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配套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配套作业 (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11课 古代论说文两篇(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第1课时 过秦论(一)一、基础夯实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C.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D.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伦:辈,类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试题预览
第11课 古代论说文两篇(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第1课时 过秦论(一)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D.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伦:辈,类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五十步笑百步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C.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蒙故业,因遗策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崤函”即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它们是秦国和中原各国之间的重要地理屏障。
B.“四海”是天下的意思,《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的“四海”意义与此不同。
C.“连衡”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D.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
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B.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C.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D.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材,即秀才,此处指优异的才能。汉朝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
B.博士,古代对具有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C.宣室,汉代指未央宫中的宣室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汉文帝在此召见过贾谊,后代许多诗文里都引用了这个典故。
D.伊、管,指商朝的伊尹和春秋时期的管仲。伊尹助商汤建商,管仲助齐桓公称霸,二人均为贤相,此处借这二人来赞美贾谊的才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八岁的时候,在当地就很有名气,后来他被郡守吴公招至门下,因为吴公颇有政绩,加上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过,所以汉文帝征召贾谊为廷尉。
B.刚入朝做官时,贾谊是最年轻的官员,每次诏令一下,他都能对答如流,并且符合其他官员的意思,汉文帝也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他,贾谊因此做到了太中大夫。
C.汉文帝非常看重贾谊,想要让贾谊担任公卿,但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他们诋毁贾谊,致使贾谊后来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D.在梁王坠马而死后,作为梁王太傅的贾谊十分愧疚,以致一年多后他也抑郁而终。贾谊死后,在汉武帝时期,他的两位孙子被任命为郡太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译文: 
 
 
(2)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译文: 
 
8.贾谊以屈原自喻,两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 
 
 
 
 

第2课时 过秦论(二)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
B.天下云集响应 响:响声
C.收天下之兵 兵:兵器
D.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固:牢固的防御工事
2.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比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商君佐之 ③北收要害之郡 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曾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阡陌,田间小路。田间东西向的小路为“阡”,南北向的小路为“陌”。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①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虽然,魏王亦不得为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②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有删改)
【注】①赘旒:连缀在旌旗下的装饰物,比喻实权旁落、为大臣们所挟持的君主。②履霜:踩着路上的寒霜而知寒冬将至。用以比喻事态发展已有产生严重后果的预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B.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C.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D.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这里指兵符,又称虎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手上,左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由使臣持符验合后,方可发兵。
B.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地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D.布衣,古代平民的衣着。布衣之交,指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指出救赵国也是救魏国,救赵国这一个国家也是救六个国家。
B.信陵君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也不是为了六国,追根究底只是为了赵国的国家利益,作者对信陵君这种一心向着赵国的行为予以了责备。
C.信陵君盗窃兵符救赵,侯生教魏公子来偷盗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房之内,作者并不赞同这三个人的行为。
D.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危在旦夕,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依靠如姬窃取兵符出兵救赵,作者认为信陵君动机不良,魏王也有过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译文: 
 
(2)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
译文: 
 
(3)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译文: 
 
8.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答: 
 
 
 

第3课时 过秦论(三)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委命下吏 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
2.下列各项中,通假字最少的一项是(  )。
A.约从离衡    合从缔交
B.制其弊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C.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
D.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文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后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各个越族部落。
C.“黔首”在本文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D.“山东”即山的东面。在古代,“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不同的山,故“山东”所指地域也不相同。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秦论(下)
贾 谊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循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承解诛疲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选自《新书》,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B.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C.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D.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必须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中的“匹夫”便是此意。
C.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文中指“天下”。
D.大夫,在夏、商、周时是职官等级名,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打造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都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尚可的辅佐之臣,也难避免秦朝的败亡。
C.秦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险要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D.秦朝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之道,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译文: 
 
 
(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
译文: 
 
 
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秦灭亡的原因。
答: 
 
 
 
 
 
  
 

第4课时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还是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D.以一少牢告庙 少牢:祭祀用猪、羊各一头
2.下列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有误的一项是(  )。
A.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燕王、契丹)皆背晋以归梁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宦官传》论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①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②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改)
【注】①捽:揪;抓。②唐昭宗:名李晔,被宦官杨复恭等拥立为帝,宦官权势因之大振。昭宗恐危及自身安全,谋诛杀宦官,反被宦官挟持,后虽被宰相崔胤救出,但节度使朱温却借机作乱,唐室不久即灭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端:方面
B.盖其用事也近而习 习:熟悉
C.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 图:谋划
D.可不戒哉 戒:戒除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B.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C.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D.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王愿意纵养宦官,疏远忠臣贤士,因而导致宦官专权,这种观点很有见地,但把“乱人之国”的根源归咎于宦官女祸,这是不全面的。
B.本文根据史实分析了宦官专政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特点、后果,以警戒封建帝王加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防范,不要渐积养祸。
C.作者认为宦官专政败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害要深,因此告诫当朝统治者不要轻信宦官,否则就会重蹈覆辙。
D.本文是篇史论,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文中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说理充分,富有说服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译文: 
 
(2)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
译文: 
 
8.为什么宦官在取得人君信任后就能让人君疏远贤臣,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
答: 
 


第5课时 五代史伶官传序(二)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一夫夜呼        B.函梁君臣之首
C.仓皇东出 D.负而前驱
3.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俯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悌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B.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C.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D.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弑是杀的意思,在古代专用来指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B.搢绅,即“缙绅”,原指把笏板插进大带间,后成为士大夫的代称。
C.干戈,干是盾牌,戈是大斧。“干戈”在这里用来指战争。
D.学校,最初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是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行传》是欧阳修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本文就是这个合传的序。
B.第1段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第2段中,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几位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反复出现,反映了作者搜求的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俯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译文: 
 
(2)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
译文: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过秦论(一)
1.B(爱:吝惜)
2.C(A前一个“以”:介词,凭借。后一个“以”:用来。B前一个“其”:副词,表推测。后一个“其”:代词,他们。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D前一个“因”:介词,凭借。后一个“因”:动词,沿袭)
3.B(“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的“四海”也是天下的意思)
4.D(“国”在这里是“封国”的意思,作“就”的宾语,排除A、C;“卒”是副词,意思是“最终”,一般位于句首,排除B。参考原文: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5.B(此处的“博士”是古代官职名,汉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掌通古今,以备顾问)
6.A(“加上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过,所以汉文帝征召贾谊为廷尉”错,原文为“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意思是吴公向李斯学习过,然后汉文帝征召吴公做了廷尉)
7.(1)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
(2)贾谊英年早逝,他做官虽然没到公卿,但不是没有机遇。
8.①两人都才华横溢;②两人最初都深得君王信任,负责起草法令制度;③两人都被朝中大臣嫉妒而受排挤;④两人都被贬出朝廷。(答出任意3点即可)
  【参考译文】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背诵诗书和会写文章闻名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异,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即位不久,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就征召他做廷尉。廷尉就推荐说贾谊年纪虽小,但很能通晓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
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都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汉文帝喜欢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应当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起草各项仪式的法度,上奏皇上。汉文帝谨慎从事,来不及实行。然而各项法令的更改确定,以及各个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里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侯、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嫉妒他,就诋毁说:“洛阳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独揽大权,给许多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1-2022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拓展练习 』  下一个『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