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晒苦,晒老师,晒友,现在是网络时代,什么都讲一个晒字,从发出自己小家的装修情况,到晒出各个政府大楼的豪华装修,形形色色的晒文化,已经通过网络深入人心。晒苦:一位80后
试题预览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晒苦,晒老师,晒友,现在是网络时代,什么都讲一个晒字,从发出自己小家的装修情况,到晒出各个政府大楼的豪华装修,形形色色的晒文化,已经通过网络深入人心。
晒苦:一位80后网友发帖倾诉自己的生活和热播电视剧《蜗居》的女主角竟开始惊人相似。该帖中“房奴”“甲流”“蜗居”等敏感词汇和楼主的经历,迅速引起网友同情和共鸣。在心理咨询中,有五成“房奴”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焦虑情绪,年轻“房奴”更易产生心理亚健康,将上网诉苦作为缓解精神压力的方法,这种晒苦行为已成广大网民解压方式之一。
晒老师: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祝贺教师节的方式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白领们说,毕业后生活压力太大,在网上“晒晒”老师,和别人分享老师“逸事”,有很好的放松作用。通过一个个晒老师的帖子,很多网友不但回忆老师的容貌、神态,还留下了老师的名字,以及令人怀念的点滴往事。
晒友:晒友,是指晒客们彼此之间互称晒友。“晒”正形成一种个人联合个人以对抗强大现实的方式,“晒”也成为一种个人寻找群体的联络方式。“晒”这一种新的力量还在聚集和成长中,很难估量它仅仅是一种流行,还是将更长久地存在下来,但显然,它现在的力量就足以让人惊叹。
(节选自豆瓣《什么是晒文化?》)
材料二:
“晒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现象,它是指个体以自媒体为主要媒介,将自己的生活日常、态度心情通过网络分享给他人,与人共享自己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我们应辩证看待“晒文化”,它有利有弊,就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的一面,网络“晒文化”有助于缓解个人压力。当前,互联网在我国已经走进千家万户,随着自媒体的出现,群众开始成为信息发布者,不仅丰富了信息面,也达到了放飞自我的目的。对晒客而言,“晒”弥补了内心的缺陷,获得了被关注的满足感。看客通过看帖,分享了解到世界不同的事物,既能降压,也能放松心情。另一方面,网络“晒文化”有助于知识传播。网络“晒文化”秉承共享的精神,晒客更乐于将自己的心境、经历、收获在网络中进行分享,使知识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网络“晒文化”中,晒客通过分享获得点赞和评论,增强了分享的动力,看客通过观看和学习,掌握了更为多元的知识,两者都分别获得了进步。
有“害”一面,晒客个人“晒”的文化内容并非都积极向上。晒客将自己的喜欢的内容进行分享,其中蕴藏着晒客自己的价值观,一旦看客对晒客的内容产生认可,自身的价值观也会受其影响,发生变化。同时,“晒”文化没有固定规则,是一种极为自由,甚至是一种戏剧性的表达,有的没有边际的语言和嬉笑怒骂,拆解了语言的优雅与神圣。时间一长,会让青年沉溺在小天地无法自拔,过分关注“及时满足”,忽略了学习与工作的价值。
进一步说,网络“晒”文化可能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晒”文化中所传播的消极和低俗的内容,朋友圈内充满抱怨批判的消极内容,可能会给朋友带来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还有一些“晒客”以分享低俗的不雅的内容来吸引眼球,牟取利润。由于自媒体的受众面广,外加多级传播形式,负面内容由个人覆盖到多人,这类内容的传播容易给社会,尤其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节选自中国经济网《“晒文化”:当代青年
的自我认同与价值引领》)
材料三: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源自一位女孩晒出的与男友的微信聊天记录。聊天时,男友向女孩发出52元的爱心红包,作为她购买奶茶的费用——天气转凉,有人惦记,有人爱。“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重点不是奶茶,而是年轻人的“晒文化”——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通过“晒”这样一种形式,大家得以用简短的方式获取快速的精神享受。“晒文化”蕴含了强烈的情感需求,附带丰富的社交属性。
有心理专家分析,人们会在“晒”中不断关注他人反应,期望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在这种行为模式中,很容易出现社交“爆款”和跟风现象,晒奶茶就是最新的例子。在朋友圈不停“晒晒晒”的背后,我们应当看到身边朋友渴望关心和交流的情感所在,感受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真切的温暖。
但在“晒文化”的流行之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内容造假、信息安全、上瘾沉迷等新问题。比如最近引发热议的“拼单”晒图群,则呈现出“晒文化”的另一个侧面。三十几个人“拼单”轮流在豪华酒店里拍照等。这种虚假的做法一旦形成风气,可能在网络世界形成负面的价值引导,影响青年一代的三观和认知。实际上,所有的网红现象都是社交功能的一种拓展,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了社交功能。“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正是这个时代无比活跃的互联网经济的真实写照。
(节选自《读懂“晒文化”背后的情感需求》,《苏州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在是网络时代,晒工资,晒花销等“晒文化”现象深入人心。从自己小家的装修情况,到政府大楼的豪华装修,什么都必须晒。
B.“晒苦”行为已成广大网民解压方式之一,因而网友发帖“房奴”“甲流”“蜗居”等敏感词汇和楼主的经历,能引起网友同情和共鸣。
C.由于网络科技的发展,祝贺教师节的方式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网友通过晒老师,回忆那些令人怀念的点滴往事。
D.“晒”正形成一种个人联合个人以对抗强大现实的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流行,还将更长久地存在下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盛行,看客通过看帖,丰富了信息面,也放飞了自我。
B.晒客的分享使知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看客通过学习而掌握知识,二者都有进步。
C.“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流行,表面是年轻人“晒文化”,背后蕴含的是情感需求。
D.“晒文化”附有丰富的社交属性,因而晒客在晒时要特别注意网络世界的价值引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晒文化”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生小美在朋友圈转发班级联谊活动的美篇。
B.博主“天天美食”在网络平台发布美食做法的视频。
C.人大代表朱先勇在自媒体展示自己带领农民种植的土豆。
D.幼儿园李老师在学校宣传栏展示小朋友们的活动照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结构层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材料三中的观点,分析下列现象。(6分)
网络红人李子柒拍摄的美食视频发出后大受欢迎,她后来荣登由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举办的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获“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称号。
近日,某外国博主抄袭国内知名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的美食视频在外网获得百万播放量,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 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张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①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以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②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删节)
(乙)
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③在围中。(张)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老,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 ①繇:读yóu,由,从。②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守卫睢阳,被俘而死。③常:同“尝”,曾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B.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C.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D.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称进士。元、明、清时,举人经殿试录取后称进士。
B.癸丑,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日,《赤壁赋》中的“壬戌”为纪年。
C.“大历”为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D.《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也是“二十四史”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巡刚担任真源县令,就诛杀豪猾大吏华南金。坚守睢阳城时,城陷被杀,保持了高尚的节义。
B.张巡深知睢阳的战略地位,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后因饥饿、无外援及士兵生病无法作战,睢阳城最终被攻陷。
C.张巡才华横溢,过目不忘。他写文章不用列草稿,挥笔而就,只要询问过姓名的人,就没有忘记的时候。
D.张巡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睢阳城陷之时,敌人以刃相胁,他威武不屈,就义之时,神色安稳如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以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乙两文都记述了张巡读书、被缚就戮的事迹,但在写法上又有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李评事使蜀
王 建
劝酒不依巡,明朝万里人。
转江云栈细,近驿板桥新。
石冷啼猿影,松昏戏鹿尘。
少年为客好,况是益州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叙述了朋友将万里远行、两人离别前开怀畅饮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B.诗人选取“云栈”“板桥”等意象,以“细”“新”状其特点,突出了旅途之艰险与孤寂。
C.啼猿的身影映在冷峻的石壁上,戏鹿扬起的尘土弥漫在松林间,形象地勾勒出蜀地的景象。
D.中间四句写友人入蜀后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在空间的转换中,大大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16.同为送别诗,本诗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古讽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秦的灭亡告诫当朝统治者及后人,如果不以史为鉴,将会重蹈覆辙,致使悲剧重演。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写出箫声的哀怨动人和强烈的感染力。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色彩的鲜明对比和动静相生的手法把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每年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开,四面八方的上海人云集而来,到书院看桃花。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  )的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
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__①__,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  )的花朵,处处惹人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至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  )着的好闻的味道,__②__。
海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蜞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在海滩上爬来爬去。海滩边,一片绿色的芦苇一天一个样儿地使劲儿拔节,日渐茂盛起来,很多人前来采摘鲜嫩的叶子回家包粽子。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迷离 花团锦簇 洋溢
B.迷乱 花团锦簇 弥漫
C.迷离 姹紫嫣红 弥漫
D.迷乱 姹紫嫣红 洋溢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汉代铜镜的背面,不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形象,有的还篆刻着文字:“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佳且好。”其所描绘的“仙人”就是汉赋中的神仙形象。浙江上虞出土了一面东汉龙虎镜,镜上的铭文中提到了仙人王子乔。
唐朝与前代相比,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时代,所有事物都可以作为创作题材。唐朝铜镜的背面,刻的是“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这样充满诗意的句子,精心雕刻的图案也是以饮酒、弹琴等为主题。有朋友,有音乐,有美景,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到了宋代,手工业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宋镜不像唐镜,刻那么多雅致的诗。普通百姓家用的镜子,散发着浓厚的市井气息,宋朝铜镜上的铭文大多像是打出的各类小广告,通过宣传扩大铸镜作坊的知名度,好让镜子的销量更好一点。
今天,我们现在再看汉朝、唐朝和宋朝的镜子,确实能从中感受到时间和文学形式的流逝。
2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分别概括汉、唐、宋三朝铜镜铭文内容上的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一档大型文化节目。该节目为传统文化经典注入现代元素,聚焦《尚书》《史记》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首期节目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后称《尚书》)的故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藏匿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典籍中的思想和智慧让每个个体都充满力量。
学校拟举办以“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邀请你作为班级代表在会上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单元练习


上一个『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下一个『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