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年武陵源一中高一第一次语文月考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多材料论述类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19分)(共19分)(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
试题预览
2021年武陵源一中高一第一次语文月考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多材料论述类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19分)(共19分)
(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3分)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更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3分)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
B.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例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虽然有人认为陆机“诗缘情”的说法与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在莫砺锋看来,孔颖达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D.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人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
3.(3分)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B.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C.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
D.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4.(4分)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6分)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6分)
(本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世隔绝
李娟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哪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但是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你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我能听见!你真的听不见吗?……”尽管如此,对这片荒野来说,已经足够了。
来到这里,一切安定下来,最重要的几项劳动也结束了。亲爱的加玛就该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顾生病的奶奶了。可怎么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
牧场上的车统统都是三证全无的运营车,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没法超过二十公里。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可就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终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附近的牧场。于是加玛赶紧开始做准备。
所谓的“准备”主要是洗头。这令我很难理解。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如果是为了洗给司机和其他乘客看的,这也太虚荣、太奢侈了吧?再一想,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来定义这件事呢。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啊。
于是加玛不但洗了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了一番。还打开上了锁的箱子,拆开一双新袜子换上。还坐下来打扮了整整一上午,抹了桂花头油(是的,都这年代了,牧场上的女人们仍习惯使用这种古老的化妆品),擦了粉底。光梳头发就梳了半个小时!
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但大家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
这一天很冷。一大早,只有一行脚印在结满白霜的地面上踩出黑色的粪土,一线绵延,穿过整个沙窝子消失在沙丘顶端。头一天晚上就已经打包好了行李,隔壁萨依娜也过来给奶奶捎了一小包糖果。嫂子给奶奶捎了两条塞着马肋骨的马肠,一包煮熟的肉,两张冬宰时剥的羊皮。所有东西统统用一块白布包着。除此之外,嫂子还额外给了加玛几块比较贵的糖果,使她高兴得喊叫起来。
然后这姑娘又翻出一只小小的空钱包,敞开了伸向居麻——要钱。居麻立马给了一百块,更是令她大乐。她原计划是要五十块。另外居麻还给奶奶捎了五百块,是生活费和治病的钱。
戴帽子时,女儿手持两顶帽子郑重地向爸爸征求意见。居麻说雪青色那顶好看,于是她立刻端正地戴在头上,遮住额头。看着这么整齐、快乐的女儿,居麻微笑无语,卷着莫合烟耐心地等她收拾利落。比起体面的女儿,父亲非常灰暗,他还是穿着那双补丁迭补丁的大头鞋,破旧的外套皱皱巴巴。在兴奋的女儿面前,他显得失落而精神不振,却解释说昨夜没有睡好。
然后两人出门上马,居麻送她去遥远的路边(所谓“路”,只是荒野中的两道车轮印)等车。传闻中的那辆车大约会在今天中午时分经过附近的荒野。两人的马消失在北沙梁另一面的荒野深处,我站在沙丘上看了许久。
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我去萨依娜家帮着绣花,下午两点才回家。结果回家推门一看,父女俩正围着矮桌吃肉……他们说,在路边等了四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回来了。看来车要么远远未到,要么早就走过了。
晚上,给奶奶捎的钱以及给加玛的零花钱又统统收了回去。虽然说好等出发时再给,但加玛还是很不乐意。我也觉得很奇怪,干嘛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里到哪儿花钱去?
又过了几天,通过电话(之前一个多星期没信号……)得到一个稳妥的消息:有一辆小货车会前往旱情严重的北面牧场送冰,并于当天返回乌河一带。于是父女俩决定赶去那边的亲戚家坐等车来。
于是又一轮告别开始了。隔壁又过来表达了一遍对奶奶的问候。嫂子又开始打包给奶奶捎带的物什。居麻重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啊……”
这回还是一大早起来,长时间梳头发、抹头油、打粉底、别头花。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当父女俩骑马的身影再一次消失在沙丘背后,我还在幻想:等到傍晚,门一开,两人又笑嘻嘻地回来了。
可这一次真的走了。居麻第二天中午才回来,向我们形容了那车的样子,说他一直看着车完全消失了才转身回家。嫂子又仔细地问了一些细节。然后夫妻俩长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
(节选自《冬牧场》,有删改)
[注]2010年,李娟加入《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在游牧民族的冬牧场里生活了3个多月,写成《冬牧场》一书。
6.(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旱情严重、水资源宝贵,加玛也要在出发前洗头,这不是奢侈和虚荣,而是为了体现清洁和体面,维护生命尊严。
B.文章详细描写加玛的行李,写出居麻一家对出行的重视、对女儿的关爱,也展现出其家庭、邻里关系的和谐融洽。
C.第一次出发返回后,居麻虽然不担心加玛乱花钱,但还是把加玛的零花钱收了回去,体现出居麻家金钱上的不富足。
D.文章写离别后“我”的幻想、居麻夫妻的沉默以及漫长寂静的夜晚等,表现缺少活泼的加玛,我和居麻夫妻无话可谈。
7.(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运用了反语,调侃冬牧场与外界的沟通不畅,具有强烈的幽默感。
B.文章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牧场上的车,交代冬牧场的交通不便,暗示等车的艰难,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C.文章中打扮体面、兴奋的女儿与穿着破旧、失落的父亲形成对比,传神地勾勒出人物形象,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特征。
D.文章多以细节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如居麻“卷着莫合烟”耐心等待女儿收拾利落,这一细节含蓄地写出深沉的父爱。
8.(4分)如何理解题目“与世隔绝”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9.(6分)《冬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共1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有删改)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B.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C.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D.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男子15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左拾遗,官名。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
C.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掌管诏令,参与机密,决断政务。
D.六义,指《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疏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14.作为诗人的白居易,文章是如何描述他的“诗才”的?(3分)

15.(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就如同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一般热烈。
(3)想象和夸张是浪漫主义作品最常用的两种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就用这种手法写出了夜游天姥山所听到的巨大声响,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16.(3分)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江而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也是枉费心机;“眼里已无吴”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C.“兵销炬影东风猛”所写内容与苏轼的“樯橹灰飞烟灭”词句同说一事;杜诗用此句写曹军的失败,为作者抒发历史沧桑之情作铺垫。
D.“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由苏轼《前赤壁赋》化出,写作者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蕴含着怅惘之情,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
17.(6分)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尾联。



三、语言运用与表达(共20分)
(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今天,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车窗全部紧闭着,旅客在昏黄的灯光下喝茶、看报,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那些眼熟的、常跑这条线的人们,似乎也忘记了台儿沟的姑娘。 
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香雪系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18.(3分)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她不知走了多远,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在鸣叫着提醒她。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19.(4分)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或情感,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20.(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的出现,使她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双手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这样表达似乎更简洁,作者为何不采用这种表达呢?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21.(本题4分)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是一个“追赶者”。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许多惊人的创举。③从核技术到高铁,我们都已经接近和领先世界最高水平。④然而,在经历了快速追赶之后⑤中国能否继续保持领先,将直接取决于中国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⑥如何保持领先,⑦中国确实缺乏成功的经验来借鉴,⑧甚至有些以前遗留下来的惯式思维,⑨还会制约我们像一个真正领先者那样去思考。


22.(本题5分)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人物,仿照例文为之写一首小诗,字数在30-50字。
人物:郭沫若 闻一多   陶渊明  苏轼  李白  杜甫  李清照
例:
雪莱,你是一只云雀,
衔着橄榄枝,唱着欢乐的歌;
你更是一道闪电,
冲破孤云与暗淡,炽热着激情与赤胆。





四、作文
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有人说,阅读能拂去心灵的尘埃,能筑起梦想的高塔,能汲取人生的智慧。
有人说,一本好书有时能改变人的一生。
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关于“阅读”,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感悟呢?请以“我的阅读”为标题,或者自拟标题并以“我的阅读”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②内容充实,详略得当,中心突出;③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简明,描写生动、细致,抒情、议论画龙点睛;④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⑤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⑥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手法,文句富有表现力;⑦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D
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
5.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来鉴赏的两句,“菡茗”凋谢“翠叶”残败,“西风”吹过“绿波”生愁,恰是有绝佳意境的;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词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选项内容颠倒了二者关系,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错误,材料第二段分析唐诗宋词所写内容时,是以“诗言志”“诗缘情”为理论依据的。
B.原文是说“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
D.“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表述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没有指出这样容易解读过度。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D.元好问这首诗是评论西晋太康诗人潘岳的,批评、嘲讽了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元好问从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安仁”是潘岳的字,“拜路尘”讽刺潘岳趋炎附势。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湖北省咸丰春晖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浙江省丽水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