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自己之歌(节选)》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自己之歌(节选)》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课前预习记录:月日星期自己之歌一、其他1.这首诗的标题为“自己之歌”,诗人是如何紧紧围绕“自己”构思和凸显“自己”的?二、课内分析2.《自己之歌(节选)》及《树和天空》两首诗歌,诗人在选取意象时有何不同?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比较。3.娜拉为了自己的幸福奋力挣脱束缚,毅然出走,有人评价这是带着诗性正义的理想
试题预览
课前预习记录:     月     日  星期      
自己之歌 
一、其他
1.这首诗的标题为“自己之歌”,诗人是如何紧紧围绕“自己”构思和凸显“自己”的?

二、课内分析
2.《自己之歌(节选)》及《树和天空》两首诗歌,诗人在选取意象时有何不同?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比较。
3.娜拉为了自己的幸福奋力挣脱束缚,毅然出走,有人评价这是带着诗性正义的理想结局。那么,娜拉出走后的心理,如果要用《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来表达,你会选择哪一首诗?并说说你的理由。
4.对《自己之歌》这首诗歌的艺术价值,有人认为以思想性见长,全诗充满了劝导的说教意味;有人认为以抒情性见长,注重以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感染人。对此,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说理由。
5.《自己之歌》难点 诗中的“我”是指诗人自己吗?如何理解诗中“我”的含义?请结合诗歌内容和相关背景简要分析。
6.惠特曼《自己之歌》这首诗选取的意象众多,但似乎与一般诗歌中的意象有很大区别,这种区别是什么?诗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意象?
7.《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8.《草叶集》问世后,评论家们议论纷纷,毁誉参半,争论的焦点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虽然当时美国文坛的领袖爱默生独具慧眼,读完诗集以后赞赏有加,并写信给惠特曼,称赞“它是美国出版过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诗篇”,但是,它的独特风格还是受到了绝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的猛烈抨击,请结合课文,谈一谈为什么。《自己之歌》
9.《自己之歌》节选部分的第一节,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感情?
10.《自己之歌》(节选):诗中的“我”究竟怎样解释?
11.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广阔的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的这一节《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那么,惠特曼是如何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的?



参考答案
1.①“自己”(诗歌中的“我”,下同)是诗歌抒情的主体,也是贯穿三个诗节的抒情线索。诗歌开篇即以“我相信”领起,统领整节内容,让所有意象与“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第二节在首行和尾行分别运用了“我”,围绕“自己”与自然的联系完成内容上的过渡;第三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各种意象及其各不相同的“逃跑”或“畏怯”,看似与“自己”脱离了关系,而实际上它们“逃跑”或“畏怯”的目的都是“反对我接近”,因而,诗歌的构思仍然是紧紧围绕“自己”展开的。“自己”,是作者构思诗歌的核心。
②这首诗以大量的意象烘托“自己”,充分显现出“自己”无比的自信、无拘无束的自由、强大的力量和澎湃的激情。在首节第五行,诗人以“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与工业时代轰鸣的“机器”对比,以“机器”的“渺小”衬托出“自己”的强大。第二节,诗人再一次以“自己”拥有了“远离”的自由,同时又具有“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的力量,显示出“自己”的自信,使“自己”进一步得到凸显。第三节,诗人更是用了九个“徒然的”,衬托出“自己”的无所不能与无比强大,尾行又以“快速地跟随着”和“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使诗歌对“自己”的凸显和强调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构思特点的能力。
诗中的“我”包括作者自己,但又不仅仅指作者自己。比如诗歌首节中“我相信”中的“我”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而“相信”的内容可以理解为惠特曼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和礼赞。但是诗中的“我”又不仅仅指作者自己。诗歌表面上好像在凸显诗人自己,实际上诗人在借用自己,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发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歌颂的是19世纪美国的民主代表,张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个性。那么,诗人是如何紧紧围绕“自己”构思和凸显“自己”的呢?
首先从行文构思的角度分析诗歌是围绕“自己”来构思。
诗人让“自己”成为抒情的主体,成为诗歌构思的核心。结构上成为抒情线索,让“自己”贯穿三个诗节。开篇即以“我相信”统领整节内容,让“自己”联系所有意象,接着在第二个诗节里围绕“自己”与自然的联系过渡,最后写各种意象及其各不相同的“逃跑”或“畏怯”,“反对我接近”。所以,这首诗仅仅围绕“自己”来构思。
然后从诗中意象是烘托“自己”的角度分析这首诗又是凸显“自己”的。
“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描写可怜”中的“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与工业时代轰鸣的“机器”对比,以“机器”的“渺小”衬托出“自己”的强大;以“自己”拥有了“远离”的自由,同时又具有“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的力量,显现出“自己”无比的自信、无拘无束的自由和;“逃跑或畏怯是徒然的,火成岩喷出了千年的烈火来反对我接近是徒然的,爬虫退缩到它的灰质的硬壳下面去是徒然的,事物远离开我并显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是徒然的,海洋停留在岩洞中,大的怪物偃卧在低处是徒然的,鹰雕背负着青天啊翔是徒然的,蝮蛇在藤蔓和木材中间溜过是徒然的,糜鹿居住在树林的深处是徒然的,尖嘴的海燕向北飘浮到拉布多是徒然的”,这九个“徒然的”,衬托出“自己”的无所不能与无比强大;以“快速地跟随着”和“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使诗歌对“自己”的凸显和强调“自己”澎湃的激情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自己之歌(节选)》一诗在意象选择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有天上的、地上的、海中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树和天空》一诗在意象选择上与《自己之歌(节选)》有很大的不同,《树和天空》中“树”“雨”“夜晚”“雪花”等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不像《自己之歌(节选)》中的那么独特,但诗人在描写时更注重画面感,通过诗人的描绘,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在雨中走动”的树、“在空中绽开”的雪花。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了解《自己之歌(节选)》及《树和天空》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找到不同点。
《自己之歌(节选)》选取自然界中的草叶、蚂蚁、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生物作为诗歌的意象,这些鲜活的生命充满了灵性和神圣的色彩。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意象选取的范围广泛,在作者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和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圣性,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从而赞美万物的神圣性。
《树和天空》意象则常见而数量较少。如“树”“天空”“雪花”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的描写,“在雨中走动”的树,“在空中绽开”的雪花,具有极为优美的画面感,

3.示例一:我会选择《致大海》。娜拉与丈夫海尔茂结婚八年,一直相信丈夫深爱着自己。但在字据事件后,娜拉看穿了海尔茂的本质,领悟到自己在婚姻中只是丈夫的玩偶,最终毅然离家出走,摆脱束缚,投奔自由,而这与《致大海》所表现的摆脱黑暗、投奔自由的主题相似。
示例二:我会选择《自己之歌(节选)》。因为这首诗歌表现了对宏大自我和旺盛之力的发掘,而娜拉也是个人意识觉醒,发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
示例三:我会选择《树和天空》。在这首诗中“自然”和“我们”一样具有生命力,是平等的存在,这与娜拉最终要求摆脱自身的依附属性,捍卫爱情和婚姻中的“平等”地位的思想相契合。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和对诗歌主旨理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找出这三首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然后去比较确认娜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这些主题思想的契合点,加以总结概括即可。
娜拉的出走,标志着她与传统的社会道德、宗教、法律的决裂与挑战。这种决裂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首先,是她识破丈夫那肮脏、虚伪的灵魂,那自私、卑劣的市侩嘴脸,从而不甘于“家庭玩偶”的附从地位,喊出了“我要做一个人”的呼声。其次,是她进一步发现了社会现实的丑恶,对虚伪的宗教、法律进行清醒批判。因此,她的出走,是对资本主义时代妇女解放的赞颂,是妇女奋起向资本主义男权中心家庭结构不合理性的冲击,她启迪人们为追求新生活而斗争。
《致大海》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
《自己之歌(节选)》列举了许多自然事物,赋予其诗意,渲染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抒发了对个体价值的赞美,凸显出宏大的自我,体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体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树与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就像“天空”,是存在共同的家。
4.观点一:以思想性见长,劝导说教意味浓厚。
①第一节重点写大自然的神奇,诗人以“我相信”领起各种意象,不仅为了引导人们热爱大自然,而且意在劝说人们,不要小看这些毫不起眼的“低等”事物的存在,它们在大自然中同样神奇,应具有平等的地位。
②第二节的说教意味更浓。前两行用平实的语言告诉人们,人类其实和自然万物没有多大不同,如果缺乏诗意与激情,何谈感染力?后两行更是以“虽然……但……”的句式向人们揭示一种道理“我”(我们)拥有非凡的力量。这些内容是以说教的方式呈现的,注重的是思想、道理的揭示和劝导。
③第三节,诗人展示自然生物的自由状态的“逃跑或畏怯”形态,意象选择缺乏美感,句式运用单调而缺少变化,但这不妨碍诗人向读者揭示一种道理:自由是美好的,万物是自由的,“我”是自由而又富有力量和激情的。感染力不能说没有,但其作用和力量是明显逊于劝导和说教的。
④用第一人称拉近读者和诗人之间的距离,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面对面地倾诉和劝导,强化了诗歌的说教意味。
观点二:以抒情性见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①诗人灵活运用大自然中的生命作为意象,营造了轻松唯美的意境,将深刻的思想寓于其中,用情感的感染力来打动读者。第一、三节以极为平凡的意象,营造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意境,让人们通过这些意象和意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平等与自由,含蓄地表达了“我”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思想情感,富有感染力。
②运用象征手法,巧妙传递情感,表达主旨。诗歌中的意象多种多样,“海洋”“鹰雕”“麋鹿”“海燕”等意象可视为自由的象征,诗人将现实和自己的思想相结合,将无形的自由形象化,这种美好的形象深入人心,深刻地影响着读者,唤起读者心中对自由的渴望。
③本诗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第三节除尾行外,相同的句式形成一组气势磅礴的排比句,以排山倒海的力量,将诗人心中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赞美,将歌颂生机勃勃的祖国的激情宣泄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形象、技巧,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题干给出两种观点,“有人认为以思想性见长,全诗充满了劝导的说教意味;有人认为以抒情性见长,注重以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感染人”,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谈理由。
如认可“思想性见长,全诗充满了劝导的说教意味”,考生需要到诗歌找到“劝导”的内容,分析劝导什么。诗歌共有三节,第一节以“我相信”领起下面的内容,接着写“一片草叶”“一只蚂蚁”“一粒沙”“一个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手掌上的一个极小的关节”“母牛低头啮草的样子”“一个小鼠的神奇”,这是一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低等事物,却依然有神奇的价值,“我相信”强化了这一价值,这是劝说人们不要轻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要热爱大自然。第二节共有四句话,前两句“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苔藓、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告诉读者,人其实和自然万物没有不同,后两句“虽然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了过去的一切,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使用“虽然……但……”的转折句式强调我们的非凡力量。第三节借助“爬虫”“海洋”“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事物的自由状态的“逃跑和畏怯”,以“徒然”告诉读者,万物是自由的,“我快速地跟随”展现“我”也是自由而有激情的。而且诗歌采用第一人称,好像作者在和读者面对面交谈,面对面进行劝导,说教意味很强。
如果认为“以抒情性见长,注重以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感染人”,考生可以从作者抒情的方式、诗歌的形式等方面分析。这首诗歌共有三段文字,第一段和第三段使用多个意象,如“一片草叶”“一只蚂蚁”“一粒沙”“一个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手掌上的一个极小的关节”“母牛低头啮草的样子”“一个小鼠的神奇” “爬虫”“海洋”“鹰雕”“蝮蛇”“麋鹿”“海燕”,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盎然,借助自然界这些事物的自由展现“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第三节中,作者为了展现自由的状态,使用“海洋”“麋鹿”“鹰雕”等形象,这些形象本身带有象征意味,象征了自由。同时诗歌的节奏自由奔放,尤其第三节采用相同的句式,使用排比的修辞,增强气势,让人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和赞美。从这些方面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抒情性。
5.诗中的“我”包括作者自己,但又不仅仅指作者自己。
诗中的“我”包括作者自己。比如诗歌首节中“我相信”中的“我”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而“相信”的内容可以理解为惠特曼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和礼赞。“我手掌上”“我看出”中的“我”,都有惠特曼自己的影子。
诗中的“我”又不仅仅指作者自己。诗歌表面上好像在凸显诗人自己,实际上诗人在借用自己,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发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歌颂的是19世纪美国的民主代表,张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个性。
从创作背景来看,身处经济快速发展而文化、文学尚未独立的美国,惠特曼在超验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志在以自己和自己的创作来表现他的“特殊的时代和环境、美国、民主”,因而,诗歌中的“自己”必然会超越真实的惠特曼本人而具有一定的代表和象征意义。“自己”代表了和作者一样用生命和智慧推动美国前进的美国民众,象征了当时充满活力,拥有力量、信心和激情的美国。
从诗歌内容来看,“我快速地跟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中的两个“我”,显然不是指惠特曼自己,因为诗人不可能“快速地跟随”上述诗句中的事物,更没有理由“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这里的“我”代表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束缚其自由的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再进一步,从影响惠特曼的超验主义强调精神这一点来看,这里的“我”还可以理解为作者所呼唤、赞美的美国精神—一民主与自由。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我”是自己吗,然后理解“我”的含义,要结合“诗歌内容和背景”简要分析。
首先,诗歌中的“我”历来有争议,可以理解成就是作者自己,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一般的人、一个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替代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在某种情况下则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
本诗作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为《草叶集》的缩影,它的产生背景就是《草叶集》的背景,其主题思想也就是《草叶集》的中心思想。关于这一点,诗人在《过去历程的回顾》中写道:我为我的理想追求和斗争了多年之后,“发现自己在31岁到33岁时仍然醉心于一个特别的愿望和信念……这就是发愤以文学或诗的形式,将我的身体的、感情的、道德的、智力的和审美的个性,坚定不移地、明明白白地端出和忠实地表现出来。”又说:“在我的事 业和探索积极形成时(我怎样才能表现我自己的特殊时代和环境、美国、民主呢? )我就看到,那个提供答案并叫一切事物以它为转移的主体和核心,必然是一个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一个人——这个人,我经过多次考虑和深思之后,审慎地断定应当是我自己——的确不能是任何别的一个。”
从美国历史的、民族的角度来看,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_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 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
从诗歌本身的内容看,例如“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可以理解为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可以看出此处的“我”是跳出了诗人自己的世间的其他一切事物;“我快速地跟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既有诗人自己,又有世间其他事物,是两者的结合体。
由此可以看出,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是世间万物的代表,是民主与自由的呼唤者。
6.区别:诗中的意象是极为平常且普通的事物,似乎缺乏一般诗歌意象的“美感”和“诗意”。无论是独立或游走于人类生活之外的自然物,如草叶、蚂蚁、沙粒、鹪鹩的卵、雨蛙、黑莓、低头啮草的母牛、小鼠、火成岩、爬虫、蝮蛇等,还是参与到人类生活之中的自然物,如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菜根等,都是一般诗歌中极为少见的意象,看起来似乎与诗歌这种具有高雅之美的文体不太相符。
原因:①诗人出身于农民,是当时美国最广大的社会底层民众中的一员;而诗中这些具有自然属性的、平常的意象,也正是大自然中的普通事物。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与他的生活相吻合。②诗歌抒发的情感,代表的是美国广大社会底层民众的情感,这样的意象使诗歌具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气息,使广大民众对诗中的“我”产生自然的代入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唤醒他们内心的生命激情,引导他们追求民主、自由,推动时代发展。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鉴赏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本诗选择的意象有“草叶”“蚂蚁”“沙粒”“鹪鹩的卵”“雨蛙”“黑莓”“低头啮草的母牛”“小鼠”“火成岩”“爬虫”“蝮蛇”等独立或游走于人类生活之外的自然物,“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菜根”等参与到人类生活之中的自然物,都是在平常诗歌中不怎么见到的内容。
之所以作者会选取这些意象是,是因为(1)惠特曼的身份是农民,他喜欢游荡、冥想,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因此选择了这些大自然中最平常的事物,和他的生活比较吻合。(2)诗歌的重要目的在于抒发情感。惠特曼他站在进步的、正义的立场上,热情呼唤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衷心赞美劳动和劳动者,强烈谴责反动的农奴制度,猛力抨击封建宗教的禁欲主义热切向往光明和未来,憧憬着一个“世界乐园”的出现。而通过这些平常常见的事物,能够引起和广大读者的共鸣,唤醒他们内心的生命激情,引导他们追求民主、自由。
7.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等。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及其作用。
做本题,要先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其特征及作用。
诗歌中的意象有:蚂蚁、沙、鹪鹩的卵、雨蛙、母牛、小鼠、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麋鹿、蝮蛇等,这些意象有的很奇特而且不常见,比如“鹪鹩的卵”“雨蛙”“片麻石”“大的怪物”“蝮蛇”等,这些奇特不同寻常的意象,让读者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诗歌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奇特的诗歌意境,这让诗歌充满了神奇色彩。
另外,这些意象取材范围广泛,包罗万象,涉及了好多领域:“蚂蚁”“母牛”“小鼠”“爬虫”“雨蛙”“蝮蛇”是地上跑的;“鹰雕”“鹪鹩”是天上飞的;“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等是具体物象;“大的怪物”是作者想象出的。这些意象取材广泛,似有包罗万象之态,构成了诗歌的广阔意境,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气魄。
8.观点一  《自己之歌》过于强调自我。《自己之歌》体现了诗人强烈的自信,惠特曼一方面决心要代表他的民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被平等地对待,惠特曼的自信洋溢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在诗中,歌唱一个人的自我,强调自己的无所不能,包罗万象,这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极端表现,注定从一开始就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接受。
观点二  《自己之歌》打破了当时的诗歌形式。当时美国的文学主要跟随欧洲的文学潮流。然而,惠特曼是19世纪美国的激进派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表现出积极的追求和革新精神,在《自己之歌》里,惠特曼在借鉴欧洲传统诗史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式,开创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新事物的出现,必会在开始时遭到一些人的批判,这也属于正常现象。
【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要求对《自己之歌》的独特风格进行评价,解答时首先亮明观点,然后结合作品内容、风格特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和评价。结合“毁誉参半”的评价及争论的焦点问题,我们可以确立两个角度。从诗歌表现形式上上,可以抓住《自己之歌》写法上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打破了当时的诗歌形式等角度分析,在《自己之歌》里可以看到惠特曼的创新之处与欧洲传统诗史的融合。《自己之歌》是《草叶集》中最长的一首诗歌,这就无疑继承了欧洲叙事史诗的传统,但《自己之歌》是一首抒情诗史,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式,开创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阅读这一诗篇,就像在欣赏一部美国式的《命运交响曲》。而新事物的出现,必会在开始时遭到一些人的批判。
从诗歌内容上,可以从《自己之歌》过于强调自我的角度分析,与19世纪许多浪漫派诗人一样,惠特曼也怀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诗歌创作中用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抒发诗人个人的情感。《自己之歌》体现了诗人的强烈的自信,恐怕在惠特曼之前也没有哪个诗人像他那样感到如此自信,惠特曼一方面决心要代表他的民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平等地对待自己,把自己当作一个“曼哈顿的儿子”。惠特曼的自信洋溢在字里行间。在诗中诗人的自画像体现了他的自信:我,现在37岁,一生下身体就十分健康,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这些都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自信,因此注定从一开始就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接受。
9.诗人选取了蚂蚁、沙、鹪鹩、雨蛙、藤蔓、黑莓、母牛、小鼠等传统诗歌中少有的自然事物,表达了自然界中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诗人自由的理想和自我张扬的意识。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1)意象选取。
“一只蚂蚁、一粒沙和一个鹪鹩的卵都是同样地完美”中的“蚂蚁”“沙”“鹪鹩”,“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精工的制作”中的“雨蛙”,“藤蔓四延的黑毒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中的“藤蔓”“黑莓”,“母牛低头啮草的样子超越了任何的石像”中的“母牛”“一个小鼠的神奇足够使千千万万的异教徒吃惊”中的“小鼠”。
(2)诗人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写起,选取自然界中的草叶、蚂蚁、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等传统诗歌中少有的自然事物作为诗歌的意象,这些鲜活的生命充满了灵性和神圣的色彩,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和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性,表达了自然界中旺盛的生命力。诗人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自由的理想和自我张扬的意识。
10.这个“我”具有多重的意义。第一重意义是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诗中有种种自白,谈到自己的情况和经历,这是读者最先认出的。第二重意义是作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我”可以代替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等等。第三重意义是在某些情况下“我”则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自己之歌(节选)》同步课时作业』  下一个『《自己之歌(节选)》同步习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