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4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9.28命题人:刘红卫本试卷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一.教材理解(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1.比较《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分析不恰当的是()A.刻画了不同时代的具有人情美、人性美的女性形象,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启迪读者对生
试题预览
2024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9.28
命题人:刘红卫

本试卷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一.教材理解 (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1. 比较《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刻画了不同时代的具有人情美、人性美的女性形象,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启迪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B. 摒弃宏大叙事,着眼于日常生活情景,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丰满而又鲜活;语言清新、俊逸,富有诗意,极具感染力。 
C. 采用具有象征意味的物象。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扬了人物的人性美;自动铅笔盒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 
D. 有着相同的叙述视角,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 
阅读以下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一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红烛》节选)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表现的是诗人的一片赤子之情,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是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B.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想象,联结北冰洋和太平洋,使得意象异常之大,显示其宏伟、壮观。 
C.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呼喊,也是时代号角。 
D.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如此因果何等不公平,但这是社会使然,诗人劝勉红烛的同时也是劝勉自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红烛》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读起来连贯、上口,形成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易于抒发作者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B.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铺陈排比的句式,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渴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C.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诗人歌颂红烛奉献的精神,并从中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 
D.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 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二.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共9小题,33分) 
(一)现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句“你”是观察者,“风景”是观察对象;第二句,作为观察者的“你”陡然一转,成为观察对象。 
B.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和“风景”一样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成为了他梦境的装饰品。 
C. 世间人物、事物之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首诗以优美隐喻的画面,暗示人生中许多“相对”关系。 
D. 诗歌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是“风景”的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就有了灵气,会更生动。 
5. 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歌在一种看似分割却统一的生活时空上营造画面,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B. 诗人注重在“相对性”上,不断地转换视角,透露出一种人生的冷峻态度和哲理性思考,给人以启迪。 
C. 诗中的“桥”“楼”“窗”“梦”是附属意象,主要是构成人物的活动场景,可以用别的意象代替。 
D. 作为一首朦胧诗,它语言明白如话,内容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二)小说阅读 (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醉酒之后
刘庆邦
项云中喝得一塌糊涂,他不知道自己的酒量,一口气喝了小半瓶。酒下去了,心底的痛苦和委屈却翻了上来,肺腑里发出压抑很久的哭声。这天下午的第四节课是自习,初二班的同学听见了项老师的哭声,吃惊之余,难免从教室里溜出来,挤在老师门外。不料老师的门是虚掩的,同学们一挤一拥,竟把老师的门推开,蜂拥到屋里去了。
项老师不只是哭,还在诉:太绝情了!说好的你等我三年,我调到市里,咱们就结婚。这才一年多,你咋就不理我了呢!
当晚,校长专门安排食堂为项老师做了他最爱吃的酸汤面叶儿。校长说,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项老师是到我校来的第一位本科毕业生,我们指望项老师能挑起学校的大梁呢!
项云中低着眉,懊悔地苦笑一下,摇了摇头。他想:不能再待下去了,该写一份请调报告了。
次日上课,项老师发现同学们变了。以往每天第一节课,总有同学迟到,而今全班齐刷刷的。以前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把王大牛的光头打得啪啪响。王大牛学习不咋样,但他把自己当成同学们的开心果,一点儿都不介意同学们打他。可今天,同学们不再打了。
还有,班长余红霞带着值日的同学,到项老师宿舍打扫卫生了。项老师整天忙于教学,对卫生不是很讲究。余红霞在扫床底时看到一双翻毛皮棉鞋。因地面有些潮湿,鞋底上还沾有黄泥巴,棉鞋已经发霉,翻毛上面像是又长了一层毛。
一天晚上,一位家长给项老师打电话,一上来就给项老师道辛苦。家长说,这几天孩子回家挺晚,说是在学校上晚自习,谢谢项老师啊!项老师并没安排学生晚自习,他很警惕地说:您的孩子学习挺自觉的,表现挺好的,放心吧。
第二天,项老师一走上讲台,就又发现了新情况:王大牛的脸是肿的,肿得像一只小面盆一样,肿得把眼珠子都包住了。他问:王大牛,你的脸怎么回事儿?
王大牛站起来了,说没事儿。
要不要去医院看一下?项老师走到王大牛课桌旁边,要看得更仔细些。
见老师向他走来,王大牛赶紧低下头:老师,真没事儿,我就是不小心被马蜂蜇了一下。
王大牛说被马蜂蜇了一下,若搁以前,不知同学们会笑成什么样呢!可眼下竟一个笑声都没有。
一下课,项老师就对余红霞说:最近放学后,同学们都能按时回家吗?
余红霞脸上红了一下,又白了一下,说:这几天放学后,有一些同学到山上采中草药去了。采到药材卖给收购点,攒点儿钱交下学期的学杂费。王大牛爬到山崖上摘一只马蜂窝,就被蜇到了。
项老师对同学们的行为表示理解,但提了两条要求:一要注意安全,二要跟家长说实话。
周一早上,余红霞和几个班干部提着一样用绿方巾包着的东西来到项老师办公室,对项老师说:我们代表全班同学送给您一样东西,请您一定收下。
项老师说:我怎么能要同学们的东西呢!
余红霞不容分说,解开方巾,打开纸盒,里面放的是一双皮鞋。皮鞋是黑色的,闪着亮光。当皮鞋呈现在老师面前时,同学们的眼睛无不亮闪闪的。他们想,项老师的女朋友之所以不理他了,是因为项老师没有城里人最爱穿的皮鞋。有了这双皮鞋,说不定他们就会重归于好。
当晚,项云中把已经写好的请调报告撕掉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学生符合其年龄特征,比如开篇写孩子们听项老师哭时,又“溜”又“挤”又“拥”,写出了孩子们喜新奇、爱热闹的特点。
B.校长让食堂做项老师喜欢吃的酸汤面叶儿,语重心长地劝导项老师要担当重任,说明校长是通情达理的,对项老师也充满了期望。
C.醉酒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项云中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但也释放了项老师的精神压力,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
D.发生在项云中身上的故事,也揭示了山村教育的困境,促使人们思考山村教育的未来和出路,在温情的背后,人们也应有冷峻的理性反思。
7.小说开头写项云中醉酒,结尾写同学们将一双新皮鞋送给项老师,这两处情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8.王大牛这一人物有什么特点?小说为什么要塑造王大牛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2题。
材料一
在这个越来越无纸化的网络时代,还坚持使用笺纸写信、题诗的人几乎成了凤毛麟角。笺纸尺幅小巧、刷印精美,自产生之日起,便得到文人的青睐,迅速成为文人雅士吟咏诗文、唱和诗词、信札往来的必备之物。制笺工艺发展到高峰时,笺纸已经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小品,其韵味与传统绘画相似却又有自身意趣,可以“微型国画”称之。
笺纸的历史非常久远,有文献记载,南北朝时期即有使用笺纸的实例。南朝陈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就提到了“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的字句。又据《南史•陈后主本纪》载,陈后主“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常令后宫佳丽“襞采笺,制五言诗”,书诗句于彩笺之上。这就说明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尚未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文房用品。
到了唐代,笺纸率先在文人墨客间流行开来,并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最有名的就是薛涛笺。元和年间,蜀中女诗人薛涛在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酬酢往来时,采用了一种染作深桃红色的小笺纸写诗相和,一时成为美谈,极受时人追捧,遂以“薛涛笺”之名传世。此时笺纸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染色。既然出于才女名媛之手,自然有一种香艳的因素,使人易生艳羡之遐思。
北宋时期,谢景初于成都浣花溪造十色小笺,名之为“谢公笺”。《蜀笺谱》载:“谢公有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2017年1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经举办“宋代花笺特展”,展出砑花笺纸20余幅。这些笺纸上出现的精致美观的纹饰,是笺纸飞速发展期的一个见证,这种纹饰既有图案化的纹样,也有整幅的构图,显示了一种低调高雅的品位。极符合宋代典雅高贵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
明后期,“饾版”“拱花”技术相继出现并广泛应用于制笺领域,笺纸也随之发展到一个繁荣阶段。所谓“饾版”,就是将不同形状、不同规格的版片组合到一起,在上面涂上不同的颜色,形如饾钉。饾版技术的发明,将彩色套印技术引入制笺工艺,丰富了笺画图案的内容、层次和色彩,甚至还可以达到复现传统绘画中水墨晕染和着色浓淡的艺术特征。所谓“拱花”,就是通过版片的砑印,在纸上印山凹凸的效果,使得印出的画面具有一种立体感。这些技术,让传统绘画所涉及的对象无不进入笺画的题材,例如楼阁亭台、山川河流、云水风雪、花鸟草虫、仙灵搜奇等,极大地拓展了笺纸的种类,笺画细腻精致的程度,与传统国画不相上下,笺纸也有了“画笺”的美誉。
清初,社会安定平稳,笺纸又有了一个长足发展,时人无不以书笺为雅事。这一时期,写意西风渐趋为画坛主流,笺画图案也以没骨小写意为主。而至清末,笺纸已远不及前代,风格日益僵化、画面愈加呆板,失却了笺纸最重要的文人趣味,笺纸由盛转衰,渐趋没落。
民国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些生活相对优越的知识分子,有实力(即有钱)、有余暇(即有闲)提升生活品位,讲求生活格调,追求生活情趣,从衣食住行到文房用品,都变得讲究起来,掀起了笺纸的小高潮,笺画的题材愈加广泛,除了常规的山水笺、花鸟笺、人物笺之外,生肖笺、古钱笺、古彝器笺、指画笺、古佛笺、砚拓笺、鼎拓笺、唐画砖笺、西城古迹笺等新笺样也纷纷流行开来。
材料二
笺画往往寄托着画者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这些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或直接流露,或间接表现。比如,笺纸常以梅兰竹菊作为背景图案,这是因为梅兰竹菊被赋予了君子般的人格,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再比如,许多画家都纷纷绘制山水笺,其意在满足人们寄情山水、志在林泉的出世心理。
但是,这些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单靠形象还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又会借助文字来直抒胸臆。如《北平笺谱》中收录的王振声为清秘阁绘制的荔枝笺,笺纸上绘荔枝两颗,绿叶四片,上题“却忆当年妃子笑,红尘一骑到长安”两句诗,让人自然联想到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使得一枚普通的笺纸增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画家创作笺画是一种精神寄托,使用笺纸者也往往寄托着一种含而不露的情愫。如在一幅笺画上,画有一把酒壶,一卷书册,上题“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诗句,这是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最后两句,原句意思是对李白的赞赏和思念,以之作为笺画的题材,就有一种思念故人的意义。试想,远方的朋友收到用这枝笺纸写的书信,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使得在收到信后又多了一种知音之感。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虽然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认为它是最为理想的媒介,但爱美是人的天性,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因此使有了染包、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是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史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在古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之四方。在现代,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也可以通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有诗词掌故,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比如,林纾的宋人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讨意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应该说,在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为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担当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威权、社会交往的象征;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以上两则材料均选自刘运峰相关演讲稿)
9. 下列关于笺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笺纸尺幅小,印制精美,南北朝时就已广泛使用。
B. 笺纸曾因名人的参与而具个性化,受到时人追捧。
C. 笺纸常被人称作“画笺”,笺画与传统的国画无异。
D. 笺纸曾是文人喜爱的常用之物,现在已经被淘汰。
10.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色彩艳丽的笺纸均出于才女名媛之手,人们因此宠爱有加。
B. 笺纸始终追求高雅品位,显示高贵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
C. 笺画的题材涉猎非常广泛,为笺纸的种类拓展提供了基础。
D. 使用笺纸者既要低调脱俗,又要有经济实力和余暇时间。
11.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予笺纸艺术含量,是让笺纸满足人们追求美的天性。
B. 笺纸的题材选取,反应人们的个性特点和情趣喜好。
C. 古代诗人的作品是通过笺纸的独有形式传播四方的。
D. 笺纸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小品,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12. 作为文房用品,笺纸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7分)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C.王,一般都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者是开国的元勋,有赫赫战功的人,才能封王,一般没有军功不封王。“王”和“侯”都是爵位,二者的地位是相同的。
D.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未能真正受到重用。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行。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4分)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4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7~19题。(11分)
少年行(其一)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二)
李白
五陵年少全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位诗人都有少年游侠的经历,诗中的少年都是诗人自己,都暗含诗人的自我反省,有规劝之意。
B.王维诗用典“美酒斗十千”写酒之珍美,李白诗用“五陵年少”写少年豪贵的家世。
C.王维和李白的诗都用了“酒”这一意象来描写塑造少年的形象,展示其无限的青春活力。
D.王维和李白的诗都沿用乐府旧题,反映出了盛唐时期民众的积极、自信、进取的时代风貌。
18.王维诗“系马高楼垂柳边“一句向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在写法上的妙处。(4分)

19.王维诗中的“咸阳游侠”,李白诗中的“五陵年少”和毛泽东词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同学”“书生”都是各自时代的青年,请对他们的形象稍作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上片描写湘江江水澄碧舟船往来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怅问,表现了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9分)
地方文献,或是当地人的著述,或是外地人写的与此地相关的作品。这些文献经受风雨洗礼、经过岁月沉淀,总是浸润着此乡此土的气韵,总能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让此地的人们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
近些年,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启动了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有省一级的,像《新疆文库》《江苏文库》《湖湘文库》;有市县一级的,像《广州大典》《衢州文献继承》《义乌丛书》。新近问世的《遵义丛书》,就在这种时代潮流之下     ▲    。210册的规模,集遵义历代著述之大成,寄托当地人的乡愁,也为世人了解遵义提供了     ▲    的文献资源。
遵义的酒     ▲    ,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遵义会议”更是广为人知,但这远不是遵义的全部。从《遵义丛书》中看到的遵义,无疑更加立体和生动。原来,早在汉代,遵义的先贤就有著作传世。原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这三位清代知名学者,不仅都是遵义人,而且都来自那个名为“沙滩”的村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理出版遵义的历史典籍,可以说是留住了遵义的文脉,也使得中华文化宝库更为充实丰富。如果各地都尽心尽力编纂地方文献,     ▲    ,那么集中华典籍文献之大成的“新《四库全书》”就具备了雏形。
地方文献,根植于乡土,记录着故乡事,满载着故乡情。地方文献的价值与影响不只局限于一时一地,它会融入我们民族的文化脉络之中,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让此地的人们不仅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而且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
B.总能让此地的人们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
C.不仅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而且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
D.总能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让此地的人们思索。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遵义和遵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B.遵义和遵义文化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C.遵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遵义是中国的一部分
D.遵义是中国的一部分,遵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水到渠成  不可多得  举世瞩目  点石成金  
B.应运而生 不可或缺  举世闻名  集腋成裘
C.水到渠成  不可或缺  举世瞩目  集腋成裘 
D.应运而生 不可多得  举世闻名  点石成金
24、仿照下面诗歌《短》的第一节的格式,补写下一节的内容。要求句式整齐,语意协调。(5分)
一天很短
短得来不及拥抱灿烂朝阳
就已经手握黄昏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题卡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 1 2 3 4 5 6 9 10 11 13 14 15 17 21 22 23

7、(4分)



8、(6分)





12、(5分)






16、翻译(8分)
(1)(4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吉林省永吉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