林子能把声音传出老远、拖得老长,树林子真好哩!可她憋住了,她要赶去割草呢。她只瞅着脚下的草叶儿,急急地走。
她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棵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呀,满林子都喊哟!二兰子听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唻,小刀唻——”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
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割成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
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喊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割呀割呀!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岸的呼喊。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显得你小伙子甜咪嗦嗦啊!二兰子烦他。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
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
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是少了他那喊声哩!——他从河西岸走了吗?他回不去了?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
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她是太累了。早上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唻,小刀唻——”
树林子哟,树林子哟!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像箫!像笛!像鼓!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地谛听着,抿着嘴角。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蓬蓬勃勃的草木。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
二兰子笑了。二兰子蹲在地上了。二兰子解了草绳儿。二兰子挥起雪亮亮的镰刀了。这个姑娘真能割牛草!
(选自张炜《林子深处的声音》,有删改)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语言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如“肚子比碾砣还大”“宽板板,长溜溜”,同时又不失美感,如“那尾音儿……像琴!像箫!像笛!像鼓!”
B.二兰子的形象非常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表现得天真胆大,“还从没有迷过路”又能从侧面看出她的心细机灵。
C.文章最后写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D.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由开始的“潜意识”发展到了后来的“主观意识”,越来越有主动性。
18.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时的心理状态。(6分)

19.小说节选部分的题目把把“林子深处的声音”改为“林子深处”,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9分)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C.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分)
A.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窃窃私语
B.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窃窃私语
C.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窃窃私议
D.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窃窃私议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C.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D.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五、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客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地深深怀念。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声音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认真阅读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2021-2022学年宁德市同心顺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入答案卷中。
3.考试结束,考生只将答案卷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一、单项选择题(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舸(ɡě)        寂寥(liáo)        放号(háo)
B.揳(xiē)入       罅(xià)隙       着(zhuó)恼
C.木讷(nè)      讪(shàn)讪      瘪(biě)三
D.蹩(bié)脚     檄(xí)文        孱(càn)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辨识的能力。A项放号(hào),B项着(zháo)恼,C项瘪(biē)三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通假现象及解释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虽有槁暴                有:同“又”,又一次。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同“三”,多次。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通假字的能力。“参”没有通假现象。
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
①中,“学者”,古义: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今义不同。
②中,“传道”,古义:传授古代圣贤的学说;今义:宗教家宣传教旨,布道。古今义不同。
③中,“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很多人。古今义不同。
④中,“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今义不同。
⑤中,“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今义不同。
⑥中,“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恶势力的帮凶。古今义不同。故选A。
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从而师之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常见的此类活用现象,比如,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①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
②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翻译: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③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翻译:孔子以郯子为师;
④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翻译: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⑤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翻译: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⑥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翻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⑦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翻译: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⑧日:名同作状语,每天。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故选C。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闻言特殊句的能力。例句为状语后置句,B选项为定语后置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湖北省麻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广西玉林市市直五所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