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唐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时隔8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活了!他的长篇新作《文城》将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
试题预览
高唐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时隔8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活了!他的长篇新作《文城》将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自1990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张艺谋改编同名电影,将福贵的经历搬上荧幕,到易烊千玺手写读后感,“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一代代读者,不分老幼,不分城乡,一遍遍读他的作品,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透过《文城》,读者也将在那个熟悉的余华身上,窥见他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余华曾这样谈写作:“一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变了。”也许正是因此,他的许多小说都在书写记忆,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
在《文城》中,余华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曾这样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回到南方。我现在叙述里的小镇已经是一个抽象的南方小镇了,是一个心理的暗示,也是一个想象的归宿。”而在《文城》中,余华不仅书写熟悉与亲切的南方小镇,还描绘种着高粱玉米的黄河北边。《文城》也将见证一个我们曾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
这样的余华有着独特的文学力量,能够令自身经历截然不同的读者,与他的文字产生情感上的相通与共鸣。正如他所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摘编自傅小平《余华长篇新作〈文城〉推出》,2021年02月22日《文学报》)     
材料二
这几天,一张著名作家余华在某培训机构活动中演讲《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热传。很多人都对此表示迷惑不解,还有人把此事直接上升到了“文学已死”的高度。
余华能不能教高考作文?以余华今时今日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当然有资格在公开场合谈论一下高考作文。
有人认为,余华是大作家,但未必了解高考作文怎么写。此类质疑不无道理,但又有些小题大做。首先,听一场演讲就能学会写作文本身就是天方夜谭;其次,余华演讲的主旨也不是教学,而是鼓励广大考生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希望他们爱上文学。
所以,完全没必要给余华扣上一个“文学已死”的大帽子。但余华教作文引发的争议,背后还有值得探究的真问题。
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余华所代表的纯文学和高考作文所代表的应试作文,评价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很受社会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文章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得到满分。但当被公布在互联网上后,它遭到的却是“群嘲”——这位小作者不会“说人话”,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
平心而论,小作者没有错,高考作文本来就是要讲技巧的;网友们也没有错,没有人喜欢无病呻吟、卖弄技巧的文章。问题出在,优秀的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一位能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这种情况无疑是遗憾的——我们培养出了很多拥有应试技巧却未必有充足人文素养的“人才”。
余华的文学造诣再高,也未必是那个适应考试形势的教练员。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社会在呼吁、政府在关心、高考在改革,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观念——高考作文的分数,不该是人生的目标。
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摘编自2021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李勤余《余华教作文引争议,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城》突破了《活着》的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林祥福们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以及时代之殇。
B.《文城》讲述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故事,书写历史记忆,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新的突破。
C.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但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
D.优秀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高考作文获高分的考生,应试技巧高超,但大多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于在意高考作文分数,导致很多学生拥有应试技巧却没有充足的人文素养,这反映出当下语文教育的不足。
B.语文和文学都必须“出圈”“破界”,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C.读过余华小说的人,都能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相信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余华的影响,材料一侧重于写余华的文学力量,材料二写余华引起的对当下作文教学的思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阿来曾跟记者说:“我可以跟你讨论任何话题,但请不要是高考作文。我没有关注。”他认为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关系不大。
B.作家梁晓声认为很多高考学生只有情调,没有情怀,没有情愫,没有真情实感。有无情怀和情愫是一般的作文和好作文的区别。
C.作家叶永烈点评高考作文,觉得高考作文应该对语文起到“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命题要大气,让语文教学走得更好。
    D.北大教授孔庆东对北大培文杯大赛选手说,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规矩,同时保持文学梦,两种作文都写出来,成为一代新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国文教员
                              金克木[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
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
文本二:
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 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
注: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
4.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
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
C.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
D.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
5.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
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
C.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
D.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
6.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4分)
7.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古代文化常识(9分)
8.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琵琶行》中的“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动作技巧。
B.“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举孝廉不行”中的“孝廉”是指非常有学问的人才。
C.“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为寿”是指敬酒祝人健康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故不积跬步”中的“跬”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脚,“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即跨出两脚。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
10.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伶官”是指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B.“庄宗”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C.“致仕”是指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D.“季父”是指最小的叔叔。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表示排行最后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个小题,20分)
郑袤,字林叔,荥阳开封人也。袤少孤,性清正。时济阴魏讽为相国掾,名重当世,袤同郡任览与结交。袤以讽奸雄,终必为祸,劝览远之。及讽败,论者称焉。魏武帝初封诸子为侯,精选宾友,袤与徐干俱为临淄侯文学。司空王朗辟为掾,袤举高阳许允、扶风鲁芝、东菜王基,朗皆命之,后咸至大位,有重名。出为黎阳令,吏民悦服。太守班下属城,特见甄异,为诸县之最。转济阴太守,下车旌表孝悌,敬礼贤能,兴立庠序,开诱后进。会广平太守缺,宣帝谓袤曰:“贤叔大匠垂称于阳平、魏郡,百姓蒙惠化,且王子雍、鲁子家继踵此郡。使世不乏贤,故复相屈。”袤在广平,以德化为先,善作条教,郡中爱之。册丘俭作乱,景帝自出征之,百官祖送于城东,表疾病不任会。帝谓王肃曰:“唯不见郑光禄为恨。”肃以语袤,袤自舆追帝。帝笑曰:“故知侯生必来也。”遂与袤共载,曰:“计将何先?”袤曰:“昔与俭俱为台郎,特所知悉。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令太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帝称善。高贵乡公议立明堂辟雍,精选博士,袤举刘毅、刘寔、程咸、庾峻,后并至公辅大位。景元初,疾病失明,屡乞骸骨,不许。拜光禄大夫。五等初建,封密陵伯。及武帝践阼,进爵为侯。虽寝疾十余年,而时贤并相举荐。泰始中,诏曰:“光禄密陵侯袤,履行纯正,宜登三阶之曜,补衮职之阙。今以袤为司空。”天子临轩,遣五官中郎将国坦就第拜授。袤前后辞让,遣息称上送印绶,至于十数。久之见许,以侯就第拜仪同三司。九年薨,时年八十五,谥曰元。
(《晋书•列传第十四》)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
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
B.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
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
C.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
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
D.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
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旌表,指由官府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牌坊或赐匾额,用以表彰德行的一种方式。
B.庠序,指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在周代称“庠”,后来泛指学校。
C.祖送,我国古代送行饯别时的一种仪式,一般指临行之前在道路上祭祀祖先。
D.博士,古代曾经是通晓史事、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与今天的学位名称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袤德才兼备,仕途平顺。他担任过黎阳令、济阴太守、广平太守等官职,先后被封为
密陵伯、密陵侯,高寿而终,赠谥号为“元”。
B.郑袤施政有方,广受肯定。在黎阳,从官吏到百姓都对他心悦诚服,政绩考核为各县
之首;在济阴,他重视教化,礼贤兴教。
C.郑袤为人贤德,深受器重。宣帝看重他贤士的身份,让他接任广平太守;景帝出征平
叛,亲自向他问计,他的建议受到赞赏。
D.郑袤为人谦让,进退有度。皇帝下诏任命郑袤担任司空一职,他亲自交还印绶,坚决
辞让达十多次,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皇上的封赏。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谓王肃曰:“唯不见郑光禄为恨。”肃以语袤,袤自舆追帝。
(2)及武帝践阼,进爵为侯。虽寝疾十余年,而时贤并相举荐。
15.后人评价郑袤有“识人之明”,文中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推行新法失败,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床敷:安置坐具。③杖 屦:扶杖漫步。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用语奇妙,“取”“酬”二字赋予春风以生命,花虽凋谢,诗人却于清阴中倍感慰藉, 透露出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B. 颔联紧承春风慷慨赐予的“清阴”,抒写小路的蜿蜒曲折,树木的葱茏茂密,屋宇的隐 约可见,动静结合,更显生机与活力。
C. 颈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刻画出园中主人的形象, 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得的心境。
D. 这首诗对仗工稳,通过描写半山园的晚春景象和诗人的日常活动,展现了王安石隐退 生活的一个侧面,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感情。
17.清代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此诗:“寓感愤于冲夷(冲淡平夷)之中,令人不觉。”请 结合这一评价赏析尾联用词的精妙.(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个小题,8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______”一句,写女子任劳任怨,多年过着贫困的生活;“\______”一句,写男子对待爱情毫无准则。
(3)《客至》中表现作者在寂寞之中听闻挚友前来的欣喜与热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________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榫卯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榫卯的连接,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它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或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也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榫卯结合,可谓________,它们的结合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但它一出现,便被运用得________,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连接得天衣无缝时,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________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的。()。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但越简单,却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派生 刚柔相济 淋漓尽致 水火不容

B.派生 相辅相成 酣畅淋漓 水火不容

C.衍生 刚柔相济 淋漓尽致 格格不入

D.衍生 相辅相成 酣畅淋漓 格格不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你看到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就会有一种顿悟

B.当你看到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

C.你看到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

D.当你看到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的思想深深地被榫卯结构影响着,令人开悟

B.中国人的思想令人开悟,因榫卯结构而受到影响

C.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D.榫卯结构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就是这样地令人开悟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麻雀蹲在树上叫着,抖掉身上的黑夜,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本生故事,九色鹿舍已救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在脑海里浮动成一首首错散成韵的诗。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张昶兄弟的墨池。每天清晨,他们在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草书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烫透、蒸熟那些生硬的果实。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一样在墙上轻轻蹦跳。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华彩斑斓,无边无际。
22.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齐声朗诵那首《沁园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 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是作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C. 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D. “还没结婚吧?”“……”她飞红了脸,手扭在一起,更加忸怩起来。
23. 比拟能准确再现情态,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赏析。(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苏省高邮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