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中推崇青色?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青
试题预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中推崇青色?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未泛指图画,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之上,顾恺之《洛种赋图》中的山石,树木仍可见敦煌壁画中树石之身影,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极致门类的则是“青绿山水”,自展子皮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因此展子虔又被誉为“唐画之祖”。在青绿山水画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家喻户晓,此画卷长近 12米,气势辽阔,画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又有林木村野、舟船桥梁,将秀丽山河绘于一卷,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山水的灵气所在。 
青,在工艺品中,当属青花瓷最为出名,方文山在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古时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难求,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类十分的讲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石青、珠明杆、苏麻离青等,由于青料的选择不同,最后呈现的青色存在一定差异。现通过考古发现,青花瓷自唐就有,经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国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类之一,足可见青色在中国受喜爱的程度之深。 
《尔雅•释天》中将“春”又称为“青阳”,这是“青”与“春”产生的一次直接性关联,“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同时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所以古人将踏春称为“踏青”,而非“踏绿”。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摘编自余智鹏的《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光明日报》2021年2月)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并非不识色彩,而是出于文学表现的需要。 
B.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是因为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中国画的灵气所在。 
C.自“青绿山水”将青色发展到极致之后,中国画才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局面。 
D.作者认为,“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所以将春游称为踏青。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诗词歌赋中的名句,印证了古人对于“青色”的喜爱与推崇。 
B.文章例举顾恺之、王希孟的画作,论证了汉代之后青色在绘画领域的广泛运用。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从文学、绘画、工艺品三方面阐述了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体现了论证的广度。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中的“青丝”与“绿云扰扰”中的“绿云”,意思相同。 
B.“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青冢”即王昭君的墓冢,因为冢上芳草常青,故有此称。 
C.工艺讲究的青花瓷,自唐以后,千年不衰,成了中国瓷文化的代表,深受国人喜爱。 
D.对青色的喜爱,让中国人释放出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彰显了东方审美的精神质。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电视剧《山海情》以福建与宁夏进行的“东西协作”扶贫为背景,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群策群力,努力建设新家园、走向康庄大道的故事。剧中,马得福困难不断、走得不易,却很坚定,他为的是早日兑现“塞上江南”的承诺。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正是基层干部真实的生活写照。“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基层干部,我觉得他们非常不容易,他们是希望、是光,由衷地向他们致敬。”黄轩(马得福的扮演者)感慨地说。 
用性格碰撞带动故事讲述,塑造鲜活形象,不经意间就能戳中观众的泪点。剧中,一边是涌泉村村民想出各种理由拒绝移民搬迁,一边是马得福使出浑身解数用心坚持,这样的戏剧冲突恰恰说明观念脱贫有多难。 
(摘自《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山海扶贫情,讲给世界听》,2021年3月,福建东南网)材料二: 
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重在发挥制度优势,让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在中国大地结出累累硕果,东西部扶贫协作始于 1996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战略举措,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对牵手,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令西部贫苦地区、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无数个温暖的“脱贫故事”。 
如今,在云南,“沪企入滇、滇品入沪”的经贸往来,成为上海和云南两地从单向帮扶到合作共赢的生动注脚;在广西,由广东援建的移民异地安置新村,见证了“两广一家亲”的区域合作……对口扶贫的成功实践,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 
(摘自《“闽宁模式”的启示:不以事艰而不为》,2021年3月《人民日报》)材料三: 
编者按: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中,一批批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精神,助推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增强宁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造血”能力。本文采访了宁夏福建总商会会长、宁夏麦尔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添进。 
“32年前,我18岁,揣着借来的3000多块钱来到银川,成了最早在这里生产糕点食品的个体户,也是福建到宁夏从事食品加工的第一人,刚到宁夏时,手里没有多少钱,是银川当地的朋友借钱给我,帮我闯过了创业之初的重重难关。闽宁协作给在宁闽商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也带来了责任和动力。此后,一批批福建企业家带着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从八闽大地向黄土地进发,从最初的几个行业,拓展到如今的建筑材料、食品加工、教育文化等20多个行业。” 
(摘自《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的“市场之手”--市场为媒,山海携手谱新篇》,2021年1月人民网•福建频道)材料四: 
春节假期刚过,宁夏银川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巧媳妇”团队的女工们忙着直播推介、包装货品、打印订单,构杞、红酒等宁夏特产从这里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 
“刚来的时候字都不识几个,车间负责人和镇上的扶贫干部从电脑开关机、复制粘贴文字开始教我们。”原隆村村民摆西彦2019年来到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凭着勤奋好学成长为车间采购部长,月收入近3000元,人也越来越自信。 
摆西彦生活的变化是闽宁镇移民的一个缩影。经过 20多年不懈奋斗,最初8000多人的闽宁村发展成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4961元,闽宁镇6个行政村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0万元。 
(摘自《宁夏闽宁镇因对口扶贫协作而嬗变》,2021年2月,人民网)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真实而艺术地描绘了一幅扶贫攻坚的壮阔画卷。 
B.无数个温暖的“脱贫故事”背后,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 
C.一批批闽商带着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来到宁夏,是他们成就了宁夏的经济发展。 
D.经济有产业,移民有自信,发展有数据,材料四令人信服地报道了闵宁镇的变化。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电视剧《山海情》抓住“安土重迁”的矛盾冲突,突显了“治贫先治愚”的观念。 
B.“闽宁模式”体现了精准扶贫的典型特征;先富帮后富、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C.对口扶贫绝不是单项的输出与帮扶,闽商黄添进的人生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 
D.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脱贫攻坚工程”的复杂性、系统性和长期性。
中国“精准扶贫”取得成功,被认为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请以“闽宁模式”为例,说一说我国是怎样完成这一“奇迹”的。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寡人
夏阳父亲娶母亲时,母亲不大乐意。媒婆在一旁劝导:“他就孤家寡人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负担轻呢。”父亲也在一旁接话道:“你嫁给寡人,就不是一般人了。”这事在全村传为笑谈,“寡人”一词从此落地生根,成了父亲的绰号。父亲似乎毫不在乎,张口闭口也是“寡人”如何如何,以此取代“我”。 
父亲没有撒谎,他确实不是一般人,偌大的夏阳村,很长时间里只有他这个孤儿勉强念过初中,算是半个文化人,有好事者曾经找父亲理论,一副“文革”时的口吻:“你自称寡人,什么意思?想做皇帝?” 
父亲大度地笑道:“全村人叫寡人都叫了三十多年,你以为寡人愿意啊 !打小爹死娘亡,全家光光,你喜欢,拿去用好了!”对方立马避瘟神一样逃之夭夭。一边逃,一边说:“还是你用好,还是你用好。” 
父亲常年奔波在外,照顾他的生意,不愿待在家里老老实实耕田种地。父亲所谓的生意,无非是鸡毛换糖,走村串户,和收破烂没什么区别,但他不这样认为,他每次出去,衣着体面整洁,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常年别着一支钢笔。 
有一年除夕,父亲照例是踩着团圆的爆竹声走进家门,照例带回了一家人过年的年货。父亲特别高兴,喝了几杯谷烧酒,满脸红光,从包里掏出一个小匣子,匣子是木头做的,上面雕龙画凤,极为精致。他打开匣子,从里面捧出一枚鸡蛋大小通身碧绿的印章,诡秘地说:“这个啊,古董,是武则天赐给太平公主订婚用的。”我们那时年龄尚小,不知道谁是武则天,也不知道订婚是怎么回事,但隐隐约约感觉这次家里发大财了。 
父亲招了招手,让我们俯首过去,咬着我们的耳朵说:“其实呀,这个是赝品,假的。” 
母亲紧张地问:“你怎么知道是假的?” 
“嗤,就这货色也骗得了寡人?寡人是干什么的?你们看看这上面的字‘生日快乐’,洋人流行的玩意儿,怎么可能出现在唐朝的印章上?” 
接着,父亲讲述了他收购这枚印章的过程。他说是在湖南的一个古镇上,一户人家经济拮据,刚好遇到他去鸡毛换糖,就把他拉到里屋,问他要不要,说这个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的御用之物,和玉玺差不多,开价一百块钱。父亲接过来看了看,瞅见“生日快乐”四个字,心里便有底了,父亲不好点破对方,委婉地说:“寡人一个鸡毛换糖的,哪有这么多钱?”对方认真看了看父亲,说:“我看你非平庸之辈,眉宇间隐隐有天子之气,拿去吧,这叫弃暗投明,物归原主。”对方接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哽咽着说:“要不是阶级成分不好,要不是等钱过年等米下锅,打死也不可能出卖这祖传几十代的宝贝。”父亲皱了皱眉,说:“寡人身上只有五十块钱。”对方说:“那我就半卖半送,谁叫我三生有幸,遇到您这样的贵人呢?” 
我们听了沉默不语,要知道,那时的五十块钱,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算是一笔巨款。镇长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八块钱呢。许久,母亲坐在墙角垂首啜泣道:“人家夸赞你一句有天子之气,你就鬼迷心窍了?” 
父亲赔着小心说:“我们不是还应付得过来吗?寡人主要是看不得人家为难,再说了,那户人家也是良善之辈,说不定也不知道是赝品呢。能够让人家好好过个年。我们不也开心吗?”继而,父亲一脸正色地说道,“寡人顶着一个‘寡人’的名号,虽不能兼济天下,但面对路有冻死骨,施以援手也是天道。” 
那晚过后,很少有人再提起这件事,我们都以为再也不会有下文了,二十年后,我刚刚结婚,妻子第一次加入这个大家庭过除夕之夜,她偶尔听母亲当笑话一样数落起印章的故事,便提出想看看。父亲翻箱倒柜寻了半天,把一个蒙满灰尘的木匣子递给她,妻子对那枚印章反反复复端详了许久,又掏出手机打电话问了好几个人,然后郑重地对父亲说:“这个不是赝品,是真的,确实出自唐朝,价值不菲。” 
妻子是历史考古专业的硕士,她的话毋庸置疑,父亲愣了一下,嘀咕道:“都‘生日快乐”了,还真什么真? ' 
妻子轻轻地笑了,纠正道:“什么‘生日快乐’?这是‘吉日良辰’,小篆,所以说,那家湖南人没有撒谎。” 
妻子的话立即引起了一片沸腾,大家脸上洋溢着欢笑,彼此小心翼翼地争相传看这唐朝的宝物,叽叽喳喳,像一群欢闹的喜鹊。 
父亲杵立在客厅中央,面红耳赤。好一会儿后,他陡然一拍脑袋,喝道:“你们不要再看了,寡人明天送还给人家,就明天,完璧归赵。” 
母亲急了,壮着胆儿辩白道:“我们是花钱买的,又不是偷的,凭什么送回去?” 
父亲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吼道:“当初买,以为是假的,如果知道是真的,那不是趁火打劫?这样伤天害理的事儿,平民百姓都不屑去做,更何况寡人乎?” 
第二天一大早,也就是大年初一,双眼布满血丝的父亲执意登上了去湖南的火车。我们都劝阻说过完年去也不迟。父亲摇摇头,道:“这东西在身边多一天,寡人心里就多遭一天罪,再说了,现在大多数人出去打工,过年人在家,好找。” 
(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好事者和父亲“理论”的情节,点出了父亲的身世背景,也隐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态度。 
B.“常年别着一支钢笔”这一细节,让“和收破烂没什么区别”的父亲有了别样的弧光。 
C.妻子最终确定印章是真品的事实,是父亲执意要在春节出门“完璧归赵”的重要原因。 
D.母亲“不乐意”“垂首啜泣”“急了”等神态描写,表现出父母间感情疏远、缺乏理解。
“寡人”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说中父亲讲述其收购印章过程的情节,着笔较多。作者的这种设计有无必要?请结合文本给出理由。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贞观)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 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后复与太子臻至征第,帝悲懣,拊之流涕。帝将以衡山公主降其子叔玉,时主亦从帝曰公强视新妇征不能谢是夕帝梦征若平生及旦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太子举哀西华堂。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赠司空,谥日文贞,陪葬昭陵。将葬,其妻裴辞曰:“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檐帷,无涂车、刍灵。帝登苑西楼,望哭尽哀。帝作文于碑,遂书之,征状貌不逾中人,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霁威。始,丧乱后,典章湮散,征奏引诸儒校集秘书,国家图籍粲然完整。尝以《小戴礼》综汇不伦,更作《类礼》二十篇,数年而成。帝美其书,录寘内府,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闻者娼之,毁短百为。征尝荐侯君集才任宰相, 及君集坐逆诛,纤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征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帝滋不悦,乃停叔玉昏,而仆所为碑,顾其家衰矣。辽东之役,高丽、靺羯犯阵,李勣等力战破之,军还,怅然曰:“魏征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时主亦从帝/曰/公强/视新妇/征不能谢/是夕/帝梦征若平生/及旦/薨/帝临/哭为之恸/ 
B.时主亦从/帝曰/公强视新妇/征不能谢/是夕/帝梦征若平生/及旦/薨/帝临哭/为之恸 
C.时主亦从/帝曰/公强视新妇/征不能谢/是夕/帝梦征若平生/及旦薨/帝临哭/为之恸/ 
D.时主亦从/帝曰/公强/视新妇/征不能谢是夕/帝梦征若平生及旦/薨/帝临/哭为之恸/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太子,是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太子由法定程序确认,是保证皇权长久承袭的重要举措之一。 
B.刍灵,指用茅草扎成的人马,为古人送葬之物。《礼记》有“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之说。 
C.凌烟阁,是唐玄宗为表彰功臣勋绩所建的楼阁。李贺有“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候?”的诗句。 
D.少牢,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牺牲”,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魏征节俭朴素,清白自持。魏征的住所没有正屋,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为之营构;魏征的葬礼也办得非常朴素,符合其生前的愿望。 
B.魏征相貌普通,胆略过人。魏征没有特异出众的外形,但他敢于犯颜进谏,即使遇上皇帝愤怒,他也神色从容不迫,最终天子也为之收敛神威。 
C.魏征才华出众,学识渊博。魏征上奏引荐诸儒收集校正重要图书,使得国家图籍文献粲然完备,还用数年时间重新整理了《小戴礼》二十篇。 
D.魏征正直忠诚,备受器重。魏征生前敢于直谏,得到了一代明君的赏识:死后,虽然皇帝对其曾心生嫌隙,但并不意味着对魏征的完全否定。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 
②及君集坐逆诛,纤人遂指为阿党。
5.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养蚕词
高启
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
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
三姑①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
檐前缫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注]①三姑:古代江南民间尊崇的蚕神。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蚕农纷纷“罢来往”,没有时间交往,这是农忙季节的客观要求。 
B.“深窗”指淑女的幽静居处,明代理学盛行,妇女只能深居简出。 
C.为了饲养春蚕,很多女性得繁忙一个多月,甚至顾不上打理头发。 
D.除了尽力于人事之外,蚕农还会顺从天意,祭祀蚕神,祈祷丰收。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 补写出下面语段中的空缺部分。 
月亮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在漫长的岁月里,守夜的人们已用古老的悲哀将她填满。古诗文中,常以其来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①“ ______ , ______ ”用乐景衬托了诗人身居贬谪之地的孤独;李商隐《无题》中的②“ ______ , ______ ”通过月夜的吟诗遣怀写出了愁怀深重;李煜《虞美人》中的③“ ______ , ______ ”写出了时间流逝中诗人对往事的无奈。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人喜牛,真心实意,其身力大无穷,忠心服务人类,天生性情温和,不似虎狼巨兽,虽体壮却不堪役使;亦不似蚊蝇牛虻,虽玲珑却 ______。牛则不然,和驯良善,肩负沉重而不迷失方向,______,仅凭短小之尾,拂扫烦扰,有容载物,受人______。 
世间之德,莫厚于大地,大地之德,如牛之和,如牛之顺,如牛之善,无物不载,无物不容。在数千年的牛与人类相伴中,人类文明在社会进化过程中作用巨大,因此牛文化已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而人们称牛为“仁畜”,甚至有“神牛”的赞美。华夏先民豢养、驯化牛,始于何时虽不可考,但历史相当悠久当是______的。自古以来各民族还形成了尊牛、敬牛的传统节日习俗,以牛为标,化牛入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不胜其烦 踽踽独行 尊敬 不容置喙
B.不堪其扰 砥砺前行 敬仰 不容置喙
C.不堪其扰 砥砺前行 尊敬 不容置疑
D.不胜其烦 踽踽独行 敬仰 不容置疑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在数千年来牛与人类相伴中,牛文化已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牛因为在人类文明社会进化过程中作用巨大,所以人们称牛为“仁畜”,甚至誉其为“神生”。 
B.数千年来牛与人类相伴,人类文明在社会进化过程中作用巨大,因此人们称牛为“仁畜”,甚至有“神牛”的赞美,因而牛文化已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C.数千年来牛与人类相伴,牛文化已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牛在人类文明社会进化过程中作用巨大,因此人们称牛为“仁畜”,甚至誉其为“神牛”。 
D.在数千年来牛与人类相伴中,人类文明在社会进化过程中作用巨大,因此牛文化已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而人们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
8. 下面八句话两两组合构成四副对联,下列选项中组合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报国须怀赤子心 
②牛奋四蹄万顷黄 
③人勤一世千川绿 
④此地人文射斗牛 
⑤埋头能做识途马 
⑥为民当效黄牛力 
⑦俯首甘为孺子牛 
⑧中天星彩腾奎壁
A. ⑧①/②③/④⑥/⑦⑤ B. ③①/②⑥/⑤④/⑦⑧
C. ⑧①/②③/⑤④/⑥⑦ D. ⑥①/③②/⑧④/⑤⑦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空不超过15个字。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前辈对读书的赞誉,但是,人们不一定理解,为什么读书是“第一件好事”。① ______ ,在社会上与他人和谐相处,不明理寸步难行,如何才能明理?读书是主要途径。二是读书可以提升气质,跟外表美不同,气质是一种内在美,越来越受人重视,② ______ ?办法基本就是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理。三是③ ______ ,用来安身立命,除此之外,读书还能带给我们快乐,教会我们正确面对社会和人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贺兰山岩画是先民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是驰名中外的艺术长廊。日前,微信推出了一款以贺兰山太阳神岩画为素材的“岩画宁夏方言”表情包(是一种利用图片来表达感情的方式),这一富有创意的表情包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图二表情包的创意,你是否喜欢?请简要说明理由。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比如:小时候爱吃的东西。比如:贵阳的牛肉粉。” 
② 2015年,习近平来到村民李德昌家,看到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一家人“四代同堂”,总书记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③学者刘再复说:“诸子百家、屈原诗赋、李杜诗篇、《红楼梦》,全是我的故乡。故乡在,灵魂就不会荒芜。” 
④《新京报》评论认为,诗歌《乡愁》定义了中国人的一种情感模式:乡愁,是有关母亲、故乡和祖国的综合性的情感,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乡愁”是一个汉语词汇,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读了上述材料,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乡愁”的?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验,写一篇文章,可陈述故事,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见。 
要求:不得脱离所给材料立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1)B.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为“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未泛指图画”,中国画称之为“丹青”是因为“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C.逻辑混乱,原文中是承接关系,不是条件关系,原文第三段“中国画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D.以偏概全,从原文第五段来看,“古人称春游为踏青”还少一个条件,即“同时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 
(2)C.“然后层层推进”错,本文的论证结构是先提出问题,再从三个方面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文章是并列结构,从文学、绘画、工艺品三方面来阐述,并不是层层推进的。 
(3)A.“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出自人教版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其中“青丝”的意思是黑色的丝线;“绿云扰扰”《阿房宫赋》,其中“绿云”指黑发。 

答案: 
(1)A 
(2)C 
(3)A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河南省大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语文试题』  下一个『湖北省恩施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