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仁寿一中南校区2019级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卷2021.9.2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
试题预览
仁寿一中南校区2019级高三入学考试
    语 文 试 卷         2021.9.2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4.全卷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终身是一个布衣,这说明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政治斗争的具体体现。
  布衣的原意就是古代的平民。司马迁在《史记》里所强调要写的许多“布衣之侠”,正是那些出于民间的侠客们。《盐铁论》:“古者庶人髦老而后衣丝,其余则仅麻枲,故曰布衣。”杜甫《赴奉先县咏怀》:“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短褐”也即布衣的意思,它乃是与权贵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王维《寓言》因此说:“奈何轩冕贵,不与布衣言。”布衣也就是寒士,属于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的出身和利益,使他们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从那些豪门世族、皇亲国戚、权贵势力的手中夺到一部分政治地位,这就是实现封建时代中开明政治的条件,也就是那时代的民主成分。统治阶级接受这样的政治要求,也就得到人民的支持,也就有力量,而表现为一个盛世;统治阶级不接受这样的政治要求,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也就没有力量,而表现为一个衰世:这都是历史上的事实。
  应当说,开明政治并不是统治阶级好心的赐予,而是人民斗争的胜利果实,而当时要参与政治,就不得不通过知识分子,所以布衣传统上又是指中下层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说的。他们的政治资本就是对于权贵阶级保持着对抗性的身份,因而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布衣不但在野时以布衣为骄傲,一旦在朝也还是以布衣为骄傲,这一点也就是封建社会中人民所称誉的骨气和品格,也就是布衣可以与王侯分庭抗礼的凭借。所以岑参诗中说:“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杜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当然在政治斗争之外,还有军事斗争力量的存在,隋末的农民起义,正是使唐代与隋代的政治面貌区分开来的因素。这军事斗争乃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但却并不经常出现;而当其还并不到改变这制度的时候,其现实的意义也还是为了要求开明政治,在这里,布衣的自豪感也就自然有了根据。
  布衣的斗争因此乃是于农民直接进行的斗争之外,经常地代表着封建社会中主要矛盾集中的表现。这一个矛盾发展得好,封建社会就表现为向前推进;这一个矛盾发展得不好,封建社会就要显得停滞。所谓发展得好,就是矛盾中进步的方面得到抬头,也就是表现为布衣在这个矛盾上走向胜利。唐代正是布衣在又一次农民起义后,继续着建安以来的民主斗争,走上了胜利的道路。当时在经济上是“均田制”的出现,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政治上表现为“贞观之治”的任用诤谏之臣,“终南捷径”之重视草泽布衣。《唐书・卢藏用传》:“司马承桢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佳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司马承祯的话,一方面是讽刺那些冒牌的布衣,说他们不过想借此往上爬而已;另一方面也就说明了当时布衣的在野政治地位:若不是布衣声誉日高,牌子响亮,社会上也就不会有谁来冒牌了。当然对于真正的布衣与冒牌的布衣之间是应当批评和判明的。李白所以每提到从政,就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正是为了表明一个真正布衣的态度,乃是并不恋栈于仕途的。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李白的布衣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司马迁,还是杜甫、王维,从他们对于“布衣”一词的理解中,都能看出“布衣”是一个与“权贵”相对立的概念。
 B.封建时代,出身和利益是布衣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的原因,统治阶层如果想达到政治开明,应让寒士们获取部分政治地位。
 C.“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体现杜甫的骨气和品格。杜甫为此而骄傲,并想借此与王侯分庭抗礼。
 D.封建社会中主要矛盾集中的表现,除了有农民直接进行的斗争之外,还有中下层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的斗争,且后者比前者出现的频率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出后文“布衣”“布衣的斗争”等内容,层层深入,脉络清晰,逻辑严谨。
 B.全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方式,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来,行文气势顺畅。
 C.文章在说明李白具有“真正布衣的态度”之前,引用了《唐书・卢藏用传》里的故事,形象生动,富有趣味。
 D.全文围绕“李白的布衣感”展开论证,论证时,作者善于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终身为布衣,既具体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也说明了作为寒士是没有办法与权贵互容的。
 B.当政治斗争无法改变制度时,军事斗争就会出现。军事斗争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推翻统治阶层,取而代之。
 C.一方面任用直言进谏的臣子,另一方面重视社会中下层的布衣寒士,这些因素造就了唐代社会的繁荣。
 D.终南山作为“仕宦之捷径”,暴露出冒牌布衣追求名禄的行为,也从侧面显出布衣在野时的政治影响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春蚕(节选)
茅盾
“宝宝”都上山了,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
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地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怼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不算!
1932年11月1日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B.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村人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C.“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他们此行的艰难。
D.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5.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6.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注】①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② 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③佗:他。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7.对下列句子中重要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明经               第:考取
B.子无为嫌             嫌:疑忌
C.俾其守约束            俾:使
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吾所不及      纵一苇之所如
B.因极推引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C.逸则富以康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保邦于未危    亦将有感于斯文
9.下列各句编成四组,全都能体现张文瓘有政治才能的一项是(2分)
①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②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③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④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
⑤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⑥帝必问:“与文瓘议未?”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②④⑤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李密《陈情表》)(4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白登明,字林九,奉天盖平人,隶汉军镶白旗。顺治二年拔贡,五年,授河南柘城知县。时大兵之后,所在萑苻①啸聚。登明治尚严肃,擒诸盗魁按以法,境内晏然。悯遗黎荒残,多方招抚,停止增派河夫,设条以劝耕读。十年,考最,擢江南太仓知州。厘赋税,除耗羡,雪诸冤狱,访察利弊,所摘发辄中。邻境有冤抑,赴愬上官,辄原下州为理。海滨居民因乱荡析,登明召民开垦,复成聚落。是年九月,海寇犯刘河堡,登明尽力守御,寇不得逞,遂退。十六年,海寇破镇江,由江宁败走,急攻崇明。巡抚蒋国柱治兵策应,欲遣告师期,莫敢前。登明独驾一艘夜半往,絙城入,众知援至,守益力,寇乃遁。刘河北支有朱泾者,宋范仲淹新塘遗迹也,久淤塞。登明请于上官,疏凿五十里。巡按李森先知其能,复令大开刘河六十里,于是震泽在北诸水悉导入海,旱潦有备,为一郡利。先是寇急时,需饷无出,以云南协饷②应之,卒为大吏所劾落职。州民列治状请留,弗得,坐废二十余年。康熙十八年,会用兵,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素知登明,代为入赀,疏荐,起授高邮知州。值岁旱蝗继而大水湖涨决清水潭筑堤御之严禁胥吏克减役者踊跃从事次年复灾再请蠲赈劝富民分食全活无算时三藩初平,军檄犹繁。登明与民约,凡供亿驿夫,闻吹笳而至,免夺民时。上官有所征调,不轻给,然皆谅其清廉,亦无相督过者。以积劳卒官,贫无余赀,州人醵金以殓。入祀名宦祠,乡民多肖像立祠私祀焉。
(节选自《清史稿•白登明传》)
【注】①萑苻:指盗贼,草寇。 ②协饷:清代对地方贫瘠、收支不能平衡的省份,规定由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协助,叫做“协饷”。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值岁旱蝗/继而大水/湖涨/决清水潭/筑堤御之/严禁胥吏克减役者/踊跃从事/次年复灾/再请蠲赈/劝富民分食/全活无算
B.值岁旱蝗/继而大水/湖涨决清水潭/筑堤御之/严禁胥吏克减役者/踊跃从事/次年复灾/再请蠲赈/劝富民分食/全活无算
C.值岁旱蝗/继而大水/湖涨/决清水潭/筑堤御之/严禁胥吏克减/役者踊跃从事/次年复灾/再请蠲赈/劝富民分食/全活无算
D.值岁旱蝗/继而大水/湖涨决清水潭/筑堤御之/严禁胥吏克减/役者踊跃从事/次年复灾/再请蠲赈/劝富民分食/全活无算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拔贡是由地方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经朝考合格,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B.巡抚是明清时的官职名,明代由中央派出,负责巡视四方,清代为省级最高行政长官。
C.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中军檄指军事方面的招讨文书。 
D.立祠指修建祠堂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也可为活人立祠,但必须是受民爱戴的官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登明体恤民情。在担任柘城知县时,他同情百姓的境遇,多方安抚,为他们减轻徭役,并鼓励他们耕田读书。
B.白登明胆略过人。海寇攻打崇明岛时,他孤身一人半夜驾船前往城中增援作战,最终率领援军成功击退了海寇。
C.白登明颇有才干。他主动请求去疏通淤塞已久的朱泾,后面又对刘河进行开凿,减少了旱涝给百姓带来的影响。
D.白登明深得民心。他去世后,州民凑钱为他装殓,并供奉于名宦祠;乡民立祠堂,私下祭祀,表达对他的追思。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登明治尚严肃,擒诸盗魁按以法,境内晏然。(4分)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暑旱苦热
(北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直接入题,点出暑热,“屠”字用得尤为精妙,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颔联紧扣“暑旱”写,“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
C.颈联宕开一层,由热想到避热。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世界。
D.本诗想象奇特而不怪谲,思路广阔,既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思想。
16.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前集》中盛赞此诗“识度高远”。请你结合最后两联,对刘克庄的这一说法作简要阐述。(5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 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         ”;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           ”。
③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④《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地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上高处视野广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多种文化传承交融的华美乐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实际却是         的舶来品,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有的似乎与西方文化渊源颇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   ),它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却在我国新疆的天山。有的植物“圈地”成功,风靡全球,如别名繁多、美食花样百出的马铃薯。但若            ,还得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探访马铃薯最早被驯化培育的        。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然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美裔侨民”品种       ,改变了今日全球大豆产业格局。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地地道道 寻根溯源 蛛丝马迹 异军突起
B.名副其实 寻根究底 蛛丝马迹 崭露头角
C.地地道道 寻根究底 雪泥鸿爪 异军突起
D.名副其实 寻根溯源 雪泥鸿爪 崭露头角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苹果尽管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B.别看苹果素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
C.别看苹果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D.苹果尽管素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B.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C.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D.不仅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陆续被遗弃在太空中,①            。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②            。因此,③            ,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2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5分)
故宫每一块匾额上都有“错别字”,上面所有的“门”字都没有弯钩。那么为什么历代都没有人去更改它呢?有人传说朱元璋建设集贤门的时候,特地涂掉了右下角的弯钩,理由是“门”下有钩怎么能让人才进来呢?后代对于朱元璋“招贤纳士”的说法都认同,就没有更改过。有人传说赵构迁都杭州之后宫廷发生了一次大火,在追究责任时,一些大臣认为:“匾额上的门字有勾子,代表地火,勾动天雷就形成了大火!”因此,宫中的“门”字也就一直没有了弯钩。有人说从汉字的演变来看,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到篆书、隶书,“门”字都没有弯钩,是左右对称的,而弯钩最初是行笔时连带出来的,这样看来故宫的匾额上并不能说是错字,所以不用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60分)
有人认为,精彩的人生需要设计,我们应该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并以此确定自己前进的路径,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作出一种预见性的设计;也有人认为,对于人生, 与其执着于设计自己的未来,不如努力让自己拥有更多种可能,因为人生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不确定性。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为“致远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就“人生是否需要设计”这一话题,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仁寿一中南校区2019级高三入学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1.选C项。解析:“并想借此与王侯分庭抗礼”错,文中无据。 
2.选B项。解析:无“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3.选D项。解析:A项,“也说明了作为寒士是没有办法与权贵互容的”错,以偏概全;B项,“军事斗争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推翻统治阶层,取而代之”错,文中说的是“这军事斗争乃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但却并不经常出现;而当其还并不到改变这制度的时候,其现实的意义也还是为了要求开明政治”;C项,“这些因素”概括不全,还有经济上的“均田制”。
4. C   解析:“运用双关手法”的分析有误。
5. 参考答案:①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一方面繁忙而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而快活(紧张焦灼);
②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立刻充满了欢笑(欢笑兴奋);
③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使老通宝他们忧愁失望起来。(忧愁失望);
④不得已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又气得生了病(生气)。
6.参考答案:
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写实角度);
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社会现实(典型化角度);
③交代了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角度);
④作者的思想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福建省将乐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