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同步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同步练习(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7课《大卫.科波菲尔》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单选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大卫•科波菲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大卫科波菲尔尚未出世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在母亲及女仆的照管下长大。母亲改嫁后,她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了女仆的哥哥裴国提家里。B.“我的小花”-
试题预览
第7课《大卫. 科波菲尔 》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 单选题 
1.  下列各项中,关于《大卫•科波菲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卫科波菲尔尚未出世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在母亲及女仆的照管下长大。母亲改嫁后,她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了女仆的哥哥裴国提家里。
B.“我的小花”--大卫常爱这么称呼艾妮斯。后来证明她的确像花朵一样纤弱。尽管他以最温柔的心小心呵护,她还是凋谢了。
C.米考伯是这部小说的第一恶人,他将狠毒的心藏在谦卑的语言中,对人点头哈腰,掩盖内心的奸诈、阴险,让人不易觉察他的险恶用心。
D.狄更斯在小说中塑造了两类人,他们是损人利己、阴险奸诈的坏人(例如默德斯通姐弟)和真正善良的好人(例如裴国提一家人)。
2.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人向来有一种简化思维模式,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可以说成是有独特的综合能力,也可以说是懒。许多          的事物,被这类眼睛看过去,好比用了一把板斧,一砍,      断成两半。简单鲜明,           。 
A.错综复杂  截然 一目了然
B.纷繁芜杂   截然  一览无余
C.纷繁芜杂  孑然 一目了然
D.错综复杂   孑然  一览无余
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辚选   潸然泪下   甘之如怡   金璧辉煌
B.勘误   拾人牙惠   孑然一身   曲突徙薪
C.狼籍   踽踽独行   蛊惑人心   入不付出
D.蛰居   气宇轩昂   钟灵毓秀   罄竹难书
4.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邋遢(lā)      诨名(hùn)     煞白(shà)     憔悴(cuì)
B.鬈曲(quǎn)  癖好(pǐ)       烟熏(xūn)    戛然而止(jiá)
C.堵塞(sè)      窸窣(shū)     孑然(jié)      踌躇满志(chú)
D.魁梧(kuí)    活跃(yuè)     舷窗(xuán)   张口结舌(jié)
 二、 现代文阅读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喂!”姨婆说道,“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他和我会有番理论!”
        “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
        “我不知道,”姨婆说,“还要看情形呢。”
        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并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这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本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当这一切家务已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了下来开始干活。
        ……
        “特洛伍德小姐,一收到你的信,我就感到,为了更合情理地表示我本人,或许也为了更表示对你的尊敬--”
        “谢谢你,”姨婆尖锐地看着他说,“你不必在意我。”
        “还是亲自面谈比借信交谈要好,”谋得斯通先生继续说道,“虽说旅途不便。这个倒霉的孩子,他已抛弃背离了他的朋友和职责--这个倒霉的孩子,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生后,都给家里引来了许多的纷扰和不安。他有一种阴郁逆反的心理,一种粗暴野蛮的脾气,一种不驯服不听管教的气质。家姐和我都曾努力想改变他的恶习,却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我认为这孩子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坏的--”
        “太过分了!”姨婆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曾让这孩子去从事一种受尊重的职业,并置他于我一个朋友照顾下,但他不喜欢那职业;他跑走了,成为一个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衣衫褴褛地到这儿向你特洛伍德小姐求哀告怜。”
        “还是先说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姨婆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那么把他送去从事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是吗?”
        “我深信,”谋得斯通歪了歪头说,“凡是我和家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对其没有异议。”
        “唉!”姨婆说,“不幸的吃奶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的年金也和她不复存在了吗?”
        “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谋得斯通先生答道。
        “那么那笔小小的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和那花园--”
        “我的亡妻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毫无保留地信任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没头脑、最不快活、最不幸的吃奶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呢?”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处置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他。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
        我姨婆很专注地听这番话。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滕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等他说完。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我用“不”字回答。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
        姨婆把我拉到她身边,对谋得斯通先生说:“你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如果他真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相信。”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当你向她套近乎时--我敢说,你对她卖弄风情时装得对鹅都不敢嘘一声一样--对那软弱的小人是何等可悲的日子吗?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你,也听到了你!谁会像谋得斯通先生一开始那样柔顺听话!那个可怜的、上当的、没头脑的孩子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是用糖做成的。他崇拜她。他溺爱她的儿子--非常非常溺爱他!他要做这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生活在开满玫瑰的乐园里,是吧?”
        “哂!滚开!滚!”姨婆说。
        “谋得斯通先生,”她向他摇着手指说,“在那没有头脑的吃奶娃娃眼里,你是个专横的君王,你伤了她的心。你利用她弱点里最大的那部分给了她致命的创伤。这事实使你心安了。”
        在这当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姨婆,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一起了。我看得出,虽然他仍然挂着微笑,脸色已变了,并像刚跑过那样喘着气。
        “祝你好,先生!”姨婆说,“再见!也祝你好,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没有回答一个字,慎重地挽起她弟弟的胳膊,大模大样地走出了那小屋。
        她的脸色渐渐缓和,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就这样,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谋得斯通说凡是自己和姐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没有异议,这从侧面反映出克莱拉在家中没有地位和话语权的事实。
B.特洛伍德多次用“吃奶娃娃”称呼克莱拉,体现了她对克莱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同时也包含着对谋得斯通的愤怒。
C.特洛伍德起初并不想收留大卫,但当她看到谋得斯通姐弟的嘴脸后,知道大卫跟着他们不会有幸福的生活,最终决定收留大卫。
D.本文主要记叙了特洛伍德和谋得斯通姐弟俩围绕着大卫•科波菲尔的归属问题所展开的激烈矛盾冲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开头的“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与结尾的“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
B.“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一段写的是从“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姨婆劳作的情形,其背后有一个惴惴不安的“我”。
C.“他是用糖做成的……是吧?”运用第三人称写克莱拉眼中谋得斯通的“美好”形象,反映了特洛伍德对谋得斯通虚伪本性的清醒认知。
D.文章注重不同人物的情绪随着矛盾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如特洛伍德小姐开始比较克制,后来逐渐变得愤怒,最后渐渐缓和。
(3)特洛伍德小姐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4)“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近视眼的故事
[意大利]卡尔维诺
艾米卡很年轻,也不缺钱,看上去没什么能阻止他享受生活。但这些天来,他慢慢有种感觉——他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了。比如,过去他晚上常去看电影,不管放什么,他都乐意看。现在他再到电影院,所有那些熟悉的脸都变得乏味和呆板。有一阵子,陌生的城市会让他振奋,现在他只感到恼火困惑、找不到方向。
最终,他找到原因——原来他近视了。眼科医生为他配了副眼镜。从此他的生活改变了,变得比以前有趣一百倍。
每次他戴上眼镜,心里总有点发抖的。比如他不戴眼镜在电车站的时候,看到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模糊平庸、陈腐不堪,他就感到非常悲观,仿佛自己正身处一个不断崩溃的世界中,身边是快腐烂的物体和色彩。
但是,当他戴上眼镜辨认开来的电车的号码时,一切都变了:哪怕是路灯那样最平常的东西都拥有了数不清的细节,每一个线条都清清楚楚,每张陌生人的脸上都出现了各种小标志,一怒一颦等等,这些以前从来都看不到。观察成了一种乐趣,乐趣并不来自特定的目标,单单是“看”这种行为本身就足够了。
所以艾米卡会忘了留心电车号码,错过了一班又一班,甚至上错了车。他看到的东西太多了,到最后就像什么也没看到一样。渐渐的,他有点习惯了,开始从头学起哪些是不必看的,哪些是必须看的。
眼镜的使用激励他去关注外部现实,同时也使他对自身产生了疑问。比如说,某个不认识你的人描述你,首先会说“他戴眼镜”;这个两星期前还根本与你无关的小小的零部件,现在反倒成了你的主要特征,用来鉴别你的存在。对艾米卡来说,突然变成别人嘴里的“四眼”可真有点接受不了。如果你能接受,那你就有点傻。因此艾米卡挑选镜架的时候,本能的选了一副极其简单的。但只过了一会,他就高兴不起来了:他对自己的脸产生一种剧烈的厌恶,仿佛这不是他的脸,而是典型的某类人的脸。正是这些精巧轻盈的镜片,使他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四眼”,一个工业产品和一个大自然产物就这样融合在一起。
他又买了一副。这次他来了个逆向选择:他挑了一副眼镜遮住了半个脸,简直是一种变相的面具。但在这样的眼镜后面,他才感觉找回了自己:现在毫无疑问,眼镜是眼镜,他是他,两者泾渭分明。想到这里,他又一次变得开心了。
在这期间,他碰巧去V城出差。V城是艾米卡的出生地,他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光。十年前,他离开那里;距离上一次回去,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你知道离开一个你长久生活的地方是怎么一回事吗?隔了很长时间再回去,你会感到陌生;那些人行道旧相识你已不再能加入它们了;一想到故地重游,就会有精神压力,你必须驱散它们。
所以,艾米卡渐渐地就不再想回V城了,既然现在,眼镜使他重新认识了自己,那么去V城的机会一出现,他立刻就抓住了它,他要去那里。
V城和他前几次去时已完全不同了。简单说,艾米卡第一次设法用他童年的眼光来打量这个城市。由于戴了眼镜,他看见了许多无用的细节,比如说某一扇窗户,某一段扶手;而在过去他只是看到它们而已。现在,他感到又回到了从前,甚至比从前还要激动,走在老位置上,看着迎面走来的所有人。
因此当艾米卡发现科拉多——他的同学的时候,他微笑着朝他使劲挥手。科拉多看见了他,但好像目光又越过了他,继续向前走。卡威纳教授也走来了。艾米卡恭敬地向他打招呼,教授起先还本能地做出回应,但马上又停下来,环顾四周,好像在寻找其他人。
艾米卡意识到没有人会认出他。眼镜使他能够看清世界,但又黑又大的镜架使别人看不到他的真面目。当贝蒂出现的时候,他还对这种想法抱着一丝侥幸。艾米卡挡住了她的去路,刚想喊,贝蒂却用胳膊肘把他推到旁边,扬长而去。
贝蒂也没有认出他。他突然明白了他回来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她,就像他决定离开V城一样;每件事,他生命里的每件事,都只有这一个原因。现在他终于又遇见她了,他们目光相对,她却没有认出他。
艾米卡取下了眼镜。世界又一次变得模模糊糊,他睁大了眼睛摸索着前进,什么也看不清。有人点头,有人挥手;也许这是在向他打招呼,但艾米卡不能分辨对方是谁。他一看到有人招手或者头部运动了一下,他就立刻说“晚上好”。
艾米卡在人行道上一会戴上眼镜,一会又取下,一会向每个人打招呼,一会又收到那些朦胧的、无法辨认的鬼魂般的人影的致意。
路的尽头处有树林和田野。黑暗中,四周只看得清一排排的阴影。在这里,戴不戴眼镜都一个样。艾米卡意识到,他的新眼镜给他带来的激动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高潮,现在它已经过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艾米卡每次戴上眼镜心里总有点发抖,是因为担心世界如往常一样平庸陈腐而毫无生气。
B.戴上眼镜的艾米卡在Ⅴ城看见了许多无用的细节,童年的感觉让他摆脱了故地重游的陌生感。
C.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以时间为序,讲述了近视眼艾米尔戴上眼镜前后的一系列遭遇。
D.小说在叙述中加入第二人称,使叙述具有了双向交流的对话性质,增加了读者阅读时的代人感。
(2)请简要概括艾米卡戴上眼镜后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本文选自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集《困难的爱》展现了“一种困难的生活”。请简析本文隐寓了生活中的哪些“困难”。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日本]芥川龙之介
在我住所旁边,有一个旧池塘,那里有很多蛙。
池塘周围,长满了茂密的芦苇和葛蒲。在芦苇和菖蒲的那边,高大的白杨林矫健地在风中婆娑。在更远的地方,是静寂的夏空,那儿经常有碎玻璃片似的云,闪着光辉。而这一切都映照在池塘里,比实际的东西更美丽。
蛙在这池塘里,每天无休无止地叫着。乍一听,那只是普通的叫声。然而,实际上却是在进行着紧张激烈的辩论。蛙类之善于争辩并不只限于伊索的时代。
那时在芦苇叶上有一只蛙,摆出大学教授的姿态,说道:“为什么有水呢?是为了给我们蛙游泳。为什么有虫子呢?是为了给我们蛙吃。”
“对呱!对呱!”池塘里的蛙一片叫声。辉映着天空和草木的池塘的水面,几乎都让蛙给占满了,赞成的呼声当然也是很大的。恰好这时候,在白杨树根睡着的一条蛇,被这喧闹声给吵醒了,于是抬起镰刀似的脖子,朝池塘方向看,困倦地舔着嘴唇。
“为什么有土地呢?是为了给草木生长。那么,为什么有草木呢?是为了我们蛙遮荫用。所以,整个大地都是为了我们蛙啊!”
“对呱!对呱!”
蛇,当它第二次听到这个赞成的声音的时候,便突然把身体像鞭子似的挺起来,优哉游哉地钻进芦苇丛里去,黑眼睛闪着光辉,凝神窥伺着池塘里的情况。
芦苇叶上的蛙,依然张着大嘴巴进行雄辩。
“为什么有天空呢?是为了悬起太阳。为什么有太阳呢?是为了把我们蛙的脊背晒干。所以,整个的天空也都是为了我们蛙的啊!水、草木、虫子、土地、天空、太阳,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蛙的。‘森罗万象,悉皆为我’这一事实,已完全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当敝人向各位阐明这一事实的同时,还愿向为我们创造了整个宇宙的神,敬致衷心的感谢!应该赞颂神的名字啊!”
蛙仰望着天空,转动了一下眼珠儿,接着又张开大嘴巴说:“应该赞颂神的名字呵……”
话音没落,蛇脑袋好像抛出去似的向前一伸,转眼之间这雄辩的蛙被蛇嘴叼住了。
“呱呱呱,糟啦!”
“糟啦!呱呱呱,糟啦!”
在池塘里的蛙一片惊叫声中,蛇咬着蛙藏到芦苇里去了。这之后的激烈吵闹,恐怕是这个池塘开天辟地以来从来也没有过的啊。
在一片吵闹声中,我听到年轻的蛙一边哭一边说:“水、草木、虫子、土地、天空、太阳,都是为了我们蛙的。那么,蛇是干什么的呢?蛇也是为了我们蛙的吗?”
“是呀!蛇也是为了我们的。要是蛇不来吃,蛙必然会繁殖起来。要是繁殖起来,池塘——世界必然会狭窄起来。所以,蛇就来吃我们蛙。被吃的蛙,也可以说是为多数蛙的幸福而作出的牺牲。是啊,蛇也是为了我们蛙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悉皆为蛙!应该赞颂神的名字啊!”我听到一只年老的蛙这么回答道。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二段描写池塘周围的景色,交代了蛙群的生活环境。作者写景笔触细腻,空间上由近及远,远近相衬,富有层次感。
B.小说全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客观地讲述了夏日池塘里的蛙群雄辩吵闹,蛇被喧闹声吵醒,最后蛙被蛇吃掉的故事。
C.文章语言生动而幽默风趣。“摆出大学教授的姿态”“张着大嘴巴进行雄辩”等语言生动有趣地描绘了池塘里蛙的辩论之态。
D.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构思十分精妙。作者通过蛙群的辩论,阐述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道理,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2)小说最主要的描写对象是蛙,作者却用了不少笔墨去写蛇,请分析蛇的功能。
 
(3)虚幻性和讽喻性是寓言式小说的两个显著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这两个特征的理解。
 

参考答案
1.D
2.A
3.D
4.B
5.
(1)C
(2)A
(3)①语言描写。文章通过描写特洛伍德小姐为维护“我”的利益而与谋得斯通进行的语言交锋,体现她刚正仁慈的形象特点。②动作描写。文章详细描写了特洛伍德收拾家务时的动作,突出了她勤劳能干的形象特点。③对比手法。在对待“我”的态度上,文章将特洛伍德与谋得斯通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仁慈。
①“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处于矛盾的中心,本文情节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的,“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我”是作者的情感表达者,对谋得斯通的恐惧、对姨婆的依恋既从侧面表现了两个人物不同的形象,又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③以“我”为故事的讲述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6.
(1)A
(2)①为戴上眼镜后有了观察的乐趣而振奋;②因成了别人口中的“四眼”而心生抗拒;③为找到可以区分开眼镜和自己的面具式眼镜而开心;④因戴上眼镜观察Ⅴ城获得新发现而激动;⑤为戴上眼镜后所有人都无法认出自己而怅然;⑥因认识到生活并无本质变化而低落。
(3)①平庸的生活中发现新乐趣的困难。艾米卡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不仅因为近视,也因为再没有新鲜的东西可用来观察感受。②摆脱外物成为自我标签的困难。艾米卡因戴上眼镜而被他人称为“四眼”,毫不相关的外物成为鉴别他存在的主要特征。③让他人认识“真正的自己”的困难。艾米卡戴上了能区别开自己和眼镜的面具式眼镜,可包括他爱的人在内却再没人能认出他。
7.
(1)B
(2)①蛇的行迹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故事紧凑集中,与另一只蛙雄辩论证的线索互相交错,相得益彰。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蛇的惊醒、窥伺、捕食,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③营造了紧张、危险的氛围。蛇是蛙的天敌,文中不厌其烦地写蛇在蛙辩论时状态的变化,由“困倦地舔着嘴唇”到“转眼之间这雄辩的蛙被蛇嘴叼住”,使读者感受到其中的紧张与惊险。
④凸显蛙的形象特点。蛇被吵醒后黑眼闪光,凝神窥伺着池塘,伺机捕食;危险在即,蛙却茫然不知。在蛇的衬托之下,更凸显蛙的自我陶醉、盲目自大的形象特点。
⑤突出主题。蛙因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夸夸其谈万物为蛙而生,从而忽视危险的存在,最后被蛇吃掉还说蛇也是为蛙而生。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妄自尊大,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为我而生”的观念的批判。
(3)①虚幻性,指作者通过主观想象,虚构了荒诞的故事情节。在《蛙》中,“我”能够听懂蛙群的对话、蛙们认为世界的一切为它们而创造等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细节体现了寓言小说的虚幻性,虚幻的情节是作者对生活的提炼、虚构和夸大,增强了小说的阅读趣味。
②讽喻性,指小说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并且达到了讽刺的效果。文中蛙群代表了社会中无知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其中年轻蛙还代表了盲目跟从、人云亦云的人,寓言故事言在此意在彼,借小喻大。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后训练』  下一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节选)》能力提升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