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世界已经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是欧洲主导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成果之一。一系列基于民族认同、以民族为行为主体的主权国家建
试题预览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世界已经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是欧洲主导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成果之一。一系列基于民族认同、以民族为行为主体的主权国家建立起来;没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民族急切渴望步入这一行列。作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的单位和行为体,民族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中国只是在19 世纪末由于实力的差距不得不加入由西方霸权主导的世界体系,因而才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此后的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将自己描述为民族国家而非文明国家,尽管其首要的身份和主要特征明显如此。现在,中国的身份同时具有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双重属性。从历史和建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无疑是一个文明国家;而作为积贫积弱的后果,它又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或者,正如白鲁恂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所得出的结论一样:“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然而,未来这两种身份将如何演进、互动乃至冲突,至今仍无定论。 
中国学者金观涛说:“(中国)存在的唯一模式就是从历史中重生;除了从历史传统中寻求启迪和力量之外,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任何一种可以令中国人接受的机制与现实抗争。”中国学者黄平写道:“中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几乎今天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与历史密切相连,如果没有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解释它。不仅仅是学者,公务员、企业家和老百姓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而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他们都活在历史中,承载着历史,为历史代言。”杜维明评论道:“当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表明传统思想将永远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文明国家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理解中国的基础,更是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中国的身份认同基本上就是从文化因素,如语言、家庭规范、社会关系结构等衍生而来的,而非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物。其次,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国政治毋庸置疑的第一要务。第三,维护、保持这种文明的统一性,被视为国家的神圣职责,因此国家被赋予了远超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威和合法性。第四,尽管鲜为人知,但中国作为一个大陆性的文明国家,接受了并且需要一种基于地区多样性的多元化。第五,文明国家这一特征对中国的影响绝非仅限于近现代,而是至少有两千年之久。这的确令人称奇。历史一直在对当下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当下行事的指南和标尺。“文明”一词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遥远、间接的影响和消极、被动的存在。然而,在中国,历史和文明均是鲜活地持续至今:中华文明这一理念,并非一个静止的、毫无生气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有机体,为中国人界定国家和自我认知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摘自英国马丁·雅克《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 
材料二 
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一个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份最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此要心怀敬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明,虽然古老,但至今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它今天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说的所谓“先进”和“落后”“民主”和“专制”“高人权”和“低人权”这种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的内涵要比这些概念远为丰富。凡是能够持续数千年而不断的存在,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乃至伟大的智慧,我们切忌简单地拿西方所谓现代性的标准来随意否定自己的文明,而是要像对待一切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认真地呵护,理性地分析,看看它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成就与辉煌,看看它还能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特殊的意义。其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继承发扬和推陈出新而成为我们超越西方模式的最大精神和智力资源。 
“文明型国家”既是一个国家,又是“百国之和”。作为一个国家,它有世界上最难得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作为“百国之和”,它有世界上最罕见的内部差异性和复杂性。在中国模式的引导下,中国“文明型国家”的人口、土地、历史、文化四大“超级因素”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大优势:中国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反之,如果中国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中国自己“文明型国家”的优势恐怕就会消失得无踪无影,中国“文明型国家”的最大优势也可能会变成自己的最大劣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意识到中国崛起对中国自身,对整个人类,对整个世界的伟大意义。 
摘自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白鲁恂认为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但两种属性未来如何演化,尚未形成定论。 
B.金观涛认为中国的发展要从历史中去寻找方法智慧解决现实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 
C.杜维明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谈论现实时常会联系文学、史学等经典,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D.发展的、动态有机的中华文明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与国家界定,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历史对今天存在着巨大影响,中国人行事,总愿意从历史经验找到方法与理论依据。 
B. 中华文明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底蕴,不能够用现代西方社会的话语概念来解释。 
C. “百国之和”,是指无数个的小国家,不断竞争、冲突、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 
D. 坚持现有发展模式,有利于我们建设强大的国家,从而更好地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都有“国家”意识,请选出符合“文明型国家”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霍去病 
B.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兴中会宣言》 
D.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北大迎新会上,来自东北的小张向大家介绍自己:我 18 岁了,我是满族人,我也是炎黄子孙与 龙的传人。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如何体现作为“百国之和”的文明型国家国民的身份认知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春之歌
杨沫
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
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实在的,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下了火车。留在车上的旅客们,还用着惊异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台。
这女学生提着她的行李,在站台外东张西望了一会,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
走路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
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
“喂!我说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脚夫急了,又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岗。
脚夫是个多嘴的中年人,他不由向这举止有点儿特别的女学生盘问起来:“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
“看海。多好看!”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
“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脚夫笑笑又问道,“我说,您这是干么来啦?怎么一个人?避暑的?”
女学生温厚地向脚夫笑笑,半晌才说:“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来的。”
脚夫瞪大了眼睛:“您表哥是谁?警察局的吗?”
女学生摇摇头:“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
“嘿!”脚夫急喊了一声,“我们邻村的先生啊,我都认识。不知是哪一位?”
“张文清。”女学生的神色稍稍活跃一些,她天真地问,“你认识他吗?他在村里吗?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
脚夫的嘴巴突然像封条封住了。他不做声了。女学生凝望着他黝黑多皱的脸,等待着他的回答。但是他不出声,又走了好几步远,这脚夫却转了话题:“我说,您贵姓啊?是从京里下来的吗?”
女学生还带着孩子气,她认真地告诉脚夫:“我姓林,叫林道静,是从北平来的。你不认识我表哥吗?”
脚夫又不出声了。半天,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这样他们一直走到了杨庄小学校的门前。脚夫拿了脚钱走了,林道静也微微踌躇地走上了学校门外的石台阶。
学校是在村旁一座很大的关帝庙里。林道静把行李放在庙门口,就走进庙里去找人。她走上东殿、西殿、正殿、偏殿各个课堂里全看了一遍,一个人影也没有。直到天黑了,这才有一个跛脚老头从大路上蹒跚地走来。这老头看见有人站在台阶上,远远地先喊了一声:
“找谁的呀?”
道静好容易盼着来了个人,欢喜得急忙跑下台阶和老头招呼:“张文清先生是在这儿教书吗?”
“哦,找张先生的?……”老头喝得迷迷糊糊的,红涨着脸,卷着大舌头,“他,他不在这儿啦。”
道静吃了一惊:“他哪儿去啦?——他写信告诉我暑假不离开学校的呀。还有,我表嫂呢?她也在这儿教书……”
“不,……不知道!不知道!……”老头越醉得厉害了,东倒西歪地跌进学校的大门,砰的一声把两扇庙门关得紧紧的。
这下子可把林道静难坏了!现在怎么办?以后又怎么办呢?……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的冷清的阶石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海水虽然望不见,然而在静寂中,海涛拍打着岩石,却不停地拍着单调的声响。林道静用力打了几下门,可是打不开,老头一定早入梦乡了。她心里像火烧,眼里含着泪,一个人在庙门外站着、站着,站了好久。明月升起来了,月光轻纱似的透过树隙,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她突然伏在庙门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
(节选自杨沫《青春之歌》)
1931年,17岁的杨沫和她笔下的林道静一样,因抗婚而离家出走,投奔在北戴河教书的哥哥。我们已无从得知当时的杨沫是否也随身带着那样一个行李卷,多年之后创作这部小说时,她在日记中写道:“关节使我痛得成天躺在床上看书,累了就欣赏音乐。我对于音乐的爱好不亚于文学——初中时,我弹月琴、吹口琴,还学过笙、笛。”很显然,那一袭白衣的女子,不仅是年轻时代的林道静,也是年轻时代的杨沫本人。
(光明网——《光明日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道静随身携带多种乐器,可看出她多才多艺且生活优越,也符合女学生的身份。
B.面对旅客的议论,她并不在意,而是沉入冥想,说明她沉浸在投亲的兴奋快乐之中。
C.蓝天、碧野、大海使她欢喜激动,而脚夫却看不出美不美,说明脚夫不懂欣赏美。
D.脚夫因不认识张文清而不做声还转移话题,跛脚老头因醉得厉害而记不起他去哪儿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域,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细致入微,运用了排比、拟人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特点。
B.小说以乘客们的视角巧妙而自然地引出主要人物林道静,运用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写出了道静素净、沉郁的特点。
C.小说写林道静走出车站后看不见有人来接她,脚夫谈到表哥嘴巴像封条封住,都是为下文找不到表哥埋下的伏笔。
D.小说节选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以阴郁的树林、聒噪的蝉声、单调的涛声,衬托了道静此时投亲不遇的孤单无助。
8.道静和脚夫、老头有较多的对话,请分析对他们的语言描写的作用。(4分)
9.文中有这样的描写:“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茅盾在这段文字旁曾经写过眉批:“描写太不简练,可以删去。”但杨沫并未听从这一建议。结合文本说明杨沫是出于什么原因而保留了这些文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大司马刘秀引兵东北拔广阿。秀披舆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
蓟中之乱,耿弇与刘秀相失,北走昌平,就其父况,因说况击邯郸。时王郎遣将徇渔阳、上谷,急发其兵,北州疑惑,多欲从之。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对:“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诣大司马秀。
安乐令吴汉、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亦劝彭宠从秀,宠以为然。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夺。汉出止外亭,遇一儒生,召而食之,问以所闻。生言:“大司马刘公,所过为郡县所称,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汉大喜,即诈为秀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会寇恂至,宠乃发步骑三千人,以吴汉行长史,与盖延、王梁将之,南攻蓟,杀王郎大将赵闳。
寇恂还,遂与上谷长史景丹及耿弇将兵俱南,与渔阳军合,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凡斩首三万级,定涿郡、中山凡二十二县。前及广阿,闻城中车骑甚众,丹等勒兵问曰:“此何兵?”曰:“大司马刘公也。”诸将喜,即进至城下。城下初传言二郡兵为邯郸来,众皆恐。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秀乃悉召景丹等入,笑曰:“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聊应言‘我亦发之’,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乃以景丹、寇恂、耿弇、盖延、吴汉、王梁皆为偏将军,使还领其兵,加耿况、彭宠大将军;封况、宠、丹、延皆为列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B.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C.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D.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示,古今异义,是“指出来给……看”的意思,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请指示王”中的“指示”意思相同。
B.檄,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也指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文中即为后一种含义。
C.行,是古代用以表示暂时代理官职或者兼任官职的词语,这类词语还有“假”“权”“署”“转”“补”等。
D.士大夫,旧时军职中有大夫、士,故以士大夫泛指将士。后来多用于对官吏和士人组成的统治阶级的统称。
1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禹在回答刘秀的问题时,用小孩子思慕慈母作比喻,强调了刘秀具有仁君之德。
B.在彭宠想要归附王郎时,吴汉巧施计策,借助一名儒生的见闻说服彭宠归附刘秀。
C.上谷和渔阳两地的将领合兵攻打王郎的部队,打败敌军,占领二十多个县的土地。
D.文章较为详细地叙述寇恂、吴汉等人说服上谷、渔阳发兵,侧面体现了刘秀的美好品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诣大司马秀。(4分)
(2)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4分)
14.耿况为什么同意发兵支援刘秀?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宁国县圃中桃李杂花盛开感而赋诗(其一)①
李纲
春光不为干戈薄,花县纵观桃李开。
可惜繁华劳剪刻②,莫教风雨便残摧。
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
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
【注】①此诗约作于1128年,作者因力主抗金被贬荆湘。②剪刻:安排。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此时诗人正处于人生低谷,见花而生无限感慨。
B. 首联写诗人纵观花圃中不受战事影响绽放的桃李,顿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C. 二三两联写诗人对眼前盛景充满怜惜,希望风雨不要摧折这一片繁华美好的春景。
D. 诗人“以我观物”,处处见情,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其主观情感表达得更为细腻动人。
16. 尾联的领词“应笑”意味深长,它领出了尾联内容的转折,又领出了对前文诗意的深化、升华。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明智之人,他深知自己的想法不可能轻易实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3)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            ,           。”(《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一本好书,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闲暇时品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到         ,无限放松与惬意。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和读书         ,而好书离不开好的作者,更离不开优秀的传播者与解读者。 
文化语言的传播者,语文专家,河南省教育学会执行理事长吴伟老师爱书如命。走进他的家, 就仿佛走进了书的森林王国,到处是书香的味道。他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行是长期读书积累而来的”。他酷爱读书写作,有时看书         ,不知有多少次趴在书桌上睡觉。他在字林中穿行,在书海里遨游,在知识的天空中飞舞。他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读者,用人格魅力诠释文字的博大精深。呕心沥血,潜心钻研,成就了今天         的吴伟。书是他的生命,传授知识是他的使命,从寒窗苦读到今天的功成名就,用他的话说,没有书,就没有今天的似锦前程。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心旷神怡  休戚相关  废寝忘食  卓尔不群 
B.沁人心脾  息息相关  宵衣旰食  卓越不凡 
C.沁人心脾  休戚相关  宵衣旰食  卓尔不群 
D.心旷神怡  息息相关  废寝忘食  卓越不凡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B.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C.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D.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其实,(     ),这是因为   ①   ,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 21 天内,血小板制剂是4天内,血浆制剂是 1 年内。除此以外,血液制剂需要“ABO 血型”和“RH 血型”等不同的血型,定期采血,   ②   ,有助于应对各种用血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安全献血量不能超过全身血量的 1/10,而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体重越大,血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血量就越少。因此,   ③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血液是需要定期采集的 
B.血液定期采集是一种常态 
C.定期采集由血液特性决定 
D.定期采集血液至关重要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材料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材料三: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评价中国脱贫攻坚工作时,曾这样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经历万种困厄总能重现辉煌。这离不开一代代中华儿女对这片土地的拳拳深情,更离不开根植在民族血液里的家国情怀。学校计划请你作为高三学生代表,在升旗仪式上做主题为“读懂家国情怀”的演讲,请就此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 C (原文为:“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这是说中国人谈论文学时显现出深层的历史积淀,并将文学融合在现实生活中,选项变为人们在谈论现实时联系文学。) 
2. A (A 项见材料一第二三段。B 项的表述太过绝对化了,原文为“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能描述的”,“不是西方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 C 项是对“百国之和”的望文生义,百国之和的“百国”指我国众多民族,“和”则指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D 项应该是利用文明型国家的优势,建设强大中国,而不是“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 
3. D ( A、B、C.三项涉及的国家皆为民族矛盾中的国家,属于民族型国家;D 项指文人心目中的百国之和、命运共同体,维护的是文明的统一性,所以更多的具有“文明型”国家意识。)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先介绍民族国家的由来,引出中国兼有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双重身份;②接着引用不同学者的言论,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揭示中国成为文明国家的原因;③最后分析文明国家身份认知对于中国的意义。(4 分,其中第①点 2 分,②③点各 1 分。) 
5.北大迎新会上,来自东北的小张向大家介绍自己:我 18 岁了,我是满族人,我也是炎黄子孙与龙的传人。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如何体现作为“百国之和”的文明型国家国民的身份认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 
①小张的第一重身份是满族人,这是他的民族身份,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内部差异性; 
②小张的第二重身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下一个『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