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湿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广东湿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忠源纪念中学2022届高三复习第一次考试语文科试卷本试卷共9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
试题预览
忠源纪念中学2022届高三复习第一次考试语文科试卷
本试卷共9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的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 分)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二、文言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范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时有相章惇意。祖禹力言惇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 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①”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陛下留听。”帝首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开列古义,参之时事,无一长语。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选自《宋史•范祖禹传》)【注】语出《尚书•五子之歌》,意为“在宫里贪恋美色,外出贪图游猎”。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B.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C.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D.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事,文中指他人的事情,现代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事工作等。 
B.甲科,宋朝的甲科、乙科都是指考中进士,且甲科一定优于乙科。 
C.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 
D.缗钱,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汉代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祖禹勤奋好学,与名人为友。幼年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得好像无处容身,闭门读书;他在京城时多与名人交游。 
B.范祖禹专心修史,淡泊仕途。他跟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多年不谋取官职;书编成后,司马光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 
C.范祖禹才能突出,受人称赞。宣仁太后去世,范祖禹上奏,苏轼看到后,极力赞颂范祖禹的奏文,并放弃了自己的奏稿。 
D.范祖禹重视礼节,为官恭谨。他讲授《尚书》过程中,先正衣冠,又拱手诵读两遍,礼仪备致,直到皇帝再三点头才退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①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 
②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
14.为什么范祖禹会申请外调?结果怎样?(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16.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述而》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用比喻形象表述了孔子对富贵的态度。
(2)《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曾有一个时期,新上市的慢锅成为主妇的新宠。把要煮的东西一股脑儿地丢进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煮它一个天翻地覆,完完全全不用守候看火,非常省事。对职场女性来说,慢锅当然是时代的恩赐:①上班之前,锅子里,肉是肉,菜是菜,“泾渭分明”,②下班回来,掀开锅盖,肉和菜,早已“你侬我侬”地融进汤里了。
我家孩子百喝不厌的是鱼翅瓜熬汤。鱼翅瓜,看起来活脱脱就像是冬瓜的雏形,然而让人(  )的是,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我常用老母鸡、干贝、红枣、枸杞、墨鱼干和鱼翅瓜同煮。熬好的汤,那种鲜味啊,会化成千万只馋虫,直往你心里钻!③
女儿负笈英伦之后,对鱼翅瓜汤(  )。有一回,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她竞然拨来长途电话,苦苦(  )我给她寄一钵好汤,我回应着:“好,好,明天就用快邮寄出。④”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去(  )孩子的成长岁月。孩子长大后,离家万里,汤的浓香,如同一根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叹为观止 如痴如醉 央求 浸润
B.叹为观止 魂牵梦紫 哀求 浸透
C.喷喷称奇 魂牵梦萦 央求 浸润
D.啧啧称奇 如痴如醉 哀求 浸透
19.文段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文中画波浪线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50万辆,占全球50%以上。然而,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①______,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充电桩建设的不断提速,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问题得到局部缓解,目前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已超过130万个。不过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桩的使用体验也不佳。既要“装得上”,②______,充电模式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③______,换电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只不过,由于换电站建站成本不菲、维护成本太高,再加上电池型号不统一、不兼容等因素,推广普及换电模式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 分)
22.请分别用一个转折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30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抗战时期,许多知识青年奔赴延安,他们自愿脱下西装皮鞋,扔掉口红、高跟鞋,穿上了八路军军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刻苦学习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深入到各条战线,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者的踊跃参与,伴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大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年涌入城市勇敢追梦,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城乡经济的大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乡村的空心化。 
材料三: 
2018年6月,习近平在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一个即将跨入大学的青年人的身份,针对“青年人应该到哪里去”这一时代课题写一篇文章,在班级群中跟同学们分享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忠源纪念中学2022届高三复习第一次考试语文科试卷答案
单选题答案
1.B   2.A  3.C  6.B  7.D  10.D  11.A  12.D  15.B  18.C  19.B  

【答案】
1.B
2.A
3.C
4.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关系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说薛宝钗“奸”这一说法有待商榷的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③主体两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薛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成功塑造宝钗的形象”的观点。
5.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答案】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以偏概全,材料一原文是“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
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答案】
A.材料二“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根据第三段“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可知,选项答非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卷』  下一个『江西省南昌八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