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课前预习记录:月日星期过秦论一、情景默写1.过秦论(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秦国统一天下战略上的有利地势。(2)在《过秦论》中,秦国“________”,“________”,经过内外两个方面的努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土地。(3)在《过秦论》中,诸侯为了削弱秦国,“________”,以此来招纳
试题预览
课前预习记录:     月     日  星期      
过秦论 
一、情景默写
1.过秦论
(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秦国统一天下战略上的有利地势。
(2)在《过秦论》中,秦国“________”,“________”,经过内外两个方面的努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3)在《过秦论》中,诸侯为了削弱秦国,“________”,以此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则“________”,最终“从散约败”。
(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了前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统治天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6)在《过秦论》中,“________”一句表现了秦朝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事实,而秦朝的暴政最终导致“________”。
(7)《过秦论》中举例说明秦始皇在北方采取的军事行动以及取得的功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8)《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统治不但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震了国内的勇士。
(9)《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派良将精兵驻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
(10)《过秦论》中描写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1)《过秦论》中交代陈胜起义时装备简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2)《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人们主动担着粮食追随陈胜起义大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3)《过秦论》中描写秦朝灭亡过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4)《过秦论》中论述秦灭亡原因的句子:“________。”

二、选择题
2.下列对《过秦论》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秦论》是史论,本文总论了秦的兴起和灭亡的原因,充分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给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B.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五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C.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历史事实作出高度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并讲究细节的准确。
D.本文是一篇政论,以议论为主,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字语。
3.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孝公既没(méi)  召(shào)滑   俯首系(jì)颈          践华(huà)为城
B.墨翟(zhái)     行(háng)伍     将(jiāng)数百之众   度(duó)长絜大
C.一夫作难(nàn)  万乘(shèng)之势 朝(cháo)同列       窥伺(kuī)
D.丰腴 (yú)      陈轸 (zhēn)     箭镞(cú)           鞭笞(chī)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失去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北:北边的军队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安置使有序,为……排序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然后以六合为家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6.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天下云集响应 B.蒙故业,因遗策
C.而倔起阡陌之中 D.焚百家之言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秦以区区之地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8.选出下列对《过秦论》最后一段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B.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C.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忧劳可以兴国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一夫夜呼  ⑧函梁君臣之首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非抗于九国之师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吞二周而亡诸侯     及凯旋而纳之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其他
13.《过秦论》中为什么要写九国“合从缔交”,“会盟而谋弱秦”时的地广人众?这种铺陈渲染的作用是什么?
14.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解释
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_____)
致:以致天下之士          (_____)
弊: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_____)
烈:奋六世之余烈          (_____)
振:振长策而御宇内        (_____)
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_____)















参考答案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逡巡而不敢进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崤函、雍州、衡、饶、逡巡、策、御、履、鞭笞、豪、藩篱、报怨、弩、何、焚、愚黔首、斩、揭、赢、景、隳、势。
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并讲究细节的准确”错误,本文没有讲究细节的准确,重点是对历史的评价。
故选C。
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文中重点字字音的能力。
A.“孝公既没”中的“没”通“殁”,应读作“mò”;“系颈”中的“系”,应读作“xì” 。
B.“墨翟”中的“翟”,应读作“dí”;“ 将数百之众”中的“将”,应读作“jiàng”。
D.“箭镞”中的“镞”,应读作“zú”。
故选C。
4.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北: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
故选B。
5.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的“以”,连词,表目的,“来”。
A.介词,拿;
B.介词,把;
C.介词,凭借;

D.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D。
6.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通假现象的能力。
C.“而倔起阡陌之中”的意思是: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其中“倔”通“崛”,“奋起”的意思。
故选C。
7.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区区:古今词义相同,极小。

B.天下:古今词义相同,普天之下。

C.成败:古今词义相同,成功和失败。

D.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即山东省。
故选D。

8.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错误,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后世”不妥。
故选B。
9.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因:沿袭。
故选A。
10.C
【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项,两个“山东”均指崤山以东地区;
B项,两个“池”都是指护城河;
C项,第一个“人事”指人的作为,第二个“人事”指人世间的事;
D项,两个“从事”均泛指一般属官。
故选C。
11.D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①云,名词活用作状语,像云一样。
②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斗争。
③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
④履,名词活用作动词,登上。 
⑤小,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小。
⑥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⑦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晚。 
⑧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综上,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③⑥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⑧名词用作动词,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选D。
1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和;介词,从。
B.两个均为连词,表顺承。
C.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介词,用。
D.代词,他们的;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故选B。
13.为了形成对比。
有两个作用:
其一是在与秦的对比中,反衬秦国之强。“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作者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在写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极尽铺陈之能事:先列出“战国四公子”,并称颂他们;再历数九国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人才,具体列出姓名者达二十人之多。由于下文已明确点出了这次行动的结果——秦人“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自败,所以,越是写诸侯国人才众多,就越能反衬出秦国之强大。这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其二是便于在第5段中与陈涉作对比。作者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九国,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九国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正因为在第2段中极力铺写九国,笔墨酣畅,奠定了基础,到第5段就可以从容不迫地从人才、武器等方面与陈涉相比照。陈涉远不如九国,然而二者“功业相反”。九国攻秦,何等艰难;陈涉亡秦,何等容易。前半篇以九国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九国作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与陈涉分别推向强、弱两极,这样,对比就更为鲜明,悬念感就更为强烈,结论也就更为有力。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段落情节作用的能力。
考生首先明确,作者竭力地铺陈渲染了九国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是为了形成对比。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
第一,其一是在与秦的对比中,反衬秦国之强。诸侯招罗人才,约从离衡。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在写诸侯会盟弱秦时,极尽铺排之能事,先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并倍加称颂他们,“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再历数九国政治、外交、军事诸方面的人才,“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具体列出姓名者达二十人之多;最后,“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由于下文已明确点出了这次行动的结果——秦人“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自败,所以,越是写诸侯国人才众多,就越能反衬出秦国之强大。这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第二,是便于在第四、五段中与陈涉作对比。第四段说“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然而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最后导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五段作者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九国,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九国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正因为在第二段中极力铺写九国,笔墨酣畅,奠定了基础,到第五段写“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从容不迫地从人才、武器等方面与陈涉相比照。陈涉远不如九国,然而二者“功业相反”。九国攻秦,何等艰难;陈涉亡秦,何等容易。
前半篇以九国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九国作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与陈涉分别推向强、弱两极,这样,对比就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文章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更为有力。
14.动词,吝惜    动词,招致,招引    名词,弱点    名词,功业,功绩    动词,举起    形容词,可靠的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为: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爱,动词,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译为: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致,动词,招致,招引;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译为: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弊,名词,弱点;
“奋六世之余烈”译为: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烈,名词,功业,功绩;
“振长策而御宇内”译为:举起长鞭(以武力)来统治各国。振,动词,举起;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为: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信,形容词,可靠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配套作业 』  下一个『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群文阅读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