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课前预习练习(10分钟)(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课前预习记录:月日星期苏武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移中厩监。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
试题预览
课前预习记录:     月     日  星期      
苏武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移中厩监。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材料二: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B.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C.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D.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年:我国古代把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为“持节”。
C.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也泛指外族年长的首领。
D.舍人,随侍在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奉命出使,因事受到牵连。天汉元年,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受缑王等谋反事件牵连,被扣在匈奴。
B.苏武忠于汉朝,不惑于胁迫利诱。卫律试图以现身说法,诱导他投降;苏武面对胁迫利诱,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
C.廉颇诋毁相如,但是知错能改。他认为蔺相如只凭借口舌之劳,而官位比他高,为此愤愤不平;后认识到错误,负荆请罪。
D.蔺相如大度宽容,气度格局非凡。他不与廉颇一般见识,面对廉颇的无端辱骂,主动退让,因为在他心里还有更重要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选择题
5.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有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之称。
B.“郎”,官名。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胡”,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此处指匈奴。
6.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B.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C.兄弟并为郎   凿地为坎,置煴火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如惠语以让单于
7.对《苏武传》一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传》生动刻画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一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B.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选文中写了两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C.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D.选文中环境及细节的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充分表现出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在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一般译为“您”。
C.“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
D.“以始元六年”中的“始元”是汉武帝的年号,这是帝王年号纪年。
9.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B.虽欲报恩将安归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子卿尚复谁为乎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汉连伐胡                伐薪烧炭南山中
B.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乃假吏常惠等      惜天不假年
C.坐我西阁床                              侧坐莓苔草映身
D.扶辇下除                              忘了除非醉
11.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B.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C.恐前语发     (发:揭露、暴露)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1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去草实而食之 D.空以身膏草野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其一人夜亡”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舆归营 B.天雨雪,武卧啮雪
C.羝乳,乃得归 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1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相坐,即“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B.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汉代黄门令等职常由宦官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年号,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要事时,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能不止一个年号。


三、其他
15.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16.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17.作者详写卫律、李陵劝降苏武的用意是什么?卫律和李陵降苏武时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18.《苏武传》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苏武的形象的?苏武的形象有哪几个特点?

四、填空题
19.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______________
(2)空自苦亡人之地               ______________
(3)信义安所见乎                 ______________
(4)与武决去                     ______________
(5)蹈其背以出血                 ______________
(6)前以降及物故                 ______________
(7)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______________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B
4.(1)你作为汉朝的臣民,不顾恩义廉耻,背叛皇帝和亲人,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我凭什么见你呢?
(2)现在如果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只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这样忍让的原因,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有人说应该都让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汉使者”是“杀”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或曰”是主谓结构,“或”做句子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C;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都是苏武对常惠等人说的话,应在“等”后断开,排除A。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也泛指外族年长的首领”错,应为“也泛指外族的首领”,并非指“年长”的外族首领。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错,顺序颠倒。原文苏武自残是在审讯之前,“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而怒斥卫律是在苏武痊愈受审之时,卫律劝降,“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畔”,通“叛”;“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何以……为”,固定句式,凭什么……呢。
(2)题得分点有:“所以”,表原因;“先”“后”,意动用法,把……放在前面,把……放在后面;“急”,危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天汉元年,且鞮侯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常惠一同前往。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匈奴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想要杀了卫律。缑王曾私下拜见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有人说应该都让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凭什么要见你!”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材料二:
廉颇说:“我作为赵国的将军,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这样忍让的原因,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5.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用‘左迁’来表示升官”错误,“左迁”表示降职。
故选C。
6.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连词,和;
B.分别为副词,才;连词,于是。
C.都是动词,分别为做;成为。
D.分别为介词,在;目的连词,来。
故选A。
7.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理解错误,其用意不是表现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而是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和崇高的情操。
故选D。
8.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是汉武帝的年号”错误,“始元”是汉昭帝的年号。
故选D。
9.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正常语序为“即谋单于,以何复加”,宾语“何”前置,为宾语前置句。
B.正常语序为“虽欲报恩将归安”,“安”为宾语,为宾语前置句。
C.“见”表被动,为被动句。
D.正常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宾语“谁”前置,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C。
10.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伐,动词,攻伐;伐,动词,砍伐。
B.假,动词,临时充任;假,动词,给予。
C.坐,均为动词,坐着。
D.除,名词,宫殿台阶;除,介词,除了,除非。
故选C。
1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阴谋”错误。应该译为暗地里。句意:(虞常等人)私底下一起图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故选D。
12.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畔”同“叛”,反叛。
B.“亡”同“无”,没有。
C.“去”同“弆”,收藏。
D.无通假字。
故选D。
13.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A.为名词作状语,用车。
B.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C.名词用作动词,喂养,哺乳。
D.为名词用作动词,驱使。
故选A。
14.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C项,“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的说法有误。黄门,官名,黄门侍郎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汉有黄门令、中黄门诸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由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封建时代的中枢行政机构主要是三省六部。选项错在把“黄门”这官职当作中枢行政机构了。
故选C。
15.观点一:苏武的忠诚不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为了不引起汉与匈奴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不贰,这种忠诚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汉武帝的,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观点二: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苏武却一味坚持认为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也要澄清。不过,苏武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
观点三:在封建社会里,君是国家和人民的代表,所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常常就表现为忠于君王,爱国与忠君密不可分。苏武生活在汉朝,当时的汉朝和汉武帝是国家的象征,而汉武帝所领导的对匈奴的战争,一般来说,是为了捍卫汉朝的利益,所以,对汉朝和汉武帝的忠诚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反之,李陵投降匈奴,那不只是对汉武帝个人的背叛,而且是对整个汉朝的背叛。这正是苏武和李陵的高下之别。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理由。
如认为不是愚忠。他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1)苏武处处维护汉朝的尊严和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观了与匈奴的修好之愿,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苏武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刺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以冻馁等手段逼迫他,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则以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尊严、感人至深。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
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结合“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等分析,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苏武却一味坚持认为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
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封建社会里,君是国家和人民的代表,所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常常就表现为忠于君王,爱国与忠君密不可分。
16.(1)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因人物关系的不同和劝降方式的迥异而有所不同。
(2)①卫律原来是汉使,但已经投降匈奴,是国家的罪人,是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他毫不客气。②卫律劝降时手段卑鄙,态度做慢,软硬兼施,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对其为人鄙夷。当卫律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而“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3)①李陵虽已投降匈奴,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②李陵劝降时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界限,表明自己的立场。苏武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措辞和态度。
(4)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分析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等分析,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卫律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他毫不客气。当卫律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而“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结合“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等分析,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李陵使用的方法比较高明。他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他的谈话内容,要点有三。一是极力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诉说苏武的兄长苏嘉和弟弟苏贤被汉武帝逼死的经过,又说汉武帝“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即使活着回去,也“安危不可知”。言外之意是说,汉武帝对不起苏家,又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二是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的消息告诉他,又诡称苏武在汉朝的两女一男“存亡不可知”(事实上苏武的男孩当时未亡),断绝他对妻儿家室的想念之情。三是宣扬叛徒哲学:“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其时苏武久处绝域,对来自国内的消息当然是喜欢听的。李陵向他介绍国内情形和家庭状况,正好迎合了苏武的心理,加上言词娓娓动听,感情色彩很浓,因此极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苏武仍不为所动。他除了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作了必要的义正辞严的答复之外,其余一概不理。当李陵再要饶舌的时候,苏武立即以死相拒,并称李陵为“王”(李陵当时),一下子揭去了朋友间叙旧谈心的幌子,终于使李陵羞愧交加,无法再谈。
17.用意:作者将卫律、李陵劝降苏武部分的内容写得特别详细,目的是衬托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不同: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反驳后,“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高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李陵劝降苏武时则不同,他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兄弟都因汉武帝而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闻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自己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不同的原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5课《苏武传》精品练习』  下一个『《苏武传》基础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