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二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3届高二实验班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鲜明特征。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是有违天命,政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
试题预览
2023届高二实验班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鲜明特征。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是有违天命,政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即以价值共识、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以及一定的国家强制,实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德治与法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维系国家长治久安。
德治与法治在规范与实施体系上相互融通。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有典有则”为后世所延续。“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这些既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大量关于礼的基本规则,也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德治之“则”,散见于各种礼仪礼制、乡规民约、风俗习惯、家法族规、行业性规则之中。法治之“典”,向上可以追溯到禹刑、汤刑、吕刑等古代刑书汇编。唐朝不仅有以刑事法律为主体的唐律,还有法律典则的汇编《唐六典》,法律形式十分丰富。明清两代在律之外制定了大明会典、大清会典。“法治”之“则”,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正如东汉陈宠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内部自行解决。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比如,一些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国家还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
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和方式与古代有很大差异,但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我们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既重视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也注重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需要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价值导向,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另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坚持法律的规范性和引领性相结合。比如,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家教、家风、家训。《民法典》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是通过立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有益实践。只有法治与德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才能推动形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强调为政以德,将道德置于法令之上,以维护政令、刑罚的正当性。
B.“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各种政令、条例、乡规属于“法治”之“则”。
C.德高望重的乡绅可以旌表嘉善、申诫顽劣,这是“德治”实施体系中常见的做法。
D.只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发挥其各自作用,就能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在阐释“典”与“则”时,既阐释概念,又分类列举,便于读者理解。
B.文章引用《尚书•五子之歌》中的话,用以论证德治与法治相互融通的关系。
C.文章从两个方面,阐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的做法。
D.文章的论述由古而今,由概念、观点阐发到现实做法,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德治与法治拥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就可以不靠强制而实现以德服人的善治秩序。
B.古代各级政府保障秩序安定,家庭和团体在一定范围内自律自治,能够提高治理的有效性。
C.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有利于发挥它的道德引领作用。
D.《民法典》中关于家庭的规定,体现了对中国古代重视家教、家风、家训传统的继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氢弹技术是各个核大国的最高机密,没有参考可借鉴,中国的氢弹研究是彻底白手起家。带头突破氢弹原理的,正是于敏,这位中国自主培养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因于敏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在长达28年时间里,他的名字曾是绝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连他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时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1965年9月,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来到上海华东计算所,对加强型原子弹进行优化设计。在接下来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试验成功的这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机旁,等待成功的喜讯,其实他早已成竹在胸。
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说这是集体的功劳,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他还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人们亲切地称他‘老于’。作为后辈,我们竭力沿着前辈们留下的震撼心灵的足迹,继续前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李华说。人,总有憾事。老于说,亏欠妻儿很多;妻走了,他想补偿,来不及了。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作者:张力友)
材料二:
1965年8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门委员会第13次会议,决定“09”工程重新立项上马,正式进入核潜艇型号研制。国防科工办同时批准七院组建“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由此加快了中国核潜艇研制的步伐。
为解决陆上模式堆的问题,黄旭华和一代艇的科技人员长期在协作单位蹲点研究,他们把这形象地称为“种菜”。他们先后派出200多名科技人员,到陆上模式堆工地去“种菜”,按照艇的总体设计要求,在工地上和施工方、用户方共同完善设计、处理施工问题,参与了从零功率到全功率的运行试验全过程,一方面完善了陆上模式堆的建造和试验,另一方面完善了动力舱的设计,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过硬的队伍。
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还运用系统论思想,悟出了“在综合上发展就是创新”“综合出尖端”的融合创新之道——复杂的尖端技术基本上是在常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常规的综合、提高和创新。越是复杂的尖端工程,越是要利用成熟的技术加以综合集成提高,特别是总体研究设计,更要在综合运用上做文章、下功夫。根据这一融合创断思路,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在材料和设备选型上,除少数专用项目外,均以充分利用国内成果为基础,既缩短了战线,减少了矛盾,又争取了时间。
开展调查研究的同时,黄旭华和同事们不等不靠,提出“骑驴找马”的工作思路——科研条件不具备,就先启动相关基础工作,边干边创造条件。他们通过走出去“种菜”的办法进行科研活动、提升科研能力、锻炼科研队伍。黄旭华告诫参研人员重视核潜艇的稳性设计,保证“不翻、不沉、开得动”。我国后续核潜艇的稳性设计都比较好,均得益于黄旭华最初提出的稳性设计思路。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北京生产的“前进”牌算盘,这把算盘曾经伴随着黄旭华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国一代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出自这把算盘。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达到可靠的稳性值也并不容易,一则数据繁杂而计算工具有限,只有算盘和计算尺,二则设计时很多配套设备尚未研制完成,同时受当时时代背景影响,设备粗制滥造现象突出,生产出来的设备重量常常与设计值相差很大,潜艇总重难以控制,一个数据有变化就要重新计算。为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性,黄旭华和同事们组织三组人马同时计算,如果三组人的计算结果都一样,就通过;三组人得出的数据稍有出入,就必须重算,直到得出同一数值。之后,黄旭华、尤子平和钱凌白反复研究,同时听取了其他人员的意见,提出了多项控制潜艇总重和稳性的措施。其中一条土办法是“斤斤计较”,即所有设备、管道、电缆等上艇前都要称重备案,安装完毕切下的边角废料、剩下的管道和电缆等拿下艇时也要过秤,并从总重量中扣除。就是这样的土办法,保证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袁于飞)
材料三: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培育超级稻品种。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长、资助力度大的农业科技项目之一。
八桂的好山好水好传统吸引了关注水稻栽培的袁隆平的目光。他认为:“一路看过来,甘蔗漫山遍野,水稻长势良好,是培育水稻的理想地方。”在后来几年间,袁隆平多次深入八桂调研,足迹遍及南宁、百色、北海等地,考察发现:“广西农业前途远大。”在一系列良田之中,灌阳拥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生态条件,被列为“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攻关示范基地之一。在袁隆平眼里,灌阳的良田土质不粘不沙、不酸不碱,是个发展超级稻品种的“风水宝地”。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里两边高山矗立,中间是广袤的稻田,像一叶狭长的柳叶镶嵌在绵延的群山之间,形成自己的小气候,优良的冲积土质成为呵护超级稻生长的土壤。袁隆平把实验基地就建在这里,让自己研究的超级稻品种就在这里孕育,壮乡这片稻田上也播撒了希望。春去秋来,那片稻田在袁隆平的关注与灌阳县的努力下,日益生长起来。
“水稻高产需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在袁隆平“四良”的评定里,这块基地无疑是达标的,唯一需要突破的是“良法”。若按一般方法来种超级稻,往往出现“前期生长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率不足”的问题,容易引发病虫害进而产生倒伏现象。其中,倒伏成为攻关的一大难题。勤劳的灌阳人民探索并主推“水气平衡栽培法”技术:在水分、氧气的平衡供给上,实行“水稻旱管”水气平衡栽培;在肥料的平衡供给上,保持当地村民农家有机肥的传统习惯,针对有机肥缺失的营养,实行与化肥“有机融合”,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现按禾苗生长需要的平衡供给。这样水稻“免疫力”提高了,营养充足了,根系强劲了,稻秆结实了,病虫害减少了,倒伏现象也很少发生了,从而确保超级稻有“超级”的底子。
2013年秋天,袁隆平来到基地田间察看水稻长势情况,面对一片金灿灿的稻田,他情不自禁地弯下腰,仔细察看禾苗的长势,抽出一株稻穗数起来,数着数着不禁喜上眉梢,翘起大拇指夸赞当地种田人:“你们真会种田!”
在这片超级稻里,还进行了再生稻的试验。收过一茬的超级稻田里,不用再播种、犁田和插秧,直接培育再生水稻。再生稻生长季节,袁隆平又悄悄来到田畴,瞅一瞅他念念不忘的水稻再生情况。只见再生稻破禾而出,茁壮生长。袁隆平看在眼里、喜上心头,跟当地种田户说:“行,十分可行!这可是省工、省肥、省钱的一个发展方向。”当地祖祖辈辈传统式种田的村民没有想到,水稻还有“二胎”生产技术,过去只能在稻田闲置时种植马铃薯,现在头季稻后还能再生稻,粮食增产不用愁了。
(摘编自《广西日报》,作者:林雪娜、童团结)
4. 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于敏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他的名字曾经是绝密,妻子直到后来才知道他是搞高级秘密工作的,因此他感到对妻儿亏欠太多。
B. 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首先运用系统论思想,悟出了符合复杂的尖端技术和工程发展规律的融合创新之道。
C. 袁隆平“四良”评定标准里,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自然条件优越,作为实验基地,无疑是达标的,但最需要突破的是“良法”
D. 为解决超级稻倒伏这一难题,勤劳的灌阳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并进行技术革新,成绩斐然,最终确保超级稻有“超级”底子。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于敏到了华东计算所,形成一套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后,仍坚持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达一百多天,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B. 根据黄旭华的融合创新思路,中国核潜艇研制,在材料和设备选型上,除少数专用项目外,均以充分利用国内成熟成果为基础,大大提高了效率。
C. 面对金灿灿的稻田,袁隆平喜上眉梢,但是没有就此止步,被戏称为“二胎”的再生稻,改变了传统的种田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粮食增产稳产。
D. 于敏、黄旭华、袁隆平三位科学家能够在科研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既有他们个人的原因,也有着集体的力量,更离不开国家的重视。
6.于敏、黄旭华、袁隆平三位科学家对待科学事业的态度上,表现出的崇高的精神品质,令人景仰,值得学习。三位科学家身上最值得后人学习的精神品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别概括出来并加以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荡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交给我,我什么也交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叫了一声。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
老头子小声说:
“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糊糊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她挂花了!”二菱带着哭声喊。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接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没有吃过这么新鲜的东西。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8月于延安
(有删减)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小说开头这一景物描写,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B. 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读来一点儿也没有那种凄惨的感觉,相反,使人感觉更多的是那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C. 文中两次写老头子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是为了强调人物悠闲惬意的状态,有效地迷惑了鬼子,为后文写鬼子轻易上当作了铺垫。
D. 老头子多次对两个女孩说不怕只是为了安慰她们,其实他自己也很紧张,害怕被鬼子发现,从他身体往上蹿了蹿的动作就可以看出来。
8.小说中的老头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孙犁的笔下,即使是战斗也被写得如诗如画,极富诗意美。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意美”的具体表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武十五年,帝以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乃诏下州郡检覆。于是刺史、太守多为诈巧,苟以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道啼呼;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颖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东海公刘阳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回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东海公对。上由是益奇爱阳。建武二十七年,五月,丁丑,诏司徒、司空并去“大”名。改大司马为太尉。骠骑大将军行大司马刘隆即日罢,以太仆赵憙为太尉,大司农冯勤为司徒。北匈奴遣使诣武威求和亲,帝召公卿廷议,不决。皇太子言曰:“南单于新附,北虏惧于见伐,故倾耳而听,争欲归义耳。今未能出兵而反交通北虏,臣恐南单于将有二心,北虏降者且不复来矣。”帝然之,告武威太守勿受其使。上问赵憙以久长之计,憙请遣诸王就国。冬,上始遣鲁王刘兴、齐王刘石就国。是岁,帝舅寿张恭侯樊宏薨。宏为人,谦柔畏慎,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所上便宜,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公朝访逮,不敢众对。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帝甚重之。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燕帝善其令,以书示百官,因曰:“今不顺寿张侯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B. 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C. 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D. 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户口,住户和人口的总称,计家为户,计人为口,汉朝实行全民户口登记的制度,以便对其进行管理。
B. 太尉,中国古代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东汉时期,与司徒、司空,并称为“三公”。
C. 就国,中国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分封土地后,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从此在该处定居的行为。
D. 万岁,有永远存在的意思,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词或对皇帝的专称,此处指臣下对皇帝死亡的讳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帝看了陈留官吏公文上的文字,责问官吏其中的意思。官吏不肯说,当时才十二岁的东海公刘阳道出了实情。
B. 皇帝下诏把大司空、大司徒、骠骑大将军中的“大”字都去掉,于是,一些官员被免职,一些官员称谓发生变化。
C. 北匈奴想要和汉朝和亲,皇太子分析形势后得出南单于将有二心、北虏降者也不会再来的结论,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D. 寿张侯樊宏是皇帝的舅舅,一生谦虚谨慎,带动整个宗族恪守法律,皇帝十分赏识他,并表示身殁后想要效仿樊宏的做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苟以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道啼呼。(5分)
                                                                                 
(2)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东海公对。上由是益奇爱阳。(5分)
                                                                                 
(二)古诗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①
张九齡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③。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①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为第四首。②池潢:池溏,这里引申为护城河,借指皇室。③三珠树: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指古代传说中的珍木。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中孤鸿是自喻,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奸臣。全诗以孤鸿的语气,抒发了诗人在官场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伤愤怒的情怀。
B. 前两句写经历过大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对潢池却不敢眷顾;然后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的盛气凌人、得意。
C. 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险恶用心无法实现,从而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超逸。
D. 杜甫《春望》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著兴衰感慨,表达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全诗格律严整,与该诗在体裁和情感上都不相同。
15. 古人评论:“九龄才思敏捷,诗意超逸。”请你简要分析这首诗前四句的艺术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服饰、心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一心向学的心态。
(2)屈原在《离骚》中,要剪裁植物的叶子缀缝花瓣成衣服,表现其超脱世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在回答苏轼疑问,解说洞箫之音时,针对曹操之诗和赤壁旧战场连发两句反问。第一句是“_____________?”第二句是“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察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河北省宣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