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八上第十三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含答案)一.基础知识。1.填空(1)《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__”,与杜甫并称为“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
试题预览
八上 第十三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号_____________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__________”,与杜甫并称为“__________ ”。《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2)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后两句,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    ),尾联抒发了作者 (   )的感情。
(4)写景的句子是,。,。是按由到的顺序写的。“月下飞天镜”是月夜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所见。这两句写景,用的是、的写法。
2.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4.下列对诗歌《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5.默写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     ,      。 

二.简答题。
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 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6. 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7.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8.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9.《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

三.阅读训练
(一)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答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关于这首诗,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是唐代的李白。B.是一首五言绝句。
C.韵脚有游、流、楼、舟。D.划分节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答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 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2.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2.诗的尾联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3、4小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        ,它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3.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四. 中考汇编
(一)古诗鉴赏(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月下飞天镜”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          图。
10.“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2分)
(二)古诗赏析(3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1)本诗中的一个“    ”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势。(1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2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2分)
8.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     的景象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共4分)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指荆门山。
1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14.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五)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

(六)古诗赏析(2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下列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七)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3.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颁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24.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2)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共5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2分)
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3分)
 


八上 第十二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填空答案
(1)李白  青莲居士  浪漫  诗仙  李杜 
(2)叙事  描写     抒情   思乡
(3)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4)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俯视眺望远近结合、虚实相间
2.C3.C4.C
5.默写答案(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二.简答题。
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 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6.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7.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8.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9.《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
三.阅读训练
(一)答案:
1.B    2.A
(二)答案:
1.示例: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
2.怜:喜爱 (1分)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思念之情。
(三)答案:
1.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四)答案:
1.李白;记叙;地点、目的
2.“送”字直接点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3.C(写的是诗人离开故乡。)
4.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五. 中考汇编
(一)古诗鉴赏(4分〉答案:
9. 比喻    水中映月
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第二空答案与“水”“月”相关即可。
10.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二)古诗赏析(3分)11.(1)入(1分)
(2)示例:
①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4分)答案:
7.“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8.对偶。气势磅礴。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共4分)答案:
13.D
14.(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颔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五)【答案】(1)思乡(怀乡
(2)示例: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2)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描绘出诗人舟过荆门,月光皎洁,云霞飘飞的景象即可。
(六)古诗赏析(2分)C.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表述不正确。
(七)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答案:
五、诗歌鉴赏 
23.C
24.选择图画一。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示例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示例二: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心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答案:
(1)B。
(2)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共5分)答案:
9.(2分)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10.(3分)采用拟人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体现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同步检测』  下一个『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同步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