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语文冲刺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二)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2中考语文冲刺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二)(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2中考语文考前冲刺精选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19分)【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
试题预览
2022中考语文考前冲刺精选专题复习: 古诗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19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乙】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①俯览,遂忘箠辔②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明旦,惟深③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④)
【注释】 
①遶(rào)观:四顾,环视。②箠(chuí)辔:马鞭子、马笼头。③惟深:和尚的法号。④柳开:北宋散文家。天平山:在今河南林县西,是林虑山的一部分。

1.“记”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分类。
类别 定义
台阁名胜记 在修筑亭台楼观、观览名胜古迹时所撰写的文章。
山水游记 模山范水、专门记录亲身游历的文章。
书画杂物记 专为记述书画和其他器物、物品而题写的文章。
人事杂记 专以记人叙事为内容的文章。
1.联系所学过的文章,以下类别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石潭记》为山水游记
B.《核舟记》为书画杂物记
C.《醉翁亭记》为人事杂记
D.《岳阳楼记》为台阁名胜记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3分)
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下瞰白龙潭而归
A.人不知而不愠
B.潭西南而望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云归而岩穴暝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5.两文作者都采用(1)__       __的写作手法来写景,在移动变换中带领读者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甲】文:作者由小丘行至篁竹,隔篁竹而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进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赏析【乙】文第一段)【乙】文:(2)__                                     __。(3分)

6.两文都描写了水、树、石等自然景物,但景中所含之情不同。结合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体会两位作者情感的不同。(4分)
【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乙】文: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


参考答案
1.“记”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分类。
类别 定义
台阁名胜记 在修筑亭台楼观、观览名胜古迹时所撰写的文章。
山水游记 模山范水、专门记录亲身游历的文章。
书画杂物记 专为记述书画和其他器物、物品而题写的文章。
人事杂记 专以记人叙事为内容的文章。
1.联系所学过的文章,以下类别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解析:根据“山水游记”的定义“模山范水、专门记录亲身游历的文章”可知,《醉翁亭记》是一篇山水游记,不是人事杂记。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3分)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例:下瞰白龙潭而归A.人不知而不愠B.潭西南而望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云归而岩穴暝解析:D项加点字与例句意思相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A.表转折;B.表修饰;C.表并列。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我)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间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慢慢走着,流连忘返。
5.两文作者都采用(1)__移步换景__的写作手法来写景,在移动变换中带领读者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
【甲】文:作者由小丘行至篁竹,隔篁竹而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进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赏析【乙】文第一段)
【乙】文:(2)__作者始终沿着自己游览的足迹,时间的先后,空间的位移作记,自马岭入龙山,到龙口谷,到桃林村,再到槐林。写游览过程中所见之景,使苍翠幽深、曲径迂回的山中胜景轮廓清晰,充满了赏景的愉悦__。(3分)

6.两文都描写了水、树、石等自然景物,但景中所含之情不同。结合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体会两位作者情感的不同。(4分)
【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丙】 文: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作者的孤寂、凄凉的心境。“遂忘箠辔之劳”写周围的美景让人忘记了旅途的辛苦,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赞美。
【参考译文】
【乙】开始从马岭进入龙山,小路崎岖难行,我觉得有点疲倦。又走了几里,进入龙头谷,山色相映,曲折四环,树木苍翠。我或环绕观看,或俯视,或仰视,竟忘记了旅途的劳顿。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叮咚作响,夹道而流,路边怪石和珍奇花草数不清。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抚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间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慢慢走着,流连忘返。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第二天清晨,惟深邀约寺里的和尚契园跟着我们游赏。往东经过通胜桥,到达苍龙洞,又到菩萨洞;再往下朝南走,观看长老岩、水帘亭,在山石凿成的路径上盘旋,往下鸟瞰白龙潭后回来。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15分)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①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③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②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③乌:哪里。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B.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如果没有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          适:到、往
D.窃会计之余功            窃:偷得,这里指“利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重修岳阳楼                 乃不知有汉
B.览物之情                   无丝竹之乱耳
C.不以谪为患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作者开篇即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肯定了好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期间的政绩。B.【乙】文以“江”字先行,运用铺陈的手法,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使得小巧玲珑的亭台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
C.【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旷达的人生态度。
D.【乙】文把张梦得与骚人思士面对同样景色态度作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快乐与【甲】文中的“乐”内涵是一致的。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2)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参考答案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B.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如果没有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          适:到、往
D.窃会计之余功            窃:偷得,这里指“利用”
解析:“适”,使……安闲/闲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乃重修岳阳楼       乃不知有汉
B.览物之情         无丝竹之乱耳
C.不以谪为患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解析:A.副词,于是/副词,竟然;B.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两个“以”都是介词,“把”的意思;D.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甲】文作者开篇即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肯定了好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期间的政绩。B.【乙】文以“江”字先行,运用铺陈的手法,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使得小巧玲珑的亭台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
C.【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旷达的人生态度。
D.【乙】文把张梦得与骚人思士面对同样景色态度作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快乐与【甲】文中的“乐”内涵是一致的。
解析:“他的快乐与【甲】文中的‘乐’内涵是一致的”说法错,两文作者“乐”的内涵是不一致的,范仲淹的“乐”是忧国忧民的大“乐”,而苏辙的“乐”是他对张梦得被贬后豁达自适态度的赞赏。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这样(他们)在朝廷做官也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忧虑,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2)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在他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
【参考译文】
【乙】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疾驰浩大。南边和沅江、湘江合流,北边和汉沔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像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在他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现今张梦得不把被贬官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用破瓮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闲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文人和深思多感之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文言文阅读。(10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选自《王冕僧寺夜读》)
【注释】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而已,罢了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异:不同
C.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复:又
D.冕小儿,恬若不见           若:好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即更刮目相待         是日更定矣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每至晴初霜旦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策之不以其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答案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解析:“异”在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对……感到惊讶”。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解析:A.重新/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B.都是名词,“早晨”的意思;C.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按照;D.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结构助词,的。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常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2)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孩子像这样痴迷读书,为什么不听由他这么做呢?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解析:根据原文“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改变神色,内心惊惶”说法有误。

【参考译文】
【乙】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备他说他家的牛踩踏了自己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孩子像这样痴迷读书,为什么不听由他这么做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夜里就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是小孩,却神色平静的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后对他的事感到惊讶,将他收作学生,(后来王冕)刻苦学习成了精通儒学的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2中考语文冲刺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三)』  下一个『2022年中考语文冲刺精选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