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阜宁高中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学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非遗法》的加持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从对物的保护上升到对人的保护,从对物件的保护过渡到对物件制作技艺的保护。对物
试题预览
阜宁高中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阶段检测
语文学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非遗法》的加持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从对物的保护上升到对人的保护,从对物件的保护过渡到对物件制作技艺的保护。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成对”保护已经成为共识。这种共识有效地阻止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断流。 
但在《非遗法》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混淆非遗概念的问题。有人误将刚创造出来的“现产”当成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误将被改编、改造过的,甚至被西化、被娱乐化的东西当成遗产。其次是保护理念的问题。《非遗法》重点强调了“原真性”保护原则。所谓“原真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汁原味”,目的是确保每个项目的真实。如果经过我们的保护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保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传承人的底线就是不能传递“假情报”。要严把传承人“入口关”,并将那些伪传承人及早“踢”出传承队伍,不能因为他们影响有序传承。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最大特点,但活态传承的本义并不是让非遗改变,而是让非遗通过一个个泥人的制作、一首首山歌的演唱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下去。活态传承理念的提出也是在告诫人们要礼敬传统,而不是对传承人所传文明随意改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非遗的“原真性”。 
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未来修订《非遗法》时还会涉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讲,真正的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遗产,而不是留给某个人的私人遗产,这一点与文创产品不同。但从传承规律上讲,其知识产权的界定比较复杂,比如一些以家族为传承线的项目,其本身就有不外传的规定;比如经过再次创作的具体作品,因为作品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创作者应该拥有知识产权,如传承者翻唱的非遗民歌具有个人声音。 
(摘编自刘海红《有法可依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报》2021年5月)
材料二 :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一个最大困扰就是原本乡村属地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者缺乏稳定性,导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实际上就是扩大非遗传播的范围,让城市居民能够感知、共享乡村非遗的魅力。如果从保护非遗本真性的角度看,似乎这样的共享并不适宜,但要破解传承的困局,通过提高共享度,进而扩大非遗的受众范国,受众的增加可能潜在地提高其中少教人成为传承人的可能性,从而营造非遗传承的条件与环境。如今的城市人口结构中,属于第一代进城的人群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在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无论在情感上、记忆上,还是文化认同上仍然与乡土社会保持着高频度、深层次的联系,因此,涵盖了民俗在内的诸多非遗成为连接城乡、沟通新市民和乡村社会的纽带,而他们作为乡村文化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既了解乡村文化的过去,又肩负着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的使命,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乡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我们也知道,随着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乡村非遗的城市共享既可以丰富公共文化一体化的内容,又可能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带来机遇。 
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的适度进城,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共享,而且与政府的“送文化下乡”,共同构成了城乡文化双向互动的景观,改变了以往从城到乡的单向文化输入模式,客观上也拓展了非遗未来可能的传承发展空间。 
(摘编自杨旭东《提升共享度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 
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两部文化遗产基本法,到有关遗产保护利用创新的一系列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条例、指见、管理办法我国形成了各种专项政策和法律法规互补兼容、相互推进的制度化网络,构建了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三条主线的保障体系,为高效率、高质量的遗产保护发展事业提供了制度支撑。 
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实践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遗产的概念、范畴和价值的理解日益开放包容,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亢实。我们所理解的文化遗产已经超越“架子上的文物”和静态的遗址、建筑的传统范畴,走向更宽泛意义上的包括景观空间、生活方式在内的“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不断深化,“大遗产”发展思维更加成熟稳健。 
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并非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实践探索,而是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总体性、时代性的战略部署。国家宏观设计越来越突显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地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强化与遗产领域的交集和互动。多重国家政策的交织共力、相互呼应,体现了遗产保护发展的“大战略” 理念。 
          (摘编自林秀琴《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随着我国《非遗法》的施行,“成对”保护已成共识。 
B. 文化的历史价值基于真实基础,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只有不随意改造非遗文化,才保有其“原真性”,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 
C. 非遗传承需要知识产权制度保驾护航,但由于非遗传承规律的复杂和特殊,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的界定也会变得复杂。 
D. 城乡文化共享不适宜保护非遗本真性,但却能扩大非遗受众范围,增加传承的可能性,营造传承条件和环境,从而打破传承困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传承者的代代相传,因此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能否吸纳优秀传承人进行传承至关重要。 
B. 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造成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不稳定,势必影响非遗传承乃至城市化进程。 
C. 文化遗产基本法的颁布、各项条例法规的出台,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D. 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遗产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充实,“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 下列不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或保护的一项是(3分)(   ) 
A. “薄施淡染: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形成与发展”文化展览在株洲博物馆隆重举办,展览引人入胜。
B. 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参加北京文博会,进行银饰加工现场演示等活动。
C. 湖南皮影戏省级传承人吴升平,纸影戏影偶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渊进入校园宣传皮影戏的表演艺术。
D. 赫赫有名的岳麓书院,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下来。
4.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是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请根据材料三进行要点提炼,每个要点不超过20个字。 (4分)


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有很大不同,请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
B.“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
C.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
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反映出矿区工作生活的无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
B.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 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C.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与后文移植胡杨树形成照应。
D.小说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8.文章在描写孩子们与“树”的故事时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 分)


9.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冶元年。
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昂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胥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礼部右侍郎丘浚进所著《大学衍义补》,上览之甚喜,擢礼部尚书,仍命礼部刊行。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我!”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振杭、嘉、湖大水。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太监李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疽疡,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鸩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俞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上默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我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
谷应泰曰:孝宗恭俭仁明,勤求冶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伙,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B.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C.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D.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壬寅,为地支中的壬与天干中的寅的搭配,文中用来纪日。
B.礼部,掌管礼乐、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C.经筵,封建帝王为自学经史而特设的讲经论史的御前讲席。
D.叩首,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俗称叩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明孝宗能人尽其才,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用善于讽谏的王鏊做侍讲。
B. 明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不仅将邪恶的佞臣放逐、斥退,而且还任用贤能,采纳建议改正自己的错误。
C. 明孝宗在弥留之际,让刘健等大臣接受遗命,让他们教导太子改正贪图安逸享乐的毛病,让太子成为好君主。
D. 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重用刘大夏,曾两次征调时任两广总督的刘大夏来京担任兵部尚书,均被他以年老生病拒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2) 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振杭、嘉、湖大水。

14. 谷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出嘉峪关感赋①
【清】林则徐
严关②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被革职“谪戍伊犁”,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嘉峪关。立马关前,放眼河山,感慨万端,写下此诗。②严关,指嘉峪关,为长城西端防守要塞,也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
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句以突兀峭拔之笔,突出了嘉峪关挺耸雄奇的形象。“界”是隔断之意,极有力度地写出了这个通往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B. 第二句中“万里征人”指作者自己。“驻马蹄”三字,指明全诗的立足点,既写旅途艰辛而小憩,又为下文观景写景提供了契机,带有过渡性质。
C.颔联是远望:秦地笔直的树木与关楼高阁相接连。“缭垣”是仰视,云烟绕垣被压低,城压云低,城高自见。
D. 颈联是想象之笔,诗人在嘉峪关由“飞阁”“缭垣”,联想到天山耸拔,似与严关比肩而立,横亘的大漠苍茫无际,令人迷惘沮丧。
16.本诗题为“出嘉峪关感赋”,诗中表达了哪些“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过秦论》中,作者贾谊除了用“皆明智而忠信”外,还用“           ,            ”对“战国四公子”做了高度评价。
3. 杜甫仰望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的江水,发出沉郁悲凉的感伤; 黄庭坚则于烦冗公务之余领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表现高阔澄明的胸襟怀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       ,带给受众          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       ,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          ,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叹为观止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美轮美奂
B.拍手称快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美轮美奂
C.拍手称快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熠熠生辉
D.叹为观止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熠熠生辉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活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B.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C.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D.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荡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你是否注意过,蝙蝠飞行中经常会撞上窗玻璃。这件事细想一下是有点蹊跷的:鸟类撞到玻璃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 ①   ,它们可能把透明的玻璃当作空无一物的窟窿了。但蝙蝠呢,它们靠的可不是视觉,    ② 。玻璃透不透明跟超声波有何关系?其实,玻璃的透明程度跟超声波确实没有任何关系,但玻璃的另一性质却跟超声波大有干系, ③   。让蝙蝠碰壁的原因正是这个。
我们在生活中都有经验:在黑暗中,当你拿手电筒朝镜子以一定的倾斜度照射时,除非你跟镜子靠得很近,否则是不容易在镜中看到亮光的。因为光的反射遵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反射定律,而镜子是光滑表面,光以一定的角度入射,只能从一定的方向反射出来,而你的眼睛不定恰好处于这个方向上,就看不到反射的光。但假如你照射的是一面粗糙的墙壁,那就不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光会从各个角度反射出来,总有一些会进入你的视野。这就是光学上,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区别。超声波虽是一种性质与光波截然不同的波,但在反射的问题上,遵循与光波同样的规律。
我们知道,蝙蝠是靠嘴巴发出超声波,然后通过耳朵接收回声来定位的。它发出的超声波,像手电的光束一样,有一定的方向性。超声波遇到像玻璃那样的光滑表面,反射波也会集中在某个固定的方向。如果蝙蝠不处于这个方向,它们就很难听到回声。没收到回声,它们就误以为前方空无一物,于是一头撞了过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根据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用一段话归纳蝙蝠撞上玻璃的原因。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3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3月,李大钊在《晨报》发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一文,其中论及“在寂寞的方面活动”时指出:世间一切光明,都从寂寞中发见出来。一年中最华美的春天,从寂寞的冬天发见出来;一日中最光耀的曙色,从寂寞的暗夜发见出来。热闹中所含的,都是消沉,都是散灭;黑暗寂寞中所含的,都是发生,都是创造,都是光明。因此,“我们青年要耐得过这寂寞日子”。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D    2. B    3. D  
【1题详解】 D.“不适宜保护非遗本真性”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如果从保护非遗本真性的角度看,似乎这样的共享并不适宜,”选项将结论绝对化了,可以改为“或许不适宜” 。
【2题详解】 B.“乃至城市化进程”错误,农村人口 流失造成原本乡村属地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缺乏稳定性,也就会影响非遗传承本身,但不能说影响“城市化进程”;恰恰相反,会促进“城市化进程”。 
【3题详解】 D.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关联也有区别。“物、物件的保护”属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人和物件制作技艺的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属于物质文化遗产。 
4. ①构建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提供制度支撑。②贯彻“大遗产”思维,进行开拓性和创新性实践。③设计“大战略”理念,融入总体性和时代性部署。  (一点1分,答对三点得4分)  
5. 材料一,先强调《非遗法》的意义和作用,紧接着论述《非遗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未来修订《非遗法》会涉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 (3分)
材料二,先分析现象(提出问题),即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乡村非遗传承后继乏人;再提出方法对策(解决问题),为解决非遗传承的困局,要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接着分析为什么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困境,最后强调这一举措的作用和意义。(3分) 
6.B  A项,“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错,文章并未表达“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反复用“孤独”来形容胡杨树,是为了突出胡杨树即使孤单,也会释放出具有感召力的美。C项, “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错,胡老师的离开并不是在纠结“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而是在想办法满足孩子们的愿望。D项,“全矿的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苏省如皋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