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练:古代诗歌赏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练:古代诗歌赏析(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中考古诗赏析专练 夏日南亭怀辛大①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②乘夕凉,开轩卧闲敞③。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④。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⑤,中宵劳梦想⑥。 [注释]①孟浩然(689--约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诗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②散发:古人男子平时束发戴帽,这里表现
试题预览
  中考古诗赏析专练
夏日南亭怀辛大①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②乘夕凉,开轩卧闲敞③。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④。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⑤,中宵劳梦想⑥。
[注释]①孟浩然(689- -约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诗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②散发:古人男子平时束发戴帽,这里表现的是作者这浪不羁的惬意。③开轩:开窗。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④清响:极微细的声响。⑤故人:指辛大。是孟浩然的同乡,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⑥劳梦想:苦于想念。劳:苦于。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4分)
A.起首两句,写日落月升,写得很有动感,尤其“忽”“渐”两字,一快一慢,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B.从用字来看,三四两句中的“散”“闲 两字,是顺手拈来的词语,不含言外之意。
C.七八两句,巧妙地镶嵌进钟子期、俞伯牙之间“高山流水”的典故,暗示诗人与朋友辛大之间的知音关系。
D.结尾两句交代作诗缘由,抒发对辛大的怀念之情,点明诗歌的主题。
E.从情感表达来看,本诗借夏夜南亭乘凉的愉悦清爽闲适,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为后世所传诵的佳句,“送”与“滴”字用得尤妙,请简要赏析。(4分)
                                                                                                           
                                                                                             
1.BE【解析】B项“散”'闲”两字既是诗人的动作和身体状态,又是诗人的心境写照。E项抒 发的感情主要是对朋友辛大的怀念之情。
2.送”是送来的意思;“滴”是滴落、滴下的意思。(1分)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 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1分)多角度描写景色,嗅觉方面,“送”字化无 情为有情,生动地写出荷花的香气清淡悠远;听觉方面,“滴”字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清 脆微细的声响'(1分)表现了诗人在清幽之境中安然闲适的心境,又暗示诗人内心隐隐的 寂寥之感。(1分)(从以动衬静、拟人等手法来赏析,言之成理也可。)


寒食江①畔
白居易②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③行。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④明日是清明。
【注释】①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江,即江州。②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③取次:亦作取此,随意,任意。④下邽(guī):地名,是诗人的家乡。
1.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诗歌题目往往隐藏着一些作品信息。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歌写于春天,从而可以判断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都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B. 本诗从多种角度来写景,如首联写“草”“沙”“水”“云”等意象,采用听觉、触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写出江州春天景色怡人,勾起诗人对长安的思念。
C. “莺”是描写春天的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颈联中描写“莺”声清脆,诗人高兴地站在树下倾听,之后骑着自己的马儿在江边随意行走。
D. 虚实结合是诗歌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如尾联写诗人由眼前所见盛开的紫桐花,想象明日清明家人一起团聚的情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E. 本诗题为“寒食江畔”,却不写寒食,甚至也不写江畔,而是写“忆”,由眼前景物勾起的回忆,写“忆”,又不写所忆内容,而主要写“忆人”之情态,将所忆内容完全隐去。
2. 诗歌首联描写了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 (4分)DE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A项,本诗是一首思乡怀人诗,并非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B项,“采用听觉、触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错误,应是“采用嗅觉、触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C项,“莺”声并没有让诗人高兴,反而唤起他被贬的失落。DE两项理解正确。
2. (4分)首联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青草的香气、和暖的沙滩、如镜的水面和晴空的云朵,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忽而笔锋一转,写这使诗人回忆起了在帝京的日子。前后形成对比,反衬出诗人失落的心情,同时也表达出了诗人对帝京的怀念。(景象描写2分,情感表达2分,共4分)

送梓州①李使君②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③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④,巴人讼芋田。文翁⑤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本诗是王维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③树杪(miǎo):树梢。④橦(tóng)布:用橦花(木棉)织成的布。⑤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成绩斐然。
1.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古诗常从多种角度来表现景象,比如本诗实写“万壑、大树、千山、杜鹃”等景物,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
B. 从画面描写看,蜀地具有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其先描绘出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写出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异景。
C. 从政事民情看,妇女们非常勤劳地织着橦布,巴人们在争相耕种芋田,既表现出了蜀地物产的丰富,也写出了当地人民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的情景。
D. 从行文特色看,全诗刚开始描写出山林奇胜,是写景;接着描述蜀中风情,是叙事;最后描写做官行事,是抒情。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
E. 从情感表现上来看,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赞美了蜀地环境的优美,风土民情的淳朴,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在梓州翻新教化,大展宏图的劝勉之情。
2.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4分)
1.  (4分)BD 【解析】A项,诗人大胆想象友人为官的梓州山村的壮丽景象,是虚写。C项,写出了蜀地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常常诉讼争田的情景,并非安居乐业。E项,作者对诗中景物、事物的描写以及对友人的劝勉都属于直接抒情方式,并非间接抒情。故选BD项。
2.  (4分)尾联运用了文翁的典故,诗人希望友人李使君到蜀地后能够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表达了诗人期望友人能突破前人、恪尽职守以及对友人的劝勉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学文本阅读』  下一个『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练:课外文言文练习(人物传记)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