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育才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育才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摸底考试高三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里使用的命运概念,是指生命有机体所具
试题预览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摸底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里使用的命运概念,是指生命有机体所具有的一种不可改变的、必然的行为趋势、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生存是生命的天命,因而生存就是一切生命不可改变的命运。同样,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就不能维持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生存。因此,人类必须顺势而行,尊重自然生命,保护自然,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作是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得以保全的必要条件。
从古代的农业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
农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这种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农民在生产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生产中,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
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创造一个在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造物”;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由人进行的,人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体,让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从个别人的观点看来,似乎“自动化生产”没有人的参与,仅仅是自然物(机器、电脑)在进行生产。而实际上,在生产中劳动资料的运动,不过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运动,因而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进行生产,生产的全部产品,都是人的劳动的结果。
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在,人们既看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认识到了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必要性。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克服对立、走向和谐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之后,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不是争夺各自利益的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生态哲学的最为重要的价值。
但是,西方的生态学家们却沉浸在自然中心主义与人奥中心主义争论之中,企图用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代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也说过,“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是同样愚蠢的”。我们当代所需要的生态哲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当代西方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哲学从根本上堵塞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也使得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失去了存在基础。
(摘编自刘福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的文明中内容不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B.在农业文明的生产中,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由自然条件决定,而在工业文明中则由人决定。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保全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的必要条件,也是生态哲学最重要的价值。
D.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所需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当代的生态哲学。
B.生存是生命的天命,这是文章立论的前提。对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思考,是建立在让生命生存这个基础上的。
C.文章用“生态哲学”这一概念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文章既具有哲学的思辨性,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D.文中引用黑格尔的话说明了不管是以自然为中心还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哲学都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和自然不是争夺各自利益的敌人,自然是无意识的,只有人做出让步,才能实现两者和谐共生。
B.文章对“命运”“自然性生产”“过去劳动”等概念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使文章内容通俗易懂。”
C.按照“否定之否定”理论,我们现在所构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可能也不是人与自然的终极关系。
D.西方生态学家们企图遵循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这种做法忽视了人类自身的命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材料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氢弹技术是各个核大国的最高机密,没有参考可借鉴,中国的氢弹研究是彻底白手起家。带头突破氢弹原理的,正是于敏,这位中国自主培养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因于敏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在长达28年时间里,他的名字曾是绝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连他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时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1965年9月,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来到上海华东计算所,对加强型原子弹进行优化设计。在接下来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试验成功的这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机旁,等待成功的喜讯,其实他早已成竹在胸。
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说这是集体的功劳,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他还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人们亲切地称他‘老于’。作为后辈,我们竭力沿着前辈们留下的震撼心灵的足迹,继续前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李华说。人,总有憾事。老于说,亏欠妻儿很多;妻走了,他想补偿,来不及了。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作者:张力友)
材料二:
1965年8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门委员会第13次会议,决定“09”工程重新立项上马,正式进入核潜艇型号研制。国防科工办同时批准七院组建“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由此加快了中国核潜艇研制的步伐。
为解决陆上模式堆的问题,黄旭华和一代艇的科技人员长期在协作单位蹲点研究,他们把这形象地称为“种菜”。他们先后派出200多名科技人员,到陆上模式堆工地去“种菜”,按照艇的总体设计要求,在工地上和施工方、用户方共同完善设计、处理施工问题,参与了从零功率到全功率的运行试验全过程,一方面完善了陆上模式堆的建造和试验,另一方面完善了动力舱的设计,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过硬的队伍。
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还运用系统论思想,悟出了“在综合上发展就是创新”“综合出尖端”的融合创新之道——复杂的尖端技术基本上是在常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常规的综合、提高和创新。越是复杂的尖端工程,越是要利用成熟的技术加以综合集成提高,特别是总体研究设计,更要在综合运用上做文章、下功夫。根据这一融合创断思路,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在材料和设备选型上,除少数专用项目外,均以充分利用国内成果为基础,既缩短了战线,减少了矛盾,又争取了时间。
开展调查研究的同时,黄旭华和同事们不等不靠,提出“骑驴找马”的工作思路——科研条件不具备,就先启动相关基础工作,边干边创造条件。他们通过走出去“种菜”的办法进行科研活动、提升科研能力、锻炼科研队伍。黄旭华告诫参研人员重视核潜艇的稳性设计,保证“不翻、不沉、开得动”。我国后续核潜艇的稳性设计都比较好,均得益于黄旭华最初提出的稳性设计思路。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北京生产的“前进”牌算盘,这把算盘曾经伴随着黄旭华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国一代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出自这把算盘。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达到可靠的稳性值也并不容易,一则数据繁杂而计算工具有限,只有算盘和计算尺,二则设计时很多配套设备尚未研制完成,同时受当时时代背景影响,设备粗制滥造现象突出,生产出来的设备重量常常与设计值相差很大,潜艇总重难以控制,一个数据有变化就要重新计算。为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性,黄旭华和同事们组织三组人马同时计算,如果三组人的计算结果都一样,就通过;三组人得出的数据稍有出入,就必须重算,直到得出同一数值。之后,黄旭华、尤子平和钱凌白反复研究,同时听取了其他人员的意见,提出了多项控制潜艇总重和稳性的措施。其中一条土办法是“斤斤计较”,即所有设备、管道、电缆等上艇前都要称重备案,安装完毕切下的边角废料、剩下的管道和电缆等拿下艇时也要过秤,并从总重量中扣除。就是这样的土办法,保证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袁于飞)
材料三: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培育超级稻品种。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长、资助力度大的农业科技项目之一。
八桂的好山好水好传统吸引了关注水稻栽培的袁隆平的目光。他认为:“一路看过来,甘蔗漫山遍野,水稻长势良好,是培育水稻的理想地方。”在后来几年间,袁隆平多次深入八桂调研,足迹遍及南宁、百色、北海等地,考察发现:“广西农业前途远大。”在一系列良田之中,灌阳拥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生态条件,被列为“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攻关示范基地之一。在袁隆平眼里,灌阳的良田土质不粘不沙、不酸不碱,是个发展超级稻品种的“风水宝地”。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里两边高山矗立,中间是广袤的稻田,像一叶狭长的柳叶镶嵌在绵延的群山之间,形成自己的小气候,优良的冲积土质成为呵护超级稻生长的土壤。袁隆平把实验基地就建在这里,让自己研究的超级稻品种就在这里孕育,壮乡这片稻田上也播撒了希望。春去秋来,那片稻田在袁隆平的关注与灌阳县的努力下,日益生长起来。
“水稻高产需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在袁隆平“四良”的评定里,这块基地无疑是达标的,唯一需要突破的是“良法”。若按一般方法来种超级稻,往往出现“前期生长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率不足”的问题,容易引发病虫害进而产生倒伏现象。其中,倒伏成为攻关的一大难题。勤劳的灌阳人民探索并主推“水气平衡栽培法”技术:在水分、氧气的平衡供给上,实行“水稻旱管”水气平衡栽培;在肥料的平衡供给上,保持当地村民农家有机肥的传统习惯,针对有机肥缺失的营养,实行与化肥“有机融合”,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现按禾苗生长需要的平衡供给。这样水稻“免疫力”提高了,营养充足了,根系强劲了,稻秆结实了,病虫害减少了,倒伏现象也很少发生了,从而确保超级稻有“超级”的底子。
2013年秋天,袁隆平来到基地田间察看水稻长势情况,面对一片金灿灿的稻田,他情不自禁地弯下腰,仔细察看禾苗的长势,抽出一株稻穗数起来,数着数着不禁喜上眉梢,翘起大拇指夸赞当地种田人:“你们真会种田!”
在这片超级稻里,还进行了再生稻的试验。收过一茬的超级稻田里,不用再播种、犁田和插秧,直接培育再生水稻。再生稻生长季节,袁隆平又悄悄来到田畴,瞅一瞅他念念不忘的水稻再生情况。只见再生稻破禾而出,茁壮生长。袁隆平看在眼里、喜上心头,跟当地种田户说:“行,十分可行!这可是省工、省肥、省钱的一个发展方向。”当地祖祖辈辈传统式种田的村民没有想到,水稻还有“二胎”生产技术,过去只能在稻田闲置时种植马铃薯,现在头季稻后还能再生稻,粮食增产不用愁了。
(摘编自《广西日报》,作者:林雪娜、童团结)
4.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敏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他的名字曾经是绝密,妻子直到后来才知道他是搞高级秘密工作的,因此他感到对妻儿亏欠太多。
B.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首先运用系统论思想,悟出了符合复杂的尖端技术和工程发展规律的融合创新之道。
C.袁隆平“四良”评定标准里,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自然条件优越,作为实验基地,无疑是达标的,但最需要突破的是“良法”
D.为解决超级稻倒伏这一难题,勤劳的灌阳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并进行技术革新,成绩斐然,最终确保超级稻有“超级”底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敏到了华东计算所,形成一套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后,仍坚持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达一百多天,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B.根据黄旭华的融合创新思路,中国核潜艇研制,在材料和设备选型上,除少数专用项目外,均以充分利用国内成熟成果为基础,大大提高了效率。
C.面对金灿灿的稻田,袁隆平喜上眉梢,但是没有就此止步,被戏称为“二胎”的再生稻,改变了传统的种田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粮食增产稳产。
D.于敏、黄旭华、袁隆平三位科学家能够在科研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既有他们个人的原因,也有着集体的力量,更离不开国家领导层度重视。
6.于敏、黄旭华、袁隆平三位科学家对待科学事业的态度上,表现出的崇高的精神品质,令人景仰,值得学习。三位科学家身上最值得后人学习的精神品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别概括出来并加以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2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8.(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9.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建武十五年,帝以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乃诏下州郡检覆。于是刺史、太守多为诈巧,苟以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道啼呼;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颖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东海公刘阳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回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东海公对。上由是益奇爱阳。建武二十七年,五月,丁丑,诏司徒、司空并去“大”名。改大司马为太尉。骠骑大将军行大司马刘隆即日罢,以太仆赵憙为太尉,大司农冯勤为司徒。北匈奴遣使诣武威求和亲,帝召公卿廷议,不决。皇太子言曰:“南单于新附,北虏惧于见伐,故倾耳而听,争欲归义耳。今未能出兵而反交通北虏,臣恐南单于将有二心,北虏降者且不复来矣。”帝然之,告武威太守勿受其使。上问赵憙以久长之计,憙请遣诸王就国。冬,上始遣鲁王刘兴、齐王刘石就国。是岁,帝舅寿张恭侯樊宏薨。宏为人,谦柔畏慎,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所上便宜,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公朝访逮,不敢众对。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帝甚重之。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燕帝善其令,以书示百官,因曰:“今不顺寿张侯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B.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C.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D.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户口,住户人口的总称,计家为户,计人为口,汉朝实行全民户口登记的制度,以便对其进行管理。
B.太尉,中国古代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东汉时期,与司徒、司空,并称为“三公”。
C.就国,中国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分封土地后,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从此在该处定居的行为。
D.万岁,有永远存在的意思,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词或对皇帝的专称,此处指臣下对皇帝死亡的讳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皇帝看了陈留官吏公文上的文字,责问官吏其中的意思。官吏不肯说,当时才十二岁的东海公刘阳道出了实情。
B.皇帝下诏把大司空、大司徒、骠骑大将军中的“大”字都去掉,于是,一些官员被免职,一些官员称谓发生变化。
C.北匈奴想要和汉朝和亲,皇太子分析形势后得出南单于将有二心、北虏降者也不会再来的结论,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D.寿张侯樊宏是皇帝的舅舅,一生谦虚谨慎,带动整个宗族恪守法律,皇帝十分赏识他,并表示身殁后想要效仿樊宏的做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苟以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道啼呼。
(2)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东海公对。上由是益奇爱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l4~15题。
暗香·旧时月色
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退,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号石湖居士。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阕“旧时”和“而今”相对,饱含对逝去的美好岁月、青春风华的怀念和惋惜,往事如烟,历历在目,感慨良多。
B.上阕结尾两句中的“疏”与“冷”二字,引人幽思,既烘托凄凉忧伤的氛围,又令人感到时过境迁,世道人情,冷暖难料。
C.词的下阕选取“酒”这一意象,借酒浇愁,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无法排遣。
D.整首词以梅花为线索,似咏梅而实际并非咏梅,非咏梅而又句句与梅密切相关,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
15.古人评价这首词“用字精工”,其中“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中的“唤”与“清”运用得尤为精妙,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服饰、心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一心向学的心态。
(2)屈原在《离骚》中,要剪裁植物的叶子缀缝花瓣成衣服,表现其超脱世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在回答苏轼疑问,解说洞箫之音时,针对曹操之诗和赤壁旧战场连发两句反问。第一句是“_____________?”第二句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本题共3小题,9分)
100年前的中国,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百般欺凌,内遭北洋军阀黑暗腐朽统治,中华大地山河破碎、______。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把持的巴黎和会,悍然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利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群情激愤,久积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率先在青年学生中喷发了。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北京高校3000余名学生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走上街头,为拯救民族危亡______,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爆发了。运动浪潮迅速席卷全国,一时间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全民族高涨的爱国热情,在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贵州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试题语文』  下一个『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