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名师作业精选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老子》四章名师作业精选(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09课《老子》四章【基础练习】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自是者不彰彰:明辨是非B.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C.复众人之所过复:重复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车之用剖之以为瓢B.我世世为洴澼絖吾为其无用而掊之C.始于足下常于几成而败之
试题预览
第09课 《老子》四章
 【基础练习】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是者不彰          彰:明辨是非
B .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C .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车之用          剖之以为瓢
B. 我世世为洴澼絖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 始于足下          常于几成而败之
D. 自见者不明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凿户牖以为室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 企者不立                不学《礼》,无以立
C. 故有道者不处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D. 自见者不明              在明明德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本文“五石之瓠”中的“瓠”指葫芦。
 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 .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
 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 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 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 .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
C .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D .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动词,是
B .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
C .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
D .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善,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修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然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修道德                    修:修饰
B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盛:高尚
C .因家于齐焉                    家:安家,居住
D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绌:排斥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B.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C.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D.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
 B.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即此意。
 C.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泛指短箭。
 D.老莱子,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道家的代表人物,道教认为老莱子是老子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化身。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B.孔子问礼归来,告诉自己的弟子,老子就像是一条龙,自己不能了解他,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C.老子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就离开周都。
 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16.选文中,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提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①”,垂冠 ②,曼胡③之缨,短后之衣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馀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候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⑤;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候,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王乃牵而上殿。 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曾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有删改)
 [注]  ①突龔:鬓毛突出。②垂冠;帽子低倾,表示威武。③曼胡:粗实。④短后之衣:后身短便于起坐的衣服。⑤齐岱为锷:岱,泰山。锷,创刃。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B.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C.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D.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
 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常被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C.宰人,现比喻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在文中指负责国君膳食的官员。
 D.服毙,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说他的剑术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是为了引起赵文王的兴趣,以达到“说剑”尽讽谏之意的最终目的。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
 D.庄子对“天子剑”的描述,如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等,表现了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道理说得引人入胜的特点。
 2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2)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21.赵文王听了庄子关于“天子剑”的描述,为何“芒然自失”?
 【片段写作】
 22.《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对老子的说法你有怎样的看法,借鉴文段的表达特色,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23.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材料一
 《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对我国2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首倡“敢为天下先”的口号,积极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事业。这一口号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前赴后继。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于1912年诞生了。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国父”之称。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老子》四章基础知识落实(二)』  下一个『《老子》四章基础知识落实(三)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