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八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西省南昌八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一语文10月份月考试卷一、单选题(9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雕琢(zhuó)蔚蓝(wèi)犀利(xī)B.飞禽(qín)酣畅(gān)淋漓(lín)C.晨曦(xī)婉转(wán)霓虹(ní)D.排遣(qián)闺阁(gé)鲁莽(mǎng)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
试题预览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南昌市八一中学
高一语文10月份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9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雕琢(zhuó)       蔚蓝(wèi)         犀利(xī)
B.飞禽(qín)          酣畅(gān)         淋漓(lín)
C.晨曦(xī)            婉转(wán)     霓虹(ní)
D.排遣(qián)   闺阁(gé)        鲁莽(mǎng)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幽暗     胸脯     迟钝     昂首阔步
B.宽恕     委曲     怜悯     无影无踪
C.皱褶     温馨     磨蹭     梳装打扮
D.笼罩     荆棘     车厢     五采缤纷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雪莱,法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B.《沁园春•长沙》中的“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没有多大关系。“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D.闻一多提出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二、选择题组(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锦鲤”是一种高档的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的美称。追溯锦鲤的历史,中国自古有“鲤鱼跃龙门”之说,喻人官运亨通。而锦鲤真正“跃上龙门”是在日本。锦鲤最初由中国传入日本,(    ),备受皇族的    ;人们赋予其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甚至视锦鲤为日本“国鱼”。除了现实中养殖的锦鲤,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锦鲤符号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    的特点,五月鲤鱼旗、日式庭院中的大和锦与昭和三色锦鲤都成了“锦鲤祈福”微博的主要配图。
如今,兜兜转转的锦鲤又回到了中国当起“网红”,变成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从2018年国庆期间如火如荼的抽奖活动“寻找中国锦鲤”,到当下考前考后风靡的“转发锦鲤求通过”,网友的行为都像极了生活里的求神拜佛。但需要强调的是,转发“锦鲤”不是对日常生活中祈愿仪式的简单移植,大多数人只是通过这样的网络祈愿行为温和地表达着对现实压力的    ,转发“锦鲤”隐含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当然,迷信不可取,只转发“锦鲤”而空想不劳而获必然无益。我们不能真的将愿望、理想全都交给“锦鲤”,人生不可能处处    ,奋斗才是真正的人生“锦鲤”。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推崇    融合    反抗   左右逢源
B.青睐    契合    反抗   左右逢源
C.推崇    契合    对抗   顺风顺水
D.青睐    融合    对抗   顺风顺水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经过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变得绚丽多彩
B.经过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更加绚丽多彩
C.后来在日本经过了改良培育,变得绚丽多彩
D.得到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才更绚丽多彩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今,锦鲤回到了中国,又兜兜转转当起“网红”,成为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
B.如今,锦鲤回到了中国,兜兜转转又当起“网红”,成为新晋大热网络用语,吸粉无数。
C.如今,锦鲤兜兜转转又回到中国,当起了 “网红”,成为新晋大热网络用语,吸粉无数。
D.如今,锦鲤又兜兜转转回到中国,当起了 “网红”,成为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
三、文言文阅读(30分)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①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异从兄孝及同郡丁琳、吕晏,并从光武,因共荐异,得召见。异曰:“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别击破铁胫于北平,又降匈奴于林顿王,因从平河北。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有删改)
(注)①光武:指汉光武帝刘秀。
7.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光武①略地颍川             略:攻取
B.异间出行属县             间:乘间隙
C.光武以此多之             多:赞扬
D.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     属:嘱托
8.下列对文中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掾,本义为辅助,后来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文中郡掾是郡守的属员。
B.“敬从子计”中的“子”是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C.《左氏春秋》,汉代以后多称为《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
D.“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中的“以”与“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中虚词“以”的意思和用法是相同的。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
B.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
C.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
D.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时异从兄孝及同郡丁琳、吕晏,并从光武,因共荐异,得召见。
(2)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11.冯异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12.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超越时空,想象了日后重逢时的情景。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枕上[注]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 此词写于1921年,是毛泽东写给夫人杨开慧的,当时二人结婚不满一年。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江海翻波浪”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鲜明地写出“愁”之状。
B.一个“晓”字,点出作者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
C.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D.下阕末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点出了别离之苦。
14.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景与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现代诗歌阅读(6分)
复活的土地
艾 青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
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作品开篇语出惊人,腐朽的生活即将结束,表达了对民族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B.“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通过写河岸上欣欣向荣的春景,表达对民族觉醒的乐观态度。
C.“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诗人呼吁播种者及时播种,就是呼吁人民大众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奋起抗争。
D.“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
1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大地即将复活,照应标题。
B.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
C.“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通过声音的延长,节奏的变化,情感得到释故,增强了抒情效果。
D.整首诗的语言是素净的、庄重的,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但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震撼心魄的艺术魅力。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2分)
材料一:
新华社长沙11月2日电(记者白田田、周勉)11月2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灾情的多重冲击下,这样的测产结果来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看到一大片稻子长得这么整齐、这么诱人,大家都在称赞,也为袁隆平团队的创新成果感到骄傲。”
经测产专家组评定,晚稻品种“叁优一号”亩产为911.7公斤。在此之前,同一基地种植的早稻品种亩产为619.06公斤。这意味着双季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实现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
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90岁的袁隆平院士与测产现场进行了5G视频连线。袁隆平说:“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据了解,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被袁隆平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专家认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基因强大”,具有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
(摘编自白田田、周勉《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
材料二: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摘编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三:
采访一开始,我们的话题便自然地聚焦到了雷锋精神上,袁老兴致颇高,侃侃而谈,朴实而深刻的话语,总能给人以深深的启迪与思考。
“您和雷锋都评被为‘最美奋斗者,你们的事迹都很好地诠释了‘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有许多共同之处呢。”
袁老接过话茬说:“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都出生在旧中国,经历过国家贫穷落后、人民受苦挨饿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
“开始搞杂交水稻研究很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为了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下来了,这就是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吧,雷锋精神对我还是影响很大的。”袁老说,1963年,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搞杂交水稻研究亦不例外,比如,研究遇到难题,就发挥钉子的钻劲和挤劲,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记者说:“您和雷锋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热爱本职工作,又爱好文艺。雷锋有一张拉手风琴的照片,您也喜欢拉小提琴,听说还写诗,用现在的话说属于文艺青年。”
袁老一听笑了:“是呀,雷锋喜欢做好事,也有自己的爱好。我过去喜欢拉小提琴,年轻时喜欢游泳,还拿过武汉市的第一名呢。”
“听说您很受年轻人喜欢,有什么成功经验与年轻人分享?”
“成功就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老脱口而出。他接着解释:知识是基础,汗水就是奋斗,灵感是思想要活,当你做研究或干其他事情山穷水尽时,灵感一来,就豁然开朗了。机遇就好理解了,机遇偏爱有心人。
(摘编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雷锋精神》,《雷锋》2020年第1期)
材料四:
袁隆平从没将追求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富翁”。只要他愿意,杂交水稻就是其取之不竭的“摇钱树”,但他不是一个整天想着捞钱的人。袁隆平的经历,再次验证了成功路上的一个规律:整天一门心思想着捞钱的人,往往两手空空;不为钱而活着的人,反而是最富有的人。
对于青年人未讲,金钱不应该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现在有些青年人,瞧不起农民,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农民主要是两个优点:一个他朴实,再一个勤劳。这是中国农民最基本的优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点,这是值得骄做的东西。”袁隆平曾经这样奉劝过青年人。
金钱是一面镜子,在它面前可以照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袁隆平的“金钱观”,就折射出他大写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赞誉和大力推崇。袁隆平给所有的中国人上了一节奉献与索取、节俭与浪费、朴素与豪华、道德与缺德的课,我们应该反思了。相信这位朴实、可爱、可敬的老人,会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他身上的闪光点很多很多,譬如科技创新等等,他的闪光点正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人们希望他“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摘编自付彪《把袁隆平的价值观当成一面镜子》)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双季早稻米质差,而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则品质好,其中主要是杂交稻,因此,杂交稻品质并不差。 
B.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成熟,是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天花板”的主要条件。
C.中国人普遍存在索取、浪费、豪华、缺德等问题,袁隆平的“金钱观”能促使人们对此进行反思。
D.雷锋精神对袁隆平影响很大,在他的一生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发挥钻挤精神去克服。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消息多以简明的文字及时报道最新事件,而人物通讯则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材料一属于消息,材料二属于通讯。
B.材料三中,记者图片提问能从袁隆平和雷锋的共同爱好切入,说明记者能事先了解采访对象的生活背景,讲究访谈技巧,发问得体。
C.四则材料选用不同的新闻体裁,都是为了展现袁隆平的科学精神,丰富读者对科学家的认识,激发对科学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D.材料四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背景,点明袁隆平“金钱观”的当代价值,呼吁年轻人审视自身,端正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9.习近平总书记说:“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请结合材料概括袁隆平的科学精神。(6分)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15分)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有删改)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C.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21.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22.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八、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39年,毛主席在模范青年授奖大会上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
    2016年4月,习主席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2018年2月,习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2018年5月,习主席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作为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立足自身,放眼天下,据此写一篇文章,展现青年的奋斗者,并写下你对这位奋斗者的思考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以记叙描写为主,适当的抒情和议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月考参考答案
1.A    B.“酣畅”的“酣”应读作“hān”。C.“婉转”的“婉”应读作“wǎn”。D.“排遣”的“遣”应读作“qiǎn”。。
2.A   B委屈  C梳妆打扮 D五彩缤纷
3.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解说错误,雪莱是英国诗人。故选A。
4.D青睐,用正眼相看,指喜爱或重视;推崇,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此处指喜爱,应选“青睐”。
融合,融为一体;契合,意气相投。此处两种文化融为一体,应选“融合”。
对抗,抵抗;反抗,反对并抵抗。此处指抵抗,应选“对抗”。
顺风顺水,比喻运气好,做事顺利,没有阻碍;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常用来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此处指顺利,应选“顺风顺水”。
5.B句式上,前一句“由中国”是介词结构,排除CD;逻辑上,锦鲤本来就绚丽,所以第二个分句要用“更加”引导,排除A。
6.C     原句“如今,兜兜转转的锦鲤回到了中国又当起‘网红’,变成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有三个问题。根据语段内容,锦鲤重新回到中国,在中国成为网红,没有“又成为网红”的意思,第一个分句中状语“又”应该作为“回到”的修饰语前置;第二个分句的动宾结构“变成现象”不搭配;且“现象”的主语是“转发锦鲤”,但整个句子的主语是“锦鲤”,主谓不一致,要修改宾语。四个选项中,A、B两项,“兜兜转转”“又”作为“当‘网红’”的状语不符合语段内容,排除AB;D项,“成为现象”缺少主语,排除D;C项“成为用语”的主语是“锦鲤”,正确。
7.D     “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意思是“士官们都说愿意跟从大树将军”,“属”,跟随。
8.C     “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错误。《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9.B     “今诸将皆壮士屈起”意思是“当今众将领都是由武士兴起”,“壮士”是“屈起”的状语,二者构成状中结构,中间不可断开,“非庸人也”,“也”表判断,断句的标志,其后断开
句意为:当今众将领都是由武士兴起,大多暴虐专横,只有刘将军所到之处不抢掠。我看他的言谈举止,并非庸俗之人,可以归附他。
10.(1)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以及同乡人丁琳、吕晏,都跟随着光武,于是一起举荐冯异,得到了召见。
(2)冯异为人谦让、从不自夸,在路上与其他将领相遇,就让自己的车到路边避让。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从兄”,堂兄;“并”,一起,都;“从”,跟随;“因”,于是;“共”,一起。
(2)得分点:“谦退”,谦让;“伐”,夸耀;“辄”,总是,就。
11.①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个『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