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侯发山作品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侯发山作品(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侯发山作品专练稻香侯发山①过了5月,稻子刚开始扬花,寨上寨下就弥漫出稻花特有的味道。时间越往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那种味道就越发浓郁,使人不由得想呼吸再呼吸,好像要拿这种味道把五脏六腑过滤一遍。②这个寨子地形独特,山顶上是一片森林,林中有一水源,旱涝不竭,为寨里的人畜和庄稼提供着便利,因此这片树林被当地哈尼人称为
试题预览
侯发山作品专练
稻 香
侯发山
①过了5月,稻子刚开始扬花,寨上寨下就弥漫出稻花特有的味道。时间越往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那种味道就越发浓郁,使人不由得想呼吸再呼吸,好像要拿这种味道把五脏六腑过滤一遍。
②这个寨子地形独特,山顶上是一片森林,林中有一水源,旱涝不竭,为寨里的人畜和庄稼提供着便利,因此这片树林被当地哈尼人称为“寨神林”。“寨神林”往下,直到山脚,是呈阶梯状的稻田,一块又一块,月牙形环绕着。
③索姆是寨子的“沟长”,负责整个寨子的水沟。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通往每家每块稻田的水沟,哪块稻田没水,他就得及时引水过去;哪块稻田积水过多,他还得及时疏导。
④这天,天还没透亮,索姆怀里揣两个煮熟的土豆、背着馒头就要出门。
⑤儿子幸福从被窝里探出头,说:“爹,天天上山啊?”
⑥自从索姆去年秋天被大家推选为“沟长”后,,一天也没歇过。别看“沟长”是个最不起眼的头衔,但责任却重大。若是责任心不强,让“寨神林”的水随便流,要么冲毁稻田,要么稻子吸收水分不够,影响产量和质量。
⑦索姆叹口气,说:“今年山上的水较往年小了许多,若是再不上心,稻子很可能要减产。到那时,大伙儿会怎么看我?”
⑧这也太拿土豆当干粮了,不就是个“沟长”吗?幸福扑哧笑了,说:“爹,去年秋到今年春,雨水少得像猫尿,要说这账也该算到老天爷的头上。”
 
⑨“老天爷是老大,谁敢拿他说事?”索姆闷声闷气道。
⑩幸福知道爹的脾气,假如硬顶他,他就像发了疯的牛,惹不起。幸福马上换了个话题,说:“爹,今年咱家的稻子还可以吧?”
11索姆点了点头。他知道,幸福问这话是有原因的。往年的“沟长”是旺达,这家伙懒散,但对自家的稻田很上心,把自家的稻田侍弄得很是丰美繁茂。譬如去年,他家收了30袋稻子,而跟他的地一样多的索姆家,只收了17袋稻子。也正因为旺达的自私和懒惰,在大伙儿的强烈要求下,村里罢免了他,推选了索姆当“沟长”。
12索姆刚要跨出门槛,幸福又开口了,说:“爹,我昨天上山了,看到咱家的稻子像是营养不良的黄毛丫头。”
13索姆迟疑了一下说:“我心里有数。”索姆的声音低低的,很没底气。
14父亲说话的语气一贯如此,幸福也就没再多想。眼下稻子还不到灌浆的时候,或许老爹心里真的有数呢。
15索姆刚到山上,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稻田边转悠,那是旺达。
16看到自家的稻田被涓涓的溪水滋养着,稻子长势甚是精神,旺达的嘴角咧出一丝笑容。这时,他也发现了索姆,便不冷不热地说道:“索姆沟长,若是今年歉收,哼!”说罢,没等索姆张嘴,他便转身走了。
17索姆愣了一下,看到旺达走远了,开始沿着水路巡视。从山下到山上,再从山上走到山下,一块稻田又一块稻田,一条水沟又一条水沟……这里扒扒,那里捅捅。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呼吸着稻子的气味,看着稻子在微风中点头,像是在对他问候致意,索姆心里比喝了蜜还甜,所有的不快和劳累都无影无踪了……
18转眼到了8月,空气中的稻香味更浓了,更纯了,稻子该收割了。
19虽然今年的雨水不多,但是稻谷的收成并不差,像旺达家,跟去年差不多,收了整整29袋。唯一收成不好的是索姆家,只收了17袋稻谷,跟去年一样。
20不只是幸福,大家都知道,这是水分滋养得不够。
21把“丰收”背到家里——哈尼族人称背“稻谷”为背“丰收”。幸福见鸡骂鸡,见狗打狗,很显然,他在生老爹的气。
22索姆不知道怎么劝慰儿子,只是像做了错事似的,默默地端着旱烟袋,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吞云吐雾。
23幸福刚要数落父亲几句,忽然看到乡亲们来了。他们的肩上都或多或少背着稻谷,那是他们答谢“沟长”索姆的。
24无论索姆如何拒绝,乡亲们说着感谢的话,把稻谷倒下便乐呵呵地走了。
25当天晚上,又有人悄悄背来了一袋稻谷,那人是旺达。
26事后,幸福拿布袋量了量,仅乡亲们送的稻谷就有15袋。幸福心里一下子敞亮了,他觉得对不起父亲,想对他老人家说句道歉的话。但是,当他站在老父亲眼前时,说出口的却是:“爹,今年的稻子真香!”
18.小说题目“稻香”,既指弥漫在寨子里的稻子的芳香,也指       。(2分)
19.第17段是对索姆的描写。请你从语言、手法、内容、情感等方面任选一点,简要分析画线句是如何刻画索姆这个人物的。(3分)
答:       
20. 有人认为,小说第25段可以删掉。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和主题,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        
答案:
(二)(共8分)
18.答案示例:
索姆和乡亲们品德的馨香(2分)
19.答案示例:
 “从山下到山上,再从山上走到山下,一块稻田又一块稻田,一条水沟又一条水沟”,这句话抓住索姆水路巡视走过的路途,表现了索姆为了乡亲们稻田的丰茂不辞辛苦,突出了索姆作为“沟长”的尽职尽责。
(共3分。结合语句,1分;分析,2分)
20.答案示例:
不同意。旺达作为沟长时,自私懒惰;不当沟长后,对索姆冷嘲热讽;连
他都被索姆感动,更能突出索姆高风亮节的感染力,以及哈尼族乡亲们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
(共3分。表明观点,1分;情节,1分;主题,1分)

落叶
侯发山
老孟是名环卫工人,分包人民路。虽然这条路是条人行道,不见机动车,路也不长,从东到西不到两公里,但老孟是个敬业的人,每天四点准时赶到现场,挥舞着扫把,就着昏黄的路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等到天亮,一条干净清爽的街道就呈现在大家眼前。如果你有兴趣检查的话,一根头发丝怕是也见不到。
老孟说,吃啥饭叫唤啥声儿,咱干的就是这活儿。街道干净了,大伙儿的心情也好,心情好,啥都好,不就和谐了?呵呵,老孟还真能谝。想想,也真是那么回事。
老孟最怕秋天。人民路两边的行道树是杨树,一到秋末,叶子变黄的时候,就在枝头上挂不住了,开始飘落了,一个晚上就能落下厚厚的一层。这难不倒老孟,无非是起得再早一些,累一些。关键是,落叶像是故意捣蛋,这边老孟刚扫过去,那边就悄无声息地落下几片,一起落下也好,偏偏是没有规律,半天一片,半天一片。前面已经讲过,老孟是个敬业的人。你有的落,我有的是力气扫。这样一来,从早到晚,老孟几乎没有闲下来。这段时间,在这条路上走过的人们,就会看到老孟一整天都在挥舞着扫把,扫落叶,扫落叶。老孟曾自言自语地对杨树说,你要是俺家狗蛋,我非揍你一顿不可。
即便是这样,老孟年年拿不到先进。啥原因?一时半会儿说不清。
怕啥来啥,说秋天秋天就到。似乎转眼间,杨树上的叶子就变黄了,金黄金黄的,像是比赛谁比谁黄似的。
这天凌晨,老孟刚刚扫出一段,杨树又飘下几片,婀娜着落到了地上,似乎在嘲笑老孟。老孟无端地生了气,扔掉扫把,对杨树说,你落吧,谁扫谁是孙子。老孟坐在路边的道牙上,看着落叶飘啊飘。
天渐渐亮了,已经有早起的人过来了。走在落叶上,他们似乎没有发觉路没扫。老孟心里释然了,继续坐在道牙上发呆。
看着树上的落叶还在左一片右一片,上一片下一片,漫不经心地飘落,老孟像个胜利者,脸上浮出了几丝笑意。记得有人说过,地球离了谁照样转,同样,有些事不做,地球照样转。想归想,老孟心说,到了下午再打扫吧,不打扫一次说不过去。
大概上午十一点左右,老孟从打盹中醒过来的时候,忽然看到不少人拿着照相机,摆出各种架势在不停地拍照,拍地上的叶子,拍树上的叶子,拍近处的叶子,拍远处的叶子……刚开始,老孟给吓了一跳,以为是好事的记者要给他曝光,曝光他的懒惰行为。他慌忙起身,操起扫把要干活。附近一位拿相机的拦住了老孟:“大叔,不要扫。等我们再照几张好吗?”看到他一脸的真诚和讨好的笑容,老孟明白他不是在戏耍他,便懵懂地点了点头。
不少路人也拿出手机拍照,一边哇哇地惊叫。有的还躺在落叶上,一副陶醉的样子。老孟看了半天,总算灵醒过来——这些人是把落叶当成美景了啊!老孟明白过来后,心里的不安一下子消除,甚至有了一丝成就感,若不是他,这些人能欣赏到美景吗?
老孟也装作很有品位地去欣赏那些的叶子,挂在树上的,像啥呢?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文雅的词,一个字,黄,两个字,很黄。在阳光的照射下,在微风的吹佛下,像是一个个小精灵,闪闪烁烁,耀人的眼。一些叶子恋恋不舍地离开枝头,舞蹈着飘了下来,铺了一地的金黄,像是给大地铺了一张黄地毯。
几乎是一天,拍照的不断头,来的来,走的走,似乎来的比走的还多。有的午饭也顾不上吃,从上午拍到下午。等到太阳西下,老孟才抓起扫把开始慢慢打扫。还有几个照相的没走,他不能扫了人家的兴致。
老孟没想到,看到他扫落叶,那些照相的也收起相机帮助他打扫,他们还央求老孟,第二天也不要打扫得太早,他们还来拍。
当晚就有人在微信上“爆料”老孟——《落叶不扫,只为留住美丽》,还配有几张落叶的照片,其中一张,除了一地金黄的落叶,还有老孟坐在道牙上憨笑的样子。
跟帖点赞的成千上万,一时间,老孟成了网络红人。
这一年年终,老孟得了个先进。
 
原载《东方剑》2016年第10期,入选2017年《百校联盟》山东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
阅读理解:
1.文中的老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两句话,完成后面题目。
(1) 呵呵,老孟还真能谝。
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2) 在阳光的照射下,在微风的吹拂下,叶子像是一个个小精灵,闪闪烁烁,耀眼得很。一些叶子恋恋不舍地离开枝头,舞动着飘了下来,铺了一地的金黄,像是给大地铺了一张黄地毯。
分析此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3.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
4.请探究小说所表达的理趣。
 
参考答案:
1.老孟是一个任劳任怨的有敬业精神的普通劳动者,也是一个有牢骚有思想的普通劳动者。
2.(1)“谝”字,有“显摆、夸耀”的意思。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明贬实褒地表达了对老孟思想境界之高的赞扬。
(2)运用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阳光下落叶飘落营造的美好意境,衬托出老孟思想转变之后的惬意。
3.①老孟整天一刻不停地扫落叶也没有得先进,不扫反而得了先进,这一结尾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丰富了故事内容;②这一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想象、思考的空间。
4.①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收获,勤扫与不扫,都具有不同的美;②生活不应该总处于忙碌中,应该适时停下来,用心领会生活之美;③生活是由必然和偶然组成的,有些成功往往发生在偶然间。
 
解析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该题目要注意先把文中关于老孟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等内容尽可能地筛选出来,然后据此进行概括,如老孟每天凌晨四点准时赶到人民路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你落吧,谁扫谁是孙子”体现了他的“牢骚”。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语句的含意,应抓住语句中的重要词语,并联系上下文,从人物形象、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等角度分析。赏析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应主要从语句特点、表达技巧等角度入手并联系前后语境进行综合考虑。第①句中的“谝”字含义丰富,要仔细揣摩,明确此处表现的是作者明贬实褒的情感态度。第②句属于景物描写,要首先考虑其所用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小说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综合考虑该语句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要注意联系上文、文章主旨等多角度考虑。本文结尾只有一句话:“这一年年终,老孟得了个先进。”联系前文可知,敬业负责的老孟年年拿不到先进,因与落叶赌气,不打扫落叶,却因此得了个先进。这一结尾有增强戏剧性的艺术效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4.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这篇小说传达的生活哲理是丰富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挖掘。可抓住老孟的具体行动与结果的对应关系分析,可结合老孟与周围环境以及周围人之间的关系等进行思考。

花瓦坛
侯发山
咸丰当皇帝那会儿,巩县城有两家钱庄,一家是周二爷开的,一家是康百万开的。“钱庄” 类似现在的银行,或贷,或存。那时候,官办的不多,一般都是有实力的商人开办。由于周家起步早,康家的生意便有点冷清。周二爷心里跟喝了蜜一样得劲,心说不出几年,康家的钱庄就得倒闭。没想到,一个“花瓦坛”改变了两家钱庄的命运。
话说这一天,周家的钱庄走进一位村姑。村姑抱着一个瓦坛,就是过去农村用来盛米面的,比瓦罐大多了,若瓦罐是孙子辈,瓦坛就是爷字辈。瓦坛不同于瓷器,是用陶土做的,通气性好,吸附性强,但容易裂纹。凡是家里有瓦坛的,没有不用纸糊的。村姑抱的这个瓦坛就糊得里三层外三层,几乎看不出本色了。
当时,周二爷也在钱庄。他以为村姑的瓦坛里装的都是银子,探头一看,空荡荡的,不免有些失望:“这里是存钱的,不是收破烂的。”
村姑说:“俺是来取钱的。”
周二爷把手一伸,说:“契券呢?”契券就是存钱时钱庄开出的票据。
闻听此话,村姑眼里的泪噗噜噜掉下来。众人劝说半天,村姑止住哭,道出了原委:两天前,她发现瓦坛有裂纹,找不到纸糊,发现抽屉里有一沓纸,顺手糊在瓦坛上,还生怕不结实,顺着裂纹,里也糊,外也糊,里三层,外三层,把那沓纸全糊上了。昨天在外地给人撑船的丈夫回来,她才知道糊到瓦坛上的是家里十几年的积蓄——丈夫在周家钱庄存钱的“契券”,总共二十六两银子。在当时,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丈夫一生气,离家出走了。村姑本想寻个短见,牵挂两岁的儿子,想死也不敢死,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钱庄碰运气。
周二爷走上前,仔细看了看瓦坛,隐约可以看出是“契券”,但字已经十分模糊了。没等他说话,钱庄的活计说:“这哪行,契券即使能揭下来,字迹已经认不出来了,怎么知道是不是我们钱庄的?你到底存的是不是二十六两?”
村姑说:“大牛说了,就是存到周家钱庄的,就是二十六两。”大牛是村姑的丈夫,李姓。
没有契券,不给兑付,到天边都说得过去。看到围观的人也都一脸失望无可奈何的样子,周二爷心里有了底,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对村姑说:“我也很同情你,但规矩就是规矩,自认倒霉吧。”
村姑知道无望,又呜嗬呜嗬哭啼起来。
恰巧康百万路过周家钱庄,看到里边吵吵嚷嚷的,便踱步进来。
得知原委,康百万说:“周掌柜,钱庄应该有原始记录,可以查查吗。”
这话在理,那些围观看热闹的人也都随声附和。
周二爷再说拒绝就显得有点赖皮了,只好让伙计去查账。谁知道,查来查去,根本没“李大牛”这个名字。
“不可能,不可能。”村姑又哭起来。
这一回,周二爷说话也硬气了:“你若不服,可以到县衙告吗。”然后,他双手一抱拳:“康掌柜,诸位乡亲,大伙儿都看到了,周某店小利薄,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实在是爱莫能助啊。”大家都听出来了,周二爷的潜台词就是这位村妇是来敲诈他的。
康百万抱起瓦坛对村妇说:“老乡,可能你记错了,说不定大牛是把钱存到康家的,走,康家钱庄给你支取。”
村姑愣怔半天才明白过来,使劲摇着头,说:“俺家男人说得清清楚楚,是周家钱庄的,不是康家钱庄。”
接下来,康百万劝说半天,村姑才半信半疑。就这样,康百万收了那个瓦坛,按照村姑说的数目,连本带息给支付了。
自从有了“花瓦坛”,康家钱庄的生意从此有了起色,周家钱庄的生意渐渐淡了,不到三年就关了门。据周家钱庄记账的先生后来讲,钱庄关门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张花妞”的,存的十几笔钱没有认领,总数二十六两银子。
张花妞就是那位村姑的名字。她不知道,当年丈夫是以她的名义存下的。
康百万把“花瓦坛”放在康家钱庄的显眼位置,凡是进店的顾客都会从伙计嘴里听到这个故事。
 
阅读理解:
1. 本文的主要人物除了周二爷,还有谁?本文的起因是什么?(4分)
2. 下列哪句对小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他句是否可以删除?请简要分析。(2分)
 甲:周二爷再说拒绝就显得有点赖皮了,只好让伙计去查账。谁知道,查来查去,根本没“李大牛”这个名字。
乙:看到围观的人也都一脸失望无可奈何的样子,周二爷心里有了底,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对村姑说:“我也很同情你,但规矩就是规矩,自认倒霉吧。”
     丙:康百万抱起瓦坛对村妇说:“老乡,可能你记错了,说不定大牛是把钱存到康家的,走,康家钱庄给你支取。”
 丁:康百万把“花瓦坛”放在康家钱庄的显眼位置,凡是进店的顾客都会从伙计嘴里听到这个故事。
     戊:村姑愣怔半天才明白过来,使劲摇着头,说:“俺家男人说得清清楚楚,是周家钱庄的,不是康家钱庄。”
3.简要叙述本文的故事梗概。村姑到周家钱庄兑钱时,周二爷未开口,其钱庄的伙计说了一番话,这番话改为陈述语气好不好?(4分)
4.结合文本试析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康百万(1分)张花妞(1分)存钱的契券被当作普通纸糊在瓦坛上无法辨认字迹如何兑付。(2分)
2.乙句。这一句和文末周家钱庄反而倒闭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可以很好地突出正是周二爷的为人和性情才导致了钱庄的倒闭,这样写既有讽刺效果,也突出了中心思想。(或戊句。这一句是康百万得知原委的原因,正因为有这一原因,才使康百万抓住了机遇、赢得了人心,才扭转了生意。有了这一句,文章的行文才自然流畅)(其他几句相对来说作用小点,但如刊出的版面允许,也还是不删去的好,如选其他几句,言之成理也可以得 1 分)
3.村姑本身是一个淳朴的人,她家在周家钱庄确实存了钱,而且也有契券,虽然被撕了而且难以辨认字迹。又恰巧遇到周家钱庄竞争对手康百万,得知原委的康百万抓住了这次赢得客户信任的难得的机会,好运气就降临到村姑的身上了。(从村姑、康百万角度来分析各得 1 分)
不好。周家钱庄的伙计没等掌柜的说话就抢过话头,而且连用了 3个问句,语气咄咄逼人, 这些问句突出表现了伙计对待客户的恶劣态度,而且就是从掌柜周二爷对待客户的态度中学来并养成的。如改为陈述语气来说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4.如本文中“围观的人也都一脸失望无可奈何的样子”和“那些围观看热闹的人也都随声附和”都推动了周二爷下一步行动,同时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围观的人才使花瓦坛的故事及两家钱庄对待客户不同的态度被更多人知晓,从而使两家钱庄往后的发展截然不同。如《孔乙己》中那些柜外取笑取乐孔乙己的酒客也推进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民众的精神状态,从而更深刻地展现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样看来,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围观者”在小说中既能起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还能起进一步深化中心的作用。(结合本文的两点分析各1分,结合《孔乙己》或《变色龙》的分析 1分,小结“围观者”的作用 1分。)


侯发山
①周末,小伟回必下看望父亲。临近家乡,天色渐暗,看到远处江面上三三两两的桅灯,小伟心中顿觉温暖。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是个孝子,虽然在城里办厂,平时可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就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
④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的事。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
⑦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学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鮟鱇(ān kāng)鱼。
⑨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长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根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⑩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⑾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⑿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⒀小伟呵呵一笑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⒁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⒂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⒃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因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⒄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想着父亲的种种举动,小伟恍然大悟。他心中一热,双眼潮湿起来,不由地抬起手来挥了挥头上飞舞的蚊虫。
⒅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有时做事啊,不能太招人眼了。
⒆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⒇父亲愣怔了一下。
(21)小伟说,我那样做,并没什么别的想法,不是炫耀,也不是为赢得什么好名声,就是让大家监督自己,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22)儿子,你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23)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语重心长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24)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
(25)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但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担心会迷路......
(选自2019年5月《小说选刊》,有删改)
18、小说第⑤至⑩段详细记叙了父子俩钓鱼的经过,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19、请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4分)
(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心中一热,双眼潮湿起来,不由地抬起手来挥了挥头上飞舞的蚊虫。
 
(2)联系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
 
20、小说标题为“灯”,“灯”在文中多次出现,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21、联系全文,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答案:
18、用父子俩钓鱼的经过为父子俩的沟通创设了情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父亲借钓鱼教导小伟以及小伟向父亲祖露心迹做铺垫,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主要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可在概括情节的基础上,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等方面思考作答。
19、(1)这一连串词语的运用说明小伟此时已解开了内心的疑惑,形象地写出了小伟知道父亲天天去朋友圈里关注自己后内心的感动,表达了小伟对父亲的感激与深爱。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身影”比作“一座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伟心中父亲形象的挺拔、沉稳,表达了小伟因为有父亲这盏“灯”为自己照路内心所感到的踏实,也表达了小伟对这如山的父爱的感激以及对父亲的深爱。
【解析】(1)赏析词语要结合文段内容,分析这些词语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一热”说明小伟知道父亲天天去朋友圈里关注自己后内心的感动,“潮湿”形象地写出了小伟因感动而眼泪涌出的样子,“挥了挥”这一小小的动作,传递出了小伟内心的触动,他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动,所以不自觉地做出了这样的动作以抑制心中汹涌的情感。
(2)根据题干“从修辞角度赏析”的要求,先要点明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解说修辞的特点并分析通过这种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最后点明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通过比喻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即可。
20、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为自己谋利;灯塔的灯是为别照亮前行的道路;而父亲更像一盏明灯,照亮儿子的内心,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解析】解答本题须回归文本,找出文中所写的灯,分析其含义。
21、运用对比手法,将没有路灯的黑暗与小伟走得踏实不会迷路做对比,写出了父亲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儿子的内心,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道路,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本题中小说的结尾明显运用对比手法,所以可以从对比手法的作用和突出小说主题方面思考作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下一个『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运用与综合性学习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