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素养测评(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中国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形象”,山水画的意境往往由园林建筑的“意象”带出,可谓画中的“点睛”。它与树石云水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图式。作为民族文化精神
试题预览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中国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形象”,山水画的意境往往由园林建筑的“意象”带出,可谓画中的“点睛”。它与树石云水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图式。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体证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文精神;在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刻,园林建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山水画的成熟;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制所附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审美特征因其山水画的介入——同时转化成为中国山水画深厚文化和审美内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典建筑的形制及其所附有的文化的认知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山水画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取材于陈智安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早期界画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房屋、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山水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之中见秀气。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的常见方式。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
(取材于牧戈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钢作为主要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
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书屋内部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被摆在台阶下面,台阶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书籍排布随意,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
(取材于李晓丹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互相影响,双方都在对方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并推动两种艺术形式走向成熟。
B.早期的界画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这有利于还原古代生活原貌,所以界画其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更大于审美价值。
C.古代园林建筑与中国古代诗、画之间关系密切,如果一个人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就能成为一个杰出的造园大师。
D.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引发当今建筑界关注,是传统文化的回归的必然,这也有利于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之路。
2.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段是材料二的中心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关系密切。
B.材料二第二段中所举《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的阎立本的事例,是为了说明阎立本的绘画技艺高超。
C.材料二第四段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D.材料二从论述层次上看,四、五段是一个层次,六、七段是一个层次,在论证顺序上都是先说“画”再说“建筑”。
3.下列对文中所举园林建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维的“辋川别业”在建造上借鉴了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手法和思想。
B.白塔在北海中的地位和佛香阁在颐和园中的地位一样,都是主体建筑。
C.“篱苑书屋”和苏州留园石林小院的设计在理念上是相同的。
D.“篱苑书屋”采用室内自然采光的形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的理念。
4.赏析材料三第二段的语言特色?(4分)
答: 
5.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有哪些相通之处。(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家 书
谢志强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他嗓子唱得有点沙哑了。
汽车送抵农场场部,然后是马车接他们到连队。有人说:到了。
赵思风疑惑,问:房子呢?
有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汉子(随后知道他是连长)喊:大家注意,你们就站在房顶上。
赵思风吓了一跳,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这么多人站在上边,不会坍塌了?
连长喊:青年同志们,跟我来。
赵思风和同来的上海青年,顺着连长引领,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顶——土包下开着洞门,稍稍弯腰低头,屋里中间有一条三尺来宽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大通铺。
赵思风第一次见识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窝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头。一路不断换车,又说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发出嘈杂的响声。他惊跳起来,一摸,褥子垫的、枕头塞的,净是麦秸秆。草褥子,草枕头。第二天醒来,鼻孔、嘴巴都钻进了沙子。
开始劳动——夏收割麦。赵思风第一次割麦子,镰刀不听他的使唤,小腿划了个伤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浑身痒,说不清是蚊子叮,还是麦芒刺。
当夜,他打着手电筒,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还这么遥远。一个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父亲是居委会主任,大小是个干部——喜欢打官腔。赵思风想象得出父亲口授的样子。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观点:建设边疆,好好锻炼。
于是,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给家里写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那么远,够不着。
上海与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码走十天半月。母亲来了三封信,他只拆阅,懒得回复。随后,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指示”,可能父亲觉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
赵思风肩膀嫩、力气小,大田作业,劳动强度大,伙食条件差,一天三顿苞谷馍馍,少油的菜很单调。他发现,连长时常关心他的生活,而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觉得连长比父亲要亲切。他不忍把劳动和伙食的情况告诉父母,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而母亲会担忧他的身体。母亲的担心会传染给父亲——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无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赵思风收到一封母亲的信,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
母亲从其他家长那里打听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况。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这封信里,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
信中,母亲写了盼望他来信,每天都等待邮递员的车铃响。赵思风发现,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
母亲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夏季,天气又闷又热,于是,母亲给他起了名字:思风。清凉的风驱散了暑热。
赵思风看到第六页,呆愣了。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充题)。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替儿子着想。而且,他感到,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孩子。
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赵思风也有了儿子,他已记不全母亲出的三页题目——选择题、填充题。选择题只需打个钩,填充题只需画个圈。比如:工作忙吗?(忙)或(不忙);身体好吗?(好)或(不好);吃得饱吗?(饱)或(饿);睡得好吗?(能睡)或(失眠)。
赵思风第二天就托去团部开会的文教把“答卷”寄出(还附了一张劳动照片——微笑)。
一个月后,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
这封信里,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显然是背着父亲写信。同时,赵思风收到一个包裹: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赵思风认为父亲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不过是母亲尊重其是一家之长,也希望自己不要对父亲还有怨言。
结婚,搬进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亲趁放暑假来探望儿子。
母亲望着离连队不远的沙漠,抱住儿子,说:这样的地方,你怎么活下来的呀?
赵思风说:妈,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果果,叫奶奶。
孙子果果像一个果实投入奶奶的怀抱。赵思风说:妈,你抱孙子,就像抱一个大西瓜。
晚饭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儿媳烧。饭桌上,母亲提起家书——选择题。她说:我问你答,所有的选择题,问和答都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
赵思风说:姆妈,那是你出题有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出好题?
母亲说:你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开头通过描述祖国的殷切召唤、家庭的积极支持、个体的满怀热情等营造了特定的环境氛围,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B.父亲“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实际上也想借助这种方式督促儿子多回信,以便获取儿子更多的日常生活信息。
C.赵思风不给家里回信,表面看起来是他因父亲只讲大道理而赌气,其实有不想让父母知道他生活艰苦而有所担心的原因。
D.父亲见到“答卷”欣慰地笑了,流露出对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和接到回信的心安;“反复阅读”也体现出了对儿子的牵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通过塑造赵思风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他由一腔热血到诧异失落、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心路历程。
B.小说中描写农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物资供应比较匮乏,这样写既可以让读者领略到生活其中的种种不易,又可以让读者见识到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可贵。
C.小说细节设计颇具匠心,母亲为“我”取名“思风”彰显了深沉的母爱,“我”为儿子取名“果果”可理解为“我”安心投入边疆建设的美好结果。
D.小说虽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但主要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讲述故事,通过描述赵思风真实的个体主观感受,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8.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简要说明。(4分)
答: 
9.小说中的“家书”有哪些作用?(6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遂志,亦皆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绌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子所谓明王者何如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夫骄君必好利,而亡国之臣必贪于财。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齐可亡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皆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B.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C.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D.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衡,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军事政策。
B.从子,即父之兄弟之子。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
C.质子,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D.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掌握军政大权,但要听从王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代承袭苏秦旧业,巧获燕王信任。苏代也学习纵横之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苏秦那样的功业,最后通过向燕王献策,取得燕王信任。
B.苏代分析齐国形势,贿赂齐王亲信。苏代认为齐国虽有清济、长城等,但是他们君臣都贪图眼前利益,只要能收买齐王亲信,就能灭掉齐国。
C.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
D.苏代回燕终败齐国,联各国再合纵。燕昭王召回苏代,苏代尽力策划攻打齐国,完成了燕国的夙愿。苏代在燕王的支持下联络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名声显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 而干大王。(4分)
译文: 
 (2)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4分)
译文:  
14.苏代在消除燕王的恐齐之心时,都列举了哪些理由?(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求崔山人百丈崖①瀑布图
李 白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
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潈②云汉来。
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
石黛刷幽草,曾青③泽古苔。
幽缄④倘相传,何必向天台。
  [注] ①百丈崖:据《天台山志》在天台县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观西北,与琼台相望,峭险束隘,四山墙立。②潈,众水相会处。③曾青:铜之精,形如珠者,其色极青,故谓之曾青。④幽缄:幽密缄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两句中“素崖裂”“丹壁开”属于画作内容,写出了瀑布图的壮美。
B.“生风雷”“瀑泉落”动静结合,起到“砯崖转石万壑雷”的震撼效果。
C.本诗的五、六句与“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手法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相同。
D.诗人运用想象描摹画面,语言豪迈奔放,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16.诗歌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李煜的《虞美人》中借助绵延不绝的江水来写一位亡国之君的满怀愁绪的句子是“         ?         ”。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以蛟龙起舞、妇人哭泣来侧面衬托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的效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1分)
  江南多垂杨翠柳,风过处,飞花飘絮,常勾起人 ① 。以前,最不屑最不忍顾的是万木枯槁的败落形状。然而,当我真正置身枯木林中时,得到的却是奋斗,是蓬勃,是死亦高大挺拔、昂扬向上的激励。枯藤缠着老树指向蓝天,树干直愣愣往上冲,树杈或曲或直,或散或收,不论何种形状都仿佛要够到天际一般。不仅如此,枯木并不都是枯黄,有的黄绿相间,有的棕黄,有的焦黄,有的乌黑,有的亮白,有的灰白,有的银白。也并不都是光秃秃,有的落了半边,有的只剩几片悬在那里,还有的拽着风干的果儿摇晃。树干也是不同的,有的皲裂了,脆皮已经卷曲了,仿佛一触即落;有的光滑如洗,白的泛着银光,绿的似卷了一层青苔。大树也好,小树也好,全都定格着夏日里郁郁葱葱,蓬勃向上的形状,只是剔除了那华丽丽的花与叶。岁寒三友中的松与竹成堆成团地缀在林间,昭示着 ② 。枯木只是怕冷,酣眠去了。试问在这样昂扬向上的氛围中,谁还将那绵绵情思挂在心头而郁郁寡欢呢?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
A.比拟、排比、夸张
B.比拟、排比、反问
C.借代、排比、夸张
D.借代、排比、反问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枯木除了枯黄色,还有别的各种颜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① 
② 
21.下文是一位同学写给爷爷祝寿的贺词草稿,有多处词语使用不够得体,请至少找出四处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4分)
  时光荏苒,日子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快到您六十岁诞辰了。回顾您一生辛苦,为子孙积累的最大财富是勤劳善良的朴素品格和宽厚待人的做人方法,这让我们大受好处。在您的生日来临之际,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祝您身体健康,生活顺心,万事如意!
答: 
22.请对下面这段关于“人造蓝宝石”的新闻报道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今年初,450公斤级人造蓝宝石在我国诞生。这是迄今全球重量级别最高、单体最大的人造蓝宝石晶体。这颗人造蓝宝石是用世界主流的泡生法技术生产的。原理是先将氧化铝原料加热至熔点,形成熔汤;再以籽晶棒接触熔汤表面,籽晶棒与熔汤的固液界面上开始生长与晶种具有相同晶体结构的单晶;晶种以极缓慢的速度往上拉升,最后形成一整个单晶晶碇。这颗蓝宝石经过近8个月的生产才得以面世,这一过程可谓漫长。生产这颗蓝宝石对炉温、生产系统协调机制等有极苛刻的要求。生产这颗宝石的核心技术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如自动化生产设备、热产设计理论、微观工艺应用等。
答: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韩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毛泽东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梁启超说:“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韩非子说:“万物可以为师。”
生活中的人、物、事等,凡能使人受教益的,皆可视之为师。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使自己学习到人生道理的人、物、事等为对象,以“你,是我的老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B 【解析】 A.“双方都在对方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并推动两种艺术形式走向成熟”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在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刻,园林建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山水画的成熟”,并没有说山水画对园林有这样的作用。选项中的“双方”以偏概全。C.“如果一个人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就能成为一个杰出的造园大师”,说法绝对。文中说“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强调了绘画和造园之间的关系;文中说中国园林“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并不能论证具备绘画素养和文学素养就能成为杰出的造园大师。D.“是传统文化的回归的必然”,将或然说成必然。原文只是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并不能断定是必然关系。所以选B项。
2.B 【解析】 “是为了说明阎立本的绘画技艺高超”理解错误。后文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举阎立本的例子,正是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所以选B项。
3.D 【解析】 “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的理念”主观臆测。原文只是说“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举此例主要是为了证明材料三开头提出的观点:“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所以选D项。
4.[答案] ①条理清晰,严谨准确。先点明书屋的位置、形状、建筑材料,然后从近处看说明建筑材料,最后从远处看说明其形状;“4万余”,说法严谨。②运用比喻,生动形象,例如“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让人们直接感知到书屋的外形。(4分)
【解析】 从风格角度,“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点明位置,“方形建筑”点明形状,“方钢”“钢化玻璃”“禾秆”等点明材料,具有条理清晰的特点。“4万余”,说法严谨。
从手法角度,“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运用比喻手法,将“篱苑书屋”比作鸟巢,生动形象,让人们对书屋的形状具体可感。
5.[答案] ①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体证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文精神。②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的创作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③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④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重意境,重诗情画意,美学境界相契合。⑤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在整体布局上都讲究主从组合。⑥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中心思想,追求意境的深邃。(6分)
【解析】 题干要求“结合三则材料”,这是告诉我们答题范围;“简要概括”是答题要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有哪些相通之处”是答题内容。我们在文中找出二者相通之处,然后概括即可,原文已经概括好的句子可以直接抄录。
材料一,“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体证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文精神”,这是二者的相通之处,具有概括性,可以直接抄录。
材料二,“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这是二者的相通之处,具有概括性,可以直接抄录。“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山水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可以概括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重意境,重诗情画意,美学境界相契合”。“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单元练习


上一个『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同步习题』  下一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同步检测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