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习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习题(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达:到达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观之         是非之心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试题预览
4.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达:到达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由是观之         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曰能之,愿学焉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天子能荐人于天
D.自贼者也 贼其君者也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无欲速,无见小利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若火之始然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C.知止而后有定 
D.不足以事父母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6.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7.下列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二、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二说之前,孟子还先行提出过“知言养气”说。“知言”与“养气”说并非直接论文学,却受到历代文论家的    ,并经后人发展演绎而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言”指具有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指内心的道德修养功夫,二者之间的联系是    的。因为对于言辞好坏优劣的辨别能力,必定依赖道德思想等方面修养的高低。(  )虽然孟子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他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知言养气”说将“气”的概念引入语言和文学领域,使“气”开始获得文学和美学意义,并在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    。曹丕的“文气”说、刘勰的“务盈守气”、韩愈的“气盛言宜”等理论无不    于“知言养气”,从中可看到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厚爱 息息相关 贯穿始终 滥觞
B.重视 息息相关 薪火相传 滥觞
C.厚爱 显而易见 薪火相传 发轫
D.重视 显而易见 贯穿始终 发轫
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这种素养的加强。
B.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到这种素养的加强。
C.而这种修养的加强,自然也有助于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D.而这种修养的加强,也将影响到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 ① ,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 ② ,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③ ,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1)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        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         来治理人民。 
(2)孔孟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揠:拔起
C.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病:生病
D.不耘苗者也 耘:除草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15.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中的文章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达”,应译为“流通,指泉水涌出”。
2.D 【解析】 A项,这;对的,正确的。B项,不是;不能。C项,到;向。D项,都是“伤害”的意思。
3.C 【解析】 A项,“内”同“纳”。B项,“无”同“毋”。D项,“然”同“燃”。
4.B 【解析】 A项,第一个“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C项,止:动词用作名词,目标所在。D项,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5.D 【解析】 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
6.D 【解析】 “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
7.C 【解析】 “而把他推下井去”有误,而是“而不出手相救”。
8.D 【解析】 第一处,“厚爱”称对方对自己深切的喜爱或爱护,一般指对人;“重视”,认为人的德才优良或事物的作用重要而认真对待。语境是说历代文论家对“‘知言’与‘养气’说”的态度,应使用“重视”,排除A、C两项。第二处,“息息相关”,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语境是说“二者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如使用“息息相关”,则与文中“联系”重复,故应使用“显而易见”,排除B项。第三处,“薪火相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传下去;“贯穿始终”,从头到底贯通。语境是说“气”贯通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如使用“薪火相传”,则对象不当,故使用“贯穿始终”。第四处,“滥觞”多做名词,泛指事物的起源;“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泛指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语境中说“无不”“于”,这里需要一个动词,而“滥觞”一般为名词,不能与“于”连用,应使用“发轫”。故选D。
9.C 【解析】 从语境来看,此处仍要突出“养气”的决定性作用,前面说“……必定依赖道德思想等方面修养的高低”,从语义连贯的角度来看,下一句应以“修养”开头,这样才能与前面“修养的高低”相连,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再看C、D两项,D项,“修养的加强……影响到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不合逻辑,“修养的加强”应该有助于“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影响”其提高,排除D项。故选C。
10.孟子虽然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解析】 画线部分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虽然孟子……但他……”重复赘余,前后主语都是“孟子”,后面的“他”可以省略。第二处,“虽然孟子……”语序不当,前后主语都是“孟子”,“孟子”应放在关联词“虽然”的前面。
11.①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 ②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解析】 ①处的语境实际上是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解释,“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对应“富贵不能淫”,“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对应“威武不能屈”,所以①处对应的是“贫贱不能移”,可以表述为“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②处由表转折的关联词“而是”引导,应与上文语意形成转折,上文说的是“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所以这里表示的意思应该是“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③处由下文“他们才会……”可知,要填写的句子是下文结果的条件,即“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12.(1)道德 仁政
(2)①如果用政令、刑法来治理人民,人民只求免于受惩罚而缺乏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治理人民,则能使人民有归附之心。②如果用怜悯之心治理人民,那么治理天下则易如反掌。
13.C 【解析】 病:疲累,困乏。
14.A 【解析】 A项,都是介词,在。B项,连词,因为;介词,可译为“用”。C项,代词,自己的;副词,表祈使的语气词。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15.C 【解析】 “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错,“气”是“义”在内心的积累,不需要外力助长。
16.(1)它作为一种气,是极宏大,极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至:极。直:正义)
(2)认为(集义养气)没有用处而放弃它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人;(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损害了它。(“以”后补充省略成分“集义养气”。非徒:不仅)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孟子:“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是极宏大,极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否则就会萎靡不振。这种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而不是靠偶尔地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当作外在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而不中止,心中不要忘记它,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那个宋国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种的禾苗总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帮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已全部枯槁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集义养气)没有用处而放弃它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人;(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损害了它。”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大学之道》同步习题』  下一个『《大学之道》课前预习练(10分钟)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