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配套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配套练习(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4 修辞立其诚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耶稣(yē)     儒学(rú)镂刻(lòu) 顺风转舵(duò)B.肄业(yì) 镣铐(liào)葱茏(lǒng) 敷衍塞责(sè)C.切磋(cuō) 瞭望(liáo)挫折(cuò) 鲜为人知(xiǎn)D.蕈菌(xùn) 商榷(zhuó)兑现(duì) 曲学阿世(q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
试题预览
4 修辞立其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耶稣(yē)     儒学(rú)
镂刻(lòu) 顺风转舵(duò)
B.肄业(yì) 镣铐(liào)
葱茏(lǒng) 敷衍塞责(sè)
C.切磋(cuō) 瞭望(liáo)
挫折(cuò) 鲜为人知(xiǎn)
D.蕈菌(xùn) 商榷(zhuó)
兑现(duì) 曲学阿世(q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大放厥词 趋焰附势 鸠占鹊巢 缈茫
B.陨身不恤 名实一致 销声匿迹 杂揉
C.淡泊名利 唯物主义 事殊世异 砥砺
D.连篇累牍 金榜题名 错综纷繁 提携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中国有句老话,叫作“宰相肚里能撑船”,如果我们能有个足够宽广的胸怀,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
B.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改变了我国慈善的传统运作方式,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正在成为潮流,“互联网+公益”方兴未艾。
C.近年来,学术不端成为舆论热点问题,实现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还需要拿出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
D.制定任何改革措施,出台任何惠民政策,相关部门都必须要处心积虑地进行深入调研、科学论证,而绝不能仅凭某一个或几个领导的主观意愿和设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文学乃是写亲身闻见、亲身经历的现实世界情景及由此而来的真情实感,不同于现代以来以“积极虚构”为主流的文学观念。
B.《易传》所言的“修辞立其诚”是千百年来中国立言者信守的古训,它要求立言者说真话,矢志穷究天地间的真理,批评家当然也不例外。
C.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宏观调控思路也需要适时转变,应该把握政策定力,不能仅仅因为“速度焦虑”而踩大油门过快运行。
D.从中国人民认识到再也不能错过历史机遇之日起,就开始了新的“长征”。
5.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乱象丛生”后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当资本纷纷相中这块热土,一股脑儿涌入,共享单车也就火过了头,以致乱象丛生:企业圈地,无限投放,造成了“单车围城”;单车数量骤增,管理却跟不上,难以约束用户,也无力调度和维护,这又加剧了堆积和毁弃问题。
A.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B.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
C.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
D.同学们:今年七月,恰值我们中学毕业20周年,有人建议搞一个同学聚会。
6.依次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通过学校教育进行道德教育,是中国治理的一大特色。    ,    ,    ,    ,    ,    ,是成就一代又一代盛世的重要条件。 
①把人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②古代的君王无不把教化人民作为治国要务
③通过以礼乐射御书术为内容的教育
④在国都设立最高学府推行教化,在地方设立学校教化人民
⑤起到了净化人心、防微杜渐、导人向善、促进和谐的作用
⑥整个学校教育体系特别重视对官员的品德教育
A.②①④⑤③⑥     B.②④③①⑥⑤
C.⑥①②⑤③④ D.⑥⑤①③②④
二、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是,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    ”、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取材于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
材料二: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如今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标题只是夸大其词,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子虚乌有。有网友评论说:“跪求体”“哭晕体”横空出世,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感觉假得无以复加。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肆意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利是图的心理,令有的媒体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就会忽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报道难免出现漏洞;而一旦为了抓眼球不择手段,那么,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就更无从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开启了中国散文的又一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全党文风焕然一新。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都是写作的根本,与此同时也要推陈出新。媒体人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语态,《快看哪!这是我的军装照》《中国一分钟》等产品迅速“刷屏”,“圈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但推陈出新并不意味着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规律,盲目跟风。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取材于石羚《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有删改)
7.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 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D.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8.下列对材料一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C.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自大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D.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9.根据文意,在材料一最后一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喻体,以突出好的舆论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 
10.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材料二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  )
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凡作伟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1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好文风的特点。(不少于四条)
答: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于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只如一滴水掉入这长江中一样,可谓雪泥鸿爪。但对于我来说,它就几乎塑造了我的生命。我常常会想,这座城市有如一本摊开着的书,长江是它的书脊,南北两岸是它摊开的扉页,而行走的我,穿行在它的街巷中,就仿佛 ① 。我曾经想要努力地去读懂它的每一行文字的内容,努力去参透沉淀在这些文字深处的寓意,努力去看清落在这些字后的阴影, ② 。我在这样无数次的穿行中成长。成长起来的我深深地明白:有些东西你是无法读懂无法参透无法看清也无法获悉的。你知道的永远只是表面,而隐藏在深处的东西,尤其与人的命运相关的故事,它们多半就终身地隐藏了,隐藏在历史的尘土之下,时光一层层地覆盖着它们,今生今世也无人知晓。 
  所以,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武汉这座城市?与其他无关,也许只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探寻,让它成为我最熟悉的面孔。古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③ 。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只如一滴水掉入这长江中一样,可谓雪泥鸿爪
B.对于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只如一滴水掉入这长江中一样,可谓蚍蜉撼树
C.对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只如一滴水掉入这长江中一样,可谓九牛一毛
D.对于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只如一滴水掉入这长江中一样,可谓沧海一粟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你读不懂、参不透、看不清、获悉不了某些东西。”从语意上看与原文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1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③ 
1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推断问题。
  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必定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所感动,而心向往之;而现代的中学生用大数据分析古诗词也一定能培养其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中学生只要认真品读其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就能从具体作品中感受到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这不是比把诗词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①读者阅读其诗,不一定会被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所感动。
② 
③ 
16.“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观清楚地反映一年之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请参照示例,从“霜降”“大寒”两个节气中任选一个,进行情境式扩展,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90个字左右。
  示例:
  “惊蛰”(惊醒冬蛰):天雷隐隐,细雨微微。春雷用他那遥远而又多情的战鼓,呼唤那些蛰伏冬眠的小动物。“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惊蛰时节,春催万物,被惊醒的又何止是那些冬眠的动物呢?大地上的一切都呈现出崭新的活力。
答: 

答案
1.A  【解析】 B.“葱茏”中“茏”应读作“lóng”;C.“瞭望”中“瞭”应读作“liào”;D.“商榷”中“榷”应读作“què”。
2.D 【解析】 A.“趋焰附势”中的“焰”写作“炎”;“缈茫”中的“缈”写作“渺”。B.“陨身不恤”中的“陨”写作“殒”;“杂揉”中的“揉”写作“糅”。C.“事殊世异”应写作“世殊事异”。
3.D 【解析】 从善如流: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顺畅自然。正确。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正确。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确。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该成语为贬义词,句中并无贬义的感情色彩,错误。
4.B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原句提取主干为“中国古代文学不同于文学观念”,主语与宾语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应该”前加上“我们”;D项,“从”应放在“中国人民”之后。
5.C 【解析】 “乱象丛生”后面内容是具体来说明这“乱象”的表现,冒号的作用是解说作用。A.冒号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B.冒号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C.冒号用于需要解说的话语之后,表示下文是解说。这里与原文句中冒号作用一致。D.冒号用于称呼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6.B 【解析】 语段介绍了中国学校教育的相关情况。解答本题首先比较四个选项,确定首句是②还是⑥,横线前面一句的陈述主语是“道德教育”,而⑥句说的是“学校教育体系”,与之不衔接,故首句是②,②句说古代君王重视教化人民即道德教育,后面应该接着说教化人民的方式方法,比较①④两句发现,④句应该紧承②句,说古代君王在国都、地方设立教育机构来教化人民。故答案为B。
7.D 【解析】 材料一第六段是“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原文所提到的意思是说创作者不要被流量和情绪所绑架,选项说的是不讲究营销,属于以偏概全。
8.C 【解析】 原文定位于材料一第五段“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原文列举数据论证的是媒体从业者们应该恪守自律,而不是题干所说的“若浮夸自大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9.黏合剂(聚合剂、连接器、联合器等)
【解析】 这里要求给好的舆论补充一个喻体,根据前文内容“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以及后面的“道德的‘风向标’”可以得知,这里的主体对象为“社会”,可以将“好的舆论”比作黏合剂,或是连接器之类的物品,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10.C 【解析】 材料二最后一段,“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于对创作者创作深度的思考。A.是对创作者创作高度的思考,涉及的范围过大。B.意思为,修改章节比重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难。与材料内涵不符。D.选项上句主张要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下句主张创作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强调的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与材料内容不符。
11.[答案] 内容真实饱满;形式质朴清新,言之有文;讲求经世致用,持中守正;体现实事求是、真诚的创作态度。
【解析】 结合“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都是写作的根本,与此同时也要推陈出新”“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
12.D 【解析】 原句存在两处问题,一是主客体颠倒,应该是“对于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另一处是“雪泥鸿爪”的使用不合语境,“雪泥鸿爪”的意思是鸿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痕迹,比喻往事遗留下的痕迹,这里强调的是在巨大的武汉的衬托下,“我”个人的渺小,不合语境。综上,D项正确。
13.[答案] ①原文句式绵长,没有标点,符合探求过程中意识的流动性和含混性;②使语气更加急促,增强语言的感染力;③“有些东西”前置,起到强调作用。
【解析】 从内容上看,“有些东西你是无法读懂无法参透无法看清也无法获悉的”是一个长句,中间没有标点,联系上文“我曾经想要努力地去读懂它的每一行文字的内容,努力去参透沉淀在这些文字深处的寓意,努力去看清落在这些字后的阴影”,符合探求过程中意识的流动性和含混性;从句式上看,一气呵成,读起来更加急促,能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有些东西”前置,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14.[答案] ①走在它的字里行间一样 ②努力去获悉在这些字后的故事 ③武汉就是我的敬亭山
【解析】 ①处承接“而行走的我,穿行在它的街巷中,就仿佛”,联系上句“这座城市有如一本摊开着的书,长江是它的书脊,南北两岸是它摊开的扉页”,所以①处应是“走在它的字里行间一样”;②处承接“我曾经想要努力地去读懂它的每一行文字的内容,努力去参透沉淀在这些文字深处的寓意,努力去看清落在这些字后的阴影”,联系下文“有些东西你是无法读懂无法参透无法看清也无法获悉的”可以填“努力去获悉在这些字后的故事”;③处承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是对上文的总结,应是“武汉就是我的敬亭山”。
15.②中学生用大数据分析古诗词不一定能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③中学生认真品读苏轼的艺术作品不一定能感受到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
16.[答案] “霜降”(露结为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已是深秋时节,青翠的荷塘早已褪去了往日的妍丽,唯有桥边那一株红枫,依旧高举着热情的火把。石桥之上,点点霜花,偶尔有一只小雀轻快地跳过,留下一两道爪痕。霜降过后,冬天就要来了。
“大寒”(严寒加剧):这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街巷寂寂,旧雪未消,坚冰阻道。本就少有行人,一阵寒风刮过,带着呼啸之声,更似冷弦送来千万支利箭,穿透稀疏的树干,偶尔击落檐间一两根冻得梆硬的冰柱,不由得让人缩颈蜷身,心生畏惧。
【解析】 仿写型的扩展,可以先分析示例。“‘惊蛰’(惊醒冬蛰)”括号中的内容是解说“惊蛰”的。“天雷隐隐,细雨微微”是惊蛰的气候特点。“春雷用他那遥远而又多情的战鼓,呼唤那些蛰伏冬眠的小动物”运用拟人修辞,写出惊蛰节气的特点。“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引用诗句,写出了惊蛰的天气特点。“被惊醒的又何止是那些冬眠的动物呢?”运用反问修辞,“大地上的一切都呈现出崭新的活力”总说惊蛰节气后的特点。扩展时所写内容要符合所选节气的含义及特征,能够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内容充实,语言富有表现力,且符合字数要求。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课时作业』  下一个『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基础作业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