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基础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基础练习(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红星照耀中国》基础练习一、填空题(共3题)1.名著阅读。①__A___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②__B___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
试题预览
《红星照耀中国》基础练习
一、填空题(共3题)
1.名著阅读。
    ①__A___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②__B___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以上两段内容均选自(国籍)的记者写的纪实作品《》,①段中 A 处的人物是指。②段中B 处的人物是指。
2.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根据自己 1936 年访问陕甘宁边区的经历和见闻所著的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1937 年 10 月在英国伦敦首次公开出版,取名为《》。和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此两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卓越的领导人。
3.名著阅读。
“红军”“红星”“红小鬼”……“红”字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反复出现。下面是两位同学对这个字展开的讨论,请结合书中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将其补充完整。
甲:我认为“红”不只是颜色,而是一种精神象征。在第五篇“长征”中,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这就是一种的精神。
乙:我的理解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新生力量,让人看到希望。书中的“红小鬼”,比如(请写出相应的事例)。
甲:是的,我对他们的印象也很深。这些年龄跟我们差不多的“红小鬼”。让我佩服,也让我觉得在
方面要向他们学习。
二、复合题(共14题)
4.根据《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完成下列两小题。
(1)  下图是在陕北期间拍摄的的半身照。(填写人名)
(2)  下列事件与照片中人物无关的是
A.深夜常常把窗户遮严了读《盛世危言》。B.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
C.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D.与几位朋友一起成立新民学会。
5.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流动最大的一次流动武装宣传”这句话中的“大迁移”指的是中国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B.“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句话中的这个人物是指毛泽东。
C.《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D.斯诺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是在延安。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住在他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的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i  A.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ii  B.结合选段,说说作者眼中的“他”是怎样的形象?





6.阅读名著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①彭德怀过去即有这样一种斗争历史,我原来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上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不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
    ②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
    ③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是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可是,好吃惯了的作者却发现彭德怀在吃瓜方面并不是什么对手,但是在彭德怀参谋部里的一位医生面前只好低头认输,他的吃瓜能力已为他博得了“韩吃瓜的”这样一个美名。
    ④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了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⑤彭德怀迟睡早起,不像毛泽东那样迟睡也迟起。就我所知,彭德怀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他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前进两百里到敌区的海原,我多么吃惊:彭德怀在早饭以前发完了一切必要的命令后,下来同我一起吃饭,饭后他就马上上路,好像是到乡下去郊游一样,带着他的参谋人员走过预旺堡的大街,停下来同出来向他道别的穆斯林阿訇说话。大军似乎是自己管理自己的。(有删改)
(1)  选文出自美国记者(人名)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文中划线句子的主干是:;请你用简洁的语句概括选文的内容:。
(2)  彭德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3)  下列关于选文写作特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不是着意从硝烟战火中刻画英雄人物,而是从生活常态的场景中表现人物。
B.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传神的再现了红军领袖形象。
C.捕捉红军领袖的语言、动作、心理来展示其形象。
D.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彰显人物性格。如“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是馒头”,用语极其简练,却彰显了人物性格。
7.名著阅读。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下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 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额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  语段节选自,文中的 A 是(人名)。
(2)  在作者笔下,A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关于《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不仅客观地反映了事实,还艺术地表达了真实。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回答问题。
一九三六年三月,当他率兵进攻敌方的碉堡时,他受了致命的重伤,但那碉堡的占领,却使其余的红军能够安然渡过黄河。他被载回陕西,凝视着他儿时爱好并漫游过的山丘,并在那些被他领到他所坚信的道路——革命斗争的道路上去的山居者中间,他从此与世长辞了。他葬在瓦窑堡,苏维埃又把苏区内的某一县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以此纪念他。
(1)  文段中的“他”是谁?你从作者诗意的语言里,读出了“他”怎样的情感与精神?




(2)  斯诺在序言中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而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请结合著作的内容,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9.了解纪实文学。
在以“纪实文学”为主题的读书沙龙上,同学们围绕《红星照耀中国》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
(1)  纪实文学的创作建立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如埃德加•斯诺在去红都的路上采访了红军领袖之一
(填人名),这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面容英俊、头脑冷静、态度温和,曾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的秘书,组织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等大量艰苦的革命斗争。如斯诺虽然并没有采访到
(填人名),但是从他的自传中得知一些真实情况,他天性极端温和,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两个孪生天才”之一,他难能可贵的个性几乎能立刻博得众人的爱戴,但是敌人却认为他是凶神的化身。如斯诺通过采访(填人名)的二三事,了解到他英勇无畏,小的时候别人在桌下开枪他也面不改色;他口才很好,在哥老会中名望极高,有人说他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如斯诺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了(填人名)的故事,他看上去很像林肯,熟读世界历史,对于欧洲社会和政治的情形也有实际的了解,有人用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
(2)  作者运用多种文学和艺术手法,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学性,请从下列文学和艺术手法中选择一项,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学性。
A.象征  B.典型环境创设  C.对比和衬托  D.议论和抒情
我选。
10.名著阅读,完成以下两小题。
【读•有法】
纪实性作品的读书卡,应突出以下内容:目录题目、作者、人物、主要事迹、阅读感悟。
【读•有例】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篇》阅读卡(示例)
目录题目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作者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
人物 毛泽东
主要事迹 通过写毛泽东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革命的成长等几个阶段,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转变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阅读感悟 年少时产生的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吃上饭的朴素愿望,使毛泽东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一生。
【读•有成】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阅读卡
目录题目 长征
作者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
人物 红军
主要事迹 记叙了第五次反围剿,讲述了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其中生动再现了①(具体人物)②(具体事件)等艰难而英勇的事迹。
阅读感悟 ③
(1)  根据你对《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的阅读,结合示例完成阅读卡。



(2)  名著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阅读名著能给人以警示和深远影响,能使人陶冶情操、感悟生存环境……请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某一具体情节,说说名著中某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作者的精神品质。
A.《昆虫记》   B.《西游记》C.《朝花夕拾》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1.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分析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
(1)[材料一]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
(2)[材料二]“红军对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
(3)[材料三]《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2.《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
(1)  【任务一】
阅读第五篇《长征》节选,结合阅读积累,请举例谈谈红军长征“近乎奇迹”的理由。
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一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
——(选自第五篇《长征》)




(2)  【任务二】
班级开展“红军英雄形象大讨论”活动,小宇和小丽展开了辩论,你赞同谁的观点呢?请结合纪实作品的特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3)  白修德曾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值此《红星照耀中国》再版之际,请你为这本书写一则推荐语,要求运用比喻或引用的修辞手法。(选择角度:作品价值、红色精神、现实意义)




13.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进军。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③自红军主要部队从江西撤退之后,隔了好几个星期,南京军队才能够占领重要的红色城池。成千的农民、保卫队、游击队团结在一起,由几个红军正规军队的士兵领导着,举行了一次坚强的抵抗。这些红军领袖们很英勇地主动地停留下来,他们的牺牲精神至今为红军用许多方法来纪念着。他们尽了后方防卫的责任,在南京还不能动员充分的军力,去在路上包围和消灭他们之前,他们使主要的部队能够很好地前进。即在一九三七年的今天,在江西、福建和贵州,还有一些区域被这样的红军残部所占领着,所以在最近南京政府又宣称要在福建开始另一个“最后肃清”的“反赤围剿”了。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内容节选的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B.选文第①段中的“敌军惊惶奔逃”与“红军猛攻不停”,一褒一贬,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和对红军的赞扬。
C.从选文我们不难看出红军领袖们的英勇品质和奉献精神。
D.文章第①段中提到了“轰动一时的进军”具体指的是正面进攻敌军。
(2)  斯诺通过对共产党领导人的细微观察和细致描述,塑造了许多优秀的领导人形象,请根据原著,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性格特征 相关事迹
周恩来 A
①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膀上,走过乡间田埂。
②第一次与斯诺见面时用英语打招呼,为其规划采访行程。
B
意志坚定,爱惜部下 ①长途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
②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与他们一起娱乐、运动。
贺龙 英勇无畏,善于用兵 C.①

(3)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析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
材料一: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
材料二:“红军对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





14.文段一:我必须承认他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聘,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甲】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文段二:有一件事情使我感到迷惑。共产党人是怎样给他们的军队提供吃的、穿的和装备呢?像其他许多人一样,我原以为他们一定是完全靠劫掠来维持生活。我已经说过,我发现这种臆想是错误的,因为我看到,他们每占领一个地方,就着手建设他们自己的自给经济,单单是这件事实,就能够使他们守住一个根据地而不怕敌人的封锁。此外,对于中国无产阶级军队能够靠几乎不能相信的极少经费活下去,我也是没有认识的。
红军声称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枪械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如果说这是难以置信的话,我可以作证,我所看到的正规军基本上是用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和美国机关枪、步枪、自动步枪、毛瑟枪和山炮装备起来,这些武器都是大量地卖给南京政府的。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篇《在红军中》)
(1)  文中【甲】写的是谁?在这之前斯诺还重点写了哪些红军领袖或将领?写出其中两位的姓名。


(2)  纪实作品要以事实说话,那么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下面两位名人的话,哪一句更适合评价《红星照耀中国》?结合原著说说理由。
A.像焰火一样,腾空而起,划破了苍茫的暮色……原来还另外有一个中国啊!——拉铁摩尔
B.全书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张书绅

15.    ①蒋介石预料到红军企图渡过长江进入四川,于是从湖北、安徽和江西抽调了大批兵力,用船急速向西运送,企图从北切断红军的进军路线。所有的渡口都有重兵把守;所有的渡船都被撤到长江北岸;所有的道路都被封锁;大片地区的粮食都被劫掠一空。南京方面又另外调动大批兵力进入贵州,增援地方军阀王家烈的“双枪兵”。王家烈的部队最终被红军困住。南京方面还派遣部队前往云南边界,在此设置障碍。因此,红军在贵州遇到了 20 万军队的堵截,敌人沿途设置障碍。迫使红军在贵州两次调转方向进行大规模行军,并绕着省会贵阳进行了大范围迂回行动。
    ②红军在贵州用了 4 个月的时间实施机动作战。在此期间,他们共消灭了敌军 5 个师,攻下了军阀王家烈的指挥部,占领了他在遵义的西洋豪宅,招募了 2 万名新战士,并且到该省大部分村镇召开群众大会,在青年中间建立共产党组织。他们的损失非常小,但仍然面临着横渡长江的问题。蒋介石在川贵边境迅速集结兵力,狡猾地封锁了通往长江的便捷近道。他现在将“剿灭”红军的主要希望寄托在阻止红军渡江上,无论红军在哪里渡江,他都企图将红军进一步向西南地区驱赶,或者把红军逼进西藏的无人区。他给手下的各个指挥官和地方军阀发电报:“将红军阻截在长江南岸,关系到党国命运。”
    ③红军于 1935 年 5 月初突然调头南下进入云南,这里是中国与缅甸和印度支那交界的地方。红军经过 4 天急行军,抵达距离云南省会云南府 10 英里的地方,地方军阀龙云紧急调集全部兵力进行防卫。同时,蒋介石的增援部队从贵州赶来,紧追不舍。蒋介石和蒋夫人原本一直留在云南府,此时连忙登上法国火车南下前往印度支那。南京方面的大队轰炸机继续每天在红军上空狂轰滥炸,但红军还是继续前进。不久,这种恐惧的气氛消散了,原因是南京方面发现,红军向云南府的挺进只是由小股部队实施的佯攻。红军主力部队正在西进,目标显然是在龙街——长江上游为数不多的几个通航点之一——横渡长江。
    ④在荒芜的云南山地,长江深入巨大的峡谷,急速穿行。山峡中突起高耸的山峰,长达 1 英里多,两岸矗立着陡峭的石壁。政府军早已全数占领少数几个渡口。蒋介石非常高兴,此时他命令将所有船只拖到长江北岸烧毁。随后,他指挥他的部队和龙云的部队在红军周围进行包抄,企图在这个富有历史盛名的、暗藏危险的江岸上将红军一举剿灭。
    ⑤红军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仍然继续兵分三路向西朝着龙街方向疾进。那里的船只已被烧毁,南京方面的飞行员报告称,红军一支先头部队开始建造竹桥。蒋介石更加有把握了,造桥需要好几周时间。不过有天晚上,红军的 1 个营突然不知不觉地调转方向,经过一天一夜的强行军,奇迹般地行进了 85 英里,在黄昏时赶到附近另一个可能的渡口——皎平渡。夜幕降临时,他们身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进入城镇,神不知鬼不觉,悄悄解除了国民党驻防部队的武装。
    ⑥船巳经被撤到了北岸——可是没有被烧毁。(红军还在数百里之外,并没有往这里来,为何要烧掉船只?政府军之前大概就是这么想的。)不过,要怎么搞条船到南岸来?天黑之后,红军押着一个村吏来到江边,让他向对岸的哨兵呼喊,说政府军已经到了,想要一条船。对岸的哨兵毫不怀疑地派来了一条船。这些“南京”部队的一支分队就这样进入到船舱内,很快就在北岸登陆——终于到达四川境内。守军当时正舒舒服服地打着麻将,红军的潜入让他们吃了一惊。红军没有动武就将他们堆放的武器没收了。
班级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  标长征路线——小组讨论将⑤⑥段描述的战斗命名为“夜袭皎平渡”,并标注到“红军长征路线图”中,你认为应标注在 ABCD 的哪一处?

(2)  明长征战略——红军在贵州、云南的胜利展现了新战略的威力。你会用文中的
(一个关键词)来表述这个新战略。
(3)  悟长征精神——小楚说:“我觉得红军长征能取得胜利靠的是紧密团结群众。你看,红军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还到贵州大部分村镇召开群众大会,在青年中间建立共产党组织。”请仿照小楚的说法,结合选段和原著,说说你悟到的长征精神。




16.【甲】六时起床,锻炼身体,每日练武读书,吃的是粗茶淡饭,过的是简朴生活。当时东北军还有十四万人,他除了同军官以外,还同部下直接接触。东北军开始出现了新面貌。怀疑派逐渐相信,他又成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人,因此认真对待他在回国时立下的誓言:他要把毕生精力用于收复满洲,为人民雪耻。
【乙】他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清洗”期间,他遭到追捕,不得不销声匿迹。由于与共产党没有关系,他不得不自找避难的地方。“我早想当共产党,”他怀念地告诉我,“但是没有人要求我参加。我年已五十,我想共产党大概认为我太老了。但是有一天,一个共产党员到他避难的地方来找他,请他入党。这个老家伙高兴至极,他告诉我,他当时想到他对建设新世界仍有一些用处,不禁哭了。
【丙】一九○七年,我到成都,在一个体育学校里读一年书,后来回到故乡仪陇县,在本县高等小学里教体操。一九○九年,我到云南的省会云南府,进了云南讲武堂,直到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发生后才离校。我的志愿总是想做个军人,而这个讲武堂恐怕是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它收学生很严格,我竟被录取,因此感到非常高兴。
(1)  上面材料分别写到了《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三个人物,甲文中的“他”是,乙文中的“他”是,丙文中的“我”是。
(2)  请结合上述三位人物的生平事迹,从下列句子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来点赞其中一人,按照给出的句式将你选择的句子和人名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①天命之年圆夙愿,献身教育捧丹心②南昌举义惊寰宇,圣地联合慑敌魂
③三度入狱不死心,两把菜刀闹革命④东北易帜金瓯整,平息中原战火烧
句式:我用“(填序号)”点赞(人名),因为。





(3)  请完成以下任务:
i  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学校将举行读书演讲比赛,请依据下面的材料,确定一个演讲标题。
《红星照耀中国》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报道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冒着严寒忍着饥饿,爬雪山,过草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崇高精神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以这一精神鞭策自己,磨砺自己,让自己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新长征人。
演讲标题:
ii  推荐景点。学校向同学们推荐了三处红色研学旅行景点,请你选择其中一处,仿照示例,写一句推荐语。
推荐景点:①井冈山②遵义  ③延安
推荐语示例:韶山,伟人故里,我们在这里探寻伟人成长的足迹。


17.阅读全书,根据斯诺的采访过程完成以下问题。
(1)  作者基本是按照采访的路线安排篇目的,并且基本在某些章节中着重突出一个采访对象。将下列篇章标题的序号和主要采访的对象填入相应的表格里。
对应标题:①探寻红色中国  ②去红都的道路  ③在保安  ④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⑤长征  ⑥红军在西北  ⑦去前线的路上  ⑧同红军在一起  ⑨同红军在一起(续)  ⑩战争与和平⑪回到保安⑫又是白色世界
采访对象: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彭德怀、贺龙、徐海东、徐特立、朱作其
 
(2)  本书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主要是毛泽东根据作者斯诺给他的“一大串有关他个人的问题”进行的叙述,请你根据叙述的顺序与内容,以问题形式尽量还原斯诺的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3)  本书第五篇《长征》为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该篇由以下四个子标题组成,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将这四个标题连接起来,为我们再现长征的过程。
第五次围剿举国大迁移大渡河英雄过大草地



三、选择题(共1题)
18.下面有关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下一个『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其二)》《梁甫行》同步测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